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电影观后感?
优质回答:
【背包理论】
今天把电影《在云端》看了,电影里大概是这么个意思: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大大的背包,我们把梦想、智慧、勇气……放进去,又把一个百平的大房子、亮亮的私家车、笔记本电脑,甚至是一台电视、洗衣机、空调……也放进去。你,背起来试试,重量似乎超乎你的想象,上路更是难上加难了吧。
不如我们这样:把这些东西一样一样的拿出来,放下,是不是变轻了一些呢?继续拿,让它继续变轻,便终于轻装上路了。也许这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坦然的选择。放下重重的包袱,却奇妙般的能够更容易的实现所有。
我就在想,我要把什么装进我的背包?真的轻装上路会好么?我一直都喜欢这么一句话——牵挂越多,温暖越多!
一个人经历的事越多,走的路越远,交往的人越多,就记忆越多、留恋越多、牵挂越多,也就越知道热爱生活和珍惜生命,这就是一种向往和奔头。人有牵挂才有向往!
而我会一直牵挂着你们,all of you!原谅我的不擅表达,我的亲,我的友,我知道我牵挂着你们,是你们一直给我温暖。
——电影观后感
其他网友回答
《阿甘正传》
巧克力哲学——未知
王小波说,”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情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就很高兴。”
个人一直坚信的信条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不虑,仍有一得。
无数先贤穷极一生为了探求真正的智慧,却少有人真正能悟透。在阿甘的眼中,如果不是妈妈告诉他不要让别人说出我比你聪明,大概终其一生他也不会知道有聪明这个词语,甚至不会在向珍妮求婚的时候失落的说出自己不够聪明的话。 当智者拼命追求更上一层楼的智慧时,他坚持自己脑中的唯一一条道,那就是上帝给什么我就吃什么,即使是苦的也心甘情愿,而所谓的智者却在为显示自己的智慧不断的在上帝给的巧克力中挑来挑去,无论挑到什么,总感觉下一颗巧克力更美味。 看了很多遍的《阿甘正传》后,我总想用一个词来描述阿甘,直到看了多遍后,我才敢放上“大智若愚”这个词!
飘忽的羽毛——命运
在影片中有很多常常被我们忽略却十分重要的意象代表,飘忽的羽毛便是其中的一个,它以其飘忽不定的姿态象征着命运的无常。 阿甘妈妈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 而在战火中失掉双腿的丹中尉也曾说过命运,最后一幕阿甘在珍妮坟前也讲出了自己的困惑,我不知道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是怎样的? 但即使是命运,不同的人也有对它不同的理解。丹中尉因战火的摧残相信命中注定,而阿甘的母亲认为人生随意且飘零。但影片以它独有的叙事手法偏向于阿甘母亲对命运的解读。丹中尉认为自己命中注定应丧生在越战的战场上,来个青山埋忠骨,但他却被阿甘救了回来。阿甘一生都在向前奔跑,正如小时候珍妮对他说的那样:“Gamp,run run run”。随风飘零,难以预测。
过程的理想化——成功
现实的生活告诉我们,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人实在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通往成功的旅途,必定荆棘丛生,一路坎坷。而影片中的阿甘,运气好到让人嫉妒,我虽然相信“艺术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但影片中的一幕幕高出生活实际太多,我总有一种轻飘飘,不切实际的感觉,且随年龄增长,阅历渐丰越发觉得如此(可能是一部影片将整个美国发家史几乎全融进去了的原因)。
阿甘入学时遭遇门槛,因母亲的英勇献身得到了上学的机会;患有先天腿疾的他轻易而举地变成了“飞毛腿”,并因善跑成为了国家美式橄榄球球队队员;无意间被人拉去打乒乓球而点亮了自己的乒乓球技能,还成为了中美乒乓外交的英雄;越南战争,在近乎全军覆灭,中尉也负伤生死不知的情况下,阿甘仅屁股上受了轻伤;在反战的演讲台上,电源被人拔掉,免了一场争端,诸如此类的事列不胜枚举。
看了很多关于《阿甘正传》的影评,大多呈现一边倒的态势,我不批驳任何人,但个人觉得只有两种意见的中和才会激发一种对等的力量,才会趋于真实,令人信服,不会被一种观点带节奏。
我希望每个真正热爱电影的人,每看一次电影都能真正有所收获,这个收获既指对影片的深化理解,又指个人精神的不断丰满。
如同当初我看《当幸福来敲门》一样,第一遍,懵懵懂懂,第二遍,稀里哗啦,第三遍,有些内容值得细究。
其他网友回答
本人八零后,这些年来也看过许多电影,除了中学时期老师让写观后感以外,也就是最近在回答里写过几篇。
好的电影是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确实有遗忘的可能,只能记住些片段,就如我看过的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现在就只记得他在船上炉火纯青的斗琴那一段。弹完之后他拿了一根烟,放到钢琴上,烟直接点燃了。还有一部电影《闻香识女人》中,那位盲人退役军官与一位美女跳探戈的场景。虽然是一个盲人,但是他对探戈的熟练程度丝毫不亚于一个正常人,跳起来特别的自如。所以我认为,好的电影还需反复的看,就跟我们小时候看西游记一样,看了这么多年,到现在每次电视上播放时还是会再看两眼。
以后,我决定看了电影后在还没有遗忘的时候来问答,将自己的观后感写下来,以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关注,和我这个老影迷一起共同探讨电影的艺术魅力。
其他网友回答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妈妈的遥控器》这部台剧,让我看完感触很深,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个好成绩,或者以他们的方式过着一生,这样会让家长们觉得这是爱孩子的方式,可是殊不知,这种思想却在慢慢吞噬着孩子,让孩子们失去自我,这个问题是全球性问题,我们都应该注视起来,我觉得这部电影应该让更多的家长们看到,我们是爱孩子的,可是这种变形的爱是真的对孩子们好吗?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最近都有在看电影 差不多已经阅览豆瓣前250的所有电影了 我很少涉猎国家层面的影片 但是今天刚刚看了一部韩国影片《辩护人》 其实影片的前半部分并不能很好地吸引我 无非是一个没钱的穷小子奋发图强,最终蜕变成一代大律师的故事。但一部影片最吸引人的一般是中后部分,前期的铺垫一般都是为了让后期对观众产生最大的震撼。确实,这部影片震撼到我了。
据说这是一部根据韩国总统的真实经历改编的 在那个压抑和独裁统治的年代 国家为了把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就疯狂地抓捕那些开展自由运动的学生们 以赤色分子的罪名把他们抓起来 所谓赤色分子就是那些阅览韩国规定不能阅读的书籍 那些诉说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书 因为这样才能控制国民的思想 韩国的警方用把学生们抓起来严刑拷打企图让他们招供 这也是平复学生运动的一种方式 但是在开庭的时候学生们也需要辩护人 这个时候只有那个已经成为大律师的韩佑硕愿意站出来为他们辩护 其实这摆明是一场和国家的较量 他一定会输 也一定会失去自己现在幸福美满的生活 可是他还是愿意为他们说话 他在法庭上的极力辩护和声声质问都在为国家的自由做努力 他说国民即国家 最后 他还是输了
这场以卵击石的抗争 这个愿意舍弃自己生活的律师让我看到了世界上不一样的东西 没错 国民即国家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电影观后感.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