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为什么孔子有“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的感慨?
优质回答:
为什么孔子有“知我罪我,唯其春秋”的感慨?
感恩邀答:
我们知道孔子是《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论语》是弟子们编纂的,《春秋》即《左传》是左丘明编纂的,孔老夫子只不过觉得好,拿来当作课本,讲给弟子们听。
孔子自己又不是史官,因为孔子是第一个向平民传授知识,当时又没有具体的课本,拿《春秋》当课本,就是这么一件事,只是讲的时候有自己的立场,和自己的观点。
知“道”的说是“微言大义”,历史犹如一只天眼,怕遗臭万年可起到震慑作用。不知“道”的专学下流,祸害人间。
说句公道话,孔子不敢多说,只微言都能遭受众多非议。他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民众有太平之年,安康之享受;让民众享足天命,而不沉迷于不可知与权贵。敬奉!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儒家根上了。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这个春秋就是我批判的从小写作文没真话的文章。孔子的春秋笔法重点就是为尊者讳,把领导的不德,不礼,不睦等等不好的都一笔带过,或者只说好的,只说叫你误会的话?我知道的历史比较著名的春秋笔法,一个“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个是“死后无余钱”,其本来面目都不是我们从字面理解的意思。赵普无书,赵匡胤逼者他读,每次检查都是那一章,被逼急了推说,半部就行,很明显不想看下部。岳阳楼记的滕子京是个贪官,这人仗义,烧了集体贪污的账本,自己一人扛被范仲淹等同学联保,才被发配岳阳。不敢再贪了,但又想花钱,怎么办?替民间要死账,要回来之后归官府,有了钱才修了岳阳楼。死后他把钱花完了,就有了死后无余钱的评语,后世再修史,依据这句就成了清官。我们以此再理解孔子射箭围观者众,很有可能孔子射箭不行才如此隐讳的描述。
孔子这样的教育谁喜欢,谁有不喜欢?我想无需要我再说的明白吧?就今天来说以儒家这些东西掌控领导是很有效的。
其他网友回答
楼主好!这不需问人,孔子后的两千多年历史已给你答案,圣人所言完全正确!古人对此早有定论,简介几句,供参考。
【1,孔子预言的原因】
主要是五个:(1)孔子重编的《春秋》史实,属于民间修史,与当时各诸侯国自修官史的史实不同,故必遭时人非议。(2)孔子修的《春秋》尽可能还原真实,但触犯了各诸侯国官场修史的潜规则。(3)孔子所修的《春秋》有歌颂和赞美今世君王的内容,不被当时的其他反对势力接受。(4)孔子修《春秋》时,改变了旧史的很多不实之词,以及对礼教和国政等措施的解释,不被时任官方文官阶层接受。(5)孔子所修《春秋》的某些史实,不符合他一贯提倡的儒家思想,呈现出自相矛盾之处。孔子对这五点早就肚明,所以留下这句自知语,以示后人。
【2,鉴史和评史的天然矛盾】
《春秋》是部史书,后人读评,先要过“鉴史”关,若没能力鉴别真伪,所言皆无凭据,故理解孔子这句话,也要有这个前提,是个文化史常识。但后来人往往能读史,而没能力鉴史,天然失去评价孔子和《春秋》的能力,所以误解也将是必然的。对这一点,孔子也知道。换言之,哪怕是今世的读者,若没能力鉴史,也没资格评判孔子和《春秋》。
【3,孔子的态度值得后人赞赏和继承】
后人不在历史当代,故修史是件难事。孔子此语就带着某种谦逊,而没把话说绝,藏着“留待时间检验”的初衷,是能被明眼人理解的。毕竟,自认权威、好为人师,不是孔子的处事风格。在这一点上,后人对前人多些宽松,也是应该的。古代和现在不同,不懂这一点,非要苛责孔子,有多大意义呢?
【4,话题本质是“修史话语权”的争夺】
从孔子话语和目前的史料看,孔子重修《春秋》时,有两个现状是存在的:(1)编修《春秋》史的,不止孔子一人。(2)当时的各种史料存在大量争议。这也说明,编修《春秋》在当时是个冒险的事和是非之事,但孔子依旧而为,不惧所难,要为后人留下正记,这种胸怀也是令人钦佩的。
总之,今人不要轻易对孔子编撰《春秋》这件事下定论,因为时光就是公正的判官,对此早已给出了答案。孔子修的《春秋》能流传至今,本身就支持了孔子的话,是毋庸置疑的。
其他网友回答
改革开放,现在的人做现代的事,
其他网友回答
真正伟大的人生就是把奉献作为生命的始终,任何一个心灵高尚的生命,都是首先从自身找到一些问题产生的根源。人内心当中总是有这样的能力得到有力的实现。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为什么孔子有“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的感慨?.jpg”/>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知我者其惟春秋乎 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格言联璧》是清代学者金缨(yīng)所著,他用数年功夫,遍览经史典籍和先哲语录;将流传于世的格言,分为学问,存养,持躬(gōng),摄生,敦(dūn)品,处事,接物,齐家,从政,惠吉以及悖(bèi)凶等十一类。
整本书收录古圣先贤的名言警句,经过作者精心选择,将最为精华的内容展现出来,全篇读来琅琅上口。
现在来具体聊一聊该书《惠吉类》这一章节:
1.圣人敛(liǎn)福,君子考祥;作德日休,为善最乐
圣人敛福,君子考祥:圣人并不为自己谋求幸福,反而往往为他人造福,最终却吉祥如意。
周文王始终心怀天下,心心念念为百姓谋福利,最终取代商朝。
《史记·殷本纪》:帝辛设置了叫做炮烙(lào)的酷刑,后在姬(jī)昌的建议下将该刑废除。
姬昌为了废除炮烙之刑,向纣王表示愿意献上周国洛河西岸的一块土地,以此作为交换;纣王答应了西伯要求,废除了炮烙之刑,姬昌得到天下百姓的爱戴。
作德日休,为善最乐:施展恩德的人,每天坦坦荡荡,气定神闲;做好事的人,心情最为愉悦,其实占了个大便宜。
2.世事让三分,天空地阔;心田培一点,子种孙收
世事让三分,天空地阔:凡事能退让一步,则心中烦恼全无;也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凡事斤斤计较,必然内心有所挂碍。
曼德拉:当我走出牢笼时,穿过通向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知道,如果我不能把悲伤和怨恨抛在身后,我仍然会在监狱里。
法国大仲马笔下的基督山伯爵,出狱后,依然选择报复仇人;带着一颗沉重的心灵枷锁,带着满腔的怨恨,势必活得不够轻松。
心田培一点,子种孙收:心中存有善念,就像洒下了种子,儿孙代代相传。
言传身教,你的下一代,潜移默化被你的善良所影响着,日后也必定成为善良之人,能够善待与你。
很多人,想着教小朋友一些防身之术,教些阴谋阳谋,初心是好的,免得到了社会吃亏;但是,你怎么知道,等到他长大成人后,不会反过来用这一套对付你;你自己教的么。
所以,孔子有一句话: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孔子的《春秋》,就像一把双刃剑,对那些违反礼制,犯上作乱的人确实起到震慑作用;但控制不好,反过来也会伤害自己。
3.人心一念之邪,而鬼在其中焉(yān),因而欺侮之,播弄之;昼见于形像,夜见于梦魂,必酿(niàng)其祸而后已;故邪心即是鬼,鬼与鬼相应,又何怪乎
人心一念之邪,而鬼在其中焉:人的心中有一丝邪念,鬼怪就在心中产生。
因而欺侮之,播弄之:于是鬼就开始作怪;整天想着曾经被欺负,被戏弄的画面,心情自然消极郁闷。
昼见于形像,夜见于梦魂:白天精神恍惚,晚上做梦也会见到。
必酿其祸而后已:必然等到祸事发生才停止。
因为念念不忘,心情压抑着,要么日积月累就生病了;要么处心积虑想着复仇,最终忍不住出手,一怒之下,酿成后果。
故邪心即是鬼,鬼与鬼相应,又何怪乎:所以,邪恶的心就是鬼,鬼和鬼相呼应,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整天想着邪恶的事情,满脑袋都是复仇,都是阴谋诡计,注定是不幸福的。
4.执拗(niù)者福轻,而圆通之人其福必厚;急躁者寿夭(yāo),而宽宏之士其寿必长
执拗者福轻,而圆通之人其福必厚:固执的人福分很少,不知道变通;处事圆通的人福分多。
秦武王喜好比武角力,任用大力士任鄙(bǐ),乌获,孟说等人皆得大官;公元前307年,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jìng)骨,气绝而亡,年仅二十三岁。
一个皇帝,非要和底下的大力士比赛举鼎,而且非要争口气,胜过对方,结果死于举鼎。
急躁者寿夭,而宽宏之士其寿必长:急躁的人寿命短,宽宏大量的人寿命长;急事缓办,越是着急,越要放慢速度,这样不容易出错。
《格言联璧》是一部上佳善书,在阅读过程中,感到心情愉悦,平心静气,值得常常翻阅。
《惠吉类》这一章节其余文字:
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
世事让三分,天空地阔;心田培一点,子种孙收。
要好儿孙,须方寸中放宽一步;欲成家业,宜凡事上吃亏三分。
留福与儿孙,未必尽黄金白镪(qiǎng);种心为产业,由来皆美宅良田。
存一点天理心,不必责效于后,子孙赖之;说几句阴骘(zhì)话,纵未尽施于人,鬼神鉴之。
非读书,不能入圣贤之域;非积德,不能生聪慧之儿…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知我者其惟春秋乎(首和尾)小说.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