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唐玄宗为何会相信安禄山?
优质回答:
有时候信任能阻碍人的智力和判断力。在王莽篡汉前,有谁能不相信王莽对大汉的忠心?在孙中山把大总统让给袁世凯时,又怎能想到他会篡国开历史倒车?正因为王莽、袁世凯做得滴水不漏,才最终蒙蔽了所有人的眼睛,取得了人们对他们的绝对信任。安禄山也是这样。
安禄山出身杂胡,长相肥胖憨厚。大凡人长相憨厚,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此人老实可靠。安禄山是胡人,表现出的憨厚愚鲁,让唐玄宗认定了此胡儿单纯无杂,是个可信任的人。安禄山会讨唐玄宗欢心。肥胖臃肿的安禄山进见唐玄宗,使尽了浑身解数,百般讨唐玄宗的欢心,又是当堂跳胡舞,又是机智迎合玄宗问答,又是认杨贵妃为干妈,弄得唐玄宗满心欢笑,觉得这胡儿真是憨直可笑。安禄山深通交结朝臣的重要性。无论是玄宗身边的宦官太监,还是朝中一个个大臣勋亲,安禄山都是不惜重金结交,以致弄得满朝文武都称赞安禄山的忠心可嘉,值得信任。三人成虎啊,这满朝都这样称赞,玄宗自然是宠爱安禄山有加。守卫边疆是个苦差事,特别是北地风寒不毛不化之地,谁愿意去出镇呢?弄得好了还行,不好了恐怕命也要丢在边地。苦差事谁愿意去干,而胡儿生长在边地,自然适应那里的气候风土人情,只要对大唐忠心,这样的苦差事交给他们不正好吗?更何况胡儿接了这苦差事还高兴得屁颠儿屁颠儿呢?再说大唐盛威,万方来朝,谁敢老虎口里拔牙呢?
正因为有这些原因,安禄山又极善伪装自己,才取得了唐玄宗的信任,才安心把镇守边疆的大权交给了安禄山,最终让安禄山阴谋得呈,把个极盛的大唐给从此搞垮了,给后人留下了永久的痛惜遗憾。
其他网友回答
唐玄宗为什么那么信任安禄山?
这绝不是一个因为沉溺把妹变得昏聩的君王遇上一个会来事嘴巴甜的蛮夷大胖子的故事。
且让谈古论金和您话说从头,汉魏之时,朝廷的政策是招纳全体蛮族为属国,政制上形成统摄,名分上尊卑有别,然而本质内外有别,到了唐太宗时,太宗有更大的雄心,所以采取所谓“华戎同轨、爱之如一”的政策。
灭东突厥之后,一方面,太宗设立安北、单于两都护府,都护府的职责本是所谓“抚慰诸藩,辑宁外寇”,但同时置各都督府、各州,又有和内地行政区划相同的地方;另一方面,任用突厥人为官,使得当时的长安朝廷“(胡人)与朝士各半”——太宗也没有杀死被擒获的颉利可汗,而是封他为归义王、右卫大将军,让他在长安度过余生;归降的突利可汗被封为北平郡王、顺州都督;突厥大将执失思力、阿史那杜尔、阿史那思摩以及契苾何力等也都受到唐朝的重用。
太宗一朝的蕃将,可以以阿史那杜尔作为典型。阿史那杜尔是太宗的左骁卫大将军、驸马都尉,接受朝廷的官爵,但另一方又处罗可汗次子的身份自号都布可汗,在朝廷外有其独立的地位。执失思力是唐朝的左领军将军、安国公、驸马都尉,也是东突厥执失部的酋长,其情形也是如此。
换言之,阿史那杜尔对唐朝和太宗的效忠带有个人性质,其所辖部落集团并非唐朝的军士,只不过因为君长效忠唐王朝而效忠唐王朝。
大部分节度使被替换成安禄山型的蕃将,被后世史家认为是安史之乱肇祸的根本原因,但是此事的决策者唐玄宗和李林甫都是成熟智慧的政治家,有其不得不采取这项政策的深层原因。
玄宗君臣的本意就是招纳蛮族无根基之浪人为将,其用心和目的取其个人或小集团的军事技能为我所用,而破坏其原有社会的传统纽带,打压和消除其组织能力和内部团结,以避免永嘉之乱的前车之覆辙。
“通六蕃语,骁勇而多智,为互市牙郎”的安禄山等正是此种浪人,本身孤立于其部落共同体之外,求功名利禄于朝廷,恰如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安禄山的上官、部下都是唐朝体制内人,与阿史那杜尔等完全不同,即使叛乱,也必须借助唐朝本身的军事政治体系——安禄山谋叛之前豢养同罗、奚、契丹降人八千为假子,称“曳落河”,亦可见其必须在组织体外另起炉灶。
从这个意义上,玄宗君臣的整体顶层设计并不是异想天开、鲁莽灭裂,玄宗信任安禄山也不是被其的外憨内奸、甘言厚币蛊惑。
用蕃将蕃兵,正是为了撼动和侵蚀关陇集团门第政治体制的基础府兵制。安禄山等所谓我是胡人所以只忠诚于皇帝一人不知道其他,并非简单的迷惑忽悠,因为从其蛮族浪人本质和单纯逻辑推演上并没有错,这也正是玄宗为了强化自身权力刻意追求的东西。
后来的变故和反噬,是另一个问题。
安禄山利用自身粟特突厥混血背景构建反叛的精神资源(光明之神、战斗之神),在唐朝军政体制内借尸还魂另起炉灶整合反叛的组织和经济资源(上述“曳落河”、掠夺马资源、囤积粮食等),也是另一个问题。
谈古论金,掰开揉碎历史的人性和技术流呈现给您欢迎评论互动,感恩点赞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唐初以来,北方的突厥,西方的吐蕃,东北的奚、契丹等族,时附时叛,内侵频仍,给中原造成极大威胁。玄宗时国力空前提高,解决民族安全,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陈寅恪先生论及西方边事时指出,唐只有切断吐蕃与大食的通援之道,才能“保其腹心之关陇”,因而玄宗时“开拓西北,远征葱岭,实亦有其不容已已之故,未可专咎时主之黩武开边也”。同样,对于抵抗突厥、奚、契丹的内犯,也应该看作是当时的民族自卫战争,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
完成这一事业需要人才,但当时的文臣、儒将不达时务,不是纸上谈兵,就是斥为穷兵黩武,根本谈不上执行玄宗的指示,来支持和成就这一事业。因此,玄宗不得不转而倚重坚决执行其指示的武人,尤其是受汉文化影响较少的蕃族武人。
开元二年,由于“契丹及奚与突厥连和,屡为边患”,薛讷建议出师讨伐,而中书令姚崇等人表示反对。玄宗立即将薛讷提拔为相,“总兵击奚、契丹,议者乃息”。
张守珪任幽州长史后,坚决抵御契丹的内犯,树立了朝廷的正当权威。张守珪到东都献捷,玄宗为他举行饮至之礼,赋诗褒美,擢官行赏,还下令在幽州立碑以纪功赏。
高丽族人高仙芝,在西域立有战功,保卫了腹地的安全,被玄宗任命为安西节度使。突骑施人哥舒翰,抵御吐蕃内犯,收回石堡城,被任命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封为异姓王。玄宗表彰他的功绩时,强调他“特禀庙谋”,即能坚决执行朝廷的指示。于是,一批适应玄宗政策需要的武人和蕃将见重于朝廷,受到种种恩遇,安禄山就是是这批人中的一个。
安禄山之所以经久不衰地受到玄宗的信任、重用和恩遇,主要是因为这几个方面:
第一,安禄山是长养在东北的混血胡人,精通当地多种民族语言,便于在东北复杂的民族地区发挥作用。他的这一特殊条件,在玄宗考虑人选时具有优势。
第二,他和太子关系疏远,使玄宗放心。玄宗在位时间长,废立太子,几经周折,生怕太子形成第二个政治中心,更怕军将和太子勾结,影响自己的帝位。皇甫惟明、王忠嗣曾因涉嫌受到处分。安禄山不识朝仪,见太子不拜,玄宗“尤嘉其纯诚”,认为他很单纯,值得信任。
第三,安禄山和主要将、相之间矛盾重重,玄宗便于利用他们互相牵制,平衡各种力量,稳定自己的统治。
当时,宰相主要是李林甫和杨国忠。李林甫领吏部尚书时,科举取士委托两个吏部侍郎负责,结果他们巴结御史中丞,将其子录取为上等。安禄山揭发此事,玄宗亲自复试,该人拿着试卷,终日写不成一字,被时人讽刺为“曳白”。两个侍郎和御史中丞等人都因此被贬为外官。
李林甫炙手可热,可安禄山并不因为投鼠忌器就停止告发,而成为抑制李林甫的一股力量。反过来,李林甫也能抑制安禄山。
杨国忠和安禄山积怨渐深,多次挑拨玄宗和安禄山的关系。安禄山、哥舒翰、安思顺几个最重要的蕃人节度使之间,矛盾甚深。
皇帝都害怕下属铁板一块,危害自己的地位。下属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皇帝才能利用矛盾,便于牵制、驾驭,巩固自己的地泣。玄宗经历过多次复杂的斗争,统治时间久长,无疑懂得这一秘诀。
这是唐玄宗信任安禄山最主要的几个原因,至于安禄山后来叛乱,那是后话了。
其他网友回答
唐玄宗对安禄山已经不能用“信任”来形容了,可以说是“宠信”。唐玄宗开元年间,为了防御外敌,将重兵屯在边境,“外重内轻”。当时一共设立了碛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范阳、平卢、剑南、岭南十个节度使(大军区),其中范阳(相当于现在北京地区及周边,即古幽州)节度使是十个节度使中兵力最大的。朝廷授予节度使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可以说节度使除了能够控制当地的军队,还可以节制当地的行政,生杀大权一人执掌。安禄山一人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而且因为得到唐玄宗宠信,进朝奏请没有不答应的,要什么给什么。如果说安禄山是如郭子仪般德才兼备的良将,而且又面临国家危亡,不得不如此用人,尚且可以理解。但是当时大唐国力如日中天,还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更要命的是,安禄山此人无德无才,虽然有些军事才能,其实最大本事是溜须拍马搞关系,工作重点就是想方设法讨好唐玄宗、杨贵妃和杨国忠、李林甫等朝中重臣。
回顾玄宗当年,可不是如此做派。公元710年,25岁的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发动了唐隆政变,杀韦后、安乐公主,彻底剿灭了韦氏集团。当时的李隆基杀伐决断,丝毫不犯糊涂。为了避免神龙政变“除害”不彻底的问题,韦氏一族基本上被杀了个精光。实权人物上官婉儿是支持政变的,但是李隆基为今后的政局稳定考虑,还是决定杀她。李隆基下令杀上官婉儿后,爱惜其才,派人将上官婉儿的诗作收集起来,编成文集二十卷,令宰相张说作序出版。李隆基即位后,果断扫除太平公主集团,巩固皇权,并先后任用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贤相,整顿吏治,实施改革,使国力强盛,威名远播,开创了辉煌的“开元盛世”。那时玄宗看人准、用人严。姚崇能力强,多谋善断。玄宗提出让他当宰相,姚崇便向玄宗提出了“十事要说”。玄宗一一应允,他这才同意。后来,玄宗发现姚崇为相久了以后,开始打击政敌、招权纳贿、搞小集团,便让姚崇下台,让为人耿直、讲原则的宋璟为相。宋璟到了后来,过于守旧,工作发生失误。玄宗又起用文武双全的张说为相。开元时期的最后一位贤相张九龄,才华出众,大公无私,对于玄宗的过错,他也敢于及时地指出,加以劝谏,颇有当年魏征的风范。
罢免张九龄,任用李林甫为相,是玄宗朝的一个转折点。从此吏治开始腐败,奢靡之风盛行,国家开始走下坡路。根本原因还是玄宗的思想蜕变了。开元盛世前无古人,虽然与玄宗英明神武,励精图治密切相关,但是也与太宗、高宗及至武则天时期的积累密不可分。大好局面让玄宗不免飘飘然,认为“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大唐的盛世也会万世永续。在这种思想下,玄宗开始占儿媳,开宜春、梨园,做《霓裳》……玩得不亦乐乎!国政交给大舅子杨国忠。孟子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玄宗朝后期,君明臣贤的局面没有了,成为君昏臣佞,安能不乱?安禄山看准了大唐已经腐朽堕落,外强中干,所以敢于起兵做乱。但是安禄山没有看准自己到底吃几碗干饭,后来被儿子安庆绪所宰,得到了报应。
物极必反,盛极而衰,天之道也!历史上的盛世莫不如此,非独玄宗一朝。进入盛世,要通过几代人艰苦奋斗。由盛转衰,一夕之间!敬畏天地,勤政爱民,亲贤臣,远小人,方能持盈保泰,让盛世尽可能长久,也是盛世之君的首要课题。
其他网友回答
唐玄宗之所以相信安禄山,有以下几个考量:
玄宗想要让安禄山稳定北方边疆,顺便瞅准时机开疆扩土。安禄山也很清楚玄宗重用自己的这部分原因,因此拼命的立军功,没有军功可立也要自己给自己找军功,不惜恶化边疆形势,诱杀契丹人,溪人,导致契丹,溪不堪其扰,遂斩杀唐朝和亲公主,起兵造反。
然后就是玄宗的帝王平衡之术了,他要用安禄山来牵制其他的武将。当时的两个节度使哥舒翰,史思顺都与安禄山不和。
安禄山本身长相痴肥,让人感觉傻,老实,放心。再者,人家为了讨玄宗欢心真的很努力的,玄宗喜欢舞蹈,他便不顾自己两三百斤的体重,苦练胡旋舞,还真被他给练成了,舞起来“其疾如风”,简直是一座小肉山在飞速转动啊!
再者,安禄山这个人极尽谄媚,先是认了比自己小十六七岁的杨玉环当“小干妈”,杨玉环给他做“洗三礼”,把他当婴儿给他洗澡,后又用特大的一个襁褓抱住他,口唤“禄儿”取乐,都不忍想象那个画面,一般人真忍不下去。
这人还什么肉麻的话都敢说,动不动就到玄宗面前刷一下自己的忠心,什么我心中只有你一人啊,我愿意为你而死啊,我肚子之所以这么大都是因为装着对你的忠心啊之类的话不要太多,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玄宗信了。
这个人也非常会审视时度揣摩人心,他看出玄宗开始猜忌太子李亨,因此在见到太子后并未行礼拜见,而是说自己不了解朝廷,不知道太子是什么官,等玄宗说这我以后的继承人,他才说我太笨了,只知道陛下不知道太子,真是罪该万死!如此通过得罪太子又向玄宗表白了一番。
玄宗放心安禄山,也有他出身低微,朝中文武官员得罪了个遍,杨国忠又公开diss他,同事们也不喜他,他虽手握大量兵权,但这比起唐朝总兵力又不够看,能依靠的只有玄宗一人而已。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唐玄宗为何会相信安禄山.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