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都说《沁园春·长沙》写得好,表现在哪些地方?
优质回答:
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写于一九二五年。当年九月上旬,毛泽东与准备到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五期学习的庞叔侃和周振岳由长沙动身到广州。就在毛泽东回到长沙,即将去广州办农运讲习所期间,重访橘子洲,抚今追昔,激情由生,写下了这首词: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经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杨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主席这首词好在以下三点:
第一,胸怀抱负,志向远大。一个“谁主沉浮”表现出代表劳动人民管理国家的远大志向,虽然是问,但有舍我们还有谁的反问。“浪遏飞舟“表现出毛主席一定要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远大理想的雄心壮志,以及勇气霸气。“指点江山“指对祖国山河谁定乾坤的疑问。“粪土当年万户侯”是对历代帝王侯爵的藐视。含有安排河山还有更好的后来人的出现之意。全词表现出毛主席在青年时代就有创建社会幸福美好的强盛国家的伟大抱负和理想。
第二,音韵优美,节奏感强。全首词双调一百十四字,平韵。上片四平韵,下片五平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鲜明而有力度有气魄,用艺术手段表现词的意境之深远和美妙。
第三,艺术手法,巧妙高超。全首词虽然只有114个字,但选词精准妙语不断,包含的内容丰富而生动,把写景记事抒情有机融为一体。上片的景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鱼翔浅底,鹰击长空”把寒秋的秋高气爽天空明远万山枫红的美丽表现出来,为施展才华创立伟业展示一个宽阔的空间,给人以舒爽怡情之感。紧接着一个“竞自由“过渡到舒发豪情壮志。写景为抒情作了良好的铺垫。词中的夸张手法巧妙贴切含意深刻,如”万类霜天”由上文的鹰和鱼引出以示众多,意喻无数的有识之士都在谋求报国之大事,追求自由理想之境界。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夸张把澎湃激情推置到极至,寓意有自信可以战胜任何具大困难和阻力,一定会实现自己开疆立国的伟大志向。词中对字的精准选用也颇具匠心,如鹰击的“击“,鱼翔的“翔“,浪遏的“遏“的运用,既鲜活生动而又有力度,为实出表现实现伟大抱负的情怀起了重要作用。
词牌名沁园春中的“沁园“出自东汉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因其华美居当时园林之最,外戚窦宪心怀艳美,凭权势豪夺强取,将沁园占有。后有人作诗以咏其事。《沁园春》词牌因此得名。这种词格调开张,韵位疏缓,宜抒发激越壮阔之豪情。
其他网友回答
这首词不但标志着毛泽东诗词风格的形成,也代表着毛泽东诗词艺术上的高水准。这一篇和他的另一篇《沁园春?雪》,经常被视为毛泽东诗词的两个压卷之作。并为诗词史上的光辉篇章。在此之前,我们较为熟悉的毛泽东诗词的成熟之作是《贺新郎·别友》,却属于婉约风格。《沁园春/长沙》开启了毛泽东诗词一系列豪放作品的先声。
这首词好在哪里呢?
一,用字的传神。相信中学时代学习这首词时,经常会有习题问“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击”字、“翔”字好在哪里?这两个字确实是全词最出彩的地方,体现了作者匠心独具的炼字功力。特别是一个“翔”字,千古无此用法,毛泽东创造性地将用于天空的词移用于湖水,不仅新警天下,道出鱼儿的欢撒自在,也与后一句的“竞自由”连接。如果按正常填词,这里就是一个“游”字,替换后你试试看,减损多少魅力!
二,富于画面的描写呈现的是生机勃勃的秋色图。诗词写秋一片愁,古代就只有杜牧和刘禹锡写出了秋天的光彩,至毛泽东,则更为绚丽、辽阔,充满希望甚至焕发出某种力量。他一向是喜爱秋天的。诗人在这首词里歌咏的秋天,比《采桑子.重阳》中要细腻、绚烂得多。大到“万山红遍”,小到“鱼翔浅底”,湘江秋日,动静之间,天上地下,尽收眼底。
三,澎湃的青春激情与高远的情操理想,是这首词最闪亮的地方。作词时,公元1925年,词人32岁了,那种飞扬的意气,活泼的神采,多么吸引人啊。看看现在,20多岁就丧得不行的一大把。别说“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就是找个工作养活自己,也感觉像面对一座山。今昔对比,差别太大。差不多的年纪,同样身无长物,青年毛泽东已经越过自己和王侯将相,直抵天下苍生。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当代年轻人应该多多汲取这首词中的生命热情,点燃胸中的那团火,而不是年纪轻轻就大谈什么佛系。
附词:《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题主问主席的这阙《沁园春·长沙》哪些地方写的好。不妨我们来做一个比较欣赏,把这阙词与主席的《沁园春·雪》一起来欣赏一下。
《沁园春·长沙》是主席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这个时候,主席刚刚33岁的年纪。而立之年,也正如他词中所写“风华正茂”。这个时期的中国出在一片混乱之中,许多仁人志士致力于救国救民的斗争中。但是,很少有人能看清楚未来之中国的方向。所以,主席在词之上阙写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面对满目疮痍之中国,主席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在词之下阙,十分坚定的表达了自己的革命信念: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就是年轻时代的主席所表现出来的雄宏胸襟。
再看,《沁园春·雪》一词,1936年,红军组织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红军从子长县出发,挺进到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时,部队在这里休整了16天。2月5日至20日,毛泽东在这里居住期间,曾下过一场大雪,长城内外白雪皑皑,隆起的秦晋高原,冰封雪盖。天气严寒,连平日奔腾咆哮的黄河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失去了往日的波涛。毛泽东当时住在农民白治民家中,深夜。见此情景,颇有感触,填写了这首词。
作这首词的时候,主席已经是45岁的年纪。这个时期的主席经过了众多的革命斗争后,已然是找到了革命前进的方向。所以,这阙词算是给当年的那阙《沁园春·长沙》一个答案。他在《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等到《沁园春·雪》中,主席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多么豪情万丈的呐喊与呼号,这阙词当然就注定了毛主席是能够带领全中国人们走向新的未来的。
以上,是初心文学笔者王嘉伟的回答,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芳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一九二五年在长沙时写的一首诗,那一年他三十二岁,正是“而立之年”的年龄。四年前的一九二一年,毛泽东作为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参加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诞生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中共一大十二名正式代表之一。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很少是仅仅为个人境遇、情感以及心情而抒发“诗怀”,他的诗有更大更广阔的的格局和情怀。这首《沁园春?长沙》也是一样。在这首诗当中毛泽东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问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我们先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一九二三年,毛泽东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声音,说明当时党内的思想并不统一甚至是争锋相对。当时党的总书记陈独秀认为“中国的工人阶级力量太小,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而中国的农民分散落后,没有革命的欲望”。他的结论是:“统帅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陈独秀最终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国民党。
陈独秀的主张其实就是把中国共产党置于中国革命的丛书和配合的地位,让中国共产党逐步的成为国民党的附庸。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对共产党进行血腥的清算和镇压之前,陈独秀的这种“投降主义”的观点理论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的,但是“四一二”共产党人的鲜血让所有的共产党人放弃了幻想。
在这次会议上还有一种声音,就是以张国焘为代表的“绝对依靠无产阶级,绝对依靠工人运动”的所谓完全照搬苏联十月革命成功经验的“左倾”思潮。这种完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思潮,被后来的李立三、王明等“发扬光大”盲目的城市工人武装暴动,也使得中国本来就力量薄弱的工人阶级遭到了很大的损失。
毛泽东在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农民问题和武装革命斗争的问题。刚过而立之年的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和手段的思考和判断真的是“高瞻远瞩”。历史证明,毛泽东提出的问题其实是中国革命的最根本的问题,也是最为正确的方向。
“三大”之后的毛泽东开始了一系列关于农民、关于中国阶级现状的调研分析,先后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后来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同时毛泽东在湖南和广州先后创立农民协会和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专门致力于农民运动。
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调研和农民运动的实践当时在党内并没有得到多少支持,热衷于工人运动的喝过洋墨水的“布尔什维克们”甚至是不屑一顾的。
这是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当中提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核心历史背景和政治背景。
毛泽东的诗词,极少有单纯风花雪月,同时他的很多的感慨,感叹,疑问都是源自于中国的革命和中国的前途和未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实质上是“究竟谁才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和中坚力量”的重大的原则问题。这是整首诗词的灵魂。
从诗词本身来看,这首诗词的文学贡献也是十分丰富的,堪称一首诗词经典。仅从诗人的角度来讲,毛泽东的《沁园春》词牌名的诗词堪称第一,历史上的大诗人文豪苏东坡写《念奴娇》举世无双。毛泽东的两首词牌名为《沁园春》的诗词都是千古绝唱。他的另一首是《沁园春?雪》。
诗词《沁园春?长沙》当中的“万山红遍”、“鹰击长空”、“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基本上被后人作为成语广泛的引用。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开篇写景,诗人站在橘子洲头对深秋的湘江两岸的景色的感受很大气,视野很开阔,这是毛泽东很多诗词当中写景的特点,像大气磅礴的写意山水巨幅画面。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副色彩浓郁,生动真切的写意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面对这如画的山水,毛泽东发出了深深地感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心里是有答案的,他似乎已经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的一生都是一个乐观的浪漫主义者,这是一种把握了人间的某种“真谛”的自信与豪爽,被称之为“革命的浪漫主义”,也就是“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自信。这首的下阕,就诠释了这种自信和豪情。“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革命的激情也是和旧制度决裂的胆气。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一种豪情,一种自信,一种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敢于在风浪最大的江心游泳,相信再大的风浪也不能阻止航船的前进。
就像我们敢于向旧的制度挑战,坚信再大的困难也阻止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其他网友回答
大气,气势宏伟,格局大,有广度,有深度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都说《沁园春·长沙》写得好表现在哪些地方.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