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叫九九重阳?

网友提问:

重阳节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叫九九重阳?

优质回答: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节日~重阳节。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茱萸节,今又成为中国老年人的节日。

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赏菊、放风筝、吃重阳糕等习俗。

九、久相连,高、糕相谐,均含有万事皆“久”、皆“高”之祈福意。

为何称九月初九为“重阳”呢?

《易经》视九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两阳相重为“重阳”。故九月初九既称“重九”,亦称“重阳”。此为重阳节名称的由来。

重阳节的习俗始于东汉年间。关于重阳节的起源,相传与道教有一定的渊源。

据南朝任吴均所著《续齐谐记》记载,相传在东汉年间,汝南县一村庄有一个名叫桓景的小伙子。有一年,汝河两岸害起瘟疫,桓景的父母在这场瘟疫中丧生了。

桓景听乡人说,这场瘟疫是汝河里的一个瘟魔作恶引起的,小伙子遂决心为民除害。当时,东南山中隐居一位修仙得道的费长房大仙师,桓景便上山拜师学艺。

来年秋季,大仙师对正在练剑的桓景说:“今年九月初九,汝河瘟魔又要兴妖作怪。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一包,菊花酒一坛,让你的家乡父老戴茱萸叶,饮菊花酒,出户登高避祸。”交代过后,仙师让桓景跨上仙鹤飞向汝南家乡。

桓景回到家乡。九月初九这天清晨,他领着父老乡亲登上附近的一座高山,每人分一片茱萸叶,用以驱瘟魔;又倒出菊花酒,每人呷一口,以防瘟疫之疾。桓景将乡亲们安顿好后,便手执降妖青龙剑回到村中,准备同瘟魔决斗。

不久瘟魔破水登岸,见人们都聚集在高山上,便猛冲过来。忽觉酒气刺鼻,茱萸冲肺,瘟魔难以抵抗这股神奇的力量而不敢登山,转身奔向村中。桓景同瘟魔展开激战,瘟魔不敌,败阵而逃。桓景祭起降妖青龙剑,将瘟魔刺杀。

乡亲们回到村中,看到满地暴死的鸡鸭鹅、马牛羊等家禽、家畜,劫后余生的父老乡亲万分感谢救命恩人桓景。

桓景除掉瘟魔后,汝河两岸的百姓欢天喜地。从此,人们便有了重九登高、插茱萸叶、饮菊花酒的习俗,并将九月初九定为“重阳节”,相沿流传至今。

这则传说虽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按现代科学观点分析,重阳节前后正值秋季是季节交替转换、细菌繁殖、流行病易发的高峰期。这个时候出户登高,透透空气,晒晒太阳,喝点儿酒,调节调节情绪,增强抵抗能力,这对预防疾病是大有好处的。

有学者推测,从饮菊花酒、插茱萸的习俗看,重阳节亦可能源自古老的巫术活动。

其他网友回答

今天是农历的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也称为老人节或敬老节,关于重阳节的由来,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究竟重阳节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叫九九重阳节呢?

重阳节的由来

相传在中国古代的东汉时期,在今河南省汝南县境内,一个叫恒景的父母,因为中了瘟魔的毒害而死,恒景为了杀死瘟魔,为民除害,便去拜一位世间大仙,大仙嘱咐恒景在农历九月初九这天,带上茱萸和菊花酒上山去,就可以降魔除害。

于是,恒景就遵从大仙的嘱咐,在农历九月初九这天,带着乡亲们上了山,同时还带了茱萸和菊花酒,当瘟魔出现时,远远就闻到了菊花酒和茱萸的味道,而不敢朝前移动半步,就在千钧一发之时,恒景拔出宝剑,杀死了瘟魔,为民除了害。后来,农历九月初九这天就被人们定为了重阳节。

为啥是九月初九这天?

中国人对于数字有特别的情愫,像双数中的6和8,有顺和发的寓意,尤其是在办理车牌,以及结婚乔迁新居的黄道吉日都选择含有这些数字的日子进行。

而数字9与中国汉字的久是同音,寓意长长久久的内涵。因此,将重阳节定在农历九月初九这天,也是希望家里的老人们,长长久久,长命百岁的意思。

时至今日,重阳节在我们豫西地区仍然属于一个大的节日。在民间,也还保留着重阳节登高望远的习俗,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重阳节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文化,是我们当代人的历史责任。

其他网友回答

导读: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农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重阳节。

那为什么叫九九重阳节?

九九重阳,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是五谷丰登一年丰收的黄金季节,寓意深远……人们历来对重阳佳节有着特殊的感情!

由于今年疫情的影响,大多数老人平时很少出远门难得今天重阳节。

大家会聚在一起成群出游赏景,登山秋游,锻炼身体,登高远眺,观赏菊花,交流感情等等活动,去看看大自然,看看祖国大好山河。

因此重阳节已近晚秋,大气凉爽,空气清新,能见度高,在我们当地农村老百姓结伴登上附近的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登高远眺,看着美丽风景,谈天说地。回家时许多人在路边摘几把野菊花,戴在老婆和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我们当地农村老百姓在重阳节当天吃饭前,把珍藏很久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上一小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

古人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今年的重阳节又刚好是周末,周末带上老婆孩子回了趟老家,到父母家和奶奶吃了一顿饭。

可能是有段时间没回家了,吃饭期间,奶奶一直盯着我的孩子看,看了不知多长时间,可能是奶奶突然想起了什么,从她的眼睛里,透露出那种很难用言语形容的慈祥和疼爱。

一直到孩子看见了急忙问:“太奶奶你怎么不吃饭呢?”太奶奶笑着说:“我就想看着你吃,你吃饱了,我也饱了”。

这种隔辈亲令人羡慕疼,这是长辈对晚辈的爱。虽然这种爱,看不见摸不到,它却一直住在我们家。孩子和太奶奶的年龄相差八十八岁。一小一老,都是我的宝。

吃完午饭陪奶奶聊聊天,聊聊奶奶身体怎么样,也聊聊以前的往事。又坐了很久,考虑到奶奶饭后需要午睡休息,还是舍不得离开。

临走时,懂事的孩子和他的太奶奶来了一个深深的拥抱,然后拉着太奶奶的手说:“太奶奶我会一直想你的,学校放假我会再来看你的,你要好好的,等我长大挣钱买好东西给你吃”。奶奶看着她懂事的曾孙眼睛已经湿润。

今天是九九重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有时间常回家看看老人和他们说说话,没时间抽空打个电话问问他们在家好吗?我想你们了。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最后在这重阳节之际,祝天下的老人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感谢大家认真阅读!

欢迎大家评论留言……

其他网友回答

一般人们把数子246810称为阴13579称阳九月初九就是重阳节。说不完美。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农历九月初九, 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这是一个相当古老的节日。重阳时节,习俗很多,当然了, 在不同地区重阳节也有不同的俗称, 比如,“登高节” “ 女儿节 ”“ 茱萸节 ” “ 菊花节 ” “ 孝老节 ” “ 老人节 ”等等。那么, 传统节日里为什么叫 “九九重阳节?重阳节又是怎么来的呢?

据史学家考证,重阳节始于远古, 形成于春秋战国, 普及于西汉, 鼎盛于唐代以后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就非常崇拜火和火神, 古人们把心宿二星看做是火神的化身,称其“大火”或“大辰”,通过观察“大火”出没的位置来确定季节转换。因为心宿二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中称之为“九月内火”,“内”即隐入的意思,“内火”指心宿二星隐入,火神的暂时“死亡”,这也表示肃杀的冬季的来临了。

因为古人们的御寒能力有限,冬季经常会食物不足,有很多人会因为食物短缺在严寒中逝去。火神的暂时“死亡”也意味着许多人即将死亡,所以古人称之为“阳九之厄”。 因此,古人们会在九月举办各种的仪式来祭奠火神,祈求能够获得保佑, 如今江南部分地区还有重阳祭灶的习俗,这应该是古代九月祭祀“大火”习俗的流传。古人们的这种火神死亡崇拜成为后来重阳节求 “长生”“消灾避邪”等习俗的主要来源。

重阳节是我国农业文明的伴生物。最早就是被视为岁时节日而存在,它同农时农业密切相关。农业的丰收直接关系到下层民众的温饱,所以他们对农业丰收有更直接、更深切的企盼。在重阳节的活动围绕庆祝丰收展开,在热闹过节中又期待着来年的丰收。《吕 氏 春 秋》之中《季秋纪》 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日也, 大飨帝, 尝牺牲, 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的活动。《玉烛宝典》:“食馆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就明确谈到人们九月在庄稼收割以后,挑选九日这一天进行尝新的庆祝活动。 这是古时候, 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汉代《西京杂记》也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求寿的习俗。这是受古代巫师追求长生、 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 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的宴会发展来的。 另据《荆楚岁时记》 描述,“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宴”。可见,求长寿及饮宴, 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

重阳节在唐朝时,深受大唐皇室的重视,从文献材料来看,只要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允许,唐代的统治者都会充满热情的参与到重阳节俗活动中来,尽情享受节日带来的快乐。玄宗时法律规定,重阳节是官员的休沐日。德宗在其在位期间不但一再发布诏令,给予官员过节时间、金钱上的支持和鼓励,使宴赏制度化,而且他还亲自参加实践,将赐宴活动推向高潮。《旧唐书德宗本纪》:“癸丑,宴百僚宴于曲江亭,仍作《重阳赐宴诗》六韵赐之。群臣毕和,上品其优劣。”

史载中宗于重阳当日多次携同学士、后妃等临幸临渭亭、慈恩寺并登高赋诗。“(景龙二年)九月,(中宗)幸慈恩寺塔,上官氏献诗,群臣并赋。”同年“闰九月,幸总持,登浮图,李峤等献诗。”在景龙三年(游临渭亭登高时,他即兴作诗“九日正乘秋,三杯兴已周。泛桂迎尊满,吹花向酒浮。长房萸早熟,彭泽菊初收。何藉龙沙上,方得恣淹留”并亲自作序,“陶潜盈把,即浮九酝之欢;毕卓持螯,须尽一生之兴……”

此外,《易经》 中把 “ 九 ”定为阳数, 传统文化里 “阳为之上”, 是温暖的象征, 也指活着的人, 代表尊重, 尊贵。 九月九日, 日月并阳, 两九相重, 也叫 “重九”,故之 “重阳”, 两阳相重自然为之为吉祥日,是光明、幸福、吉祥的象征; 加之九九与久久谐音,是长久、长寿的象征。所以, 民间就有了 “九九重阳” 之节日。

重阳节在几千年的时光里悄然演变,层累叠加的节俗内涵日益丰富,登高宴饮、菊花、茱萸、重阳糕等重阳经典节俗符号通过不同的形式不断地重复着,加强了国民对重阳节的文化认同。重阳节俗最终固定为登高宴饮,娱心健体; 采菊佩茱,避厄消灾祈福;食糕祭祀,尊老祈寿等三组核心内涵。

1989 年,我国正式将农历九月初九确定为“老人节”“敬老节”,重阳节俗的原始文化内涵在新时期得以大放异彩。重阳节在长期的发展中,祈寿主题逐渐和中国传统孝道伦理相融合,发展出了敬老爱老的重阳节新主题,而这无疑增加了重阳节的节日寓意,影响深远。 直至今天,我国壮族仍把为老人祈寿祝寿看做是重阳节最重要的内容,并且称重阳节为“祝寿节”。 2006 年重阳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重阳节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叫九九重阳?.jpg”/>

与重阳节的由来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