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三大都督谁最强 东吴四大都督,谁最厉害,谁最差?

网友提问:

东吴四大都督,谁最厉害,谁最差?

优质回答:

东吴的大都督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位,陆逊之后不再设大都督。我个人认为:周瑜排第一,陆逊、鲁肃并列第二,吕蒙排第三。本文只说最厉害的周瑜,和排名最末的吕蒙。

都督:在汉末三国时期开始大量出现﹐主要是指军中执法和办理事务的武官,职位高低参差不齐,地位低至偏裨将校﹐高至一军主帅。在军队当中掌握实权并且是一军主帅的,为了便于前线指挥朝廷将颁发黄钺代表皇权,管理皇亲国戚,封疆大吏为军事的最高统帅被称为大都督。

周瑜(175-210)字公瑾

图·影视剧当中演员洪宇宙扮演的周瑜

独具慧眼识英雄

周瑜东吴的第一任大都督,同江东小霸王孙策是结义兄弟。可以说东吴的建立,周瑜功不可没。世人皆知周瑜文武双全,却不知周瑜独具慧眼素有识人之名。孙策之父孙坚被称为江东猛虎,孙策在与刘表交战当中去世以后为孙策留下大批虎将如程普、黄盖、韩当、朱治、吕范、蒋钦等人孙策所招募收服之人主要以武将为主比如周泰、太史慈等人。孙策所缺之人为内政和智谋人才,周瑜为孙策推荐了东吴的内政顶梁二张――张昭、张纮。

《三国演义》第15回:瑜谓策曰:“吾兄欲济大事,亦知江东二张乎?”策曰:“何为二张?”瑜曰:“一人乃彭城张昭,字子布;一人乃广陵张纮,字子纲。二人皆有经天纬地之才,因避乱隐居于此。吾兄何不聘之?”

孙策去世以后,将自己的位置传给了弟弟孙权。此时的周瑜在东吴名声和地位都达到了最高位置,倘若他要继位恐怕东吴无人不服。周瑜恪守本分,不仅尽力辅佐孙权还向孙权推荐了东吴的战略大师也是第二任都督的鲁肃。由周瑜亲自去请的鲁肃回来拜见孙权。

《三国演义》第29回:权曰:“先兄遗言,内事托子布,外事全赖公瑾。”瑜曰:“子布贤达之士,足当大任。余不才恐怖依托之重,愿荐一人以辅将军。”权问何人。瑜曰:“姓鲁名肃之字子敬,临淮东川人也……”

这一次推荐对于东吴来说是至关重要甚至是关乎生死的一次推荐,如果没有这一次推荐慢一步东吴的都督将会少至少两人。因为只要孙权慢一步,南阳的刘子阳也就是刘烨,就会把鲁肃推荐给曹操,鲁肃若去了曹操一方,吕蒙之才就不会被发觉。这样一来,对于东吴而言人才就会断层,缺乏衔接,损害可见一斑。

图·经典游戏三国志11当中的周瑜头像

文武双全与孙策共铸东吴版图

很多人认为孙坚去世以后,孙策以玉玺为质向袁术借得兵马3000,并率领孙坚的老部下,就平定了江东。我只能说看的很不周全,如果没有周瑜,切莫说3000兵马,就是给孙策30000兵马也不见得可以平定江东,孙策虽猛但缺谋略。当时江东有几大势力曲阿太守刘繇、吴郡德王严白虎、会稽太守王朗,但是大家却刚好忽略了一个最厉害的角色丹阳太守周尚。周尚本人本不厉害,但是手下的丹阳兵大名在三国却是响当当的,可与虎豹骑、西凉铁骑、无当飞军、陷阵营比肩。而这个周尚恰好就是周瑜的叔叔,相当于周瑜一来就送了孙策一个丹阳郡,还送了一只特种部队。在此后对战刘瑶、严白虎、王朗过程中丹阳兵英勇善战与孙策性格相符激发出最大的作战潜力。而在这几场作战当中周瑜都充当的是军事和策应的位置,为平定江东立下汗马功劳。可以说孙策和周瑜的配合成就了东吴划长江而治,使得东吴占据了东汉末年最为富庶的地区有了稳定的大本营。

图·经典游戏三国志13的周瑜头像

孙刘合兵赤壁大都督火烧80万曹军

赤壁之战的孙刘联军总指挥应该是孙权,副总指挥刘备,但实际前线总指挥是东吴大都督周瑜。大家都觉得诸葛亮借来的东风特别重要,这不可否认。但是火船到达曹军营寨也是火攻的重要一环。这里就衍生出了一个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为了取得胜利,周瑜和黄盖为曹操演绎了一出精彩的苦肉计。黄盖得以顺利的将火船推进到曹操的水军大寨。这一把火把曹操的80万大军烧得精光,这把火将曹操南下的野心烧得斗志全无,这一把火将天下纷争烧成的三足鼎立!无论是在三国志还是在三国演义原著当中都将火烧赤壁这一役的功劳全归功于周瑜。赤壁之战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经典的以少胜多的范例。

图·影视剧当中演员洪宇宙扮演的周瑜

东吴版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赤壁之战以后,周瑜一心想为东吴夺得荆州之地。并且亲自领兵冲杀,一马当先,被曹仁用毒箭所伤。哪怕在养伤阶段,也不忘为君主出谋划策献计献言。先后又为孙权献出了美人计、假途灭虢、投鼠忌器……虽然计谋都为诸葛亮所破,但从种种表现来讲,周瑜之于东吴的作用,真的如诸葛亮之于蜀国的重要性。只是过于操劳国事,英年早逝。所以说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不夸张。

综上所述周瑜慧眼识珠、智勇双全、恪尽职守,奠基东吴、火烧赤壁让天下三分若非诸葛亮强撑蜀国可造就天下二分。所以四位大都督周瑜理所当然排第一。

吕蒙(178年-219年)字 子明

文化素质最低

图·新三国当中的吕蒙

吕蒙是东吴四个大都督当中文化素质最低的一位,其他三位都是旧的门阀,家资殷实背景雄厚。拿现在的话说都是富二代,有名有面。吕蒙是基层出身,但是在我们熟悉的“孙权劝学”以前,吕蒙只能算得上一个冲锋陷阵的勇将。在鲁肃和周瑜的帮衬之下,不断学习兵法运用逐渐成熟,所以也算得上是文武全才。

生不逢时,不懂变通

吕蒙的志向和周瑜的志向是相当的,也就是要为东吴夺得荆州之地,让天下二分。但关键是周瑜的天下二分是成立的,因为赤壁新败,曹操元气大伤,刘备势力才刚刚建立,立根未稳,此时的东吴拿下刘备是最佳时机。到吕蒙接任大都督的时候,天下局势已经陡然发生变化,此时的三国魏强蜀吴均势,甚至吴国军事实力稍稍低于蜀国。正因为此鲁肃才一直强调孙刘联盟,这种的对蜀国政策一直持续到鲁肃去世。而接任第三任大都督的吕蒙不知道变通,还是一心想要为吴国夺下荆州。由此可见吕蒙的战略眼光是远不及鲁肃周瑜的。

图·经典游戏三国志13当中的吕蒙头像

立功心切,破坏吴蜀联盟

也有人讲吕蒙白衣过江可以展现出他的军事实力和谋略,这里我们要分清一个问题。吕蒙之所以可以白衣渡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关羽的掉以轻心,而造成关羽掉以轻心是因为陆逊的计谋。陆逊首先给关羽写信称关羽为长辈,相当于自降身份显示胆怯,助长关羽的嚣张之气。当关羽开始进攻襄阳以后,再将都督的位置让给吕蒙。吕蒙才能够白衣渡江成功,所以说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智谋功劳应该归功于陆逊而非吕蒙。

从孙权个人来讲他是非常想要得到荆州的,但是他并不想杀关羽吕蒙并不能有效地理解主公的心思。荆州从名义上讲还是属于蜀国借的吴国的土地,就算攻取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杀死关羽,就是杀死了蜀国的二号人物就将蜀国逼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当吕蒙白衣渡江成功以后,潘濬、糜芳、傅士仁投降其实就已经取得荆州的实际控制权。当关羽进攻受阻,败走麦城,其实吕蒙完全可以放关羽条生路,但是吕蒙立功心切穷追不舍并且斩杀了关羽父子。

吕蒙杀死关羽导致了蜀国刘备起兵伐吴,如果吕蒙不死以吕蒙的军事才能,几乎不能够抵挡蜀国大军的进攻。荆州之地很有可能得而复失。但是吕蒙去世了陆逊接替大都督的位置很好地完成了对蜀国的战争,这进一步说明了吕蒙的才能不如陆逊。但因为这场战争也造成了,吴蜀两国势力的消耗,两家就算合力也不能够对抗魏国了。究其原因,这个罪还得归咎到吕蒙身上。

图·网络游戏当中的吕蒙形象

综上所述吕蒙总体来说算是一个得力的武将,但相较于大都督的职位其战略眼光和谋略都显不足。虽然斩杀关羽,扬名立万但是破坏了孙刘两家联盟,导致两家相互攻伐,造就了曹魏的一家独大,为蜀国灭亡和东吴的灭亡埋下祸根。所以说吕蒙排在四位大都督的最后一位。

文/淦珩 图/网络

参考文献

《三国演义》

《三国志》

《汉书》

其他网友回答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

我们所说的东吴四大都督,指的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

事实上,四人中真正担任过大都督的,只有陆逊1人而已。不过,四人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曾是孙权集团实际上的军事负责人。

普遍认为他们之间的排名应该是周、陆、吕、鲁,但我们从如果战略层面、战术层面、内政外交层面进行分析后,或许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细节。

01 周瑜立国

对于孙吴的奠基作用,除了孙策,就是周瑜了。

(1 战略方面:二分天下

与诸葛亮隆中对不同,周瑜的战略规划是逐渐清晰和明确的。

公元202年,周瑜向孙权给出的第一个战略建议是,延揽人才、保持独立,待时而动。

其中,拒绝纳质于曹操这一点很重要,与程昱建议曹操拒绝纳质于袁绍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受制于人,这是后来孙权能够稳坐江东、建国称帝等一切的基础。

但此时,对于孙集团的发展之路,周瑜还没有明确的思路,只是建议孙权多收人才,边走边看。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周瑜的战略规划逐渐成型,这就是著名的二分天下之计。

具体步骤是,第一步先取荆州;第二步以西取巴蜀汉中;第三步,与马超结盟,偏师固守西线;主力集中于襄阳,与曹操对峙,缓图北方。

这就是为什么,周瑜在赤壁战后苦战一年也要拿下南郡。

但随后,事情出现了变数,刘备占据了荆南四郡。单以江陵为基地进军巴蜀的话,补给线过长,而且容易被刘备掐断补给线。

为解决这一问题,周瑜曾进言软禁刘备以控制他的建议,但遭到孙权的拒绝。而后,周瑜准备忽略刘备,继续走两步,并得到了孙权的同意。

只不过,周瑜还没来得及实现这一战略,就病逝了。

关于这一战略的前提条件,周瑜只说了曹操“忧在腹心”,无暇南顾,张鲁刘璋相攻,却忽略了扎在荆南四郡、对巴蜀早有想法的刘备,所以,实事求是的说,周瑜即使不死,这一战略实现的可能性也比较小。

不过好歹,这已经是东吴四英杰提出的最清晰的全盘战略了。

(2 实战方面:赤壁之战、江陵之战

周瑜的代表性战役是赤壁之战、江陵之战。

可以说,这是东吴的立国之战,没有这两战,就没有后来的东吴。这就是为什么子彧说,周瑜立国。

赤壁之战是周瑜的军事杰作,坚决的自信、冷静的对峙,随后寻找契机后,果断诈降、出击,大败曹军。

虽然有些冒险,但整体上来说,周瑜在此战中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也赢得了对手曹操、主公孙权、部下程普等将领的一致认可。

而赤壁之战后,周瑜并没有满足于战胜曹操的战果,而是率军趁胜追击,与曹仁在南郡展开了为期一年多的江陵之战。

第一阶段,周瑜果断分兵,在夷陵城下大破曹仁,提前截断其归路,追击曹军捕获军马;

第二阶段,周瑜在决战中骑马督战而受伤,随后强起巡视各营,激励士气,终于在近一年的对峙中消耗了大量的曹军有生力量,导致曹仁不得不承认失败,退往襄阳。

果断追击、分兵应战、骑马督战、亲自上阵,可见周瑜并不是一个稳健的指挥者,而是一个军事风格强悍,大胆而冒险、喜欢进攻的指挥者。

这两战的战绩来看,周瑜的军事指挥能力,可以说不逊色于任何名将。

(3 政治外交方面:无

孙权刚刚上位,威望不足,但周瑜却不像张昭犯颜直谏,而是保持礼节,以此来支持孙权、提高孙权的威望。

可以说在政治情商方面,周瑜还要胜张昭一筹。

而周瑜的外交风格,跟他的作战指挥风格一样,大胆而冒险,诡秘难测。

赤壁之战时,周瑜一句“名托汉相,实为汉贼”,彻底绝了和谈外交之路;刘备占据荆南时,居然提出软禁刘备而控制其势力的想法,这与袁绍曹操当年收取人质类似,但却更加激进和大胆。

总的来说,周瑜的外交内政表现很少,最主要的困刘之策又没有实施,只能说有胜于无。

02 鲁肃借力

周瑜死后,鲁肃接替其位统军,但鲁肃虽授武将,却更像一个文官和谋士,强调盟友和外力。

(1 战略方面:榻上策、孙刘联盟

鲁肃最大的战略贡献,是所谓的榻上策。

榻上策的核心思想有两点,其一,明确了汉室已经无力回天、曹操也已经强大的事实,劝说孙权割据自立等待时机;其二,孙权目前的上策仍然是固守江东,趁曹操还没南顾时,攻伐刘表和黄祖,尽力在长江以南扩展疆域。

榻上策提出了方向,但对于如何攻伐,何时发兵等等具体问题,却只字未提。

所以,与其说是战略规划,榻上策更像是一个模糊的构思,且只看到了曹操和荆州,并没有看到华夏全局,并不成熟,也不完整。

公元208年,刘表病死,鲁肃提出了他的第二个战略规划。

鲁肃的核心思想是,抢在曹操之前关注荆州。而对于如何对待荆州这块肥肉,鲁肃提供了两种方案。

如果刘备和刘表诸子不和,则趁机攻取荆州;如果刘备能团结刘表诸子,则与之结盟共抗曹操。

这份战略,比起榻上策退了很大一步,那就是从单独抗衡曹操,到自认为不能单独抗曹。

比起周瑜的愈加清晰和明确,鲁肃的两份战略却眼光日渐局限,转而想要借助外力和盟友保证自身安全,而不是军事扩张。

因此,子彧以为,在战略眼光和规划方面,鲁肃比周瑜是不如的。

(2 实战方面:无

鲁肃并没有拿得出手的单独指挥的战役。

周瑜主军期间,鲁肃一直在孙权身边担任谋主;周瑜去世之后,鲁肃虽领兵最多,却始终只是跟随孙权作战。

所以,鲁肃更像是周瑜猝死、诸将不堪大任的青黄不接时期的一个过渡者,等到吕蒙被培养起来,鲁肃几乎就被晾在那了。

(3 内政外交方面:孙刘联盟

四英杰中,三杰都以军事见长,而鲁肃则以谋略外交见长。但鲁肃的主要外交精力,都放在了孙刘联盟之上。

但事实上,盟刘没太大问题,借南郡则不见得高明。

鲁肃之所以主张借南郡与刘备,是为了“多操之敌,而自树党”。

看一下地图我们就明白了,这话的真实意思是,把东吴独自承担来自曹操的军事压力,变成刘备也与曹操接壤,孙刘共抗曹操的压力。还是刚刚说的,借助外力保证自身安全。

曹操听闻此事,“落笔于地”,是正常反应。因为确如鲁肃所说,曹操从此多了一个敌人,然而,这却并不是能成为鲁肃的骄傲。

鲁肃主张借地,是想借刘备之力共抗曹操;孙权同意借地,是因为刘备同意共同攻蜀而力有不足;而刘备之所以提出借地,却是怀着隔绝孙权攻蜀的跳板、而自收“吴蜀之利”的阴谋。

这一点,周瑜等人看得很清楚,但孙权和鲁肃却一叶障目。

虽然周瑜的二分天下也不易实现,但只要南郡在手,都是有机会的。但从刘备借南郡开始,孙权对巴蜀汉中鞭长莫及,只能眼睁睁看着刘备将这些地方一口一口吃掉。

所以,借南郡是诸葛亮隆中对成功的第一步,却是东吴注定只能成为割据政权的起点,也是鲁肃战略和外交的失败。

03 吕蒙开疆

作为东吴的第三任军事负责人,吕蒙是孙权培养和提拔的第一个嫡系大将,也是为东吴取得领土最多的大将。

(1 战略方面:东据江淮,西取荆州

作为一个以武起家的将领,当周瑜、鲁肃在大谈国家战略时,吕蒙却在思考如果保住部曲、建功立业。

直到鲁肃去世前,吕蒙才从一个屡献奇计的将领,变成一个战略大家。

217年冬,吕蒙首次向孙权进献了他的战略规划:东据江淮,西取荆襄。

周瑜去世后,孙权身边一直很缺乏一位具有战略眼光的谋士,因此,到底是东进荆州,还是北伐徐州,孙权始终很犹豫。

东进,又不愿独面曹操军事压力;北进,则是不能东进下孙权的理想战场。

然而,吕蒙却独具眼光的说道:

北向,徐州易攻难守,有利于骑兵驰骋,打得下守不住,不如凭借强大水师和船坞,固守水网密布的江淮地区;

而东吴,刘备和关羽是不可信任的,而只要我们能全据长江,就不需要关羽的帮助,也不愁曹操来犯,为什么不趁着现在强大,以武力攻取荆襄呢?

吕蒙还详细规划了,由孙皎守南郡、潘璋守白帝、蒋钦率万人为长江机动部队的长江守备方案,以及伪结关羽、而阴图之的荆州攻取计划。

子彧以为,比起周瑜的好高骛远、和鲁肃的妄自菲薄,吕蒙的这份战略规划书思路清晰、目的明确,数据齐全,规划详细,至少从操作层面,比前两份都要优秀。

当然,其缺点是只考虑到攻取荆州这一点,眼光不够长远,格局不够宏大。

然而,当时天下局势已经不是周瑜、鲁肃时期的诸侯割据,而是天下三分,所以这已经是东吴的最优解了,并不能完全怪吕蒙。

(2 实战方面:皖苏会战、湘水划界、荆州之战

作为一个实战派将领,吕蒙几乎参与了200-220年东吴所有重要战役,在江陵之战、皖城会战、濡须之战中表现均可圈可点。

而最出彩的,要数湘水划界(计取三郡)和荆州之战(白衣渡江)。

公元215年,孙权、鲁肃索荆州而不得,便计划武力攻取,吕蒙负责执行。

长沙、桂阳传檄而定,零陵太守郝普据城固守,刘备前来救援,孙权密令撤军。而此时,吕蒙利用时间差,计降郝普。

因汉中战事吃紧,刘备不得不承认这一既定事实,孙刘沿湘水划分疆域,史称湘水划界。

公元219年,在战略规划得到孙权认可后,吕蒙却无机可乘。

然而,吕蒙奉行的原则就是,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上。于是,吕蒙一面结好关羽,称病而举陆逊自代,一面却加紧谋划武力攻取,关羽果然中计,居然率军与曹操争衡于襄樊。

于是,吕蒙首先率军扮做商旅偷袭了荆州,然后安民抚孤,还让军士家属去信军中,瓦解关羽军心,终于导致关羽士卒离散,孤身被俘。

吕蒙和周瑜一样,属于鹰派人物,但比起周瑜擅长打硬仗,吕蒙却心思更加细腻,更善于取巧,军事指挥能力可以说不相上下。

(3 内政外交方面

武将出身的吕蒙,并没有在内政外交方面留下太多谏言,吕蒙比较强调实力说话,认为盟友什么的都不可靠,只有拿在自己手里才是王道。

孙权让他取三郡,他则尽力攻取三郡,哪管此举会大大得罪刘备;要取荆州,就白衣渡江,哪管此举可能会面临曹刘两方压力。

所以,在这方面,吕蒙是不如周瑜和鲁肃的。

04 陆逊守国

作为孙权时代四大都督的最后一位,陆逊同时也是从军时间最长、官爵最高的一位,却与前三位风格迥异。

(1 战略方面:然后更图

不管怎么样,周瑜、鲁肃、吕蒙都是想着战略进攻,怎么样让东吴疆域更广,但陆逊的脑回路却不太相同。

他给孙权上的奏折,除了曾与吕蒙一起攻取荆州外,几乎都是政治方面,几乎没有战略规划和主动进攻。

夷陵之战和石亭之战东吴大胜,但却除了保住疆土,并没有其他什么战果。所以,陆逊主持东吴军政期间,吴国虽然取得了很多战役的胜利,但吴国疆域却几乎没有变化。

在其后的一份上书中,陆逊说出了自己的战略思想:“宁济百姓,数年之间,国用少丰,然后更图”。

大意就是,军事上别瞎折腾,励精图治,先民富,再国强,然后再说。

虽然各有各的道理,但作为当时三足鼎立的局面,你不打别人别人就要打你,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这一点上,子彧以为,作为一个以战术闻名的统帅,陆逊不如周瑜、吕蒙,甚至不如鲁肃。

当然了,陆逊的强项是,不管你怎么来,我都守得住。

(2 实战方面:夷陵之战、石亭之战

陆逊第一次崭露头角,是在吕蒙策划的荆州之战中;后来在征讨山越的战役中,陆逊也多有战功;但陆逊最出彩的还是是夷陵之战和石亭之战。

夷陵之战中,面对外有刘备气势汹汹的挑战,内有诸将不服、怨声载道的局面,陆逊能够隐忍不发、静待时机长达半年,这一点,十分难得。

而后,等到多次伏击陆逊皆不上钩的时候,刘备开始出现部署失误,此时的陆逊跟换了个人似的,果断出击,火烧夷陵,使得刘备大败而归。而后陆逊迅速组织追击,也显示出了作为大将和统帅的敏锐和果决。

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陆逊似乎有点得过且过的意思,没追到刘备?那就算了呗,回去睡觉。

公元228年,石亭之战爆发。

周舫先是诈降诱曹休,曹休果然上当。陆逊都朱桓、全琮等人在石亭大破曹休。

然而,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贾逵率军疾行,抢占了夹石要塞,导致东吴不能扩大战果,只能见好就收。

事实上,朱桓在开战之前就曾建议,夹石和挂车,是曹休撤军的必经之路,如果我们设伏拦截,必定可以逼降曹休,占据淮南,进而窥伺许昌、洛阳,这是万世之功啊。

如果夷陵之战没追到刘备,还可以说是因为要防止曹丕偷袭,但现在吴蜀联盟,诸葛亮的主力远在汉中,陆逊是没有后顾之忧的。

所以,凭借这两战大胜,陆逊军事指挥能力虽然可以与周瑜、吕蒙比肩的;但从风格上看,陆逊并不是鹰派人物,却是个鸽派,奉行主动防御,并不喜欢进攻。

(3 内政外交方面:颇多建言

虽然陆逊以军事闻名,但陆逊的传记中,更多的却是关于政治外交方面的建言,而且与鲁肃多半是战略和外交不同,陆逊的建言大多是民政。

226年,陆逊上表减轻刑罚,广施恩德,放宽田赋;229年,陆逊进言说,法律太过严苛,应该宽松一点,才能有人才归附;238年,陆逊上表说,应该先治理民政、积累财富,然后再说其他。

《三国志》评价他说,陆逊虽然身在荆州,却心忧国事(逊虽身在外,乃心於国)。

但事实上,他睿智而平静的外表下,藏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与前三杰都是孙氏带来的外地士族不同,陆逊是江东本土士族的代表,而他们的出发点是自己家族的利益,而不是为孙吴帝国开疆拓土。

早年陆家是反对孙氏政权的,现在陆逊出来辅政孙氏,同样不是为了孙家能够统一天下什么的,而是为了让陆家上面有人好说话。

所以,保卫东吴这一亩三分地,陆逊很神武,但一旦要开疆拓土,陆逊就出工不出力了。

这不是能力问题,是态度问题。

05 谁更厉害?

根据一般的评价,大多认为周瑜=陆逊>吕蒙>鲁肃。这一评价大约与他们的共同的主公-孙权的评价一致。

对于周瑜,孙权的评价是王佐之资;无有公瑾,吾不帝也;

对于鲁肃,孙权则说是二长一短,二长是劝其自立和赤壁主战,一短则是借地给刘备;

对于吕蒙,孙权说他,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也就是说,格局不如周瑜宏大,但比鲁肃要强;

对于陆逊,孙权评价是,伊尹隆汤,吕尚翼周,内外之任,君实兼之;公瑾雄烈……君今继之。也就是说,跟伊尹、姜子牙一样,与周瑜相当。

但经过以上分析,子彧却认为有待商榷。

战略规划方面,周瑜全面,但可操作性低;鲁肃模棱两可,无具体方案;吕蒙可操作性强,但略显局限;陆逊几乎没有;

战术指挥方面,周瑜大胆冒险,擅长打硬仗;鲁肃不擅长打仗;吕蒙心思缜密,擅长攻心打巧战;陆逊沉着冷静,善于打防御战。

内政外交方面,周瑜、吕蒙建言都很少,鲁肃善于外交,而陆逊更喜欢管民政。

作为“大都督”,军事方面的才能是最主要的,内政外交应该服务于国家的战略大政而不是民政。

同时,我们发现,陆逊可以藏拙,不图进取,使得东吴只能割据自守,最终难逃灭亡的命运,所以陆逊实际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格局,其实比前三位都要小。

所以,子彧以为,四人的排名应该是,周瑜=吕蒙>陆逊>鲁肃。

吕蒙得以与周瑜比肩,在于他的态度和贡献,他的战略规划最具有可操作性,而这正是周瑜的战略规划所欠缺的。

至于吕蒙的格局偏小,导致吴险些被魏蜀夹攻,子彧窃以为这不是吕蒙的锅,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是他作为军人能考虑到的最优解。

而陆逊始于家族格局,不图进取;鲁肃失于军事才能,和丢失南郡的战略失误,应该排于此等。子彧以为,这两人都被高估了。

至于陆逊和鲁肃二人,鲁肃一力促成孙刘联盟,却导致刘备坐大,与关羽对峙时还一筹莫展,受制于人;而陆逊在与刘备、曹休等人的较量中,却沉着冷静,智计频出,屡挫强敌。

由此,高下立见,陆逊肯定还是要强于鲁肃的。

而陆逊如果不是江东士族出身,或许在上一辈大佬纷纷逝去的三国中期,是真的可以与周瑜比肩,和诸葛亮、司马懿进行一番精彩博弈的。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而我们至今,还被陆逊人畜无害的外表所欺骗,没有看到他的本质。

你觉得子彧说得在理吗?请在评论区告诉我。

文/子彧

其他网友回答

长话短说,总评东吴四都督,虽各有千秋,但全面衡量必有优劣之分:①周瑜跟随孙策平江东创伟业,在赤壁之战中力克曹兵立下不世之功,虽雅量高致,但又过于自信,气量狭小。②陆逊受任于动乱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战略形势极不利时,能大度忍耐,最终火烧连营大败刘备,又能知己知彼,见石阵而退兵,算准魏来攻吴,真乃有统帅之风,儒雅之将才,《三国志》中,将陆逊与诸葛亮平起平坐,名标青史。③吕蒙虽小有奇谋,施诡计夺取荆州,但与周瑜和陆逊相比逊色多矣!④鲁迅忠诚老实刚直不阿,若论用兵用事,决非将帅之才,守业尚可!四人排位是1陆逊,2周瑜,2吕蒙,3鲁肃。

其他网友回答

所谓的“四大都督”,除了鲁大夫未入祀武庙,其他人都入列,也确实各有千秋。

“厉害”具体指哪方面,还是要更清楚、具体才好。其实孙权最有发言权,因为这几位都是与他共事的下属:

论风度、智谋,周瑜领先。他是江东根据地的奠基者之一,“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没有周郎,既不会有江东根据地,又不会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他是江东割据势力的形象代言人,是鲁肃“三步走”战略中,第一步的代表人物。

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

论武勇、治军,首推吕蒙。几位都督似乎更加风流倜傥、文质彬彬,吕蒙可是阵前厮杀、好勇斗狠的主儿,只是后来听了孙权的劝导,更加的机锋内敛,老谋深算;为严肃军纪,老乡的小过也绝不容情。是鲁肃“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的代表人物。

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

论战略、外交,鲁肃当先。《榻上对》堪比《隆中对》,“三步走”的称帝规划成为东吴的基本国策。没有鲁肃,就没有孙刘联盟合立抗曹,以及后来的孙权称帝。鲁肃的战略布局能力远超苏秦、张仪,孙权将之比作东汉初年的邓禹。

子敬来东,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

论综合、定力,陆逊第一。“四大都督”中唯一的单独立传,在《三国志》群臣传记中的地位,堪比诸葛亮。他是鲁肃“三步走”战略中,第三步的代表人物。没有他在猇亭、石亭的两次大捷,能不能保得住江东都是问题。

孙权拥有“四大都督”,绝对是幸运的,他们也都完成了各自使命,都不可或缺,各有擅长,且相得益彰。

其他网友回答

车吴四大都督谁最厉害,谁最差,四大都督分别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陆逊最厉害,吕蒙最差。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东吴四大都督,谁最厉害,谁最差?.jpg”/>

与东吴四大都督谁最厉害谁最差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