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篇文章的精髓是什么?为什么?
优质回答:
谢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被平息后,即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秋所作的。
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的原文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我也不再摘抄。
诗歌的大概意思就是,穷困潦倒的杜甫,这年春天在亲友的捐助下,刚刚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起的草堂,被这八月的一场暴风,卷走了屋顶上覆盖的茅草,随之又下起了秋雨,屋漏淋得屋内全无干处。飒飒秋风,凄凄秋雨一家人的凄惨窘境,触起了他对战乱以来所饱尝痛苦的回忆,又联想到天下和自己同样不幸的“寒士”,写下了这千古名篇。
要说这首诗的精髓,莫过于后几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作者所陈述的痛苦并不是自己的痛苦,而是代表着天下千千万万和他一样,身无居处、食不果腹众多寒士们的境遇。
祈盼着何时能有千万间宽敞明亮的房屋,让天下文人寒士居住,安稳地像山一样,自己就是冻死也心满意足啦!
诗人笔下的倾述也是当时社会的现实,也是民众的心声。只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才能写出这流芳千古,激荡人心的佳作。
答于2020年4月22日于沈阳
其他网友回答
这首诗的精髓就是:真实。
写景真实,秋夜屋漏,风雨交加。
抒情真实,幻想如真,感情真灼。
杜甫的一生都很苦,他的诗歌具有“诗史”之美誉。
而杜诗的成功,就在于它浸透了诗人个体生命的心酸血泪,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
杜甫一生写了大量反映百姓生活的诗,但同样是描写民生多艰,“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是对百姓疾苦的深刻同情。
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则是对统治阶层的尖锐批评。
尽管都包含了作者的感情,但却都不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更能彰显诗人豪迈的感情,也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这首诗开篇便描写了秋风狂吹,茅屋草飞的情景,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诗人以刚劲有力的笔锋,将秋风的狂暴展现的淋漓尽致,反衬出诗人在自然威力之下,所表现出的惊悸,为祈盼渴望安定生活埋下伏笔。
继而极力铺叙狂风吹着茅草,一波接一波,极度紧张,不容喘息。表现出混乱的场面,同时显出诗人眼看着自己费劲巴力盖的草堂遭受破坏却无能为力的苦痛。
抢草顽童的出现,为诗歌增添了活力和色彩。呼喊、追赶、斥责都无济于事,可见当时诗人心情的烦躁,却又不失幽默。
狂风刚停,大雨又至,屋漏床湿,夜不能眠。
诗人久经战乱,忧国忧民,家国情怀和目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现实实现不了,于是对未来产生了憧憬,便有了流传千古的佳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天亮了,雨停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成了。
其他网友回答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篇文章的精髓是诗圣多种色彩的家国情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蕴含着多种色彩,每种色彩都是杜甫人生境遇的真实映射,读这首诗,可以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杜甫悲悯天下的圣人情怀。
第一、追述杜甫的人生足迹
杜甫的人生足迹大致分为4个时期。
1??35岁的他,意气风发,有“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2??35-44岁,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体验到国家腐败和人民困苦。
3??45-48岁,身逢安史之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黎明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4??48岁以后,杜甫辞官回成都。生活变得更加贫苦,在如此困苦的时候,他竟发出安的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生呼唤,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苍生。
第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诗歌的背景是安史之乱,一首叙事诗,全诗分为4个段落。
第一段:卷我屋上三重茅(枯黄黑暗的色彩)
一个“卷”字,写出了杜甫眼睁睁地看着屋顶的茅草被呼号的狂风吹得四散,这仅仅是人生不幸的开端。
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白发与黑暗的色彩)
群童是在怎样的遭遇下,才会来抢老人的茅屋,群童不仅仅是一群孩子,更是一个时代的反映。看来除了杜甫,还有那么多黎明百姓于苦难中挣扎。
第三段:云墨色,向昏黑(黑暗的色彩)
整个天空都暗沉了下来,自从战争之后,彻夜难眠,黑夜漫漫,无穷无尽。他在穷困潦倒的境遇中不光想到自己,而是想到其他受苦的人。
第四段:安的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明亮的色彩)
这句是对未来的希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杜甫已然不再只为自己的境遇得失而喜而悲,他的人生已经完全与国家人民相关联,甚至还可以牺牲自己,换取别人的光明生活。
杜甫的人生境界随着自己的境遇的改变而不断升华着。
他是一位“苦难诗人”,个人的人生始终与国家和百姓紧密相联,乐百姓之乐,忧国家之忧。
其他网友回答
忧天下之忧而忧,乐天下之乐而乐。
通过刻化一位孤独老翁的生活片断,抒发了作者关心百姓疾苦的深厚情怀。体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担当。
其他网友回答
上元二年,杜甫终于在成都盖了一所茅屋,得一栖身之所。然而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倾盆,诗人只能眼看着屋上的茅草被吹落,房屋倾塌。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和诗人都是贫困潦倒,一去所有。安史之乱对唐的影响,远远标不会因为它的结束而结束。杜甫贫面对大风卷走茅草,何至于焦急?儿童为何冒着狂风去捡并不值钱的茅草?都是因为贫穷。“自叹息”三字,写出来了国家不幸,诗人不幸,但这种不幸却无人可说,自己也无能为力解决。
不过如果老杜的作品仅仅于此也不能称作老杜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在这里得到了升华。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全诗中我最让人惊叹的一句。铿锵有力,大气磅薄,它超越了达兼济天下,穷独善其身的境界,诗人在承受自身的痛苦的同时,依然以兼济天下的胸怀去博爱天下。这才是全诗最牛的。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自身无所居,却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人,想要广厦庇护天下之人。可见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此诗不仅写诗人自己的苦难,更重要的是表达天下寒士的苦难、社会的苦难。这是大境界、大气魄,已经超脱了儒家所言之境。
我也希望,终有一天,我们这个时代有望成为他所向往的时代。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篇文章的精髓是什么?为什么?.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