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比白话文更加简洁 中国古代文言文言简意赅,为什么要发展成现代白话罗啰嗦嗦?

网友提问:

中国古代文言文言简意赅,为什么要发展成现代白话罗啰嗦嗦?

优质回答:

第一,文言文是贵族学问

任何文字都是从繁至简,才能推广。

因为过去没有印刷,甚至没有纸,最初只能金属刻画,比如:

看见上面刻的字吗?

这样的东西,文字就必须简练。然而,这样的文字记录,普通贵族也没几个能够玩得起,所以文字掌握在高级祭司与皇族手上。

春秋时期,划时代意义的是竹简木牍。

这表明,文字书籍脱离了皇族掌握,孔圣人才能教授知识给徒弟。

然而,竹简木牍依旧昂贵。

以最便宜的竹简来说,一片民用竹简,最多只能写15至20字,一根竹子,大约分八节,每节分八片,剔除空格与菲页,基本就只能写1000字。而制作一本5000字的书,那就需要一个劳动力花费一个月时间去砍竹子、清理剖片、煮透晾干、磨平穿孔、书写装订,这还没有计算人工与更换错字。

至于羊皮卷与帛书,那就更玩不起了:

因此,唐代能读书的,依旧是豪门。所以纸张与印刷得以令文字推广应用,但这已经是到了宋代去了。

二、统治者为何推广文治?

世家统治之下,庶民、寒门地主都是读不起书更是读不到书的,国家政权就始终控制在世家的手上,因为普通地主都很难读书,自然就不能当官。哪怕隋唐搞科举,但通过科举者依旧是豪门为主。

这是不利于政权稳定的。

而宋代成功推广文治,耕读传家得益于世家消亡,文字书籍的普及。

同样,文字走向民间,自然也就出现了市井化的白话语,宋代是开端。此后越发不可收拾,承接自古存在的市井俚语的白话语伴随戏曲而推广起来(过于文言文的戏曲,老百姓怎么听得懂?),读书不多的百姓也就逐步接受了。而白话语的影响又反推了白话文的发展与最终成为官方语言。

三、文言文的缺陷

正因为简练,文言文放弃了很多定语、限制词,表达意义并不完整。

比如,吾有一梨。其涵义太多了:

1、我有一个梨子。

2、我有一颗梨树。

3、名吾的人,有一个梨子,或一颗梨树。

虽然联系上下文可以得出解释,但语言是说出来的,上下文可听不见。

譬如那个著名的:逸马杀犬于道。

问题是,谁的马,什么时候的马,踏死了谁的犬,道又在哪里?

都没有解释,这样的文言文,虽优美简练却缺乏文字语言的沟通功能。

其他网友回答

题主问:中国古代文言文言简意赅,为什么发展成白话文,啰啰嗦嗦?

面对这个问题,我一时感到沉默。不知题主是对文言文情有独钟,还是对白话文十分讨厌?才提出如此别出心裁的问题。

文言文一般语言简炼,含义深刻是真。但是,对于文化水平较低,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薄弱者来说,能够读通读懂文言文,确是一大难题。

文言文也有实词虚词之分,兼语词,通假字,都需要熟练掌握。同时,文言文的语法,也与白话文语法有较大的不同,难于掌握。

再说,古时候文言文并没有“标点符号”,一写到底,也不空格。读文言文必须自己“断句”,那更是一种难事。唯有老私塾先生才能够摇头晃脑地:之,乎,者,也,矣,焉,哉……

总之,学习文言文难度较大,文言文难于理解,不易掌握。特别是“通假字”较多,容易闹出笑话。例如:

《硕鼠》:硕鼠,硕鼠,莫食吾黍,逝将去女,莫为我顾。 其中:逝将去女,假如让人们离开原文去解释,却闹出天大的笑话。

有人解释,逝将去女:死了大将,丢了女儿! …… 岂不可笑?其不知“逝”通“誓”,“女”通“汝”,它们都是通假字。 “逝将去女”本意却是:发誓离开你!

还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中的一句:如我能将几何?……相信有较多的人不能够正确解释。

虽然有些文言文是比较好理解的,但是比白话文难多了。下面这段文言文虽然很浅显,但是头条上能占多少能够正确解释的朋友呢?

“孙子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是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

可见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稍差者,非能解释也。

再说,文言文不能直接用于人们的语言交流。一个个“之乎者也”的国人,岂不成了“孔已己”世界:多乎哉?不多也……。

再说,白话文哪里不好?!

它简单明了,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

何有“啰啰嗦嗦”之嫌!

当年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也提倡白话文,他率先写了许多白话文小说和杂文。

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也主张使用白话文,不提倡文言文。

总之,文言文发展成白话文是大势所趋,适应潮流,任何人都不阻挡!一切复辟主义都是痴心妄想。

简化字永远不会再变成繁体字,白话文永远不会再变成文言文!

历史的车轮决不会倒转!大浪淘沙,只会勇往直前!不论你是喜欢还是讨厌,历史规律不会因你的意志而改变!

其他网友回答

文言文是文字表达最好工具,。

白话文送语言表达的发言稿和发言记录

人接受知识,耳,听占30%,让人听懂,必须语句通顺,加一些虛词助词标点,也就是停顿,声音高低,感情,对关健词,咬字清楚,相声演员绝话,非关健词一带而过,快,关健词咬字清楚,使人也能听懂。

文字表达,靠眼接收,接收光,传输快,70%知识靠眼接收,文字,全是干货,早期,连标点也没有,靠老师断句,即打标点,出现很多笑话,同一组字,读出相反你意思,没有正确的读法,叫读破句子,。

五笔输入法一文,我谈了要创造一种网络语言,以文言为蓝本,学习速记手法,不受语法约束,尽量少用虚词,以电报用字习惯,惜墨如金,看懂就行。我是门外汉,班门弄斧,抛砖引玉,是全球华人,汉语专家的事,任重道远,.只有方向正确,一定有所收获。

网络传输是方向,为他配套专用语言也是方向。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动其根本,这是一条小路,近路。

鲁迅先生说,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声明一下,文言文并非绝对的言简意赅,现代白话也并非绝对的啰啰嗦嗦。比如,如果要说一个人眼泪止不住的流,文言文我们可以用成语“泣涕涟涟”来说,似乎就已经很简单了,但是,用我们现代的白话“泪奔”,也能表达出来这样的意思。个人觉得还要更生动,有气势。

下面言归正传,说说为什么。

01 说和写不一样带来的麻烦

我们知道,语言的基本用途是交流,语言的定义是“人类用来交流的工具”。人们先是创造了口头语,后来又发明了文字,文字是用来记录口头语的。

既然文字是记录口头语的,那么就应该平时怎么说话,文字就怎么记录。世界上大部分的语言都是这样的,但是中国的古代汉语却不是这种情况。

古代汉语的口头语是一套语言系统,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白话;而书面语又是一套语言系统,也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文言。

这样就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你会说话,但是不一定会写文章。你认识字,但是也不一定就能读懂文章。

要想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要想读懂文章,就必须再学一套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就是文言,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

这样想起来就很麻烦。

还要强调一点,古人不都是用文言写文章,也就是说不是古人写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古人又是也用自己的口语写文章,这样的文章叫做“白话文”。

02 为什么会有这种麻烦?

汉语刚开始的时候,口语和书面语是一致的。也就是文章里写的和口语中说的是同一种语言(当然存在口语和书面语的语体区别,今天的现代汉语也有这种情况,比如父亲和爸爸。),这种情况,一直到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汉语的口语已经向前发展和演进了,可是写文章还在沿用着之前的语言,当然,这种沿用其实只是模仿,不同时期的人,都会不可避免的把自己那个时代的词汇和语法掺杂进去,但是从那时起,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还是分离了

现在的学术界一般把1840年以前的汉语称为古代汉语。在古代汉语中,大致以南北朝为分界线,将古代汉语分为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又以宋元为界,分成近古汉语;1840年之后,古汉语结束,现代汉语产生。

一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一直分离。

大家发现没有,这几个时间点还挺有趣,都是历史上外民族大举入侵的时候,这时候往往带来语言的交流。

还要特别说明一点,有许多人想当然的认为,因为纸没有发明,古人的文字要么要刻在金属上,比如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或者龟甲骨片上,比如甲骨文,要么写在竹片上,或者其他什么丝帛之上,造价昂贵,为了节约材料,所以才把文字写的很简练,出现了文言文。

听起来很有道理,实际上不是这样。

有可能写的时候尽量简练一些,但是写的那些文字,基本和当时的口语是一致的。

03 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时代的召唤

时间到了晚清。那时国门被外民族打开。

外国人除了带来大炮巨舰,还有西方的思想文化。

而文言的语言特点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特别是向普通老百姓推广思想文化的要求。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裘廷梁为首的知识分子就掀起了一场倡导白话文的运动,但是影响并不大。

到了五四运动前后,一大批份量很重的文化先驱,都积极倡导。这些人包括:胡适、李大钊、陈独秀、鲁迅 。最终,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

为什么其它几次社会变化没有撼动文言文的地位,这一次就被打倒在地了呢?

原因是这一次的变革,是一场接受新的思想文化的变革。宣传新思想,就需要说普通群众能听得懂的话,如果你用文言文,显然效果就不好。

白话文运动最伟大的成就就是用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使得对普通大众的教育得以普及。意义很远。

为了让每个人(不是只有读书人)都可以方便、自由的读写和表达,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

04 文言文和白话文各有千秋

文言文和白话文到底谁更简便?

学过文言文的都知道,文言文的阅读和使用作为一门技术来说超级复杂,没有持之以恒的高强度训练根本不可能正确而流利的读和写。

而与此相对的,白话文的书写和阅读异常简单,你只要认识字并且会说话,那么就能轻松应付白话文。

打个比方,文言文就好比是是五笔输入法,而白话文好比拼音输入法。

五笔输入法,看似简洁优雅,但是掌握五笔输入的过程极为复杂;

拼音法每输入一个汉字都要比五笔输入多敲击几下键盘,看似一点都不简洁,但实际上只要会使用拼音就会使用拼音输入法,掌握这门技术异常简单。

你只看到了文言文的简洁,却没看到简单的外表下面繁琐的学习和复杂的使用过程,这就犯了片面看待事物的错误,如果将里外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那么文言文无疑是比白话文更加复杂的文体。

所以,文言文不能简单的看成言简意赅,白话文也不能简单的看成啰啰嗦嗦。

05 文言文的历史贡献

虽然书面语和口语是两套语言系统,对使用语言的人来说,很麻烦,但是书面文字不去追随口头语言的变迁,而要维持自己的独立性,也是古人伟大的理念。

我们现在只要学习一些文言知识,就可以看懂从先秦到明清的大部分典籍文字。一个古代海南岛的读书人,即使一句北方话也听不懂,却可以通过文言与北方的另一个读书人交流。

试想,如果我们用现代白话文记载了历史,若干年后,随着口语的变迁,后代读到这个记载的时候,那就不一定能看懂了。

那个看似麻烦的理念,让文言成为一种可以轻松跨越时代、地域限制的语文体系。

06

不是文言文要发展成白话文,而是历史选择了白话文。

看似简单的文言文,并不是那么简单,而看似啰嗦的白话文也没有那么的复杂。

文言文曾经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白话文的推广真真正正提高了中国大众的综合素养。

其他网友回答

文言文只适合文人雅士,社会上层人士、虽精炼简捷、但不适合平民大众!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中国古代文言文言简意赅为什么要发展成现代白话罗啰嗦嗦.jpg”/>

与文言文比白话文更加简洁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