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其中的“争”应该怎么读?为什么会有争议?
优质回答:
到底读什么,前面有专业回答。其实我也读不清楚,天生平舌,卷舌分不清。如不做专业,不必太在意,如果李白再世,我读一首蜀道难,恐怕他也会懵逼。毕竞千年已过,变化总是有的。
其他网友回答
问题:“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其中的“争”应该怎么读?为什么会有争议?
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其中的”争”有人说读zheng,有人说读zen。到底应该怎么读,谁能给个权威的答案?
……
前言
争渡还是zen渡?乍一看会觉得很奇怪,哪里出来的zen渡?既然有人说,自然就有出处。老街看了一下康熙字典的记录,估计题主的zen就是从古韵里得出的结论。
一、争的古韵发音
《集韻》甾耕切,音箏。甾zī,耕geng,组合以后发zeng?
《唐韻》側莖切,側同仄ze,茎jing,反切后,zing?
还有一个是四声,去声:又《集韻》側逬切,箏去聲。意义相同。
二、争渡
我们今天肯定是读争zheng渡,zen的发音也许在某处的方言里存在,老街就不知道了
李清照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三、消失的读音
古韵的有些发音今天没有对映的字了,例如斜,《唐韻》似嗟切,类似于sia。不过我们现在习惯于读xia。例如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结语
我们阅读古诗词的时候,会发现今古音韵不同的情况非常多,例如入声韵:发、阔、月、雪、物、壁,除非你的家乡话里有入声字, 否则怎么读都感觉不押韵。
有些字例如:斜,我们知道读作xia来押韵。这种情况还是以押韵为佳。
还有些字本身不在押韵的位置,读起来其实影响不到音韵的美感,完全不妨碍用普通话来阅读。
@老街味道
也许你还想知道永远的蝴蝶的知识介绍。
其他网友回答
回答:
此处之”争渡”是形容词。
大才女在外喝大了,天也黑了,怕家里的明诚兄着急,就急急忙忙住家赶,就象赛龙舟一样,结果慌不择路,把船一下划进了耦塘深处,还惊起一滩鸥鹭。估计这一吓,酒肯定醒了,要不怎么能回到家呢?
“争渡”的争,就是竞争的争,毫无疑问。
完事儿。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我的理解是诗人等酒醉了,误入藕花深处迷失方向,于是发问怎渡怎渡,这里争作怎么意思。显得更生动有趣。
其他网友回答
上句说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所以,我认为两个"争渡"应该是表达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急心情。正是因为这样的“ 争渡”,所以又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其中的“争”应该怎么读?为什么会有争议?.jpg” />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意思?
有朋友提问希望从本义和引申义如何分析李清照的《如梦令》。
这个问题有点问题。
因为李清照的《如梦令》有两首,不知道这位朋友说的是哪一首?
如梦令(其一)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其二)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而且这两首都非常有名,我大概记得在小时候学的是(其一):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印象非常深刻,还经常有小朋友对这个进行填词改造,变成俚俗烂话传诵。
至于(其二),原本佳作,但是在大众中名声鹊起应该是托了《知否知否》电视剧的福,有人认为这词是当代伪古风,在网上变成了段子流传了一段时间。不管过程怎么样,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倒是耳熟能详,渐渐超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名声了。
我们并不知道是问哪一首,但是要说本意和引申意思,好像两首都没什么大的引申意义。小令,小令,小小酒令而已。李清照写这两首小令的时候也并没有经历国破家亡、流离颠沛的日子,只是在少女时代的玩耍闲情和贪睡懒起的情境描写罢了。
宏大的,有情怀的意义,这两首词里面是找不到的,也没必要去过多探究。一个正常的人,有美妙懵懂的青春,有无聊雅致的闲情,有山河岁月的经历,有流离颠沛的艰辛,才能写出魄动人心、济世伤怀的大作品来。
这两首《如梦令》,在构建情境方面,手段老练、情思弥漫,实为佳作。这些体现易安居士少女情怀的作品,和她后期气涌山河,悲伤婉转的词风有差异,不过也是她作品风格的基础。
如梦令(其一)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就是一篇毫无理解难度的游记。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变化的风景和作者怡然自得的心情融合在一起,让人不由得想随她一起荡舟荷塘,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通篇绽放出自然之美。
而这种不雕琢的美,让人移情入境。这就够了,哪里有什么引申寓意?
如梦令(其二)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一篇的机心要高过“争渡”。在简单的问答之中隐藏了惜春的浅浅悲伤,不彰显,但是细读能够体会得到。
昨夜雨不大,风却紧,酣睡一夜,仍有余醉未消。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这首词中,有几个字用得特别好,渗透了词人的心思。也正是这几个词,增加了整个小令的曲折思绪,不再像“争渡”那样是简单明白的少女心。
“试问卷帘人”的“试”。为什么要“试”?这就是一种细腻的心态凸显。根据她自己对昨夜风雨的猜测,窗外一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地,可是她并不希望这样,又不愿意亲眼验证自己的推测,所以试探着让侍女看看外面情况怎么样。一个“试”字,将词人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画得贴切入微,真实可感。
“却道海棠依旧”的“却”字。这个“却”字,塑造了一个粗枝大叶、敷衍主人的小丫头的形象,这小丫头卷起帘子,漫不经心地看了看,就说没什么两样啊。侍女不是玲珑七窍心,感觉不到李清照在伤春悲秋,认为眼中的景色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便如实回答。而她的粗疏淡漠更加反衬出李清照的细腻委婉。
你在乎的东西,别人根本就不明白。
同时“却”字也表明侍女的这个答案让李清照觉得奇怪,难不成自己的判断错了?这样就自然引出下面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里的“绿肥红瘦”相当传神,从字面来讲,绿是绿叶,红自然是红色的海棠花。“绿肥红瘦”就是绿叶过雨,更加饱满,而红花被雨打风吹去,花瓣掉落,自然要消瘦了。这种形象体贴的描写,又有拟人态,真的是让人佩服李清照的文学功底和艺术感触。
非心思细腻之文豪不能成。
而这几个字倒是可以引申一下的,大概就是春去夏来,抒发了李清照对春天悄悄过去的无可奈何的惜春之情。
说到最后,还是不知道问的是哪一首《如梦令》。
两首都大概讲了下,观点自取吧。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读音.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