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为什么叫山中高士 红楼梦中薛宝钗为什么被称为“山中高士”?山中高士难道不是“仙”吗?

网友提问:

红楼梦中薛宝钗为什么被称为“山中高士”?山中高士难道不是“仙”吗?

优质回答:

说明薛宝钗很有主见,看问题比别人透,是个有心计的才女。处处表现的高风亮洁,把自已伪装的很严。

其他网友回答

可叹停机德 ,停机之德不是人人都有的

其他网友回答

开篇明义,薛宝钗被称作“山中高士”,是由于其言行品格符合古代文人对于“隐士”的见解。“隐士”和“仙”的确有相当的关联性,但是并不完全相同。

我冒昧分析一下题主的思路:薛宝钗–山中高士-仙:背后是对于以薛宝钗为代表的人物感兴趣,由于中国古代将“山中高士”给予比较高的社会认可,自然题主对于薛宝钗背后会不会有仙的身份或者品格,感到好奇。

前面的几个回答中,主要回答的是“薛宝钗的独特性格特质,山中高士的由来,我对于薛宝钗这个性格的理解”,而没有回答好题主的:薛宝钗为代表的“山中高士”的本质特色和薛宝钗自己在表现”山中高士”的魅力,这样就更把后一个关于山中高士升级到仙的问题模糊掉了。

基于此,我会首先,从文本本身慢慢摸索“薛宝钗”身上的独有的风格,勾勒一张“山中高士”的图像,然后与文人通俗讲的“山中高士”和“仙”做出对比分析,慢慢体会出:薛宝钗这类人的魅力,以及我对于仙人和山中高士的再理解。

1.“山中高士晶莹雪”:高洁和悲剧的交响曲

1.1

薛宝钗为什么被称作”山中高士“,这是从薛宝钗的角度入手问题,我看不少回答,都是想”牵强附会“,先搜了一遍”山中高士“然后看薛宝钗有什么性格,然后贴上去,好像这就是在说”任何一个人怎么用”山中高士“名号包装一下“一样。

既然是真正得出薛宝钗应该称作”山中高士“,那么就应该从薛宝钗文本和言行出发,研究“山中高士晶莹雪”是在说一个怎样的人,然后慢慢摸索出这个结论。

《红楼梦》第五回“开生面梦演红楼梦 立新场情传幻境情”中 《红楼梦曲·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第一句的直译很好理解:贾宝玉虽然和薛宝钗是最美满的婚姻,心中想着黛玉,薛宝钗结婚了却只能空对贾宝玉很无奈,痴情的贾宝玉还叹息着林黛玉的殒命。

读者们往往对于“金玉良姻”,”木石前盟”感兴趣,顺便为林黛玉这个“仙姝”寂寞死在林中感到惋惜。

1.2

但是问题在于,“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是什么意思。

这句出处倒是不难寻找:

明朝诗人高启的“梅花组诗九首”的一句:“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雪满山中高士卧”,这句是在说梅花仿佛有了仙骨一般的山中高士,远离世间的纷纷扰扰,卧躺在雪满的地方。

这个意象非常的丰富:在世人看来,一般的隐士都是非常孤傲斗争着世俗的起伏磨难,但是真正的高士却是在世俗之中游刃有余,躺在风雪世俗中毫不在意,并且自得其乐。

这种感觉,你把它映射到“薛宝钗”身上,就是那种超然的处事态度和冷静的心态。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行酒令的时候,黛玉把《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 第二天薛宝钗要审林黛玉,说“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好个千金小姐,满嘴里说的都是些什么?”如果她不熟读,怎么知道黛玉说的是出自哪里,这不是来和黛玉卖好,让黛玉感激自己!

宝钗帮助史湘云办螃蟹宴,是在帮自己,还是在帮史湘云?这场螃蟹宴开下来,史湘云成为她的盟友,事事都帮着她,念着她的好,所有人都知道这螃蟹是薛家开的,也都知道了宝钗助人为乐。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和大家眼里古代的隐士和山中高士形象并不吻合:

隐士在我们眼里都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梅妻鹤子和隐居孤山的林逋。

如果说陶渊明是为隐而隐,那么林逋是为精神伴侣而隐。

薛宝钗则不同,她和梅花一样,是卧雪而冷眼看世间,既像一种妥协,又像一种超脱。

当然也有一些独特的理解,比如九峰真人曾经对于这句话有更加独到的理解。不过疑似有过度解读的嫌疑。

“……“满”与“清”同义,“雪满”是借助谐音而表达“薛是满清”,……这样,后一句“月明林下美人来”就不要再多解释,林黛玉直接就划归明和南明阵营了。”

月明林下美人来,难道就不能是薛宝钗呢?明清两代矛盾非要内化到两个女子争夺上么?仅凭月的纯洁,和林子的这个场景,就把林黛玉放进去多少也是有美化这个人物而脱离小说实际的功效。

1.3

第二句,结合了下半句“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我们还是要回到“红楼梦”内部的婚姻中身上,这种理解就变成了 :

原本上红红火火的婚姻,宝玉沉浸悲伤和林妹妹里面,薛宝钗只能孤单地望着他,自己由于是山中高士的通透和性格,已经察觉不到悲伤对于她的影响了,晶莹的冰雪脱离了世俗的气息,就会寒凉,让人不能用暖手握着它,但是已经是山中高士了,只会人间的喜怒哀乐当成一种简单的可以归隐的去处,就算是婚姻不是令双方满意,也能冷暖自知。

正好也对应了“冷香丸”的味道:

“知著甘苦,历尽炎凉,虽别离亦能自安”

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高深莫测看透人间的隐士而已,而且更是在婚姻和世界面前虽然有绝顶的处世能力,却也是无法改变炽热的心。因为,在宝钗的眼里,有了凡心就是毒药,会危害到自己,一生只能服“冷静处事”的药,走下去,没有尽头。

这,是“红楼梦”中的山中高士。

2.山中高士与仙的纠缠

薛宝钗既然已经被称作了山中高士了,那么就会不断修炼能成仙的品格了?

或者薛宝钗是山中高士,本身就因为是仙,或者有仙的成分在?

2.1

区分对比起来,重要的是一个怎么样的心,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身份和个人。

因此,问题要回答,我们就必须要解决“凡人的心——‘山中高士’的心——仙人的心”的关系。

薛宝钗有“山中高士的心”没有问题,这个我们在上面有了充分的说明(很遗憾,由于个人能力和篇幅有限,第一部分没有更多的证明和分析)。

2.2

那么薛宝钗有没有“凡人的心”,难道她只是一个圆滑处理世间所有问题的隐士,总是那个不随便展示自己才华的低调的人么?

显然不是,这是一个驾驭在凡间而在凡间之中的山中高士。

宝钗来至潇湘馆,想找黛玉一起来玩,看到宝玉先进去了,怕引起猜疑就避开来。这时看到两只玉面蝴蝶非常可爱,就追上去企图捉住玩耍。宝钗随着蝴蝶赶到滴翠亭,听到有人说男女私下交换手帕的事 害怕被发现,就故意说在追赶刚在附近的黛玉,躲开了自己的责任。

一般情况下,大家在此处觉得,薛宝钗当不起“山中高士”,因为她的道德和胸襟还达不到“山中高士”的无上境界,“山中高士”怎么会去诬陷别人?同时,这个扑蝶情节,也反映了,薛宝钗也不是彻底脱离了“凡间小娱乐”的“山中高士”,顶多是一个“府中圆滑贵人”罢了。

我觉得,凡心,在山中高士的眼里,不再是一个能不能用世俗的行为和一些貌似利益冲突后的手段来分析。

凡心,一方面是一个接触人间温度的心,薛宝钗扑蝶,就是想要和飞舞生命代表的世界接触。另一方面,就是合适地处理凡间的问题,薛宝钗的推卸林黛玉责任,也是一种巧妙处理矛盾,实现一定个人利益的方式。

但是这个凡心并不是为了诬陷而诬陷,为了快乐而快乐,只是一种接触凡间的方式,不断尝试,就会有热毒,不停要求自己停止这些畸形接触世界方式,还不如完美表现出来,作为一个“山中高士”。

2.3仙人的心

可以说这是薛宝钗的一种追求。

这就是我对于薛宝钗仙人之心的表述:

历经了世态炎凉,只有仙人的心才能帮助自己得到宽慰和处理眼前最棘手的问题。

薛宝钗,身为山中高士,虽不断修行于世间,但是不是真正隐匿的,注定无法脱离红尘 。

一切就像是注定好了,一方面,冷香丸要不断服下,正如不断地要与很多人间烟火保持距离,另一方面,又要处理世间一切,努力做“山中高士”。

这就像你看懂了世间的炎凉,知道一切不可靠,却又无可奈何,欣然接受。

薛宝钗,可叹停机德,终要在雪里埋。

缘何,这山中高士有如此下场?只因为,懂的太多不幸需要自己客服,不断接纳到自己的世界里面,最后发现,最后一点凡间的婚姻念想也是悲剧的,因为成不了仙,山中高士也是要回归雪下,沉沦于滚滚红尘中。

其他网友回答

余才疏学浅,可能答非所问。明代诗人高适《咏梅》中有“雪满山中高士卧”句,而“山中高士晶莹雪,世上仙株寂寞林”,以“山中高士”与“世外仙株”相对应,而“雪”为薛(宝钗),“林”指林(黛玉),并没有特别的指向。不知对否?请予赐教。

其他网友回答

幼时看《红楼梦》时,我对宝钗是不太感冒的,总觉得她不大对我的脾胃。后来在社会上历练了一番,再来重读,发现宝钗有个大好处,不仅是黛玉等人不及,连现代女子都未必赶得上——她活得特别松驰。

松驰是一种多么美好的状态啊。作为一个将有限之生命交托给无限之焦虑的现代人,我对宝钗的这种生活状态简直是向往之至。不单单是我,和宝钗相比,大观园中的其他姐妹们,大多数心里好像也总绷着一根弦,不是跟自己较劲,就是跟环境较劲,不敢放松、无法从容。

黛玉葬花、探春理家或者凤姐治丧这些场面相当精彩好看,但是好看之余,连作为读者的我们,都在为她们捏着一把汗,总觉得这些姑娘们太好强、太用力过猛。只有读到和宝钗有关的章节,我们才会长长地舒一口气,只要宝姐姐一出场,剑拔弩张的气氛就能为之缓解。她的身上有一种优裕从容的特质,能够在重压之下也保持着优雅的风度。

大观园众姐妹中,宝钗和探春可以说是主流和正统的代表人物,但即便同是主流人物,这两个人给大家的感觉也大不一样。探春方正有余,且有着不必要的设防,真正做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是宝钗。

王夫人把家务事托付给探春等三人后,探春奋起改革,力除旧弊,但不免锋芒太过。比较起来,宝钗更为识大体,注意点到为止。所以探春在曹公笔下只得了一个“敏”字,却将“时”字赠给了宝钗。

所谓时者,即合乎时宜,宝钗的为人处世,处处显示出对当下时代和环境的顺应。同样的生活环境,黛玉的感觉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可宝钗却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书中说她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她深谙一切规则,知道在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做什么事。

做诗,她善于拿捏分寸,并不求压倒众人。穿衣,她总是穿着家常衣裳,好像对自己的美浑然不觉。管家,她任由探春走到前台,自己甘于退到幕后。待人,她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未见冷淡之态,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

历来的红学家,总爱把宝钗当成封建淑女的标本来批判,其实想想,黛玉不被礼教束缚的自由主义作风是出自天性,宝钗和礼教相适应的低调中庸作风何尝不是出于天性?我本来是更倾向于黛玉的,也忍不住要为宝钗说句话。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的个性于己不合,就觉得那是虚伪、是矫情。宝钗的行事作风,放在黛玉身上显然太过勉为其难,但对于她来说却是再自然不过的。

《世说新语》云:

王平子(澄)胡毋彦国(辅之)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裸体者。乐广笑曰:“名教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

名教之于黛玉是一种无形的束缚,时时都想挣脱,但对于宝钗来说,并不存在这一问题,她已经习于从名教中得到乐地了。

冯友兰的《论风流》一文中曾经指出,照新儒家的看法,“名教”与其说是“自然”的对立面,而无宁说是“自然”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宝钗的行为处处符合封建伦理的规范,可以看成是自身天性的发展。她的《咏白海棠》一诗中有“珍重芳姿昼掩门”之句,可以算做她的夫子自道。这样一个雍容浑厚的姑娘,你要她像黛玉一样快人快语,或者像湘云一样大说大笑,那倒是违反了她的本性。

如果把宝钗看成被封建思想洗了脑的无知少女,那对她真是极大的误解。宝钗的见识之高,在十二钗中是首屈一指的,黛玉第一次读《会真记》,只觉得词藻警人,余香满口,可在宝钗看来,不过是幼时的小玩意,实在算不了什么。她劝导黛玉的那段话,素来被喜欢黛玉的粉丝所诟病,认为全是在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事实上宝钗的说辞中别有深意,且看这段:

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 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

从话中可以看出,宝钗认为男人们读书并不曾明理,反而把书给糟蹋了,这番见识不可谓不卓越,显然脱离了“无才便是德”那套陈腔滥调。这番话也显示出了宝钗高处不胜寒的寂寞,放眼书中,黛玉尚且有宝玉这样一个知音,宝钗却没有碰到一个真正懂得她好处的知己。

前文说过,宝钗是书中的头号通人。宝钗之通,不仅在于博学通识,更在于为人处事有一种圆通的智慧,就像她在“咏絮词”中所说的那样:“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谁能够想到,这种随缘顺天的处世态度,并没有给她带来好运,反而是在宝玉出家之后,令她熬过了冷清的下半生。

从宝钗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名教和自然是怎样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的。这种完美统一,部分出自天性,部分来自后天的阅历。

大观园中的女子,黛玉聪明绝顶,真正说到人生智慧,还是要逊宝钗一筹。印象中,宝钗似乎从未年轻过,那个脱口说出“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小女孩,想起来也是少年老成的样子。

而黛玉呢,终其一生,我都觉得她身上流淌着少年人青春诗性的血液。富有文人气质是好事,但这种气质过浓的结果,就是过于任性使气,无法和现实取得妥协,不能获得世俗的幸福。

黛玉是世外仙妹,宝钗则是山中高士,她的行为做派,总让我想起东晋时那个著名的山中高士——谢安。

谢安于天下大乱时高卧东山,时机一到便下山为官,可以隐则隐,可以仁则仕,称得上是东晋名士中的“时者”,这一点和宝钗的作派非常相似。不仅如此,宝钗那种优裕从容的风度,和谢安也是一脉相承的。

只可惜,身为乱世中的一名女子,宝钗终其一生,都没有等到待时而飞的机会。宝玉出家后,她的后半生,也便只有萎谢了。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红楼梦中薛宝钗为什么被称为山中高士山中高士难道不是仙吗.jpg”/>

与薛宝钗为什么叫山中高士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