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当你第一次读《威尼斯商人》时,你对夏洛克看法如何?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说句实在话,最初阅读《威尼斯商人》的时候,我并不讨厌这个叫夏洛克的犹太人。我没有欧洲人对犹太人的那种由来已久的讨厌与敌意,我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观看欧洲白人与犹太人之间围绕“割一磅肉”而展开的法庭辩论,认为“割一磅肉”的契约条款实在荒唐。商人安东尼奥即便再需要钱,也不必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啊!我们真地相信夏洛克会将对方的肉割掉并煮熟了吃掉吗?不不,他说的是“拿来钓鱼也好”,他的本意想要报复安东尼奥,因为后者不遵守商业规则。此外,这是一出喜剧,喜剧不就是逗我们一乐吗?既然是喜剧,那我们又何必认真呢?当然,我最初对喜剧的认知实在肤浅,以为喜剧向来不如悲剧深刻,其实这是误解。
凡是与放高利贷的人打过交道的人,都会有一种既爱且恨的感受,没有他们吧无处融资,有他们吧又觉得他们是非常讨厌的人,锱铢必较,贪婪成性。夏洛克除了是贪婪的放高利贷商人,还有一重身份,即犹太人,加之十分吝啬,自然难以受人待见。本剧关键剧情设置为“割一磅肉”,喜剧冲突由此展开,不能不说莎士比亚确实善于制造吸睛的噱头。然而,夏洛克的失败是注定的,因为这是由犹太人的整体生存处境和欧洲复杂的历史文化语境所决定的。
我们注意到契约文化是双方共同拥有的。商业信贷活动离不开契约,契约可以保障商业活动的持续正常发展。然而,一纸契约也可能成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在此相互展开厮杀,上演着一幕惊心动魄的人生悲喜剧。而契约在条文上的漏洞往往成为其中一方的致命伤,夏洛克正是如此败下阵来。他的失败是多方面的,一个是契约制定的苛刻与非人性化,而对方展示的却是友情和仗义,符合观众的道德观念与审美心理;其二是夏洛克被贪婪和对契约设计的自鸣得意蒙蔽了智慧之门,为新时代女性鲍西娅登场一展风采创造了条件。还有对待自己女儿的态度,我们不能说夏洛克不爱自己的女儿,但是他们的父女关系是扭曲的。
夏洛克的结局未免有些凄凉,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他罪有应得的下场。作为一个心思缜密、精于盘算的高利贷商人本以为胜算在握,却未成想在一个女扮男装的律师面前败下阵来。庭审的整个过程实在令人惊悚,法庭的反转即是剧情的反转,夏洛克最终成为这场对抗的输者。既输掉了官司,又失去了自己的女儿(其实女儿找到了真爱,投奔幸福去了)。此时我联想到了普希金《驿站长》中可怜的维林。
虽然如此,犹太人还是应该感谢莎士比亚,因为莎士比亚藉夏洛口之口得以让犹太人在法庭上(其实是在剧场里)不光为自己,也为自己的民族发声,为犹太民族长期遭受的歧视而发出抗议之声。在这一点上,夏洛克成为了犹太人的代言人。可以说,“割一磅肉”这场官司为夏洛克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只不过,夏洛克拥有话语权的时间太过短暂,可想而知,输得一塌糊涂的夏洛克即使不会因此郁郁而终,也会永久沉默下去。他的命运是整个犹太民族命运的写照和缩影。
记得读《苏菲的选择》这部小说的时候,我第一次接触到全欧洲排犹的话题,这是小说中一位波兰犹太历史学教授的研究成果,很是震惊。以前一直以为在欧洲只有希特勒歧视仇视犹太人,而实际上希特勒不过是做了许多欧洲人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当时我很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赧。也从此不再把欧洲人想像得那么美好。难怪奥古斯丁会从《圣经·创世纪》中提炼出“原罪”的概念,人类的确是一直在负罪前行。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当你第一次读《威尼斯商人》时,你对夏洛克看法如何?.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