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在唐代真的能够实现吗?
优质回答: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己过万重山。
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这首《早发白帝城》写得真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万千变化,令人目接不暇,直叹为神作也!
试想,清早的白帝城,朝霞尚满天。此时登船辞行,凭借汹涌不息,一泻千里的江水,傍晚时就到了千里以外的江陵城,真是早发夕至。可不,两岸的猿猴们一声长啼,还未住声,小船己飞飘过万重山外了,一个字,快!
诗中用“彩云间”点出了白帝城地势之高,为行下水船作了铺垫。又用“千里”与“一日”极大的反差说明了行程之快,怎么个快法呢?岸上的猿啼一声未住,船己飞驰到万重山外了。“轻舟”用舟之轻,反衬出了水之急。
行船一靠水速,二靠风向与风速,当水速,风向,风速相适宜时,既使在当时的条件下,“一日千里”也是不难实现的。当然,也不排除诗中的夸张成分。
(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大家好,我是梅鹤读书,下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在唐代确实能够实现,我简单说一下这首诗的来历和两个证据。
1、“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来历
公元758年,李白因为涉永王李璘案被判流刑,发配夜郎。公元759年,李白到达白帝城,此时朝廷大赦天下,李白也被赦免。李白从白帝城乘舟返回江陵,到达江陵后做了这首诗。所以,这首《早发白帝城》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下江陵》。全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仔细品味这首诗,显然是“一日还”后做的,并非是艺术的虚构。下面再举两个证据。
2、证据一: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郦道元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地理学家,他的《水经注》记载了1000多条河流,是我国古代地理学的集大成之作。《水经注》中关于长江三峡有这样的记载: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简单说,有人要传达皇帝的紧急命令,这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就算你骑着快马或御风而行,也不如船快。
显然,不要说唐朝了,南北朝的时候就可以“千里江陵一日还”了。郦道元是地理学家,不是诗人,这儿肯定没有艺术的虚构。我们还应该看到,李白这首诗正是用了《水经注》中的这个典故。
郦道元像
3、证据二:杜甫《最能行》
李白 的好朋友,大诗人杜甫晚年寓居夔州,在夔州写下了很多传世名作,比如代表七言律诗最高水平的《秋兴八首》。在这里,杜甫写过一首七言古诗《最能行》,是写长江上的水手。《最能行》有十六句,我们只看有关的这两句:
朝发白帝暮江陵,顷来目击信有征。
杜甫说,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件事,我作为目击者亲眼见到才相信了。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非常可信的。
综上所述,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是没有问题的。
欢迎留言讨论。
关注梅鹤读书,欢迎点赞、转发,一起读出不一样的精彩!!
其他网友回答
这首诗歌固然有夸张的手法,但是既然提问者问的是唐朝是否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也就检验一下唐朝到底能不能做到“千里江陵一日还
1先搞清楚出发点和目的地。
出发点:“朝辞白帝彩云间”
时间:唐朝时(李白在公元760年的6月8日遇赦,此时接近夏至日,我们假设5点出太阳。)
地点:重庆白帝城(北纬31°东经109°)
目的地:“千里江陵一日还
地点:湖北江陵(今荆州,北纬30°,东经112°)
2路径
搞清楚了出发点,再看看两地的距离,因为李白不是坐飞机,而是坐船,所以必须是沿长江而下,打开谷歌地图,画出两地路线两地距离33825公里(只是粗略的画了一下请忽略误差)因为李白是早上五点出发的,等他到了江陵已经是第二天的凌晨三点半,即第二天的”丑时
结论,如果要钻牛角尖,第二天的三点半肯定是算不上”一日还的“,鉴于古人出太阳才算新的一天,李白的”千里江陵一日还”在技术上完全是成立的。
其他网友回答
诗句出自唐代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要解读一首诗歌,首先得了解作者当时的环境和心情。此诗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作者在历经艰难困苦之后,心情豁然开朗,轻快至极。因此,并用夸张的手法,写下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轻快句子。同时,古诗人也喜欢用虚数,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的三千尺,九天都泛指很多,而并非就是三千尺,九天。同理,这里的江陵也非千里,只是作者运用一种夸张的手法,抒发自己遇赦的大好心情!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在唐代真的能够实现吗?.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