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咏月诗的思想和特点 李白的咏月诗,有什么样的思想价值和审美特征?

网友提问:

李白的咏月诗,有什么样的思想价值和审美特征?

优质回答: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诗人李白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都钟情于“月亮”意象,李白诗文中寄情于月,在李白现存的一千多首作品中,咏月诗约有三百多首。李白的咏月诗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首首都是传世佳作。那么在李白的诗作中,“月亮”这一意象有什么样的精神内核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月亮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理想人格的追求。?

漆黑的天幕下,月与夜互相辉映、互相衬托,这种美丽的自然景象往往勾起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皎洁的月光更使人联想到月亮的高洁,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文思如泉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一个“上”字和一个“揽”字就表达了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用“醉月”意象,表现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高致,描绘其超群脱俗、风流儒雅的高人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敬慕之情。?

月亮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思乡和相思的深情,及仕途失意的苦闷。?

月亮与故乡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人一旦离开故乡,便会感觉到一种深沉的孤独和感伤,诗人往往借望月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以缓解远离故乡的孤苦无依感。李白在《静夜思》中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仅以月寄思乡之情,更将其阐发到对亲人、友人、家国的思念。如《对雪醉后赠王厉阳》:“清晨鼓棹过江去,千里相思明月楼。”“明月”意象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表达诗人在感叹人生苦短之时对友情的怀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中“明月”是多情的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诗人通过它将自己的关切与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西,交给不幸的友人王昌龄。又如《峨嵋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嵋山月”的意象寄托着作者“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对故国故人的深深依恋之情。?

月亮高高悬挂在天上,可望不可即,于是月亮常常成为孤独与失意的象征,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总是以月为知己,借以自我安慰。如《长相思》:“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在这里,以月喻美人,又以美人隐喻皇帝,隐含了诗人被放逐还山,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月亮是宇宙永恒的象征,寄寓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月亮是亘古不变的,象征永恒的月亮常常作为生命有限的对照物出现在诗人的构思中,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与历史意识,唤起了面对广大时空的人生喟叹,触发起悠远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月亮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情怀、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和雄浑高古的审美境界。?

以《把酒问月》为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月亮以其永恒的存在阅尽历史沧桑,因而引发对人事匆匆、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思考。诗人将自我与明月融化到宇宙间,感悟月亮对人生的启迪,从而净化自我、超越自我。?

李白对明月的描写,贯穿了他的一生。从“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的童稚遐想,直到在“故国见秋月”后病老逝去,月亮始终照着诗人的身影,照着诗人的足迹,照着诗人的心灵,伴着诗人走过了曲折的一生。李白创造的符合中国人深层文化心理的富有文化内涵和情感意蕴的“月亮”意象,成为古典诗词审美领域的明珠。?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古往今来,很多文人都钟情于“月亮”意象,李白诗文中寄情于月,在李白现存的一千多首作品中,咏月诗约有三百多首。李白的咏月诗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首首都是传世佳作。

李白在《静夜思》中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不仅仅以月寄思乡之情,更将其阐发到对亲人、友人、家国的思念。如《对雪醉后赠王厉阳》:“清晨鼓棹过江去,千里相思明月楼。”“明月”意象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表达诗人在感叹人生苦短之时对友情的怀念。

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这样写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中“明月”是多情的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诗人通过它将自己的关切与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西,交给不幸的友人王昌龄。

又如《峨嵋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嵋山月”的意象寄托着作者“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对故国故人的深深依恋之情。

李白对明月的描写,贯穿了他的一生。从“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的童稚遐想,直到在“故国见秋月”后病老逝去,月亮始终照着诗人的身影,照着诗人的足迹,照着诗人的心灵,伴着诗人走过了曲折的一生。李白创造的符合中国人深层文化心理的富有文化内涵和情感意蕴的“月亮”意象,成为古典诗词审美领域的明珠。

其他网友回答

开宗明义,李白咏月诗的思想价值:对时空的包容非常广大,取象立意纷纭复杂而又明了可辨;其审美特征,具有强烈的动态美、悲壮美、清幽美和雄奇美。

01 思想价值

李白诗歌以明月作题材者不仅数量丰富,而且能根据表达具体情感的需要,任意驱遣,大笔挥洒。

从内容上看,有的反映人民疾苦,有的抒发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或别离之情,有的慨叹个人际遇的凄寂,有的状写功业未就的苦闷,也有的抒写欣赏月色的愉悦之情。

从情调上看,有的悲凄哀婉,有的乐观豪放。从意境审美角度看,有的清幽秀美,有的寒冷悲壮,有的雄奇阔大。

言志抒情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的“万里浮云卷碧海,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这一轮孤悬夜空、放射着凄冷寒光的明月,不正是处于小人当道、谤言蜂起的污浊社会而仍坚持清高操守的诗人自身形象的写照吗?

《古风》中的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塑造了光明峻洁的鲁仲连形象,借以表达自己崇高的人格追求。

这两处明月,或直接比衬诗人的自我形象,或间接比喻内心的理想追求,异曲而同工。秋月辉映下的露珠滴落的情景,流露了诗人内心的愁苦,李白写下了《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西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由于不被现实理解,李白只好把他的心灵向大自然敞开,引自然界的众生物态为知己,这便有了《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月亮成为诗人倾诉内心苦闷、解除内心烦恼的知心朋友,显得亲切可爱、温柔感人,闪现着人情美的光华。

李白有时还以对月怀人的思妇自况。比如“每忆邯郸城,深宫梦秋月”,“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等句。

这些诗句中的月亮,不仅勾起了闺人的思绪,还寄寓着思绪的绵绵无尽。孤寂凄苦的思妇形象,象征了诗人不遇于时、孤独苦闷的境况。

借迷人的月色,思念故人

李白笔下也有许多笔调活泼轻快的明月诗。“月随碧山转,水合清天流”,“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山中的明月是那样活泼可爱,善解人意;“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江城洄渌水,花月使人迷”,水上明月与水中之月,又是那么迷离醉人,诗人轻松闲适的愉悦心情也跃然纸上。

而“舟泛潇湘月,山倒洞庭波”、“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里的月境,又是那样雄奇瑰丽,诗人热烈大胆的想象、豪放雄奇的造语,闪耀着奇异的光芒,足可与《春江花月夜》相媲美。

李白咏月诗中意象最奇伟、境界最阔大者,当数其以月寄托对家乡和亲友思念之情的诗作。

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言“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对朋友的爱心竟可以腾空而起、飞升上天,降落在明月之上,并且随风而至天涯海角,陪伴着日思夜想的友人,同时,也带去诗人对至友的无限关心和慰藉。

诗人还常常把明月当成家乡或朋友的昵称,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半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以清新俊美的峨眉山月代指家乡,并且亲切地称呼为“君”,把家乡比喻为月亮,把月亮与家乡当作人来称呼,从而使家乡有了一个活泼美丽的载体,一个感情深挚的物象,抒发了对家乡依依惜别的深情。

在另一首《哭晁卿衡》诗中,李白把挚友比作明月,暗喻其高洁品格,“明月不归沉碧海”,蕴含着诗人对晁衡的沉痛悼惜之情。

表达对百姓疾苦的无奈与同情

唐朝连年的边地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李白通过状写苍茫的月色,抒发了对百姓疾苦的无奈与同情。

《子夜吴歌》中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诗人由长安城外辽阔月光下千家万户的捣衣声,联想到万里以外戍边的征人。

再如,《塞下曲》“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等,亦皆沉雄苍凉,悲壮感人。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反映了农妇的艰苦生活,月光照耀下那碗热气腾腾的菰米饭,还映衬出农妇那颗淳朴善良的心;“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则描写了南方冶炼工人月下劳作的热闹场面,但是,那若隐若现、萦绕在寒江上空的歌声,又分明暗示着冶炼工人内心的苦涩和生活的艰辛。

借古讽今

李白的咏月诗还常常以月起兴,借古讽今。如《乌栖曲》中的“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江月堕江波”,《苏台览古》的“只今惟有日时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或追忆吴王的荒淫生活,或抒写历史兴亡之感,均以月为背景,借月为兴寄对象。

此外,还有因月起兴、讽时劝世者,《金陵》中“空余后湖月,波上对瀛洲”、《月夜金陵怀古》“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无不寄寓深永,令人沉思。

此外,李白咏月诗中的闺怨缠绵思妇和宫怨题材也有不少,而且以月为兴象者甚多。

如《长相思》“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皆写月下思妇宫女的哀怨相思之态和缠绵哀婉之情,愁思如绵绵不尽的月光,没有尽头。

《王昭君》中“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诗人感慨明妃之悲凉际遇,以月起兴,借月比衬,又以月收结,意厚味永。这几首诗中的明月,皆呈洁白如素之状而又尽著苦寒之色,冷峻动人。

综上所述,一轮皎月,在李白笔下情思指向性极强,对时空的包容非常广大。举凡喜怒哀乐之情,离乡别友之意,边关征戌之苦,闺中思妇之怨,农人劳作之艰,一以寄之,含蕴深广,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取向立意纷纭复杂而又明了可辨的思想特色。

02 李白咏月诗的审美特征

这一点我将从诗歌意象、结构、意境三方面回答问题。

诗歌意象:动感强烈

从意象的审美角度分析,李白笔下的明月具有强烈的动态感。在诗人的挥洒下,月亮仿佛有了人的灵性,有时陪伴诗人漫步山野丛林;有时伴随诗人出没沟溪岸畔;有时又随诗人荡舟湖面,欣赏自己洒下的粼粼波光。

它能陪诗人饮酒娱乐、且歌且舞,也能把诗人送到美妙的梦中幻境,甚至能让诗人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的限制,飞回故乡的怀抱。

比如《把酒问月》中的“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明月好像飞升到了宫宇中,照亮了朱红色的宫阙;《渡荆门送别》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则呈现了倒映江中的明月,如同天上落下的明镜,踊跃飞动,灿烂灼人。

而《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中的月亮,则由升起、徘徊于天空直到离开天山等情景,构成了一组完整优美的动态图画。可见,李白笔下的明月任意驱骋,瑰丽多姿,呈现出强烈的动态美。

而且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从色彩的审美角度分析,李白笔下的明月,如同他豪放、磊落的胸襟一样,呈现皎洁明亮的色彩。

如“月明如素愁不眠”,把月光比喻为细腻可感的丝绢,呈现出皎洁明亮的色彩美以及温润柔和的质地美;而“萝月下水璧”,又把明月比作水中洁白圆满的玉璧,给人以圆满厚实的形体美。

诗歌结构:跳跃飞动

在诗人想象的驱使下,不仅月亮可以飞腾跃动,而且咏月诗的结构也呈现出跳跃飞动的特色。

如《古朗月行》诗上半部分: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以儿童之心理想月,亦以儿童之口吻状月;下半部分则以成人的思维观察、想象、描写月亮,其思想感情与风格迥异于前半部分,表现了跳跃性的结构特色。

诗歌意境:多姿多彩

从意境的审美角度来看,李白的咏月诗有的苦寒悲壮,有的清幽秀丽,有的雄奇阔大。

其一是悲壮美

主要表现在李白借月抒写高洁情怀、寄托孤高襟抱以及反映边关之苦的诗篇。如《军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等句,描写了酷寒的边塞风光,月亮亦呈现出苍凉凄冷之色,但又透露出沉雄厚重的力度美,具有悲壮豪迈的美质。

《鹦鹉洲》的“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这轮孤月又象征着诗人不甘同流合污的孤高襟抱,流溢着浑茫的苍凉感和悲壮美的特质。

其二是清幽美

主要表现为抒写赏月的愉快心情和描写月下欢快的劳作场面等诗作。

如“湖心泛月归”、“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等句,描绘月下泛舟时的优美景色,诗人愉悦的心情跃然纸上。

又如《越女祠》“镜湖水如月,耶溪水如雪。新妆荡新波,光影两奇绝”、《秋浦歌》“绿水静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女飞,一道夜歌归”,描写月下的自然景色,清新纯净,同时以水、月等衬托女子优雅的动作和美丽的姿容,歌咏了劳动人民甜美幸福的爱情和勤劳纯朴的品质。

《宫中行乐词》中的“今夜明光里,还须结伴游”、“更怜花月夜,宫女笔藏勾”,状写宫女月下赏月游玩的情景,青年女子充满活力的欢声笑语与活泼可爱的神情惟妙惟肖。

而《秋浦歌》“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所描写的白猿戏月的情景,也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

其三是雄奇美

李白面对月色,经常忽发奇思妙想,运用夸张的手法和奇特的造语,使其笔下的明月飞扬跃腾于雄奇壮阔的境界,如《登太白峰》“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夸写山之高,想象离奇恍惚;《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想落天外,风神潇洒;《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联想大胆,思情喷射,勾勒了一幅壮美的月境。

综观李白咏月诗,意境纷繁,情思飞动,由现实到幻想境界的转换常常突兀迅捷,“来如山洪,去若脱兔”;夸张手法的使用,拉开了与寻常语言的距离,造成强烈的语差,其诗意也因此变得拔地而起,有如“银河落九天”,从而形成了李诗“以意驱象”、“以心驭象”的特色,正如元代《诗法家数》所言:“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奇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

总而言之,李白诗歌涉及到月亮的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境界亦极为阔大壮观,代表了其诗歌的思想价值与艺术特色,也典型地反映了诗人的性格特征。他天性开朗,喜欢明丽的色调,不喜欢灰暗色,他对白色的透明体,有一种本能的喜欢,最感亲切的东西是月亮。

在李白的咏月诗里,诗人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洒脱的气质,得到了自然真切的表现。诗人那飘逸不群的谪仙气质,更被发挥得酣畅淋漓。

其他网友回答

是华夏文明“天人合一”处世哲学的传承代表作、诗中隐藏丰富的跨文化、社会人文等殊多丰富内涵

其他网友回答

回答这个提问,需要一篇分量很重的论文。

记得我有一个挚友,当年大学毕业论文就是《论李白与月亮》,洋洋洒洒上万字,激扬文字地纵论了李白一生与月亮的生死情缘。几十年过去了,依稀记得其中有关论述月亮审美意象的内容:

李白一生写诗一千多首,与月亮有关诗有三百多首。

李白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积极的进取思想和浪漫主义是他咏月诗的一大特征。

明月是李白经常吟咏的对象。

诗人为什么这么喜爱月亮呢?因为月亮是诗人思想和情感的载体,诗人通过“月亮”这个意象来表达他的政治理想、离情别绪,乡愁思念,孤独彷徨等,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审美意境。

李白咏月诗具有丰富奇特的意象,这些意象,随诗人思想情感变化而寄寓不同的内容一一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遙有此寄》)这是诗人同情友人遭受政治迫害,把明月想象成可以寄托怀念之情的信使。“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这是诗人遭受政治打击倍感孤独时,把明月想象成能陪伴自己的朋友。”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这是诗人感到人生之路坎坷曲折,心情苦寂时,把明月想象成与之探讨人生哲理的对象。“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显示了诗人九天揽月的远大抱负和崇高理想。“且借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洞庭五首》),又把月色人格化了,意象成了酒家,读之顿生亲切感。“时来引山月,纵酒酣清辉。”(《赠秋浦少柳府》)明月又意象成为可对酌的酒友。那首妇孺皆知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的诗句,成为了寄寓乡愁的最佳对象,令人愁肠百结,思念悠遥。在“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长相思》)里,明月成为诗人思念欲绝的情人……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李白这些咏月诗,表现出形象鲜明,意象丰富,比喻贴切,意境高远,诗意浓烈的审美特征,读来有令人荡气回肠,骨惊神逸的审美感受。

明月,既是李白的平生知已,又是他遣兴寄怀的最佳意象,在这些诗里,既可看出诗人追求自由、高洁、清皎的人格,又能看到诗人远大的理想抱负,还能触摸到诗人怀才不遇,孤独落寞的情怀。纵观李白一生,其思想、人品、诗格,确如明月一般皎洁,既照亮了自己,也给他人以灵魂洗涤,千百年来诗意审美,魅力无穷。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首30年前写的诗:

李白的月亮

李白的月亮没有浑圆的时候

李白的月亮没有高兴的时候

李白的月亮孤独如风

李白的月亮忧伤如水

月似黄花瘦

诗人也瘦成弯月了

花间独酌

品一生苦涩

举杯邀明月

终未成三人

大梦之后

依然是黄花愁月

伴诗人孑然身影

月亮是诗人忠贞的情人

秦时明月呵

漫过关山

漫过边塞

漫过汉家驿道

在诗人床前凝霜

带来长安的消息吗

带来友人的唱和吗

带来妻子的眷恋吗

带来小儿的呼唤吗

缘何明镜里的相思

染白了三千丈长发

李白的月亮潸然泪下了

举头望明月

长声噫吁嘘

如椽巨笔

难写岁月蹉跎

大道青天的艰难

冷了一腔济世热血

断了一付志士愁肠

月亮被天狗吃了

李白被权贵们吃了

赊一湖月色

沽半江好酒

对月当歌

让婵娟不再寂寞

将谪仙人的英风豪气

连同那不肯折腰的身躯

在清冷忠贞的月光下,

站成一部轰轰烈烈的唐朝的诗集。

(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李白的咏月诗,有什么样的思想价值和审美特征?.jpg”/>

与李白的咏月诗有什么样的思想价值和审美特征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