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散曲之冠”,说说其好在哪里?
优质回答:
据说马致远是蒙元时期的北京人(当时名大都),师学儒家,年轻时才华出众,曾经组织过“元贞书会”,经常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吟诗作乐。
23岁那年,一心功名的马致远以诗词博得元朝当政者的青睐,却被委任了一个不入流的小官职,四处漂泊为官。
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他在漂泊为官的途中写下的,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的文采造诣
解析这首曲子的名人实在太多,而且角度各有不同,精彩纷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但是,要想深入理解这首曲子的卓绝之处,这之前须了解马致远的人文背景。
作为大都才子,年轻时才名远播,中年时半生蹉跎,晚年归隐学道。马致远的一生几乎没有高光,但他在元曲上的造诣仅次关汉卿,被王国维誉为“元曲中的李商隐”。
李商隐的风格属于抽象主义,擅用蒙太奇手法。马致远继承了他的风格,并在这首曲中发扬光大!
《天净沙?秋思》的多重手法
▼列锦法应用
列锦法虽然从诗经三百首就流传开来,却是在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才正式成型。而马致远这首曲前三句是更纯粹的物象排列法,属于全名词词组的列锦法,在创新上和温庭筠不相上下。
▼缺省法应用
缺省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单纯挑出实物,由读者和作者脑补缺少的部分。这是一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全曲用了10个实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瘦马、夕阳、断肠人),2处虚词(西风、天涯)。实物之间不用任何多余的词汇,但把方位和关联相近的实物放在一起,以静态的表现制造出动态的景物。
▼方位远近手法应用
方位远近手法在诗词艺术中起到空间转换感,给人或迷离或壮阔或苍凉感,这首曲子的就是由近到远来写的。“枯藤老树昏鸦”是近景,“小桥流水人家”则延伸到视线边缘,“古道西风瘦马”延伸到了思考的角度,最后的“断肠人在天涯”则超越了思维上升到心灵的视角。这种从视角到思维再到心灵的表现手法,才是独一无二的!
“散曲之冠”名不虚传
马致远在前半生致力于儒家学说,积极入世。可是,仕途不顺、漂泊无着让他意识到作为一个汉人想要在异族的统治下实现抱负已经不可能,于是,他渐渐转入道学。
道家是出世的,是孤独的,是冷清的,更是多维的!道家有“三生万物”之说,和这首曲子从“二维的画面发散到思辩的多维度”是契合的!
当一首诗词和“道”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首诗词的雄阔丰满就远远超越了绝大部分佳作。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正是这一思维方式的结晶!
因此,即便我们不考虑这首曲子的诗画感,不考虑曲中意象词的叠用技巧,不考虑时间焦虑感在这首曲子中的应用,也能感受到《天净沙?秋思》的伟大之处!
所以,《天净沙?秋思》被后人称为“散曲之冠”是实至名归!
其他网友回答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散曲之冠”说说其好在哪里?
宣墨作答: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汉族,北京人。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系元代著名的戏曲家,散曲家。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此为一曲小令,仅五句二十八个字,列举了九种不同景物,字里行间虽末見一个“秋”字,却给我们绘画出了一幅秋景夕照图。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即秋风),作者把这些看似毫无联系的景物有机的组合在一起,显现出一种深秋的凄凉景象,毫无朝气可言,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疲惫的天涯游子,骑一匹瘦弱老马,出现在无尽的古道之上,遥望远方,昏昏沉沉,愈显得凄楚悲凉,一种极其哀愁的情调把读者也给感染了,自已也仿佛成了这位漂零天涯的游子,骑行在这秋风扫叶的古道之上,思念家乡,倦于漂泊的凄苦之情油然而生,致使整个暮秋都显得无限悲凉。
此情此景,正是马致远的真实写照,他一生热衷功名,却未能如愿,过着那种四处流浪漂泊的生活,困窘潦倒,郁郁不得其志。前途渺茫,悲观失望,一首《天净沙~秋思》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且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散曲之冠”。有力体现了我国古曲诗歌的艺术特色。
它以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构识了一幅凄凉悲苦的深秋意景图,以其众多物象,表达出作者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使其作品的浓郁色彩更浓。本曲以其白描手法,用其具体物象,使其一游子漂泊的形象跃然纸上。虽为元曲,却多方位的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其艺术感染力决不亚于唐诗宋词。
基于此,这曲小令才备受后人的喜爱,历代传诵,经久不衰。现又收入语文课本,让我们的后代子孙以瞻芳容。
我的囬答完了,喜欢就给个关注点赞吧。
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他的散曲创作成就非常高,有“曲状元”的美誉。他一生创作的散曲非常多,最有代表性的是《天净沙?秋思》,被誉为“散曲之冠”、“秋思之祖”。
为什么这首词受到高度赞誉呢?一、语言精炼,色彩丰富,画面清新。
前三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用十八字九个名词就塑造出九种不同的景物,和谐地组织成一幅色彩丰富、画面清新的秋日黄昏游子图:在秋日的黄昏,秋风萧瑟,一位只身在外的游子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行走在苍凉的古道上,他看到近前有几棵高大苍老的古树,树上枯藤缠绕,几只乌鸦飞来归巢了。还看到树旁有一座残破的小桥,桥下溪流潺潺。桥旁还座落几户人家。
二、情景交融,增强文章感染力
上面三句写景,景色如画,景中用“枯”、“老”、“昏”、“古”等词,突出秋天颓败、凄凉的特点,烘托游子当时睹物伤怀的心情。紧接着自然引入词的主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强烈地表达出天涯游子此时飘泊无依思乡思亲的内心伤感。
小结:这首词语言高度精炼,色彩丰富,画面清新,给人带来美的视觉享受。同时这首词写景能抓住秋天景物的特点,并做到情景交融,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因此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的赞誉! 欢迎友们留言评论。
其他网友回答
马致远,元代戏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冠”,“秋思之祖”,千百年来为人们广为传诵,一是语言精炼,字字珠玑。“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曲28字,可以说句句绘景,前面三句,每句六字,连用名词描写9种景物,后面两句中“夕阳”、“人”也属景。句句景句句包含情。“枯藤”言秋景,“老树”沧桑多,“昏鸦”鸟归巢,山村“小桥、流水、人家”,瑟瑟秋风中,游子瘦马在古道上,夕阳西下了,无家可归,四处漂泊,凄凉悲惨,联想家乡,思念无穷尽,悲哀欲断肠。
二是音韵和谐,琅琅上口。“鸦、家、马、下、涯”音韵铿锵,句句押韵,小令短小精妙,便于诵记。
三是动静给合,画面感强。“枯藤”、“老树”静,“昏鸦”动;“小桥”、“人家”静,“流水”动;“古道”静,“瘦马”、“西风”动;“夕阳西下”,静中有动,“断肠人在天涯”,静中有动。全曲动静交错,画面色彩感、动态感强。曲中有画,画中有情。
其他网友回答
马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散曲之冠”,说明这首小令在写法上的确有过人之处。
那么,这首小令的过人之处体现在哪里?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这首小令,以简洁的笔触,绘出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读来令人动容。这首小令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象密集
意象或物象,是诗词构成的基本材料,它的多与少,决定着一首诗或词的思想或情感承载的厚与重。马致远的这首小令,虽然仅有28个字,但几乎没有任何连接词和形容词,除末句外,全都是由单独的意象排列而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这些意象密集的排列组合,在其他诗词中是难得一见的。
正是这种独特的写法,才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艺术感觉。
二、意象选择与情感表达精当而贴切、自然
马致远的这首小令,在情感表达上所选取的意象都十分贴切而自然,意象本身的意蕴与作者情感状态高度吻合,无须借助象征、比喻等修辞方式,是一种天然本色。例如首句中的“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的选取,“枯藤”,是枯萎的藤,叶子脱落,藤身枯黄,再无生机。而“老树”同样如此,叶子不但枯黄,而且稀少,树干不再挺拔,树皮也会呈干裂状态。黄昏中的乌鸦,叫声带有几分凄凉,倦鸟归巢,总给人以疲惫的感觉。这与词人所要营造的苍凉意境、所要表达的凄倦的情绪正相吻合。
三、妙在结句
马致远的这首小令,妙在结句上。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真是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前面散点式的意象,相互间看似毫无关联,结句如一根线,把这些意象珍珠般串联在一起,成为一件精美的项链。
如果单摆浮搁,“枯藤”、“老树”等意象的出现似乎意义还不大深刻,因为这种意象可以有多重含义。特別是“小桥流水人家”,似乎还有一种恬淡的意味存在。正是结句“断肠人在天涯”句的出现,才使前面众多意象的旨向明晰起来,天涯孤旅的那种凄凉的感觉顿时攫住人心。
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散曲之冠”,这个评价可谓是十分恰当的,也得到众人的认可。可见,对好的诗词评价,客观上还是有一个公平尺度的。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散曲之冠”,说说其好在哪里?.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