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启发式”教学是由孔子创立的,真正的“启发式”教学是什么样子?
优质回答:
对于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孔子在《论语》中讲的一清二楚,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是学生心求通未得之意,“悱”是学生口欲言未能之貌。孔子认为,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正如《学记》所云:“故君子之教喻也: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导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喻”就是启发、诱导的意思,怎样启发诱导?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因此善教者不应简单地向学生奉送真理,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探索真理。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这一教学法仍有研究和使用的价值。
孔子认为实施启发式教学,要善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卫灵公第十五),遇事不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的学生连孔子都没有办法教好他。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善思多问,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称赞颜回能做到了这一点,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公冶长第五)。
孔子同时还认为,实施启发式教学,必须有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八佾第三),他以射箭为喻,射箭的目标是射中耙心,如果射不中目标,即使用了很大的力气穿透耙子,也是做无用功。同样,教学也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如果偏离了教学目标,也是出力不讨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施启发式教学,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乐学、善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第六)。
用孔子启发式教学的一系列思想,反观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对这一优秀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还做得远远不够。
一是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不知道本节课要掌握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一本糊涂帐,教学陷入了无目的、随心所欲的状态。
二是课堂教学仍是以讲为主。虽然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很多教师仍然习惯于采用讲授法,课堂上进行大量的分析讲解,把现成结论直接告诉学生,不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违背了“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启发式教学原则,从而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好学生吃不饱,中下等学生吃不了,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造就了一大批差生。
三是问题设计太随意,没有启发性。许多老师对启发式教学理解肤浅,认为课堂上的一问一答就是启发式,整堂课充满了“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提问,虽然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响亮,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这不是启发式教学,没有一点儿思维含量,是简单的问题填空。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和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达到“愤”和“悱”的状态,然后教师再进行精要的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享受思维的快乐。
四是作业和训练设计不能做到举一反三。作业和训练的内容许多都是重复性、抄写性和死记硬背的知识,缺乏典型性和代表性,不但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训练的效果。
启发式教学是孔子对人类教育的一大贡献,虽然目前国外各种各样的教学法在冲击着我们的课堂,但我总觉得这些教学法有各自的优点,也有缺点,有些可能完全不适合我们的国情,远不如孔子创造的启发式教学这样科学、完备。做为一名在儒家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教师,我们切不可崇洋媚外,认为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好,而是有责任将这一优秀教育传统发扬光大,使中国教育真正走向世界。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删除!
其他网友回答
先讲个关于孔夫子和柏拉图不同教育方式的小故事
孔夫子的“启发式”教学
孔夫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72人。早上众弟子环伺左右,孔子净手后先弹琴,课前音乐一过,舍瑟而坐:“君子易事而难说,小人易说而难事”。讲完了然后看着众弟子,谁笑容满面,谁就是那个得道者!
柏拉图的“开发式”教学
柏拉图的一个学生曾问他:“人的定义是什么?什么样的才可以称之为人?”柏拉图说:“人就是没有毛的两脚动物。”
学生琢磨了一下,拿来了一只扒光毛的公鸡放在柏拉图面前,对他说:“这只鸡符合无毛,两脚的定义,但是显然它并不是人。”直接推翻了柏拉图关于人的定义。
真正的“启发式”教学在于“有启而发”
这里不去探讨孔夫子与柏拉图的教学模式孰优孰劣,我觉的“启发式”教学的重点在于“启”,这也是我们成长经历中一定会有启蒙老师,使他们谆谆教诲、有启而发才会激发我们内在的潜质。
从《论语》的很多记载来看,上述就是孔子的日常授徒模式,无论是课前“音乐秀”还是课堂讲授“君子与小人行事风格迥异”都是营造学习氛围、启人心智的“启发式”教学,引导着徒弟去“思”去“悟”。但这同时也相当考验徒弟的悟性了,之所以孔夫子弟子三千,能顺利毕业的仅72人,原因也就呼之欲出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一是从兴趣出发,二是因材施教。因此为人师者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人格的塑造者,不灌输,不强迫,润物细无声,少年时,我的老师告诉我,学习是一个“熏”的过程!受用一生,感恩吾师!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专业的人士答比较好。
看了提问老师答的比较全面,很受启发!
就我个人理解:“启发式”教学的样子简而言之,就是要从兴趣出发,因材施教。只有对学科产生兴趣,有探索欲,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不仅要让所学者知其然,更要让其知其所以然。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认为真正的启发式教学,我们也可以参考西方的一位“孔子”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我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啊
苏格拉底与孔子有太多相似之处,创办私学,广收学生。与其说是他的学生,亦师亦友更能体现他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这位以“我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啊”为口头禅的伟人在当时依旧有众多杰出人士追随,其中便有大名鼎鼎的柏拉图。
而苏格拉底在回答学生的问题的时候,从来不是直接给出学生想要的答案,依照苏格拉底自己所说,我什么都不知道,我明白这一点,因此苏格拉底多是用反问的方式,一步一步的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答案。我觉得这就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请看一个有趣的例子。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苏格拉底用这样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思想,让学生主动去分析,思考问题。用辩证的角度去看一个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无疑值得我们去学习。
现实中的例子
其实现实中经常也会出现这种例子,比如在厨房,小红问妈妈为什么水会流动,这个时候妈妈一般会回答,因为水是液体,看似给出了小女孩想要的答案,其实阻断了小女孩主动思考的空间。相反,如果我们用苏格拉底的方式,通过询问,引导小女孩思考,结果则不同。我们可以问她:水可以流动,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流动呢?什么东西不可以流动?他们又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这样更能够启发小女孩的思维。
我认为在教育中,让孩子得到一个答案并不是根本目的,最主要的是让他学会思考,分析问题以及背后的意义。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启发式教学是由孔子创立的真正的启发式教学是什么样子.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