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朦胧派”诗人顾城、海子死了,但北岛、舒婷还活着,为什么感觉不怎么写诗了?
优质回答:
诗言志,诗是心声。
是时代造就了诗人,诗的字里行间烙着时代的印记。无病呻吟不是诗,辞藻堆积不是诗。诗是有灵魂的、有血肉的、有生命的。
诗人的特质在于洞察社会的角度独辟蹊径;体验生活的方式异与常态;对于事物剖析的方法庖丁解牛;感受生命的理解是超然脱俗;面对情感的态度真挚率直。
诗人是孤独的群体,究其孤独的内因来自感知深处,诗人哲学观的形成是独有的,诗人往往把世态揉碎,提取自己的认知,赋予超凡的观点。因此,诗人活的很累,孤独但不寂寞。
诗人释放情感的方式,往往不被常人理解。并不是流露出的孤傲清高,而是唾弃因循守旧,拘于形式。诗人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诗人的情感是丰富的;但是,诗人感情要脆弱一些,要敏感一些。
诗人的理性会被特殊历史真相,社会事件割裂。更会碰撞的支离破碎。能够捡拾起真相、真理的诗人,也就成就了名篇。其身心疲惫,更是沧桑。
诗人的作品是否多少,不是评判创作成就的标准。有的诗人能够存留几首,甚至一首,那也是能经得住历史沉淀的。
有的诗人活着,其作品已经死去。
有的诗人逝去,其作品还在活着。
也许你还想知道致橡树原文的知识介绍。
其他网友回答
顾城和海子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著名的诗人,由于非正常死亡成为当时的特大新闻,也成为诗坛的巨大损失和遗憾。由于那个时代以“朦胧诗”为流行,就让人感觉他们的死亡和这种诗体有关系似的。其实,就像题干中说到的,除了顾城和海子,还有北岛和舒婷(题干丢了个字)。这么多年来,让人感觉他们也消失了,见不到他们的作品了,真的是这个样子吗?
北岛是当代卓有成就的诗人,他的《回答》、《一切》等诗歌,已经成为时代经典。从1987——2007年这20年,他旅居海外,目的是想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从而给诗歌注入新的文化语境下的表达手法。因为朦胧诗从80年代末开始,已经日渐式微,如果不寻求创新只能等待消亡。北岛的所作所为,也算是为了拯救诗歌。
其实这些年,诗人北岛仍然活跃于国内外诗坛,写作不断,还被几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候选人。但这些年他把主要写作经历放在了散文和小说写作上,出版了不少散文集和小说集。他也参加过多次国内外诗歌节。但所朗诵的诗歌,基本上都是自己以前的作品,现在很少能读到他的新诗。
舒婷的《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道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
人们对女诗人舒婷的印象,仍然停留在《致橡树》、《神女峰》等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几首诗中。从1980年开始进入福建省文联工作以来,很少再听到和读到她的新诗。这些年她也偶尔露面,只不过是作为文学评委,而不是诗歌创作者身份抛头露面。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文化消费产品最流行的是文学,是大众业余第一文化消费产品。文学中的贵族是诗歌。记得中学时候,青年人坐在一起谈论话题大多是文学,是诗歌。北岛、舒婷、席慕蓉、汪国真等诗人的诗歌被各个阶层的读者追捧,被抄写在笔记本上当做至理名言来传阅。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社会占据主导地位,人们的头脑里渐渐被金钱充塞,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诗歌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那些声名显赫的诗人也集体沉默了。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一:北岛、舒婷、席慕蓉、汪国真等诗人的写作手法没有与时俱进。这些诗人,大多延续着朦胧派的诗歌写作手法,有些诗人想转变写作手法,但转变得不够彻底,对当代社会现实没有做到入木三分地剖析和呈现,诗歌写作似乎跟时代脱离了。
原因二:诗人的诗歌写作大多遭受了“中年危机”。诗歌写作的高峰期往往是青年时期,这个时期人的思维活跃,锋芒毕露,有激情,精力旺盛,有创作欲望。人到中年后,思维变得迟钝,思想变得复杂,思维偏向理性,写出的诗歌少了激情而多了说教,不受读者喜欢。
原因三:诗歌读者越来越少,出版社没有经济效益也不愿意出诗集,导致许多诗人转行写小说、剧本等容易出版和赚钱的文学样本。诗歌的阅读对读者文化素养要求较高,一般读者理解诗歌有困难,尤其后现代派诗歌。而经济社会中的人们对文学的需求越来越通俗化,轻松化,快餐化,在文化消费领域,显然诗歌是没有优势的,也就得不到读者追捧。
其他网友回答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诗歌成为全民情绪出口,北岛、芒克、舒婷等朦胧诗代表人物也广受欢迎。如今,人人都在写诗,诗歌进入了一个杂乱发展的时期。
舒婷曾经说过:“我们那个时代有独特的背景,放在今天,也许我们也不会出名。随着时代的变化,诗歌的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不能说哪个时代的诗人写的就比另一个时代的要好。现在,人人都可以写诗。诗人的起点也更高了。好处是,诗歌成为全民之事,谁想写就能上网写。但是读者也越来越疑惑,因为他们找不到传统意义上的伟大诗人了。1985年我在法国,问一个年轻的法国诗人:谁是当代法国最好的诗人?他的回答是:我。我觉得现在中国的情况也是这样,谁都可以说自己是中国最好的诗人。诗歌已经没有中心,读者也已经不是当年的读者。现在的读者都希望能读到轻松的东西,中国人在经历了那个严酷的年代之后,都喜欢过轻松的生活。但是我觉得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诗歌都不会消亡,它专注于语言的敏感,集纳了语言的音律和精髓。好的诗歌,一定会永远流传下去。”
其他网友回答
北岛和舒婷诗歌作品反映了对文革的反思。文革对人们的生活和心灵冲击十分巨大,他们的作品大多产生于文革中后期,作品中带着很多压抑的情感,只能朦胧的去表达,又渴望火山般的去爆发。深深的情感如刀刻般跃然纸上。这种表达方法又不同于传统诗歌,被人们称为朦胧派。如今读来,依然震撼人心,那一代诗人写出很多经典作品。
所以说,时代造就诗人。诗人的作品属于他们生活和成长的那个特定的时代的产物。
不能说他们后来没有作品了,其实他们后期也写了很多诗歌,随着这个时代的安稳和环境的逐步舒适,只是作品没有那么大的冲击力了。
其他网友回答
很简单,不要看大段的论述,诗歌的源泉是“痛苦,忧伤,欣喜,欢乐”。所有一切的情绪!
没有人有情绪了,所以就没有诗歌!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双城记》同样如此!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朦胧派”诗人顾城、海子死了,但北岛、舒婷还活着,为什么感觉不怎么写诗了?.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