网友提问:
新加坡的“娘惹”,到底是什么人,和我国有什么渊源?
优质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娘惹就是华人去了东南亚以后,同马来西亚本地土著居民通婚后的混血。
早在唐宋开始,中国一些老百姓为了讨生活,就下南亚去东南亚经商和打工。
到了明代,这类人的数量开始猛增,尤其以福建泉漳地区、广东潮汕地区的老百姓为主,也有部分广府人和客家人。
这些人遍布东南亚各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越南、柬埔寨,到处都有。
而峇峇娘惹,主要指的是在马来半岛的华人混血后代。
当年去马来西亚的华人,基本都是清一色的青壮年男人。
他们到了马来西亚以后,通常先是打零工或者摆小摊为生,有的则被当地人雇佣种地。
这些华人男性通常都是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勤俭节约的人。
所以,一般辛苦十几二十年以后,他们都会在马来西亚当地站住脚,有自己的商铺或者土地。
不过,当年的华人女性一般不会外嫁到国外,所以这些华人男性娶媳妇有很大的问题。
相反,在马来西亚这种国家,女人多的是。当地虽主要是马来人,但分为很多部族,民族意识并不强,很多家庭愿意同勤劳朴实的华人通婚。
于是,这些华人男人娶了当地女人以后,生下的混血女孩叫做娘惹(Nyonya),男孩叫做峇峇(Baba)。
一说是当年去马来西亚的主要是闽南人,他们在当地定居以后,男性被称呼为“阿爸(a ba)”,女性却被称呼“阿娘(a nya)”,久而久之原住民便把这些人的男性称做“峇峇(ba ba)”,而女性便称之为“娘惹(nyonya)”。
峇峇娘惹最有意思的是,他们同华人并不相同。
古代中国的华人是非常保守的,本能地拒绝任何外来文化,认为本民族文化才是正宗,其民族都是歪门邪道。
以这些在马来西亚的华人为例,即便在异国他乡,仍然保持着故乡的传统,过故乡的节日。华人老了以后,只要条件允许,还是会回到故乡居住。就算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回乡,死了以后也一定要埋入祖坟,这是雷打不动的传统。
而峇峇娘惹就不同。
他们有一半本地人的血统,外公外婆也是本地人,从小同马来人生活在一起,接触很多。
而华人在马来西亚毕竟是少数,马来人才是大族群。
久而久之,峇峇娘惹得马来化很厉害,一半是华人,一半是马来人。
很多峇峇娘惹得马来语说得比汉语还好,因为汉语只是在家同父亲说(母亲一般不会),而马来语则是日常用语。
有意思的是,古代的峇峇娘惹并不会说今天的普通话,他们只会说福建泉漳地方言,或者粤语、客家话等等。所以,在马来西亚不同籍贯的峇峇娘惹,往往也是用马来语沟通,而不是汉语。
由于这样沟通很古怪,久而久之就出现一种特殊语言,峇峇语。这是混合福建部分地区的方言、马来语的特殊语言,类似于洋泾滨英语。
虽然马来化比较厉害,但峇峇娘惹仍然一半是中国人。他们保留着大量华人的传统,比如强调孝道、尊卑有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有条件的地方,华人父亲多会让孩子们学习中国的的四书五经,甚至还会定期回到故乡祭祖,不能忘本。
峇峇娘惹得红白喜事也一定要有华人的传统仪式,不能只进行马来人的婚丧嫁娶。
就服装和造型上,峇峇娘惹得服装也有不同。平时他们的衣着同当地马来人区别有限,但正式场合多会穿唐装。
不过,即便是平时的服装,同马来人还是不同的:娘惹服饰实际上就是把马来传统服装改成西洋风格的低胸衬肩,加上中国传统的花边修饰。其颜色不仅有中国的大红粉红,也保留了马来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绿。服装上点缀的图案,则是中国传统的花鸟鱼虫、龙凤呈祥。
娘惹一般不会梳马来女孩的发饰,而是会保持华人女性的发髻。
清朝时代下南洋的峇峇,最初往往留着辫子。不过峇峇多认可大明王朝,所以一般在海外没多久以后就会剪掉辫子。清王朝对此非常恼怒,认为海外华人都是大明的遗民,经常对他们的死活无动于衷。历史上东南亚华人多次遭受当地人的屠杀,满清政府甚至私下高兴,认为就应该杀光这些明朝的支持者。
最初峇峇娘惹并不是什么好词语,甚至是华人对混血后代的一种蔑称。
南洋的华人认为必须保留本民族传统,不应该同马来土著混在一起。峇峇娘惹都属于忘本的人,不是真正的中国人。
著名华侨领袖,马来西亚华人公会创立者陈祯禄曾说:“华人若不爱护华人的文化,英人不会承认他是英人,巫人也不会承认他是巫人,结果,他将成为无祖籍的人,世界上只有猪牛鸡鸭这些畜生禽兽是无所谓祖籍的。所以,华人不爱护华人文化,便是畜生禽兽”。“失掉自己文化熏陶的华人,绝对不会变得更文明。一个人的母语,就像一个人的影子,不能够和他本身分离。”
只是,这世界上任何国家社会,都是大族群融合小族群,无论你文化多强势,宗教多厉害。
所以,南洋华人逐步也认为“三代成峇峇娘惹”,也就是说华人在海外三代,孙子、孙女不可避免地会本地化,这也是无可奈何的。
需要说明的是,峇峇娘惹一般指的是民国建立之前,去南洋的华人。
民国建立以后去的华人,一般被称为新客。新客同峇峇娘惹还是有不小的区别,通常新客开始摈弃中国一些落后的传统文化,但峇峇娘惹仍然保持这些传统。
双方也有隔膜,新客认为峇峇娘惹是老古董,过时了,峇峇娘惹则认为新客不是传统的中国人。
20世纪开始,英国人正式控制马来西亚(也包括新加坡)。英国人对懒惰、散漫、暴躁的马来人并不满意,反而很喜欢温和、勤劳的华人。
在英国的殖民政府中,不少公务员是华人,同时华人也控制了马来西亚大部分商业,同英国人合作很密切。
久而久之,很多峇峇娘惹成为精英阶层,他们通晓英语,受英式教育,也会马来语和汉语,更了解当地风俗和民情。
这些峇峇娘惹在马来西亚也属于有权有势的家族,
这些人后来受到独立后的马来西亚打压,很多人逃到新加坡,建立了这个小国。
今天峇峇娘惹就不能存在了,这是马来西亚的政策。
现在华人如果娶当地马来女人,必须改信仰伊斯兰教,不得取中文名,民族也会被认定为马来族。
由于马来西亚的政策打压,今天很多峇峇娘惹已经不会说汉语,完全马来化了。
另外,所谓的娘惹菜,其实就是峇峇娘惹平时宴会中的菜肴,是中国菜同马来菜混合的产物,风味独特。
它既不是传统的马来西亚菜,也不是任何一种中国菜,萨沙个人挺喜欢这种口味。
其他网友回答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知道“娘惹”,你知道“峇峇(音 巴巴)”吗?“峇峇娘惹”本是一体,“峇峇”指华人男性,“娘惹“”指华人女性,此华人非彼华人也!
(电视剧《小娘惹》定妆照)
海外华人特别是东南亚华人也分层次,晚清及民国时期下南洋的华人被称为“新客”。在此之前特别是十五世纪初叶定居东南亚的,则被称为“土生华人”,即“峇峇娘惹”,“峇峇娘惹”音译而已。
那么这些在东南亚定居超过 500 年的“峇峇娘惹”到底来自哪里?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来到了这里?到了东南亚他们又发生了什么呢?
(明成祖朱棣)
1398 年,70 岁的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孙子建文帝朱允炆即位 。1402 年,坏叔叔燕王朱棣成功上位,是为永乐大帝。
历史上有个不成文的规律,那就是非正常上位的皇帝,基本上都还算不错。一方面这些人要干出一些事情,证明自己有能力,也证明大家的选择没有错。另一方面这些人确实有能力,如果没有能力,早就死在造反的路上了,比如开启“贞观之治”的李世民,打造“永乐盛世”的朱棣。
当然这里面也有翻车的,比如搞“兄终弟及”的宋太宗赵光义,一心想要证明自己,收回幽云十六州,结果差点把小命给丢了。
(郑和画像)
明成祖朱棣在位 22 年,一生干了不少事,总结起来就是修建北京城,编修《永乐大典》,五征蒙古,还有就是郑和下西洋,整体上干的还是不错的。不过我们需要说明的是,郑和七下西洋, 1405 年至 1424 年朱棣时期六下西洋, 1430 年宣德时期,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带着庞大的船队和无数水手船工,一部分人便在东南亚定居下来。郑和能下西洋,说明这条航道在之前已经被大致打通,已有一些中国人到东南亚定居。这些人与当地的马来亚土著通婚,他们的后人便被称为“峇峇娘惹”。
(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
这些人的先祖随郑和到了东南亚,因此郑和在东南亚的名声很大,甚至高过国内。明朝出过很多臭名昭著的大太监,比如王正,刘瑾,魏忠贤。航海家郑和也是太监,发明造纸术的蔡伦也是太监,所以不必对职业有所偏见,毕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题主说新加坡“娘惹”,这个说法值得商榷。郑和下西洋途经东南亚,这些人的定居地除了新加坡,还包括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有土生华人,自然也都有“峇峇娘惹”。
(槟榔屿 景色)
我们知道新加坡的华人比例很高,但马来西亚也有 600 多万华人,在马来西亚十三州之一的槟城州也就是所谓的槟榔屿以及马六甲华人比例同样很高。当然这些华人也有不少“新客”,并非都是“峇峇娘惹”。
马来西亚这个国家也很有意思,国花是大红花,国歌是《我的祖国》,国家格言是“团结就是力量”,经济上也搞“五年计划”,听着是不是有点恍惚?
18 世纪开始,马来西亚逐渐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吃苦耐劳会经营的土生华人,由于善与马来人,英国人及其他土著人打交道,逐渐进入英国殖民当局的行政系统,成为公务员。
这些人开始接受西方教育和西方文化,逐步信仰基督教,很多人也不大能熟练掌握汉语,因此也被一些人批评为“数典忘祖”!
不过这些“峇峇娘惹”毕竟在马来亚定居超过 500 年,与当地文化水乳交融,中华传统文化的逐步削减也在情理之中。但他们仍保持了一些传统文化的符号,比如孝道,比如家庭伦理,比如中式婚礼。
“峇峇娘惹”与当地马来人及其他土著通婚生活 500 年,已成为当地土著的一部分。但在马来西亚建国之后,由于一些政治原因,“峇峇娘惹”的土著身份被剥夺,与后来的新客统称为华人。
无论是“峇峇娘惹”还是后来的“新客”,海外华人也曾经历过不少苦难岁月。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的认同感逐步提升,其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也显著提升。毕竟,一个蒸蒸日上的母国是他们最强大的依靠!
不过,如今这些年来,挣了钱就往国外跑的各类明星大咖们,他们的目的和动机又是什么呢?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
娘惹,是十五世纪的定居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的明朝人和当地土著生下的后代,女的叫娘惹,男的叫荅荅。
有一部电视剧叫《小娘惹》,讲述她们和其他种族联姻的种种不容易。
我当时还是挺被吸引的,演员的那种东南亚的风情和韵味吧。
不过我去马来西亚玩的时候,我亲眼看到了娘惹。。。大妈。
不是身材苗条风姿绰约的小姑娘。是扎着头巾,身材丰满的娘惹大妈,在卖娘惹糕。
应该那次旅游我们也吃了娘惹饭,具体我忘了,但我没记住的话,应该是口味一般。因为肉骨茶我就记住了。不过,娘惹叻沙还是超级赞的。
其实现在娘惹越来越少了,因为娘惹的爸爸是明代过去的,那算算年代,传下来的一辈辈也不多了呀。
上海有段时间静安寺地下一层卖过娘惹糕,好像3,4块钱一小块,6块左右起卖吧。很好看也很好吃。
但是和我国外吃的比起来,其实是被改良过的。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娘惹”并不出自新加坡,而是华人和马来人的后裔,做为娘惹的后裔一般都要会好多手艺,做娘惹菜是主要的,其次是一定要会做娘惹糕点,和绣花,特别是绣拖鞋的面子,一个娘惹的手是否灵巧,人家一看鞋面的刺绣和做出来的娘惹糕,基本上就知道了,后来这些华人和大马的后裔,因为开阔自己的生意,就迁移去了新加坡,所以,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就存在了两个与华人有关的“娘惹和峇峇”文化!一个是女性,另一个是男性,即华人与大马人所生的儿孙!想了解更多的,可以看一下2009年新加坡拍摄的电视剧(小娘惹)很精采的一部戏!
其他网友回答
简单说,就是宋、明末期迁移到当地的华人后代。一部分具有纯华人血统,一部分是与当地土著人结合的后代。“娘惹”特指上述这些人中的女子,多以善厨艺美食而闻名。
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从黄河流域发源,不断的向南方扩展。
汉末到三国时期,即已到达岭南地区。晋八王之乱,中原地区打成一片,老百姓无法生活,大批华夏子民向南迁徙,充实了南方。
到了宋元时,抵御不了强大的北方蒙古,大批世家衣冠南渡,在经济上开发了江南。大才子苏轼被贬官,最南就到了海南岛。说明现在的东南亚地区已经有了大批华人居住。宋忘,不愿做异族奴隶的华人,形成了向东南亚迁移到第一大浪潮。
到了明末清初,形成了第二次迁移大浪潮。甚至南明小朝廷都迁到了越南,当然最后被吴三桂灭了。李定国等人还依然在当地活动,大量华人加入当地。经过清朝整个时期,已经变为了当地“土著”。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新加坡的娘惹到底是什么人和我国有什么渊源.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