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古人谈读书方法,他们是怎么说的?
优质回答:
读书是很强的个人化体验,每个人的读书方法和心得也不一样。但读书也有基本法则和规律,古人有很多很好的读书方法,供我们借鉴。
1、陶渊明,东晋著名文学家,主张精力集中在有价值的地方。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说不花过多的精力研究没有价值的东西,着重领会书籍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做到有重点,不钻牛角尖。
2、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主张深究问题。他在给侄女婿王庠的信中说:“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作别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愚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意思是说,一本书的内容很丰富,读一次是不能全部吸收的。因此,愿意读书的人,每次最好集中注意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解开后,再注意另一个问题。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和贤者的影响,那么就只从这个角度读。若再要探究史实,或者典章制度,那就再读一遍。这个办法虽然笨,但各方面学得扎实,与泛泛涉猎者大不一样。
3、朱熹,南宋著名的思想家、理学家,主张循序渐进。“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而渐进焉,则意定理明”。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弄明白它们的涵义,一句话一句话地搞清楚它们的道理。前面还没搞懂,就不要急着看后面的,这样就不会有疏漏遗误了。
他还把读书比喻为“剥皮、剔肉、见髓”的过程。初读时,把有体会的红笔标明。读第二遍时,把有体会的用青笔标注。第三遍,用黄笔标志。第四遍,用黑笔标识。这样做的目的是“渐渐向里寻找到那精英处”。
4、南宋学者袁枢,曾当过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主张寻找书的缺点。他特别喜欢诵读《资治通鉴》。第一次读,十分叹服。第二次读,发现问题,第三次读想写自己的心得。他决定编一本书来弥补《通鉴》的缺点,这就产生了著名的史书《通鉴纪事本末》。
5、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主张每日勤奋读书。“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第一,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第三,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第四,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6、戴震,清代著名思想家,主张读书要深入研究。“凡读书,每一字必求其义”。推崇钻研,善于提问题,要精读,深思,质疑,这样才能得到学问。
7、郑板桥,清朝著名画家,主张加强记忆。“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上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刻苦用功到如此地步!
其他网友回答
读书
读好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们形容一个大家叫“雍容华贵、富贵荣华”。
我们的国家叫中华
人的中在心腹,那个地方华才是真的华。
其实道家所谓玄关一窍,也在那里。
卖萌分割线
抛弃很多现代人头脑中现代学问造成的桎梏,你就得道了。
其他网友回答
古人读书,有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故事,有凿壁借光读书的匡衡的故事,有十年寒窗苦而后金榜题名时的,我们怎么比呢?
其他网友回答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其他网友回答
古人谈过都说方法是很多的。比如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还有孔子的论语里也有很多读书方法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古人谈读书方法,他们是怎么说的?.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