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栀子:回乡不返,是一种积极回归

回乡不返,是一种积极回归
文/山栀子
由于经济增长放缓,数以千计的农民工在今年春节离开大城市回乡后,去而不返。(腾讯网2月1日)
据媒体报道称,全国大约有2.8亿人离开农村去现代化的城市打工。他们远离父母子女,在城市辛苦打拼。打工经济下,全国有超过6000万“留守儿童”长期离开父母,与他们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有近5000万老人成为“空巢老人”。
经济收入决定农民去留。回乡不返的主要原因:一是制造业加速转移,沿海城市用工需求明显减少;二是城市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三是内地工厂人力资源需求增加且工资水平明显提高;四是农村政策更加利好和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
“打工经济”毕竟不是长远之计,从“打工经济”走向“创业经济”,更加理性和健康。
可喜的是,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业兴市和“三产融合”已成共识。经济底盘日益壮大,产业链条更加完善,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农村农业大有可为。尤其是近年来,地方政府积极作为,围绕返乡农民工的所思、所盼、所急、所需,坚持实施“春风送岗位”“春雨送技术”工程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政策,让家门口就业和创业的吸引力、吸纳力越来越大。
曾经,打工一人,致富一家;而今,回乡创业,带动一方。回乡农民工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和乐业,这是一种多么理性的回归。
更重要的是,农民工回乡不返,将有效化解“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小候鸟”等四大社会问题。打工的日子里,“惦念”和“守望”成为链接乡村和城市、父母和夫妻的关键词。首当其冲的是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亲情缺失下,孩子的安全、习惯、性格和教育质量问题层出不穷,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更深的隐忧在于,农村留守儿童的世界观也在被打工生活的现实挤压中畸变。虽然,这些已引起国家高层和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关爱和帮扶机制正在建立,但远水解不了近火,社会的力量再强大,也不及亲情的温暖和父母的陪伴来得及时和有效。
回乡不返,让爱回家。老人不再孤寂,留守儿童远离悲剧,小候鸟不再随父母打工而东西南北的奔走迁徙,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回归。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美好的时代已经到来。“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幸福的中国梦就要实现。回归理性,返璞归真,让“家”和“业”一同成长,成全,成功。
(本文已刊于“荆州新闻网”2017年2月3日)
推荐阅读:
1、2018,我们迎着春天再出发
2、不更名不脱帽,还要不改初衷不荒主业
3、“团年”“拜年”,有滋有味“中国年”
4、山栀子:学生给老师写“成绩单”之画风清奇
5、有雪无雪,都有一季冬天陪你走过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