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故事是真实的吗 《白毛女》故事是道听途说还是纯属虚构的?

网友提问:

《白毛女》故事是道听途说还是纯属虚构的?

优质回答:

首先肯定地说,《白毛女》的故事是有原型的,它不属于道听途说,更不是纯属虚构。

一九四四年五月,原《晋察冀日报》的一个名叫李满天的記者,给延安鲁艺的负责人周杨,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说在河北省阜平县易家庄一帶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个满身白毛的”白毛仙姑,靠吃野果子,喝山泉水生活。据说白毛仙姑,法力无边,能惩恶扬善,扶正祛邪,並能主宰人间的祸福,后来因在庙中偷吃供果而被捉……周杨得此信息,便指示诗人贺敬之负責调查此事。1945年,歌剧《白毛女》终于

一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诞生。

期间,也有人说《白毛女》是一个真人真事,她的真名叫罗昌秀,是四川宜宾地区的一位姑娘,其身世和白毛仙姑差不多。也是哥哥和父亲被地主打死,十六岁的罗昌秀被迫无奈,只身逃到深山老林生活,由于长期阳光不足及缺盐,全身长满白毛。罗昌秀一直在深山老林中生活了十七年。直到一九五六年,当她暗中看到家里分了土地,生活好了,才大胆地回到了村里……

由时间上来看,歌剧《白毛女》的原型,应是河北省阜平县的”白毛仙姑”,而不是一九五六年四川省宜宾地区的罗昌秀,因为歌剧《白毛女》一九四五年就诞生,并开始在延安公演。因此农夫是支持第一种说法的。

其他网友回答

《白毛女》,是1945年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丶丁毅执笔完成的歌剧本。1945年,西北战地服务团从晋察冀前方回到延安,带回了民间传说’白毛仙姑’的记录本。这个故事在四十年代初开始流行于河北省的阜平一带。内容叙述一个被地主迫害的农村少女只身逃进深山,在山洞中坚持生活多年,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又因偷取庙中供果,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白毛女》就是根据这个传说创作出来的。​

也许你还想知道延安大学教务处的知识介绍。

其他网友回答

这也是反映旧社会的劳苦大众被剥削被欺压的一个缩影。你看看当今世界,一个主权国家,美国没理由的说要打他就打他,伊拉克原来是一个美丽的国家,现在成了一座废城。美国霸权,天怒人怨。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美国看不惯中国与世界各国搞好关系,和平相处。看不惯世界各国与中国越走越近,看不惯全世界支持中国的和平发展,想尽一切办法挑拨世界各国与中国为敌。结果与中国为敌的国家越来越少。美国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上串下跳,狗急跳墙,连美国的盟国盟友菲律宾也与美国背道而驰,看清了美国的丑恶嘴脸,与美国分道扬镳。美国不得民心,作恶多端,只好自己强出面到中国的南海来横行霸道。可惜,美国已经成了拐脚老鼠,蹦哒不了多久啦。

其他网友回答

《白毛女》是戏剧,是艺术作品。但主人公却是有原型的。

每当想起那个年代,百姓遭受的苦难,眼泪就忍不住流下来!必须要批判那个旧社会!

01

古代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曾屹立世界之巅。进入近代以来,闭关锁国,国家陷入落后,落后了就要挨打。同胞们被侮辱,生命涂炭。国民党统治时期,百姓们的日子依然不好过。在那个万恶的旧社会,百姓们被奴役、压迫、剥削,生命如草芥,哪里还有什么权益和尊严呢?

正是因为这些,才造就了“白毛女”。

艺术来源于生活。

“白毛女”的故事,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传说。

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儿”,因为受旧社会的压迫,成了“少白头”,所以被称为“白毛女”。

02

据说,20世纪30年代,晋察冀边区就流行“白毛仙姑”的故事。1944年5月,《晋察冀日报》记者李满天给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的院长周扬写信,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河北省阜平县易家庄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个仙姑,她浑身长满白毛。百姓们传说,仙姑有法力,专门除恶扬善,能主宰世间的祸福。

关于白毛女的原型到底是谁,还是有些争议的。

大型歌舞剧《白毛女》中女主角喜儿的命运,曾感动过无数中国人。2002年12月,喜儿的原型,80岁的“白毛女”罗昌秀在四川宜宾去世。

据《北京晨报》报道:罗昌秀1923年出生在宜宾凤仪乡,当地地主逼死她父亲,打死她哥哥。16岁的她被迫躲藏进了四川和云南两省交界处的深山之中。过了17年野人般的日子,直到1956年,罗昌秀被救下山。此时,她已33岁,但是,已经满头白发了。

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前夕,根据周扬院长的 指示,鲁迅艺术学院的艺术家们在院长周扬的指示下,改编出了歌剧《白毛女》,执笔人是贺敬之和丁毅,于1945年4月第一次演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毅等中央首长观看演出。

03

艺术:通过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形象地反映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可以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语言艺术(文学)和综合艺术(戏剧、电影)等。

新时代以来,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文化需求,文化领域的创作“百花齐放”。但是,许多影视作品已经完全商品化,低俗化,只是为了追求利润,完全偏离了艺术的本质。

因为各种影视作品的低劣质,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儿童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造成巨大冲击。这些问题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此特别呼吁:请还我们一片绿色的荧屏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其他网友回答

想必大家都看过电影《白毛女》吧?剧中的女主角喜儿是由著名的电影演员田华扮演的。

(田华扮演的喜儿)

其实《白毛女》最早是以歌剧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剧中喜儿以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出场,她是雇农杨白劳的女儿。

由于父亲欠下了黄世仁的高利贷,在年关临近时,黄世仁逼债逼死了杨白劳,最后黄世仁把喜儿霸占抵债。

从此喜儿成了被伤害被侮辱的女孩。她为了反抗,只身逃进了深山,常年住在不见阳光的山洞里。

时间一长,喜儿的满头黑发逐渐变白,为了活命,她经常吃庙中的贡品,人们称其为“白毛仙姑”。

到后来解放军进入深山救出了喜儿,喜儿重见天日。

歌剧的主题是:旧社会把人变成了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了人。

(歌剧白毛女)

这部歌剧是抗战即将胜利时创作的,起到了鼓舞了人心的作用。

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白毛女》这个故事是道听途说还是纯属虚构呢?

我可以告诉大家,《白毛女》是根据传说与真实人物结合创作出来的故事。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在1944年5月,抗日即将胜利前夕,当时《晋察冀日报》记者李满天给时任鲁艺文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周扬写了一封信。

信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1940年期间,河北省阜平县易家庄一带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个浑身长满白毛的仙姑。

据说仙姑法力无边,能惩恶扬善,扶正祛邪,主宰人间的一切祸福,人们为了供奉白毛仙姑,仙洞前种香火不断。

《白毛女》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这个传说。

有了这个故事的架构,周扬想到了用歌剧的形式展现在人民面前。

民间小调在北方有丰厚的群众基础,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周扬就把这个传说讲给了鲁艺学院的创作者们。

其实歌剧《白毛女》是延安鲁艺艺术学院集体创作的作品。是由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作曲的作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作品成型后,经过长时间的打磨和修改,到1945年,最初的歌剧白毛女在延安边区演出,随后引起了轰动。据说在演出时,有一个战士对黄世仁恨之入骨,竟然忘记这是在演戏,端枪就向黄世仁射去,幸亏旁边的战士机灵,把他的枪托了一下,演黄世仁的演员逃过了一劫。从这以后,战士看戏一律不许带枪,由此可见这部作品的真实性。

同年4月,作为中国共产党第7次全国代表大会演出,受到毛主席的表扬。后在解放区各地陆续上演,广受人民群众和战士的欢迎。

历史上确实有喜儿这样的原型,不过是在创作《白毛女》之后发生的。

比如四川的罗昌秀,人们称她为喜儿的原型,她为了躲避地主的迫害,在山林里生活了11年,后来于1945年被解放军救出。

值得一提的是,她是在歌剧《白毛女》上演之后才被救出的“喜儿”。由此可以得出,歌剧中的喜儿这一角色灵感不是来源于罗昌秀,而是来源于流传在晋察冀一带“白毛仙姑”的传说。

文/秉烛读春秋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白毛女》故事是道听途说还是纯属虚构的.jpg” />

与白毛女故事是真实的吗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