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长亭送别原文及翻译(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网友提问: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优质回答:

《西厢记》全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王实甫根据前人的《莺莺传》和《西厢记诸宫调》改编的杂剧,共五本二十折(张君瑞闹道场 崔莺莺夜听琴 张君瑞害相思 草桥店梦莺莺 张君瑞庆团圆)。

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率兵围寺,强为压寨夫人)、崔母(食言赖婚 门第应试)、郑恒(谎言骗婚)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长亭送别这一场景出现在第四本第三折中–佳期 巧辩 送别 惊梦。《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折之一。写的是张生赴京应试,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的离愁别恨。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完成了莺莺、张生、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也成功地表现了事件曲折复杂的过程。这折戏由旦角主唱,即崔莺莺主唱。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送张生进京赶考时,她对张生能否高中毫不介意,只盼他早日考完,早日归来。这种毫不掺杂物质诱惑的纯洁爱情观,令人动容。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营造氛围、烘托感情。本折戏开头就将离别场景设置在一个暮秋黄昏,通过秋景的悲凉凄清来烘托离愁别恨之情。

(觉得古人有大团圆的强迫症,男女主角不到结婚不算完,故事收在第四本末一折是张生草桥店梦莺莺,悲剧结尾就挺好的嘛 哈哈 第五本只有一句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jpg”/>

西厢记长亭送别,西厢记长亭送别原文?

霜降虽已过,却迟迟没有落霜的消息,郊外的乔木杂树仍显出青黄之色,枯败的荒草丛中点缀几朵小白花小黄花。农人的菜园里依然生机盎然,那些越冬蔬菜像绿油油的油菜,鲜灵灵的菠菜,青绿绿的芫荽,濡染一层层晶亮的晨露。可用不了多久,冷气逼近,寒霜降临,万木萧索,一派肃杀景象,秋天走到了尽头,渐渐落幕了。

降霜的日子也有风景,也有诗意,会让人想到时光匆匆,韶华易逝,惨淡的岁月之霜染白了鬓发。还会想到什么呢?想到清寒、想到孤独、想到壮阔,想念回不去的故乡,想念那一缕缕轻暖。

轻霜点点,令人漫起片片清新。晚秋天气,晓寒微微,放眼远望,原野上轻霜斑驳,不由令诗人们心绪恬然。唐代诗人白居易看到了傲霜耐寒的东篱黄菊,吟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咏菊》

一夜的初霜染白了屋顶的瓦片,芭蕉和秋荷耐不住严寒,惨败不堪,惟有篱边的菊花凌霜傲立,金粟般的花蕊散发一丝丝清香。唐人刘禹锡笔下的白霜倒像为晚秋装扮的画笔,把景色描摹得更加可爱,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词·其二》

深秋天气,山明水净,夜来的寒霜把树木的绿叶染成了浅黄深红,登高远眺,满目清泠入骨,才不会像姹紫嫣红的春色那样使人发狂呢。北宋大苏描绘的霜色菊香更美,他写道: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

有了这层层霜色,才使得青青黄黄的菊枝在残荷的颓败中高标立异,更显精神。一年中最好的风景,不就是霜染的橙黄橘绿吗?所以你我都要记住啊!

寒霜漫漫,让人升起缕缕清愁。霜色渐起,寒意凝重,老了光阴,白了鬓发,使人漫起轻烟似的愁绪。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与月色、乌啼、寒霜、红枫、渔火、钟声结缘,写下千古名篇《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凛凛霜色濡染的画卷,有景有情、有声有色,只一个“愁”字如烟云般袅袅不绝。踏着斑斑白霜,为远行之人送别,愁绪更上心头。大唐才女薛涛在这样的季节里送别友人,两相依依,情意缱绻,赋诗云: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送友人》

水国之夜沐浴在凄寒的月色中,霜色和离愁笼罩在我俩的心头。难道我们千里之别是从今晚开始?山迢迢、水迢迢,我们隔着如迢迢边塞那样遥远,相逢之梦也杳然无期。情人之间霜色满天的送别,更让人泪湿青衫,元代戏曲家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曰: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霜色把泠泠寒意染上树林,也把张生与莺莺一对有情人渲染得泪眼迷蒙……

白霜皎皎,使人牵起壮阔情怀。边关一轮皎月、一片寒霜,映照在戍边征人厚重的铠甲上,牵动一腔昂扬斗志、豪迈气概。北宋范仲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诗人,也是一位戍边西北的卓越将帅,他写有一首《渔家傲.秋思》,其下片云: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痛饮一杯烈酒,家在千万里之外,战事未平,功名未立,我怎能半途而返呢?夜深了,寒霜满地,染白了我斑斑鬓发;羌笛悠悠,濡湿了戍边人望乡的泪眼!明代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写下一首豪情满怀的名篇《望阙台》,诗曰: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诗人概括了他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战斗岁月,立于海天之间,遥望京畿之地,诗人发出感慨:我的心血如同洒在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把满山的秋叶都染红了,抗倭报国的赤胆忠诚永不会改变!

一代伟人毛泽东也钟情于凛凛寒霜,他诗中的霜色呈现出变幻多端的意境。

1923年初冬,毛泽东抛妻别子,赴沪转穗参加国民党一大,他满怀离愁别绪,写下了《贺新郎·别友》,其中有句: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这是他与夫人杨开慧壮别的情景,霜色再浓重,寒气再凄清,离情再眷眷,也动摇不了革命者的坚强意志。

1925年晚秋,诗人途经长沙之际写有《沁园春·长沙》,上片末云: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表达诗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1929年重阳节所作的《采桑子·重阳》之句: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则表达了豪迈的革命情怀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第一次反“围剿”,闻听前方捷报,诗人喜形于色,于马背上吟成《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又有“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的诗句,重重枫林被严霜摧打,焕发鲜亮的红色,红军战士一腔怒火直冲云天,真乃豪情万丈!

长征途中,毛泽东在马背上创作了7首诗词,《忆秦娥·娄山关》是其中一首,上片是: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西风凛冽,雁鸣长空,寒霜洗月,马蹄哒哒,军号声声,任何艰难困苦也阻挡不了长征的伟大胜利,真乃气势恢宏、波澜壮阔!

-作者-

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西厢记长亭送别原文及翻译.jpg”/>

与西厢记长亭送别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