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究竟是谁最先提出“义和团”的称号?
优质回答:
义和团起源于白莲教,初期称“义和拳”早期的口号是“反清復明”,主要活动范围以直隶山东为主。后改口号为“扫清灭洋”,直至后来清政府认为民心可用,遂与清政府合作改口号为“扶清灭洋”。直至此时才改称“义和团”。
其他网友回答
义和团又叫做“义和拳”,最早是民间“反清复明”的团体。
由于当时山东除与德国的势力范围之内,德国在山东的侵略行径,使得山东人民对外国侵略者极为反感。早在1897年就发生了巨野教案,山东巡抚李秉衡因此被贬职。在此之后,山东的民教矛盾有增无减。
1897年,山东冠县飞地梨园屯(今邢台市威县)村民与教堂因历史上的土地纠纷引起冲突。威县梅花拳师赵三多应村民阎书勤等的邀请,前往援助。后赵三多将梅花拳改名为义和拳。1898年6月,山东巡抚张汝梅上奏朝廷,认为义和拳本属乡团,建议”改拳勇为民团”。并明确说义和拳就是”义和团”,在清朝官员中首次提出了”义和团”的概念。
其他网友回答
1898年6月,山东巡抚张汝梅上书朝廷,建议改“义和拳为义和团”,认为地方拳勇本来就是保卫桑梓的乡团。
张汝梅说的对,当时,各地方拳会,确实基本是宗族自保组织,一般背后都站着地方豪强,任何一个乡镇都会有这种“某某拳‘的组织,一般有一个”练武功“的”大师傅“统领着,大家一起练武强身,一则维护地方治安,二则防范大伙土匪甚至其他宗族欺压。
毕竟“大清衙门八字开,有理莫钱别进来”,那些地方豪强,宗族领袖,有钱的大地主,一看反正要花钱买平安,干么要把钱填进大清官场那个无底洞呀,填了也不一定管用。
于是,资金转向进了那些“练家子大师傅”的口袋,竖起来“保境安民”大旗,可不就是乡团嘛!
各保各的乡,各护各的地主主子,相安无事很多年。
只是,后来事情起了变化,洋人进来了。这个就复杂了,洋人要人脑袋,洋人要的脑袋不是脑壳,是脑袋里面的思想。
地主乡绅们不太乐意,本来嘛!思想这块归我管,乡绅老爷们自然不便自己持刀冲锋杀洋人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拳勇们就上了呗!
天津,开放口岸,五洋杂处,新闻媒体众多,也发生了教案,曹福田“老龙头火车站”一战成名。
天下苦洋教久矣,天津总坛一树起大旗应者云集,这些应者分为三种:
官团——在大清政府登记注册,拿着钱粮,听大清政府调派,天津各大团多数是这一类。
私团——兄弟伙们自己设立的,追个流行,改个名字而已,为的是不要让时代的洪流冲击到自己的小团体,各地方性义和团基本是这一款。
假团——这个就可恨了,基本上,所有的蠢事,坏事,皆是这些假团所为。他们的组成很随意的,也许就是一个地痞子,弄块破布,写上义和团三个大字,继续以前的为非作歹。这些人本来缺衣少食,贫而无行,参加义和团为的就是“乱中谋财”,这些人是扎扎实实的“拳匪”。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究竟是谁最先提出义和团的称号.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