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鄙二僧文言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读文言文《蜀鄙二僧》这篇文章在当今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网友提问:

读文言文《蜀鄙二僧》这篇文章在当今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优质回答:

我的观点:

天下无难事:为之,则难事也易;不为,则易事也难矣。

但是,凡事无绝对,所谓难,是可以经过不断努力能够完成的;比如一个人遗传因素大体上决定一个人的生长发育身高;但不能说增加营养和加强锻炼就可以增加到像姚明那样的身高。智力方面也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去读硕士博士去当艺术家科学家的。

一个人决定去做什么事,想努力达到什么目标,应该有比较客观的判断,切合可行的行动。。。

其他网友回答

以前呀,最不爱背的就是《蜀鄙二僧》,没少挨老师的白眼:你这小家伙干嘛和这两个和尚过不去呢?他们惹着你了?每次考试你都错,我的白发至少有你的一半功劳!

不怪老师烦恼,一道题错一次情有可原,错两次是疏忽大意,错三次就是不知悔改了,所以我刚读完自己获奖作文,马上又会被评点试卷时被老师叫起来示众,来来来,看看这位仁兄,一年从头错到尾的大侠!

《蜀鄙二僧》我认为虽是立志的文言文,但有点假,道理说不通。

南海,是清代逐渐改称而成的,在汉代、南北朝时称为涨海、沸海,《蜀鄙二僧》从四川到南海相当于步行下了次广东,直线距离1800公里左右。

古代道路显然没那么好走,李白说蜀道难,虽然不至于难上青天,但爬山涉水之时难免曲折绕回,会走不少冤枉路,因此一年来回不可信。

我认为这就是一篇吹牛的文章,穷和尚很可能没走到南海就已经返回!

既然是吹牛,我今天也来吹吹吧,写个《蜀鄙二僧传》。

01

风卷着落霞,泛在沱江上,一舟独横,三两只鱼鹰簌缩,秋未去尽,冬寒已来。

蜀山,有师兄弟两人,相约云顶山巅。

自从师门中落,师父仙去,两个抱头痛哭的小和尚各自散去谋生,再相见已是十年后。

“师兄可好?”师弟满脸尘灰,衣衫褴褛,执佛珠而礼,是为贫僧。

“安然!”师兄衣履新鲜,略显富态,早已一把搂住贫僧,笑骂道:“你个小布点,如今长这么高大了!”

贫僧显然有些不惯富僧的热情,有些无措,但很快反搂着富僧,眼眶有些湿了。

两人对着一江秋水,不禁想起了两个瘦小的小和尚抬水的情形,有些温馨有些温暖,山风的刚寒淡了许多。

那时小富僧总是把水桶紧紧贴着自己身子,让小贫僧可以轻松些,所以每次都弄湿了衣衫,上得山来就会被师父训斥,而小富僧总是摸摸光头,对着莫名的小贫僧轻轻一笑。

骂声不紧不慢就带走了两人的童年,直到师父仙去,两人才散去,这才有了十年之约,再聚云顶旧地。

贫僧为师弟,富僧为师兄。

02

“师兄,我打算去南海!”贫僧皱眉道。

“不可!师兄一直在筹措,欲打造一大船顺江而下,出海后再绕行至南海,可免淋漓之苦,也可避开陆路的风险,蜀路,太过艰险,不可贸然行事。”富僧不放心道。

贫僧看了眼落日,轻轻道:“师兄,我想师父了!”

富僧眼睛也黯淡了,习惯的想去摸摸贫僧的头,却发现够不着了,只好轻轻拍拍贫僧的后背。

“别担心,我造好大船,立刻出行,完成师父的嘱托。”

“师兄,我等不急了!”

富僧拉住贫僧的手,对着贫僧一字一顿地说:“小师弟,相信我,只要船造好,我便与你启程!”

贫僧看着富僧道:“师兄,让我先去吧!”

富僧有些怒了:“你拿什么去?这几千里路,翻山越岭辛苦暂且不说,路程之远又危机四伏,既有强人横行,又有野兽出没,你一孤单僧人,如何去的?”

“吾一瓶一钵足矣!”贫僧拉了拉富僧的手道。

富僧怒极而笑道:“我就看你如何去如何回,七煞我也!”

贫僧挥手而去,清风相合,衣衫飘飘。

03

次年,云顶山上,云正浓,阳光正好。

富僧上的山来,只见一贫僧坐于山巅一老松下。

满脸尘灰,衣衫褴褛,执佛珠,浴在阳光下,口中轻声而诵经,声也轻轻,风也漫漫。

富僧泪流满面,双手合什而礼,至今自己一步未出,师弟已全身回来,而自己那船,还停在水边船厂,半成而已。

世上本无万全事,千般打算,万般思量,不如身体力行,踏出一步!

前行莫畏艰,有思便成行,就如那贫僧,举步莫迟疑;莫学那富僧,忘了初心。

其他网友回答

学习以及做事不在于难易,重在行动执行力,去做,难事变易,不做,易事变难

其他网友回答

《蜀鄙二僧》这一故事,通过短小精炼的篇幅,告诉我们“知行合一”的道理: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一个人做学问,不但要立志,还要化繁为简,勤于行动,否则只是空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知行合一

知是方向、是目标,行是行动、是实践,两者同样是智慧的一种表现,知与行本是一体,

01 《蜀鄙二僧》

蜀地这二位僧人,一位贫穷,一位富有。贫者准备去南海普陀山朝拜观音菩萨。富僧说自己已经准备了好几年,还没有去成,你就凭一瓶一钵怎么可能往返呢?可是贫僧却马上行动,不但到了南海,第二年就又返回了蜀地。

《蜀鄙二僧》: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yù)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bō)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现代社会交通发达,从成都到南海普陀山大约二千多公里的行程,估计驾车也要二十多个小时,当然乘坐火车、飞机会很快到达。

但是故事的的背景是在古代。作者是清人彭端淑所写的文章,彭端淑是清朝康乾时期的人,在他及之前的时代,可是既没有火车也没有飞机等现代工具,交通全靠陆一车马、水中舟船,或者干脆步行,那样的话从蜀地到南海可是非常遥远的距离。

古人出门,根据行程远近,都是需要走几个月或者更长时间。你看象宋代的苏轼从黄州调任汝州,在路上从1084年走到1085年,朝廷上皇帝都换了,苏轼还没有走到汝州。可见得古人出门行路是多么的不容易。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富僧的观点似乎也不无道理。

02 但是人虽有志,有志而能行,尤为可佳。立志之后的行动更重要。

所以古人又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的事有难易之分吗?你去做了,那么再难的事也会变容易;不去做,再容易的事情也会变成老大难。

人立下了志向,就需要把事情提前准备好、考虑好,然后把事情分解成若干个可行性小模块,从最细小的、最简单的地方下手去做,就会把最难的事情变得简单起来,再大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起来。

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所说的: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就是这个道理。

贫僧就是深谙此理,所以虽然他除了一瓶一钵之外,身无长物。但是在考虑清楚之后,立马行动,其他的问题,等遇到了再即时解决。所以他才能凭一双肉足,直至南海,并且顺利返回。

贫僧的行为,不但是立下了志向,更有行动力。能够做到知行合一,这里面其实也包含着很深的智慧。

什么智慧?

大道至简!

大道至简。把繁杂的事情简单化,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

很多时候,人往往把一件事情考虑的过于复杂,从而把自己搞的迷失了方向。有一句俗话说的好:把复杂的事情搞简单,很复杂。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很简单。

化繁为简,需要有真正的大智慧,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化简为繁,很多人很容易就做到了。为什么呢?随心就可以了,不需要太多的智慧。

故事中的富僧,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

他自恃有丰富的物质条件,但是却仍然要做更多的准备,以便有十成十的把握。他他自然也知道,从蜀地到南海,远隔数千里,路上交通不便,所以才积累钱财,准备乘船而下,这样的打算,考虑周全,确实是聪明的选择。

但若从僧人信仰层面来说,发心到南海普陀朝山拜观音菩萨,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在这里面,发心很重要,其他的事情是次要的。只要有这个心,根据自己的条件,能够在最快时间内出发,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坚持前行,最后也能够如愿到达南海。

但是最终,贫僧一往一返,已经实现自己的志向。富僧仍在原地,实现志向不知何年何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目标,从迈出第一步开始 ;千里之外的目标,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在现实中,无论是学习或者是工作,都需要订立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制订可行性方案,接着要马上去实施,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离目标会越来越近。

如果只有目标,没有行动,那就会“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勤能补拙。

学习也好,工作也好,就算再笨拙的人,如果能够认准方向,勤奋不懈,最终也会有达到目标的时候。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小时候是非常的愚笨,背个书能半天背不会。但是他给自己立下了志向之后,按学习准则严格自律,坚持不懈 ,勤奋用功,最终以勤补拙,成就一身的学问和能力。

一勤天下无难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总结】清人彭端淑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知行合一”的道理。知道了就要行动,把复杂复杂做到极简,再通过勤奋的行动,最终必然能达到预设的目标。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如果能够做到既有富僧的条件,又有贫僧的行动与决心,那就会是比较完美的理想状态。

无论如何,“知”与“行”一定要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真正的受益。

其他网友回答

这篇寓言故事说的是,想干一件事,不在于要多么好的物质条件,再简陋的条件也能做成。

古代有许多还种例子,如凿壁偷光这个典故,除了言志外,还说明一个道理,人穷照样可以读书。主人翁匡衡,先是穷得买不起书,靠帮人家打工换取书读,还把墙壁凿一个洞借光看书。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上。

新中国这方面的例子就多了,如红旗渠,几乎就是农二哥们一锹一锄建设的,没有现在的大型机械,照样干得有模有样,令世界赞不绝口。研究两弹一星的实验室,简陋得甚至还没有我们一般的厕所安逸。

当然我不是说物质条件差就好,我说的是,条件差不是不去做事的理由。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读文言文《蜀鄙二僧》这篇文章在当今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jpg”/>

与蜀鄙二僧文言文告诉我们的道理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