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提升家庭教育素养?
优质回答:
父母想要提升家庭教育水平,首先得学习并了解什么是家庭教育。从第二生命形态学的角度出发,想知道什么是家庭教育,我们得区分两个“概念”,即“养”和“育”这两个概念。,养通常值得是生理上的养,而育则指的是大脑思维上的育。家庭教育指的是思维上的“育”的过程,它存在于父母持续地、不间断地同孩子之间沟通和交流中,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一 父母应多采用正面教育
对于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最好用积极的暗示,不要用消极的命令。一般人,受刺激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是不太容易的。用儿童可以接受的语言进行正面教育,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孩子初涉人世,对人世间的很多问题都是初次认识,初次体验。家长应尽可能地排除负面干扰,让他们受到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并且要尽量用儿童容易接受的儿童化语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切忌空洞的说教和讲一些儿童不易接受的大道理。尤其不能动辄打骂或体罚,虽然这种简单的教育方法在当时会起到一定效果,但长期粗暴的教育方式只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为孩子后期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作为家长可以通过看图画、讲故事、教儿歌等方法,让孩子懂得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逐渐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让孩子愉快地接受父母对其提出的期望和要求。培养教育孩子是每个父母应有的义务和职责,每个父母都应对自己的孩子负责。儿童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父母的言传身教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以不同年龄的孩子对亲人的情感依恋为例:三岁前的孩子几乎一刻也离不开照顾他的亲人;四岁时,爱说、爱问、爱动手、爱玩、爱跑、爱跳,已经学会自己玩或与小朋友一起玩,不用亲人参与和照管也依然会玩得很开心,而且还能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到五岁时,爱问、好学,而且还喜欢用自己知道的知识去考问别人。喜欢自己观察、自己动手拆卸,破坏现象不断出现,虽然失败,却不愿听取他人意见。由此,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研究孩子生理与心理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实践。
(二)教育应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年龄特征进行
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采取相应有效的教育方法进行家庭教育,切忌脱离孩子的实际,生搬硬套,生吞活剥。古人都强调因材施教,在我们现今的家庭教育中也同样适用。家长切记不可盲目跟风,让孩子去学去做孩子在那个阶段还难以达到的事。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其中一个为实验对象(代号为T)在他出生后的第46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另外一个(代号为C)在他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两个孩子都练习到他们满54周的时候,T练了8周,C只练了2周。这两个小孩哪个爬楼梯的水平高一些呢?大多数人肯定认为应该是练了8周的T比只练了2周的C好。但是,实验结果出人意料——只练了两周的C其爬楼梯的水平比练了8周的T好——C在10秒钟内爬上那特制的五级楼梯的最高层,T则需要20秒钟才能完成。
格塞尔分析说,其实46周就开始练习爬楼梯为时尚早,孩子没有做好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53周开始爬楼梯,这个时间就非常恰当,孩子做好了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耐心地等待,不要在孩子的年龄和生理都还没有成熟的条件下贸然地为孩子规划一些他们达不到的目标,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
(三)父母应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
通过一个孩子的行为举止,可以窥视出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效果。如果父母行为良好,那么给孩子树立的就是好的模仿形象。而父母的行为中如果有失当之处,孩子就很有可能学会。因为孩子很多性格特点都是从父母身上模仿而来的,孩子的成长始于模仿,且孩子的这种模仿能力不分好坏。因此,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拥有更多的优点,父母应当去切实提高自身的礼仪修养,去努力引领孩子,教会他们文明的礼仪,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形成这种良好的礼仪和品质。另外,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态度应保持一致,统一认识、统一步调,不可互相埋怨指责,使孩子无所适从,从而形成两面讨好说假话的不良性格。
父母要自觉地提高各方面的修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有陆世仪在《思辩录》中说:教子须是一身率先。这些都指出了父母应为儿童做出正面的榜样,并将言传与身教相统一。然而在现代家庭中,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仍缺乏理性思考。有的父母随便答应孩子的要求,而过后又不去兑现,以致于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会出现不遵守诺言,说谎的不良行为;或是特别憎恨不遵守诺言的人而产生偏激的想法和做法。所以做父母的应放好心态,摆正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言行一致。
(四)严格和宽容相互结合
教育孩子要把严格要求和抚爱结合起来,做到既有爱又有教。只有爱没有教容易走向溺爱,溺爱会使孩子养成许多不良习惯。
有这样一个独生男孩家庭,他的妈妈非常疼爱他,虽然在生活上顿顿开小灶满足孩子的饮食需要,但在行为上却要求非常严厉,望子成龙心切,恨铁不成钢。这也不行,那也不能,回家晚了要管,衣服脏了要说,稍有差错非打即骂,几乎天天在说教中生活,这样的孩子应该懂事了吧?其实不然,由于他的母亲过于严厉而缺少耐心的说服和正面引导,结果适得其反,造成了孩子性格粗暴,不讲道理。有时还会撒谎,在外与小朋支不合群,个性孤僻,辜负了母亲的一番苦心。与之相反的是,在另外一个独生女孩家庭中,她的父母十分宠她,什么事都依她,她在家中挑吃捡穿,想吃什么就让她妈妈单独做。尽管如此,她仍经常发脾气,向妈妈发号施令,不爱干活,她的东西谁也不让碰一下,养成了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个性。
因此,家庭教育方法应该把关爱和说教结合起来。儿童的人格特点经过多次重复才能转化为习惯性的社会行为。这种重复是以目标要求,不断矫正行为误差的重复。只有做到这一点,儿童才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方法直接影响儿童的个性品质的形成。根据洛克的“白板说”理论,儿童在接受教育前本是一张白纸,教育者在上面划了什么印记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个性品质。因此,父母生活的空间处处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家长一定要从大处着想,从小事抓起,自觉地克服自身的不良因素,以高尚的品德言传身教,使孩子学有榜样。在成长中潜移默化,树立起良好的人格品质,在多方面的教育下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所以,对儿童的教育一定要抓好早期人格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后天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要给自己充电。家长和老师一样,要给学生一杯水,你自己得备足一桶水。当然水的成分不一样,老师备的专业知识占主要成分。家长备的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及榜样影响。老师家长与学生就犹如医生护士和病人的关系。老师相当于医生,家长相当于护士,学生就是患者了。医生开完药,护士要监督患者服下去。这样才能药到病除。不知我这比喻恰当否,祝你成功。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如何提升家庭教育素养.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