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清明》中行人指的是什么人?杏花村指的是村子还是酒馆?
优质回答: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行人”应该就是作者自己;“杏花村”就是杏花深处的村子
《清明》是唐朝大诗人杜牧的一首流传甚广的七言绝句,浅显易懂又清新灵动;有如白话却意蕴无穷。全诗如下: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路上行人欲断魂,牧童遥指杏花村”,行人是什么人?杏花村是村子还是酒馆?
题主的问题是“行人”指的是什么人?“杏花村”指的是村子还是酒馆?关于“行人”,一直有两种解释,一是羁旅之人,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二是走在路上的人,就是指作者本人。我倾向于第二种,但不是为了祭拜,更可能是踏青;至于“杏花村”,就是杏花深处的村子。
杜牧简介和此诗的写作背景,这能解释“行人”的意思
要解释问什么,我们就得了解下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有的人会说这太磨叽,但是,深入地解析诗句的意思,就必须了解作者写这首诗的生活阅历和心里状态,“言为心声”,写景也好,状物也罢,都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即便是说明,用词、语感所形成的意境里也包含了作者的情绪。同样是春雨,在韩愈的诗里就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清新;在杜甫诗里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喜悦;在张志和的诗里就是“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在温庭筠词里就是“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的惆怅……而在杜牧的诗里,纷纷的春雨就是“欲断魂”的凄迷愁绪!
清明,又叫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源于祖先信仰和春祭礼俗,包含自然和人文两大内涵,主要内容就是踏青郊游和扫墓祭祖。在唐朝的时候,清明节已经全国盛行而且设有假期。据《唐会要?卷八十二》“(开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二年(777)诏令,衙门放假五日”;及至“贞元六年(790),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假加七天”。这个假期,就是让官员和百姓一样有时间在春和景明的清明节,踏青游玩和回乡祭祖,以缅怀先祖,弘扬孝道;以及宣扬统治者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天地人合一”和谐的思想。
我们再来看看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的孙子,驾部员外郎杜从郁的儿子,唐朝杰出的诗人散文家。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他历任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但在会昌二年(842),因“牛李党争”受牵连,外放黄州刺史;会昌四年(844),迁池州刺史,彼时他42岁。
这首诗就是写于池州任上。池州,就是现在的安徽贵池,他老家是陕西,两地距离遥远,就是有假期,也不够用,所以他不可能在清明这天出门为了祭祖扫墓。如果这里的行人是作者自己,那他就是踏青:谪贬外放,心情不见得能太好;赶上清明,万物复苏草木焕发勃然生机,既然离家太远无法扫墓,就郊游踏青放松放松也好;可惜天公不作美,下雨了,正所谓“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雨”。祭祖不成,更添思乡意;游冶不成,落雨纷纷,衣物粘湿路难行,所以才会心绪迷乱“欲断魂”。如果这里是指“在外行旅之人”,那就有可能是为了扫墓祭拜,但也不排除郊游之人,但这有些牵强:"欲断魂"是自己的感受,你不能强加给路人,人家有情人共游,还感觉是“微雨燕双飞”呢!
题主的问题还有副标题,问的是“路过的人还是祭拜的人”,这问题本身就有问题:“路过的人”好理解,这里面有大部分就是为了祭拜;“祭拜的人”就没法解释了,是指作者还是别人?作者不是祭拜的人;祭拜的人又包含在“路过的人”之中。所以,“行人”指的是什么人没毛病,可作问题,亦可如上回答。
“牧童遥指杏花村”,为什么“杏花村”是指村子而不是卖酒的地方?
我国酒文化源远流长,《诗经》里就有二十多处提到酒。《汉书?食货志》“酒家开肆待客设酒坊,故以垆名肆”,唐朝时卖酒的地方仍然叫酒肆、酒坊、酒馆、酒家、酒楼。这个从唐诗中就多有体现:王绩称“斗酒学士”,写下《过酒家五首》;贺朝的《赠酒店胡姬》,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等等。当然,这些卖酒的地方是有名字的,比如《酉阳杂俎》里提到的长安长乐坊安国寺的“红楼”,“杏花村”是某个大酒楼的名字也未可知;但是,唐朝时卖酒的地方,不以店名为主,而是以酒旗作为显著标志,韦应物《酒肆行》“碧琉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缴上客”,皮日休《酒旗》“青帜阔数尺,悬于往来道”,刘禹锡也曾写过“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陆龟蒙亦有“唯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风影落春流”的诗句,无论大酒店还是小酒馆,都会扯一面酒旗醒目。
杜牧去的是乡野之处,有的只能是小馆,可能没有店名,但一定会有酒旗。换句话就算是那个店叫“杏花村”,也一定不如酒旗明显,酒旗都看不到,就更别提店名了。况且,"牧童遥指",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隐约可见杏花深处,小小的村落。
杏花,在我国有两三千年的栽培历史,多地有种植,烟雨杏花,正是江南好风景。唐宋时包括现在杏树或环绕或点缀的小村子太多了,杏花开时,似锦似霞,美如得如诗如画。白居易的“赵村红杏每年开,十五年来看几回”,王维的“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李贺的“歌声春草露,门掩杏花丛”……都是讲的杏花掩映的小村。据说安徽贵池附近还真有个叫“杏花村”的小村,但是我不倾向于实指,因为诗词都讲究美感,“杏花村”指杏花深处的小村足矣,不是非得指名字叫“杏花村”的小村。
写在结尾:
“路上行人欲断魂”,这"行人"应该就是作者自己;“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杏花村"指的是杏花深处的小村子。这首诗简直就是一幕超短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独白(牧童可能都没出声,只顺手一指),画外音(呶,就那儿,村子里就有酒馆)。布景:纷纷的雨丝,灿若云霞的杏花环抱的村庄,如梦如幻。不愧为千古名篇!
留言:这就是我hyg陌上花开,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解答,十分感谢您的阅读!不足之处,欢迎指正!谢谢!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其他网友回答
你好,我是德州水上泉城,很高回答这个问题。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认为这首诗中的行人指外出踏青行走在路上的人,杏花村指的就是个村子。
这首诗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诗的大意就是到了农历的清明节。
这天下着沥沥细水,连阴的天气和绵绵的春雨,使外出踏青行走在路上的人心情更别不好,又快到吃饭的时候了,想喝几杯洒解心中的忧愁,又不知那里有酒馆。恰巧遇到田间放牧的小男孩,小男孩指着远远的杏花村,说那里有个酒馆。这是诗人写自己的亲身感受的一首诗。
和古人一样,现在每到清明前后天气总是时晴时阴,不时还落下一场小雨来。
在乡间小路上两边垂柳万条,小河流淌,开车走过总会遇到上坟烧纸纪念先辈的人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是清明节上坟祭祀祖先。远远望去田野里有烧纸的,有上贡的,有献花的,有跪拜的。在清明节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地点做着同一件事,那就是纪念祖先和逝去的亲人。
无数先烈为新中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清明来临之即,对他们表示敬仰和缅怀。
他们的生命换来了中国繁荣的今天,是他们的鲜血染红了遍地的桃花。我们不能忘记这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史诗。我们不能忘记那一张张曾经鲜活的面容。让我们静静的追思,深深地缅怀,把最深情的思念和最崇高的敬意献给他们。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心系社会,贡献青春。
其他网友回答
行人指的是路上的行人,杏花村应该指名字叫杏花村酒店。
其他网友回答
行人指扫墓人,杏花村指酒家。
其他网友回答
唐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杏花深处的村庄,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一带,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也不是那些游舂逛景的人。清明舂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颂。显示了人物凄迷纷乱的心境,全诗运用由低及高,逐步上升,到达高潮,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原文,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借问当地人哪里可以买酒浇愁,祭祀先人,放羊娃笑着指远处的杏花村。
赏析
牧童遥指杏花村。从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语,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是否达话了,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鲜明有力。
诗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读者有所想象,固然他非常喜悦,但怎样加把劲儿攒上前去,兴奋的找到了酒店?“遥”,字面上是远的意思,到底是“云深不知处,”还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为读者开拓了远比诗句所展现的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杏花村究竟在哪里,人们大都认为是诗人的虚构,不一定是确有其村名,也不一定是指酒家。
有几个确指,一是山东梁山黑风,南崖下的杏花村。二是山西汾阳县城北三十里处的杏花村。三是湖北麻城县古镇岐亭附近的杏花村。四是江苏徐州市丰县东二十里的杏花村。五是南京城西凤凰台一代的金陵杏花村。六是安徽贵池县城西郊的杏花村。
以上六处杏花村,虽然都可以和杜牧的诗有点牵连,但杜牧笔下只有一个杏花村,我想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这首诗的内涵和意境。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清明》中行人指的是什么人?杏花村指的是村子还是酒馆?.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