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写的是哪个节日?
优质回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描写的是元宵节的节日盛况。
元宵节又是上元节,汉文帝当年全城举火为号,诛灭了吕后一门,刘氏皇族得以重新掌权,为了纪念这个灯火通明的正月十五,便将这天定为举国欢庆,共赏花灯的日子。汉唐以来,一直实行宵禁,而女子一般也不出闺阁,但是在元宵、清明这些日子是可以出门的。
一旦沾了男女之风,各种传奇和故事就层出不穷。因为这是男男女女难得见面的日子,特别是在古代,要想在说媒嫁娶之前看见对方的尊荣,这些日子就是唯一的机会了。
所以元宵节是普通民众间最重要的节日,不宵禁,看花灯,游园会,还有就是去看心上人。
南宋已经不宵禁了,但是儒学理法严格,同样只有在这合法的万民同乐的日子里,闺阁女子才能名正言顺地出门来会情郎。所以元宵多故事,元宵多情诗。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便借了这种浮华热闹的场合抒发出不同一般的味道来。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那些树枝上缠绕的彩灯,让人误以为一夜东风,催放了万千树花。烟花盛放后弧形坠落,如吹落银河漫天星。一路宝马香车络绎不绝,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悠扬的音乐四处欢唱,空中的明月玉壶一样熠熠生辉,人们提着各种各样形状的彩灯,欢歌曼舞,笑语喧哗。”
“那些出游的少女们啊,精心打扮,头上戴着奇特的装饰,有粉彩,有雪白,还有黄金缕。叽叽喳喳地互相说话,掠过身旁引来暗香浮动。约我来的人儿呢?怎么还没到?不是说好了在街口等么。左寻右找,总是不见,无意间回首,她却在光影昏暗的地方看着我微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有所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重逢不在。站在灯火辉煌处的你,再回首,阑珊处是否她还在?
所以,一首千年前的词,同样可以打动现在的你,让你徜徉五光十色的灯海时,不时回头去看灯光闪烁昏暗角落里是否有个别样的女孩看着你笑。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应是描写元宵节灯展盛况,
古时称上元节,宋朝时代对此节日比较重视,从朝庭到民间。有君民同乐之说,连平时很少出门的闺门秀女这时也会上街赏灯,更不用说风流才子佳人了。同时给男女接触交流创造了机会,演艺了很多爱情故事!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词人辛弃疾之作:《青玉案 ·元夕》。“元夕”也就是现在的正月十五“元宵节”。
其他网友回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光阑珊处。”是指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作者所描述的是元宵节夜晚的景观。虽然说是元宵节,但这个元宵节是意义非凡不同一般的。
“众里寻他千百度。”表示此人以寻找百千次未看到,或许是此人今晚没来,或许是此人已不在世了,只是思念他、想念他,在有意地寻找罢了,还希望他在世,能在今晚这样的热闹中见到多好啊!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光阑珊处。”为什么突然回头看呢?为什么在灯光昏暗的地方才见到他呢?因为此人早已不在人世,你再找他也看不到。想到这里,作者心虚,所以把眼光收起,回头向别处看去。果然那个人还影子真实存在于昏暗的地方。
全诗赏析:
全诗从元宵节的热闹场面入手,通过“娥儿”的笑语等来衬托出一位孤高傲骨、超群脱俗的女性形象。有人说是作者自己,其实不是,就是他同时代一位优秀的女牲代表——李清照。作者通过他,传递了一种政治上失意,想为国奉献又苦无请教的对象,只能形成了一种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为什么是“李清照”呢?
01:“济南二安”并称
清代著名学者王世祯将“李清照”和“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原因如下:
李清照,公元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有“词家一大宗”和“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婉约词派代表。
辛弃疾,公元1140年5月1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有“词中之龙”之称。豪放词派代表。
由此推出,李清照早与辛弃疾,都是宋代山东济南人,都是词曲集大成者。
02:思想抱负一致
李清照的《蝶恋花》词中“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辛弃疾的《菩萨蛮》词中“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两人词中“长安”都是指京城,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脉相承,所感叹的都是失去了的故都汴京。虽然说他们都有忧国忧民的高贵品质,但确因生在动乱时代,只能借词抒发心中的愤怒。
至此,不难理解,李清照对辛弃疾的影响很大,不局限于词,还溶于思想内含。
真是“李清照”!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光阑珊处。”是辛弃疾作于公元1174年或1175年的元宵节夜里。
此时的李清照已离开人间,但辛弃疾念念不忘。于是,借元宵节的夜景来回忆李清照再恰当不过了,也合乎心情。
为什么呢?因为辛弃疾欣赏李清照的词,并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意地模仿他的词而作词。同时,他们在政治上的拥有的理念也一样,李清照痛恨统治者无能软弱,而辛弃疾也厌恶当政者的妥忇政策。即同病相怜,也是同道中人,辛弃疾在失意中的元宵节夜里想向李清照倾诉就是一种渴望并以期达到共鸣的目的宣染。
总之,若辛弃疾所刻画的女性形象确实存在的话,无疑是李清照。借元宵节夜怀念女词人,也是人之常情,作出这样的词,更是对他的褒奖!有哀伤的地方,更有求索的图像。
其他网友回答
问题:“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写的是哪个节日?
前言
这首词的名称是《青玉案·元夕》,元夕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叫做上元节。
一、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结尾的警句还被王国维称为人生三种境界中的最高一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的上阕是南宋时元宵之夜的盛况:夜放花千树、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一夜鱼龙舞。老街读这首词,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看花灯的热闹场景,今天科技发达了,各种声光电让人眼花缭乱,却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气氛。
二、用上元为题目的诗词
1、同样是元宵节 ,唐诗更喜欢用“上元”做题目
《上元夜效小庾体》(唐·陈子昂) 三五月华新,遨游逐上春。相邀洛城曲,追宴小平津。楼上看珠妓,车中见玉人。芳宵殊未极,随意守灯轮 。
2、宋诗既喜欢用《元夕》也喜欢用“上元”。
不过苏轼用《上元》比较多,《蝶恋花 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夜、社、夜、价、画在宋朝都是同一个韵部,可惜今天读起来不押韵了
3、《上元夜戏作》(宋·王安石) 马头乘兴尚谁先,曲巷横街一一穿。尽道满城无国艳,不知朱户锁婵娟。
三、其他诗人用元夕为题目的诗词
1、《鹧鸪天 元夕有所梦》[宋] 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姜夔的元夕词没有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而是衬托出两地相思的悲伤。
2、《元夕》文天祥
南海观元夕,兹游古未曾。人间大竞渡,水上小烧灯。世事争强弱,人情尚废兴。孤臣腔血满,死不愧庐陵。
文天祥的元夕就有了沉重的忧患意识。
结束语
现在的元宵节总感觉没有以前的味道了,不知道是年龄大了,还是时代变了,年味越来越淡,人情似乎也越来越淡,连拜年都懒得去了。
@老街味道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写的是哪个节日?.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