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义杨广死于第几集(隋唐演义杨广和宣华夫人)

隋唐演义杨广,隋唐演义杨广死于第几集?

导语:隋唐史,就是一部关中本位与关东本位的博弈史。关中本位是北周、大隋、大唐得以一统天下的基础。

皇帝自然想扩张君权,只能到关陇军事贵族之外另寻盟友。两个可行的方向:地理方向上的关东、阶层方向上的平民。

【一】隋炀帝是一位昏君吗

当然,现在我们或多或少都能了解到,隋炀帝不能用「昏君」二字盖棺定论。隋炀帝在位时采取了很多措施。

比如把统治中心转移到洛阳,经常巡幸江南,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发掘人才等等。但是国家的军事力量主要还是掌握在关陇贵族手里。

最后隋炀帝想出一个办法,通过征高丽调整国内政治秩序,关陇军事贵族自然不会坐以待毙,揭竿起义,最后隋炀帝亡于征高丽之举。

为什么唐太宗能够开明纳谏,「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得以成为一段佳话, 这种妥协带来的好处,就是帝国不会发生内耗。

仍然葆有宏大的外向力量,于是建立起空前绝后的大唐帝国。中间武则天的大周再次迁都洛阳。

因为她明白自己得不到关陇贵族的支持;等到武则天去世之后,大唐的首都又迁回了长安。

所以你看,隋唐史,就是一段皇权不断希望倚仗其他盟友和关陇军事贵族博弈的历史。究竟是皇权独揽好,还是几方权力制衡更好?

【二】隋炀帝面临的问题

无论我们觉得哪个更好,它能否现实化才是关键。真正能够实现的秩序,一定是:第一,与当时现实的力量结构相匹配的。

第二,能够有效地引导人们的欲望形成某种合力,指向大致差不多的方向的。说得更简单粗暴一点。

就像中学物理最简单的受力分析图,怎样让各方力量形成合力,而不是互相抵消,这是一位帝王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其实放在现在的角度来看,也许隋炀帝的人生可能真的是一出历史悲剧。为啥这么说呢?有句话叫,领先时代半步,你是英雄。

领先时代一步,你可能是烈士。而像隋炀帝这样领先了时代好几步的人可能注定就是一出历史悲剧。

首先来看隋炀帝所面临的历史背景,隋朝源于北周,北周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制度叫“八柱国”,这个制度的创立源于为了对抗与之并立的北齐。

北周的开国皇帝宇文泰不得不出让一部分军事权力,与其他贵族结成准军事同盟,宇文泰只不过是相当于这个同盟的盟主。

而在统一北方后,杨坚迅速取而代之,这其中是离不开其他军事贵族的支持的,所以隋朝初年的情势也很类似于北周。

而到了第二代隋炀帝,他所面临的就是怎么将这种军事同盟向中央集权转化,而这种转化势必要与之前的“柱国系”军事贵族们(关陇集团)翻脸。

所以才有了《隋唐演义》中所描写的杨广一上台就开始诛杀开国老臣的桥段,而在真实历史中,杨广只有通过战争和工程让这种权利过度尽量平稳化进行,但是他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呢?

【三】杨广无人可用

这就是第二个问题,因为杨广无人可用。不得不说,其实在隋文帝的时代,杨坚应该就已经开始考虑人才的选拔问题。

因为靠军事贵族和世族门阀毕竟解决不了中央集权后人才多元化的本质问题,所以在隋朝才开始有了科举制度,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必然现象。

身边没有人才库,你想和过去的旧贵族抗衡,这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杨广上台,一方面在用科举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与南梁皇帝的孙女联姻。

从而希望得到江南世族的支持(所以后来他希望在江都继续统治不是没有依据的),对抗自己的这些叔叔大爷们。

但这就又回到那句话,杨广同学注定是个烈士,因为科举制度虽好,前提是必须要有能够来考试的人。

而能有足够来考试的人就必须能够保证知识能够大面积廉价的传播,可惜,在隋朝时候,知识传播还是很昂贵的。

这个从敦煌出土的一些记载当年抄书先生抄写经文的价目表就能知道。而如果没有广大的有知识的人作为基础,想要通过科举选拔人才,这基本也就是个美好的愿望。

而差不多半个世纪以后,雕版印刷才开始大面积出现,这时候正好是武则天所在的时代,而武则天正是凭借一批寒门出身的知识分子把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军事贵族集团清理出场,这么看武则天能够成功就不是偶然啦。

时间再往后拨200年,赵匡胤能够杯酒释兵权也就变得顺利成章了。

【结语】

总之,重读隋炀帝杨广:历史书上说他是一昏君,客观情况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参考文献:

《隋唐史》

–END

【历史像一壶陈年老酒,需要细细的品,在这里,静下心,我带你穿越那千年往事,回来,你会更加粉嫩。关注你的老朋友:阅史明心】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隋唐演义杨广和宣华夫人.jpg”/>

与隋唐演义杨广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