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安禄山为何会反叛?
优质回答:
安禄山(703年-757年),营州(今辽宁朝阳)人,本姓康,名轧荦山。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个突厥族巫婆。相传,其母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祷扎荦山(突厥尊扎荦山为战斗之神),遂于长安三年(703)正月初一感应生子,故名扎荦山。
安禄山之父死得早,他从小随母在突厥人部族生活。后其母改嫁于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延偃。开元初年,其族破落离散,他与将军安道买之子孝节,安波注子安思顺、安文贞一起逃离突厥,遂与安思顺等约为兄弟,从此即冒姓安氏,名禄山。安禄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并建立燕政权,年号圣武。
安禄山长得痴肥,眼盲后,长期靠心腹小宦官为其穿衣。因其宠爱幼子,二子安庆绪见安禄山对自己不加宠幸,心中怨愤,命令安禄山宠幸的宦官李猪儿在替他穿衣时,以刀刺其腹而死,安方势力开始走下坡路。
安禄山造反原因大体有以下几个:
一、安禄山本身不是汉人,也就不会像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经科考制一步步步入仕途的汉人大臣们那样讲究君君臣臣的那一套,作为胡人的本性,侵略的本性,那就深深的烙在他的骨子里,流淌在他的血脉里,只要机会成熟就会造反。
二、安禄山和杨国忠为了相伴斗争已白炽化:安禄山想要做大唐的丞相,杨国忠要保住自己的丞相位置。安禄山越来越看不起杨国忠,而杨国忠则屡次三番在唐玄宗面前告安禄山要造反。安禄山手握重兵,镇守要地,自然非常不安。而唐玄宗也似乎有意让杨国忠和安禄山将相两人相斗。
三、皇帝李隆基沉迷酒色已经没有了当年的英明,特别对对结发之妻王皇后、老丈人、李瑛、李瑶和李琚三王赐死;年已以六旬罔顾纲常夺媳为妾的人品让安禄山如何敢信? 所以在当时人眼中唐玄宗绝不是个可以依靠、可以信赖的角色。
四、王忠嗣、唐玄宗的干儿子兼任四个节度使的王忠嗣抑郁以终的先例,让兼任三个节度使的安禄山不寒而栗。
五、安禄山手握的三镇军马,总数有18万之多,而唐玄宗的中央军数量只有9万不到,那时的藩镇权利还有什么铸币权、募兵权、税收权等等,反正就跟一个个小的独立王国一样,这样的局面早晚得乱,安禄山对中原的富庶非常羡慕。
最终安禄山在天宝14年(755年),假借“清君侧”讨伐逆臣杨国忠的名义起兵造反,史称“安史之乱”。
安禄山造反也没有享受到胜利果实。当时他本人手握三个节度使的兵权,骑兵数量尤其多,到前期的时候顺利打到了东都洛阳,到后来,他却突然身患重疾,据历史记载,他当时眼睛已经看不到了,身上也是发肿、长疮流脓,感觉像现在的糖尿病后期,苦不堪言。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对他再好有什么用,安禄山掌握着大唐的三镇兵马,那时的藩镇权利大的没边,什么铸币权、募兵权、税收权等等,反正就跟一个个小的独立王国一样,这样的局面早晚得乱。
安禄山在唐玄宗和杨贵妃面前装的像孙子一样听话,就像一条狗一样,杨贵妃更是认他为干儿子,还给安禄山洗澡,把安禄山打扮得像婴儿一样,真是笑死天下人了,这样的王朝早晚得出事。
唐玄宗给了安禄山军权和地盘,但是给不了他皇位,更给不了他永远不会满足的心,再说了,安禄山是胡人,可不会跟你唐玄宗讲什么四书五经,仁义道德,有实力了先反了再说,让自己也君临天下一回,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说的就是这种吧,各位小伙伴认为呢?
有喜欢的朋友欢迎点击关注,收藏和点赞!
其他网友回答
“安史之乱”为什么会发生?缘何“深受”唐玄宗李隆基“宠信”的安禄山会结连史思明,起十五万渔阳大军并串通奚人、契丹人,一起直捣长安,造了大唐王朝的反?历史事件是复杂的,而历史上制造这些事件的人,就更为复杂了!接下来就让我们浅析一下安史之乱是如何产生的吧!
一、产生安史之乱的“人”的因素!
①安史之乱的发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唐玄宗晚期多年来积累下来的危机总爆发:玄宗晚年昏瞆,信奸不信忠。先后重用奸佞李林甫和杨国忠!致令朝政不明,朝局混乱,埋下了引发动乱的隐患。
②李林甫为人“口蜜而腹剑”,属于那种“口里叫哥哥,手里摸家伙(兵刃)”的霄小之徒。此人为了擅权网利,而对反对他倒行逆施的忠良大臣进行了无情的迫害。致使朝野上下、君臣之间出现了人心背离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唐王朝的正常运转,干扰了朝廷对边疆的掌控力度。
③唐朝边将坐大,拥兵自重!以安禄山为例:此人内结权臣,外勾异族。久而久之必然会产生出野心。而奸相李林甫善用权谋之朮,对安禄山执行“拉打结合”的所谓“制驭”。久之使安禄山产生了对唐朝中央的不满和“离心力”,促使其铤而走险,利用其手中的兵权造反也就成了必然。
二、产生安史之乱的“权”的因素!
①唐朝赋予“节度使”安禄山的权力过大!为了便于应对边疆瞬息万变的情况,而将“便宜”用兵权交给了他。这样的”便宜”是促成安禄山拥兵自重的成因之一。
②唐朝中央为了便于保障边军的后勤补给,而将原本归中央掌控的“节度使辖区”的财政权,也一并交给了安禄山。这样就使得安禄山不仅拥兵自重,还可以自行“养兵”!久之,便使得唐朝边军逐渐成了“安记私军”。
③唐朝中央还将部份“节度使辖区”的人事权交给了安禄山。使得安禄山可以利用“节制”各级官员之名,而行培养私人势力之实。久之,便使得安禄山辖下的地区,成了“独立王国”,而安禄山则成了土皇帝。
三、产生安史之乱“势”的因素!
①安禄山称霸一方,天长日久便滋生了骄傲自大、独霸一方的心理。这样的心理再与他手中的兵权、财权、人事权结合,产生的后果自然就会是“一言不合,暴力相抗”!安禄山虽然百般巴结唐玄宗,但其內心实际上是蔑视之的!这是产生后来“奴欺主”的“势”的原因。再加上唐朝承平日久,兵力多在西北、东北边疆。而內地兵力空虚,也给了安禄山以机会。
②唐玄宗晚年因为贪图享受,懒于朝政。又喜谄而厌忠,喜用李林甫之类报喜不报忧的“能臣”!李林甫善用权术,在他的压制下不仅朝臣噤若寒蝉,连跋扈的安禄山也不得不装出一副恭顺模样!在李林甫死后,安禄山才得以解脱——野心勃勃的安禄山被压制的久了,一旦反噬则必然会产生出巨大的破坏力!
③杨国忠是个依靠杨贵妃才得以位居相位的。但此人虽是皇亲国戚,但就权朮而言却与李林甫差之千里。杨国忠无德无能,忝居相位。但又偏偏与安禄山不和!屡向唐玄宗进言:安禄山必反!久之令唐玄宗也对曾经信任的安禄山生疑。而安禄山又正有谋反之心,在上有压制之心,下有谋反之意的情势下,利用手中兵力趁內地兵力空虚之机造反也就顺理成章了!
上述即是安禄山负唐玄宗厚待而反叛的原因之所在!
其他网友回答
安史之乱的祸首其实就是唐玄宗本人。正如杜佑在《通典》一针见血的指出:
“骁将锐士、善马精金,空于京师,萃于二统(安禄山有兵十八万,唐朝能立刻调出来的兵不到十万)。边陲势强既如此,朝庭势弱又如彼,奸人乘便,乐祸觊欲,胁之以害,诱之以利。禄山称兵内侮,未必素蓄凶谋,是故地逼则势疑,力侔则乱起,事理不得不然也。”
也就是说在当时唐玄宗安排的形势之下安禄山只有铤而走险去造反一条路能走。
如果真的像野史所传,杨贵妃与安禄山关系暧昧。那么卢星宇这一版安禄山可能倒是还原了。
首先唐玄宗将天下半数精兵归在安禄山麾下,同时还赐予安禄山任免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并把所有揭发安禄山的造反人都送到渔阳,这种“信任”是任何一个臣子都无法相信的,因为这样做只能让人陷入高处不胜寒的恐惧之中。而唐玄宗在将安禄山置于如此境地之后又以平衡之术来牵制——即,给予安禄山以重兵大权的同时又重用其死敌杨国忠、哥舒翰。作为帝王心术,这一招的本意是让安禄山失去所有退路,唯有仰仗皇恩这一条生路。然而唐玄宗却忘了他自己在世间究竟是什么形象。
唐玄宗明皇帝
先看看此人是如何对待结发之妻。王皇后在唐玄宗还是个前途黯淡的王子(临淄王)时嫁给他,可谓贫贱夫妻。当时王皇后的父亲曾经为了让这个小姑爷吃上过生日的长寿面就典当自己的衣物;在攻杀韦后、迫死太平公主的两次政变中王皇后的娘家始终坚定的站在唐玄宗一边。但结果王皇后却因为唐玄宗迷恋表妹武惠妃而遭到冷落。继之又因没有儿子遭到嫌弃,几次扬言要废了她,走投无路的王皇后只能哀求:“ “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邪?”没想到这话又刺痛了唐玄宗那颗玻璃心。结果是王皇后被废为庶人、老丈人等赐死。
之后武惠妃向唐玄宗污蔑皇子李瑛、李瑶和李琚三王谋反,这一次,唐玄宗仅凭儿子披甲进宫一条就定了罪,下旨将三王贬为庶人,又在次日赐死。
武惠妃薨后,年以六旬的唐玄宗老而渔色,罔顾纲常夺媳为妾(不要说这是唐室的胡风,胡人有烝庶母之俗,无偷媳之风)。
就这种人品让安禄山如何敢信? 所以在当时人眼中唐玄宗绝不是个可以依靠、可以信赖的角色。这个人一生的种种所为都显示了他的本质:自是、冷酷、冲动 (再加上穷奢极欲好大喜功,简直就和他的祖母武则天一模一样)。精通人情世故的安禄山对唐玄宗怎能不做提防,最后先下手为强?
顺便再说一句,安禄山起事之后唐玄宗又因为不想承担战败责任,恼羞成怒杀了封常清、高仙芝,逼哥舒翰出关迎战,更说明这个人刻薄寡恩的性格一点都没改。
位于河北省曲阳田庄的安禄山墓
其他网友回答
作为封建王朝的臣子,伴君如伴虎,而唐玄宗对安禄山的信任除了后者阿谀奉承、刻意讨好的原因外,还因为后者能征善战,要倚重他带兵戍边抵御外敌。
唐玄宗的画像
安禄山的画像
安禄山(公元703年—757年)本就不是汉人,是一个胡人(粟特人),也就不会像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经科考制一步步步入仕途的汉人大臣们那样讲究君君臣臣的那一套,他的内心里是没有这一观念的。安禄山在唐军中的崛起与唐朝前期引以为重的府兵制的彻底衰败有着莫大的关系。所谓府兵制其特点用四个字总结便是兵农合一,即平时耕作,农闲训练,战时受征调上战场。府兵制创建于西魏,历经北周、隋、唐四朝,在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达到顶峰,但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则被废除。这是因为唐高宗统治后期至武则天统治时期国家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衰败,导致依靠土地的半兵半农的许多府兵手中无田,再加上唐玄宗好大喜功开疆辟土征伐不断,导致兵役繁重,戍边府兵无轮休,常被强留在边疆不能归乡,逃兵现象日益增多,致使边镇节诸度使麾下可调兵员缺额严重。开元25年(公元737年),玄宗下诏让诸镇节度使自行就地募兵以补充缺额,而不再从内地征召府兵北调,这就意味着存在了两百余年的府兵制就此被废,而各节度使逐渐拥有的募兵权、铸币权、征税权则为日后他们拥兵自重埋下了祸根。
安禄山这个胡人因骁勇善战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赏识提拔,并收为义子。他自开元28年被授予平卢节度使的职务后,在短短的11年间,做到了身兼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他假借讨伐契丹之名积蓄谋反物资和兵力,手下兵力最多时20万,他在边疆经营十数年早已羽翼丰满,而在与唐庭打交道以及与玄宗的接触过程中,他发现唐皇已年迈昏聩,而唐朝也只是外强中干,便逐渐有了取而代之的异心。再加上玄宗朝外戚——权臣杨国忠惧怕自己权位不保,而不断的给唐玄宗说安禄山有谋反之心。最终安禄山在天宝14年(755年),假借“清君侧”讨伐逆臣杨国忠的名义起兵造反,史称“安史之乱”。
PS:安禄山其实是粟特人姓氏音译过来的,其实安禄山也可以翻译成亚历山大。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安禄山为何会反叛.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