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柳永的《八声甘州》为什么被苏轼评为“不减唐人高处”?
优质回答:
具体来讲,苏轼欣赏柳永的《八声甘州》,重点不在全篇,而是尤为推崇“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一句。在东坡先生看来,“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结合柳永的这句诗和苏轼的评价,私以为,此句不减唐人高处的主要原因,与王国维推崇李白之诗词的原因,大致相同。在《人间词话》里,王国维曾云,“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出自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这首词被古人誉之为“百代词曲之祖”,评价甚高。因而,苏轼所谓的“唐人高处”,李白的这寥寥八字,是其评价柳永诗句的重要参考。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在个人的悲欢离合之中,寄予历史的兴衰之感。尤其“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一句,由个人的离合转换到历史的忧愁之中,写出王朝的衰飒之气。悠悠古道上音尘消逝,只有烈烈西风与西下夕阳,照拂着秦汉时期留下的陵墓与宫阙。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柳永的《八声甘州》则在寂寞萧索的清秋之景中,寄予自己的羁旅愁思,传达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之时共有的悲慨之气。“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一句融情于景,进一步烘托出清秋之景的萧瑟和诗人内心的凄凉。
描写寂寥萧瑟之景不难,难在融情于景,更难在景色之中传达出的这种情感,还能引起人的共鸣,感受到意境的壮阔与情感的深沉。“渐霜风凄紧”一句,渗透了柳永漂泊江湖的悲哀之感。这种悲壮阔大的哀愁,也容易引起失意知识分子的共鸣。
所以,苏轼所谓的“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是说“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之句,写出了失意知识分子眼里的悲慨之气,极其具有艺术概括力与感染力。就像李白仅凭“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字,就写尽了历史的兴衰之感。
其他网友回答
一般来说,柳永是婉约派词人,苏轼是豪放派词人,二人词风不同,似乎没有什么交集。
但其实,苏轼初学写词时,写的也是婉约风格的词,而且,柳永的词在北宋时期流传极广,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自然也会引起苏轼的关注。
而在柳永的词中,苏轼最为赞赏的就是柳永的这首《八声甘州》,苏轼曾说:“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柳永的这首词,是写清秋薄暮时分,词人登高临远,感叹漂泊的生涯和思念情人的心情。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词人登高纵目,但见暮雨潇潇,洒遍江天,清秋时节,千里无际,一澄如洗。
开篇“对”字领对,入句高昂,又接“雨”、“洒”、“洗”三上声字,循声呤诵,振爽异常。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登高而望,为时甚久,秋风越来越凄凉紧迫,秋雨洗过,举目关河,一片冷落的景象,落日的余光,斜照着高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到处都是花残叶凋,那些美好的景色都已经逝去,只有长江水默默地向东流淌。
美好的景色逝去,人的年华也已逝去。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词人本就是登高临远,这里加“不忍”二字,多一番情致。故乡远在天边,归思难以抑制,所以不忍登高远望,远望而不可即,徒增悲伤,但词人还是登高了,这种纠结的心情,婉曲而妙。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可吧这几年来四处漂泊流浪,究竟是什么让人苦苦到处滞留?想那远方的佳人一定天天登上江边画楼,眺望我的归舟,一次一次,误认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你可知道,此时我正在倚高楼眺望,心中充满了思念家乡的忧愁苦闷?
柳永此词,上片写景沉雄高绝,下片写情委婉曲折,是词中第一流的作品。
苏轼对这首《八声甘州》欣赏的同时,内心大概也想与之争雄,所以后来他也写了一首《八声甘州·寄参寥子》,与柳永的这首词一起成为《八声甘州》这个词牌中的双璧。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先欣赏一下这首词,柳永的巅峰作品之一,曾被苏东坡赞誉“不见唐人高处”: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
为何能得到苏东坡先生的赞誉呢?
柳永可以说是第一个对宋词进行变革的词人,他对词调的创作、对语言的运用、对景物意象意境的组合、对写作手法的创新都对两宋词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世评家甚至给出了“学诗当学杜诗,学词当学柳词”的赞誉!
这等赞誉是毫不为过的,自柳永以来,北宋凡填词之人必学柳永。乃至苏东坡作出他的第一首豪放词时都曾说: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可见这“柳七郎风味”已成当时词中之范。
此词上阕开篇即气韵颇旷大,一个“对”字便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紧接着“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则承接“清秋”转而描绘出一番凄然遒劲、严峻悲肃的气氛,意境尽出!此句也就是被苏东坡最为赞誉的一句,苏东坡曰:唐人高处,不过如此!
下阙由景转入情,由写景转入抒情,写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换头处即景抒情,表达想念故乡而又不忍心登高,怕引出更多的乡思的矛盾心理。从上片写到的景色看,词人本来是在登高临远,而下片则用“不忍登高临远”一句,“不忍”二字领起,在文章方面是转折翻腾,在感情方面是委婉伸屈。
其实苏轼一向是看不起柳永的,为何还能有此评价呢?
东坡是有点看不起词的,他认为词乃“余技”、“小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苏轼的学生秦观,估计大家并不陌生,婉约派代表之一,曾写下“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和“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名词。当他最称道的学生秦观,学习柳永的的创作手法,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婉约蕴藉的慢词,却遭到了老师苏轼的当面批评。,可见苏轼对柳永诗词的态度。
却当苏轼读到“渐霜风凄惨,关何冷落,残照当楼”,苏轼终被折服,“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赵令畴《侯鲭录》),得到苏轼如此的盛赞。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柳永的《八声甘州》为什么被苏轼评为“不减唐人高处”?.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