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为什么第一首是张九龄 唐诗三百首,为什么开篇是张九龄的?

网友提问:

唐诗三百首,为什么开篇是张九龄的?

优质回答:

《唐诗三百首》是清乾隆年间蘅塘退士辑录的唐诗选集,开章首篇是张九龄的《感遇》之一。张九龄的诗入选开篇自然有蘅塘退士的道理,今谭以为,从通常意义上讲,六个字便可道明原因:“品德、才学、名位”。然而,这是全部的真实的原因吗?看完本文,您自然就会明白。

通常意义下,张九龄诗选录开章首篇的原因

品德:“九龄风度”昭仪天下,清正廉直享誉乾坤。

张九龄为人正直耿介,为官清明公正,为相无我无畏。张九龄虽然二十岁便中了进士,但一直屈身幕僚闲职,因宰相张说的欣赏,特别是在与张说拜认同籍之后,才正式步入仕途,并在张说的提携与推荐下得到皇帝赏识,才有了入相机会。可以说,张说是张九龄的伯乐和恩人,但张九龄并没有因此趋炎附势、随声附和,而是不避忌讳,对张说的缺点和不足直言相劝,在张说被罢相免职后,反而不避嫌疑,与张说更加亲密,虽受牵连调任外官,但他的品行受到世人普遍称誉。

张九龄任左拾遗时,对手握军政大权的宰相姚崇敢于批评时政,劝言“远馅躁,进纯厚”,革除用人上的亲缘流弊,以才取士,用人唯贤,因“封章直言,不协时宰”招致姚崇不满,无奈之下,张九龄辞官归养。后来,不愧为一代名相的姚崇终于醒悟并采纳了他的意见,一时传为佳话。

张九龄在皇帝面前也从不唯唯诺诺,卑躬屈膝,而是不卑不亢,敢于犯颜进谏。任中书令时,唐玄宗生日天长节百官拜寿,都争相贡献奇珍异宝,只有张九龄进献手书《金镜录》五卷,尽言前古兴废之道,受到唐玄宗赞赏。他曾多次上书提出时政弊病,谏言纠正不良政风,不循资历,重用贤能。张九龄深知宠臣李林甫是不学无术的奸诈小人,坚决不与其同流合污,坚持与其针锋相对。李林甫举荐牛仙客为知政事,张九龄知其为一丘之貉,便屡加阻止,引起唐玄宗不满,李林甫乘机大进谄言构陷,使张九龄被罢相。后来,凡举荐公卿,唐玄宗必问“风度得如九龄乎?”

才学:文章盖古济时适用,诗绝千古别开一派。

张九龄七岁能文,十三岁便写得一手好文章,颇负文名。他的文章不但得到当世文人称颂,而且唐玄宗也颇为赏识,因而被召入京,特擢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专职代撰敕文,张九龄对唐玄宗的诏谕常常现场办公,对御而作,只需略加思考便蘸墨立书,不须草稿,洋洋洒洒,援笔立就,堪称一绝。仅张九龄文集中选录代皇帝起草的敕文就多达114篇。

张九龄的诗作尤为世人称道,张说赞其“后出词人之冠”,胡应麟《诗薮》誉其诗:“曲江诸作,含清拔于绮绘之中,寓神俊于庄严之内。”并说“张子寿首创清澹之派”,称其下开孟浩然、王维等一派诗风。张九龄《感遇》12首,被后世认为不亚于陈子昂的《感遇》38首,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联,被普遍认为是张九龄本人高洁情操的写照。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是成为万世传颂的千古绝唱。

名位:政位彰显一代贤相,诗名荣归一代宗师

张九龄堪称唐代最后一位贤相,其贤名副其实。张九龄主政期间考察政弊、体恤民情,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革新除弊政举,如仿效尧舜以“王道”替代“霸道”,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轻刑罚,薄征徭,重奖励,扶助农桑;革新吏治,选贤择能,注重德才兼备。他的施政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稳定,对“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维护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 在主理朝政时敢于直言向皇帝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罢土木,恤民生。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密谋废除太子改立己子,欲拉拢张九龄,被张九龄叱退并及时挺身而出,挫败阴谋,有惊无险地平息了一场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安禄山包藏祸心,在进京朝见时曾拜谒并欲贿赂张九龄,被善于识人的张九龄看出端倪,严辞拒绝,并对侍中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后来,安禄山讨伐契丹干犯军法而失利,张九龄决心借此机会除掉,因此上书历数其罪,奏请斩首效法,然而唐玄宗为展示皇恩,却为安禄山开脱,张九龄屡谏皆不准允,终被放虎归山。张九龄死后不久,安禄山便起兵造反,发动”安史之乱”,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逃奔蜀地,追思张九龄的谏言痛心疾首、追悔莫及,遂遣使至曲江祭张九龄,追赠其为司徒。张九龄与李林甫的斗争和对安禄山的防范,延续了“开元盛世”,延缓了唐朝的衰落,“安史之乱”的爆发和对盛世的毁灭更使人们愈发缅怀张九龄。

张九龄堪称唐朝文坛一代宗师,其宗师亦非虚名。张九龄经历了初唐和盛唐两个时期,承上启下,创儒家典范,开山水纪行诗风新格局,开李杜风气,被推为一代文坛领袖。张九龄与文人墨客广有结交,多有提携,比如对其属下王昌龄关照有加,曾提拔王维为右拾遗、卢象为左补阙,在荆州时曾聘请落魄的孟浩然做幕宾,任中书令时对裴耀卿也多有照顾。这些有些地位的文人不但是张九龄的同事,而且是诗友,经常唱和酬答,交往密切,加上张九龄宰相地位,使得当世文人都视张九龄为他们的“带头大哥”。张九龄对诗歌发展的贡献是其登上文坛“坛主”的主要原因。张九龄的诗继承初唐诗风,并承前启后,开创引领了盛唐诗作,影响了“李杜”诗风,开创了感怀为主、兼吟山水的诗体。张九龄的诗充满高古情怀,“直通渊明”,对王维的诗影响深远。胡震亨在《唐音癸签》赞日:“唐初承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张子寿独开清澹之派。盛唐继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澹益以风神也;高适、岑参、李颀、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气骨也。”认为张九龄直接引领了孟浩然、王维等一派诗风。

切实意义上,张九龄的诗选录《唐诗三百首》的原因

《唐诗三百首》选录排序原则

乾隆二十八年春,蘅塘退士孙洙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选诗标准是“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唐诗三百首》所录体裁有五言古诗,乐府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按体裁形成时间和数字排序,五言古诗自然被排列为第一章。

《唐诗三百首》五言古诗作者排序

《唐诗三百首》第一章“五言古诗”共录诗作33首,共13位作者,按选录顺序排列分别是张九龄、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邱为、綦毋基、常建、岑参、元结、韦应物、柳宗元。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五言古诗作者们的出生年代:张九龄(678-740),李白(701-762),杜甫(712-770)、王维(699-761),孟浩然(690-740),王昌龄(698-765),邱为(694-789),綦毋潜(691-756),常建(708-?),岑参(715-770),元结(719-772),韦应物(737-792),柳宗元(773-819)。

从上文可以看出,张九龄是13位诗人中出生年代最早的一个,排在第一位,通观之下基本按出生年代排序,但是李白、杜甫出生年代显然晚于王维、王昌龄、邱为、綦毋潜,却排在他们前面,可见也并非严格按照出生先后排序,经过今谭对其它体裁诗人排序发现亦然。

张九龄的诗为何选入《唐诗三百首》

从分析来看,“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唐诗三百首》是按照古诗、律诗、绝句分类,先五言后七言再乐府,并基本遵循诗人的出生年代先后,综合参考诗人和诗作的影响力,结合选编者的价值与审美取向进行排序。五言古诗被排在第一章节是无可置疑的,张九龄的五言古诗因其出生年代最早而排在第一位也无可厚非,而张九龄的品德、才学、名位更使其诗列为首章开篇名副其实。

如果说其它体裁中诗人排序,蘅塘退士因其思想偏重有“舞弊”现象的话,那么对张九龄诗的排序根本不用蘅塘退士做任何小动作,第一位非张九龄莫属。

如果您是蘅塘退士,那么,您又会如何排序呢?

其他网友回答

问题:

唐诗三百首,为什么开篇是张九龄的?无聊中,翻开唐诗三百首。开篇是张九龄的。张生于678年,这首开篇诗写于737年,而大唐618年开张!我的问题来了,为嘛开篇诗选张的?近一百二十年后的诗为嘛做得了先锋?我把自己给问倒了~ 有问题就行,相信这儿会有答案的。[憨笑]前言

乍一看这个问题,以前真没有特别注意到。一般的诗词选集,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都是以诗人的出生日期来排序的,难道唐诗三百首不是吗?

家里的唐诗三百首没有找到,估计被孩子拿到学校了。从网上找了找,竟然不太容易找到排序符合原版的。不过第一卷是五言古诗应该没有错误。

一、唐诗三百首的目录

唐诗三百首分以下几卷:

第一卷:五言古诗。

第二卷:五言乐府。

第三卷:七言古诗。

第四卷:七言乐府。

第五卷:五言律诗。

第六卷:七言律诗。

第七卷:七言乐府。

第八卷:五言绝句。

第九卷:五言乐府。

第十卷:七言绝句。

第十一卷:七言乐府。

五七言古诗是古体诗,五七言律诗是格律诗(有不少出律的),五七言乐府中既有古体诗也有格律诗。五七言绝句中也是古体诗和格律诗都有。

张九龄的《感遇》被编入了五言古诗。至于为什么五言古诗排在第一卷?可能是从诗歌的发展历史来排列的吧:先有古体后有律体,先有五言、后有七言。

二、为什么张九龄排在第一

刚才说了,根据诗歌发展的历史进程,所以把五言古体诗放在第一卷。那么为什么张九龄排第一位呢?

我们先看看第一卷都有谁吧?

张九龄(678年-740年)、元结(719-772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 、岑参(约715-770年)、李白(701年—762年)、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孟浩然(689-740)、丘为( 743年进士及第)、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韦应物(737~792)、常建(708年-?)、綦毋潜(约726年前后进士及第)。

从地位看,张九龄做过宰相 ,地位最高。从年龄看,张九龄也是这里面最年长的一位,其他人都是小字辈。

至于感遇这首诗,应该不是把张九龄排在首位的首要原因。但是开卷之作自然也是千古绝唱: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结束语

唐诗三百首不是完全按照年龄来排序,不过在五言古体诗作者中,张九龄德高望重,年龄既长、政治地位又高,诗品亦佳,几个维度综合下来看,他排在五言古体诗第一位没有什么争议。

题主说的“张生于678年,这首开篇诗写于737年,而大唐618年开张!”这个没有办法,比张九龄年长的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2)被放进了第三卷七言古诗第一位,自然失去了全书第一的位置。

比张九龄年长的还有王勃(约650年-约676年),沈佺期(约656 – 约715)、宋之问(约656 – 约712)等人,但是在五言律诗卷中也排在张九龄的后面。可见这个排序不仅仅看年龄,是多维度的评比。

@老街味道

其他网友回答

在现今可见的600余种唐诗选本之中,清人孙洙选编的《唐诗三百首》最是家喻户晓,其开篇之作,既非出于千秋逸调之李白或一代规模之杜甫,亦未选自声律风骨兼备之四杰或以风雅革浮侈之陈子昂,而是选择了张九龄的《感遇》二首。究其原因,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张九龄的个人特质及其《感遇》二首的艺术特色,二是孙洙的文学观念及当时诗学发展状况。

张九龄及其《感遇》二首

张九龄(678-740)仕历武后、玄宗两朝三十余载,为官守正嫉邪,坚守原则,使得朝中奸佞对他多有谗毁,他的为宦生涯因此数遭贬谪,几经沉浮。他曾奏请玄宗处决安禄山,但并未得到采纳,直至安史之乱爆发,玄宗方悔之莫及。张九龄虽任相位仅有三载,亦被称为”盛唐开明政治的最后一个代表”。

开元二十五年(737),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玄宗不以为然并将周子谅处杖刑后流放,李林甫借此进言,以张九龄举荐周子谅不当为由,使玄宗罢免张九龄的相位并将其贬为荆州长史。

《感遇》十二首正是作于被贬荆州期间,俱是有感而作,《唐诗三百首》开篇所选二首着重表现了洁身自好的题旨。

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兰叶、桂华恰到好处地展现它们的光彩,只是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高尚美好的品格,而不是为了美人的欣赏。同时,这里继承了自屈原而始的”香草美人”的传统,以坐栖林中的”美人”指代君王,以兰叶的葳蕤繁茂和桂华的清幽皎洁象征君子的美好品质,写出作者”芝兰生于空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内心操守。

其二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同样写君子本心,这里以橘树如同松柏一般经冬不凋的”岁寒心”为喻,而这具有美好品格的橘树无法送给远方的友人,只因重重阻碍,指代朝中奸佞的倾轧排挤。即便是命运如同节气季候一般不可掌控,橘树也依旧会结出甘甜的果实,依旧会四季常青,相比于桃李又有何处不及?一则为怀才不遇而喟叹,一则表明自己自持本心的人生态度。

张九龄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有所成就,这使他的人生成为众多读书人追求的理想状态,而他在面对人生起伏中保持着自适自持的达观,也是编者借《唐诗三百首》开篇欲以传达的观念。

孙洙及其《唐诗三百首》

孙洙(1711-1768)字临西,一字芩西,号蘅塘,晚号退士。

“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体制。烟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馀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能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也会吟。”

由《唐诗三百首》的序言可以得知,孙洙编写《唐诗三百首》用意有三,其一是代替选编不善的《千家诗》,其二是以此书作为家塾教材,其三是以此书指导诗歌创作。

《唐诗三百首》成书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由孙洙与其妻子徐兰英共同完成。当时正是康乾盛世,社会繁荣,科举革新,沈德潜的”格调说”在诗坛有重要地位,主张”诗教之尊,可以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感神明”,《唐诗三百首》的选编工作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背景的影响之下展开。

沈德潜评价张九龄《感遇》:”初唐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格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在此影响之下,诸如李贺凄厉哀婉的作品以及杜甫诸如”三吏三别”等反映社会严重矛盾的作品并未入选,而张九龄的人格声名及其《感遇》所表现出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教观,都使得孙洙将此诗作为《唐诗三百首》之开篇,以要求读书人如同张九龄一样,积极进取,面对人生起伏能泰然处之而不失本心,并以其”托兴婉切,旷达可风”作为作诗的方向。

其他网友回答

唐诗三百首是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选的,因为它精选了唐诗中脍炙人口的精典之作,所以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全书选诗范围之广,共选用代诗人77位,311首诗,在数最多的有,杜甫38首,王维29首,李白27首,李商隐22首。其余就是星罗棋布。开篇的确是张九龄的五言律诗(感遇)四首,但不知作者出于什么编排,张九龄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为官正直,清廉,后人对其无论从道德,品质,才学各方面都有很高的评价,他的诗劲炼质朴,和雅清淡,被后人评为首创清淡之派,对后人创作有一定的影响。最出名的两句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就出自于他的(感遇)由此看来,张九龄被排第一位就不足为奇了!

其他网友回答

《唐诗三百首》开篇第一首是:张九龄的 感遇四首之一: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为什么选择这一首,个人揣测是因为清朝编撰文人曾经为官,退位后回顾一生,结合时事,自诩孤鸿,从海而来,池塘不屑一顾,但有才德却不能一展抱负,因为朝堂之上有粗鄙翠鸟德不配位,高居庙堂,以张九龄宰相之位也徒呼奈何,何况作者自己,古代文人清高自比,所以选为开篇铭志。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唐诗三百首为什么开篇是张九龄的.jpg”/>

与唐诗三百首为什么第一首是张九龄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