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唳华亭评价 成语华亭鹤唳出处是什么,有何典故?

网友提问:

成语华亭鹤唳出处是什么,有何典故?

优质回答:

先说一个题外话,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无论是真实的历史,还是虚构的影视剧中,我们都会看到这样的情节:一些曾经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一旦失势,或者倒台之后,或者临终之际,经常会告诫自己的后人:不要走仕途。

华亭鹤唳,说的大致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要说的再准确一点的话,华亭鹤唳,就是形容读书人贪恋功名富贵,最后招来杀生之祸,这个时候,想要回归平淡的日常生活,都成为一种奢望。

华亭鹤唳的典故,在《世说新语》、《晋书》里面都有介绍。

先看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尤悔》:

“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

陆机在河桥吃了败仗,又被卢志在背后进谗言,最终被处以死刑,临刑之前陆机感叹:我现在就是想听一听华亭上空白鹤的鸣叫,又怎么可能再有机会呢?

再看《晋书》,《晋书》里面的记载,更加详细一点。我把主线节录出来。

初,宦人孟玖弟超并为颖所嬖宠。超领万人为小都督,未战,纵兵大掠。机录其主者。超将铁骑百余人,直入机麾下夺之,顾谓机曰:「貉奴能作督不!」机司马孙拯劝机杀之,机不能用。超宣言于众曰:「陆机将反。」又还书与玖,言机持两端,军不速决。及战,超不受机节度,轻兵独进而没。玖疑机杀之,遂谮机于颖,言其有异志。…..既而叹曰:「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遂遇害于军中,时年四十三。

这是说的晋朝八王之乱时期的历史。

当时成都王司马颖有两个男宠,一个宦官孟玖,一个是孟玖的弟弟孟超。得宠的孟超领了一万兵马,当上了小都督,还没有和长沙王司马乂开战,就纵容手底下的兵痞子抢劫百姓钱财。这个时候陆机就把带头的几个兵痞头子给抓了起来。孟超听说之后,带着上百号铁骑冲进陆机的军帐中抢走了这批恶徒,回头还嘲笑陆机:小畜生也能当都督吗?

陆机手下的谋士孙拯劝说陆机杀掉孟超,可是陆机犹豫不决没有动手。没想到孟超反而四处宣扬说陆机要造反。并且在和哥哥孟玖的通信里面说了陆机很多坏话。后来孟超不听陆机指挥,冒险进军全军覆没,哥哥孟玖怀疑是陆机害了弟弟,就在司马颖身边吹枕边风,说陆机心怀二心,还找了跟他一个鼻孔出气的军人作证。司马颖勃然大怒把收押起来。陆机对行刑官表白了自己的一片忠心之后,又给主公司马颖写了一篇绝笔信。最后长叹一声:华亭的鹤鸣,我再也听不见了!随后被杀害与军营之中,死的时候42岁。

以上两个典故出处,被引用的比较多。其实还有比这两个典籍更早的出处,是南北朝大诗人谢灵运的文章。谢灵运在《山水赋》这篇文章的结尾之处,有这样的句子:

孰如牵犬之路既寡,听鹤之途何由哉?

在这句话的后面,谢灵运自己做了一个注释:

牵犬,李斯之叹;鹤唳,陆机领成都众大败后,云:思闻华亭鹤唳,不可复得。

古人写文章典故太多,需要简单做个解释,牵犬,李斯之叹;是说李斯父子被赵高陷害判死刑之后,在刑场上面李斯向儿子叹息,想像以前那样,爷儿俩牵着狗出门打猎,过普通人的日子,都是一种奢望喽。

这里,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

最后再简单交代一下时代和人物的背景。

陆机这个人是名门之后,当年为孙权夺取荆州,又在夷陵之战打残刘备的东吴名将陆逊,那就是他爷爷,亲的。陆机的父辈也出了一大批东吴高官。

后来风水轮流转,司马家夺了天下,灭掉东吴,陆家也就中道衰落,陆机两个亲兄弟在对抗司马氏的战斗中战死,陆机自己也是一个小小军官,战败之后当了俘虏,捉到洛阳之后,司马家族实施怀柔政策,释放了东吴一大批败将。东吴一些大将还会被继续任命,为新主子效命,可是陆机属于小小军官,也没有什么晋升机会。陆机想通了这个道理就回到爷爷陆逊的封地华亭,也就是今天上海的松江县附近隐居,十年潜心学问,最终依靠文名重新获得权贵赏识,名满天下。

之后司马家族自己不争气,闹内讧,八王之乱把江山弄得风雨飘摇。陆机要是一个明白人就不应该蹚这一池子浑水,可是他功名心太重,先是投靠司马伦,司马伦被杀掉之后,有投靠了司马颖。最后如上面所说,被小人谗言所害,被司马颖杀掉。

所以说,华亭鹤唳这个成语。如果你明白后面的来龙去脉的话,也是包含着惨痛的人生感悟啊。

正如《红楼梦》所言: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人生于世间,可是要警惕呢。

我是铁锤文史,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点赞转发,评论。

其他网友观点

李白《行路难》之一“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架苦不早。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陆机雄才大略岂能确保自己一生平安。李斯也只好以自己的悲惨结局为苦啊。现在陆机是否还能听见华亭中鶴的鸣叫声?李斯还能在上蔡之东门牵鹰打猎吗?。华亭鹤唳,指华亭谷的鹤鸣叫声。纵观全诗,华亭鹤唳,表示的是,陆机仕途的险恶,一生沦桑。亦可表示对过去生活的留恋。

其他网友观点

“华亭鹤唳”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代陆机的故事,已经有答主做了回答,而这个成语还有一个近义成语,“东门黄犬”,一起来看或许体会更深。

华亭鹤唳:就是后悔当官追求富贵的意思。简言之,就是“悔求功名”!

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尤悔》:“ 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 华亭鹤唳,可復得乎?’”

华亭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 陆机于吴国灭亡之后,入仕晋国为臣之前,常和弟弟陆云一起在华亭的庭园中游玩,观赏那里的仙鹤飞舞鸣叫。后当他被人陷害,临刑之际,再次回想起当初那种潇洒自由的闲适生活,只有万分的遗憾却已是不可得了。

陆机,是火烧刘备连营的陆逊的孙子,文韬武略兼通,可谓文武全才。他在吴国灭亡后,入臣于洛阳,得到晋国重用,任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军讨伐长沙王司马乂。

宦官孟玖及其弟孟超都被晋朝宗室成都王司马颖宠幸,可谓恃宠而骄。孟超在陆机军中,率一万人任小都督,还未交战,他就放纵士兵四处抢掠。陆机知道后,抓捕了兵士当中的主犯。

孟超带着铁骑百余人,直接到陆机麾下抢人,抢了人不忘挖苦陆机说:“貉(hé)奴也能作都督吗?”

貉奴,是当时对蛮夷之人的蔑称。毕竟陆机是后来投奔晋国的,相当于外来户,自视根正苗红的晋国小人自然要找机会表达歧视之情。貉,就是一丘之貉的那种动物,一般用来对四夷的谩骂之语。

陆机帐下的司马(官职)孙拯便劝陆机干脆杀了孟超,可是陆机不同意。孟超反而得寸进尺,到处对人说:“陆机要谋反。”他又给哥哥孟玖去信,诬陷陆机怀有二心,不愿尽快决战。

到了开战之时,孟超不听陆机调度,擅自率军独进,导致全军覆没,他也被敌所杀。

收到举报信的孟玖本来就对陆机产生了猜忌,一听说弟弟战死,就更相信弟弟信中之言,他怀疑陆机就是故意借敌之手除掉弟弟孟超。他随即向司马颖进言,告发陆机心怀异志,并拉来将军王阐等一大群官员做证。

司马颖大怒,命令牵秀秘密逮捕陆机。

当晚,陆机梦见黑车的帷缠住车子,使劲撕扯也扯不开。天一亮,牵秀的部队就到了。

陆机立刻明白是怎么回事,他脱下戎装,戴上白色便帽,神态自若地与牵秀相见,说道:“自从吴国覆灭,我家兄弟宗族都蒙受了晋王重恩,不但入朝为官,建言献策,还能执掌兵权带兵打仗。成都王把重任交给我,我本想推辞都没有获准。今天被杀,这难道不是命吗?”

他又给司马颖写了一封言辞凄惨的信,托牵秀带去。

临刑之时,陆机感叹道:“华亭的鹤鸣声,我还能再听到吗?”

死时年四十三岁。他的两个儿子陆蔚、陆夏也一同被害。其弟陆云、陆耽也随后遇害。

陆机不当死罪却遇害,士卒们无不为他痛惜流泪。这一天白天大雾弥漫,狂风吹折大树,平地积雪有一尺多厚,大概老天爷觉得他死得太冤了。

从此以后,“华亭鹤唳”成了一个典故,表示感慨一生做了错误选择,不该进入仕途。其含义是:追逐功名利禄者,终为功名利禄牵绊而失去自由;同时也可以引申为有弃官归隐之心。

那为什么说“东门黄犬”一词与它的含义类似呢?

东门黄犬:

当初秦国丞相李斯被赵高陷害,被诛杀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同坐),临刑之时他对着儿子感慨道:“当初我和你牵着黄狗一起出上蔡城东门去打猎,追逐野兔,那样的日子不知道还能不能再有?”(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华亭鹤唳与东门黄犬两个典故,都有如仕容易归隐难,名利场上风波恶的意思。如李白《行路难》诗之三云:“ 华亭鹤唳讵可闻, 上蔡苍鹰何足道?”

对世态这种祸福相依,荣辱相随的感悟,就如郑板桥的道情诗所云:

“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

其他网友观点

释义:原意指华亭谷的鹤叫声。

用法:是指为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也表示对过去生活的留恋。

近义:人生若只如初见

出处: “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 庾信(南北朝)《哀江南赋》 ; “ 华亭 鹤唳讵可闻, 上蔡 苍鹰何足道?” ——李白(唐)《行路难》诗之三。

典故:

华亭鹤唳的典故与近日热播剧《鹤唳华亭》相似,都是因仕途权力而引发的悲剧,在悠悠历史长河中,无数人葬身权力浪潮中,有咎由自取、也有被逼无奈,午夜梦回,无不在怀念青葱岁月和初心宏愿。

华亭鹤唳的主人公名叫陆机,是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之子。东吴灭亡后归顺晋朝,在“八王之乱”期间大起大落,后被成都王司马颖所救,委身报效,却被奸佞构陷,临刑时感叹道:“华亭的鹤鸣声,哪能再听到呢?”

故事梗概:

报国图志

陆机出身名门,少有奇才、文章盖世。若生在太平盛世,难保成为李、杜式的文坛巨匠,逍遥一生,怡然自得。只是可惜,陆机所身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最混乱的时期之一,前有三国纷乱,后有晋朝内乱。以陆机的家境,原本可以避开战祸,然而自恃胸怀报国才,怎可偏安得悠闲,陆机28岁时与弟弟一起奔赴洛阳,投身仕途。由于文人风骨和江南名仕的身价,陆机兄弟显得与北方氏族格格不入,仕途也并不顺利,直到赵王司马伦(公元300年)发动政变,陆机协助诛讨贾谧有功(陆机最初与贾谧亲善),才有机会被重用,受封关中候(没有饷禄,仅代表荣誉而已),任中书郎(也非要职)。

王室内乱

然而好景不长,此时的陆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置身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皇室内斗之中,公元301年,三王举义(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杀掉司马伦,齐王司马冏主政,以陆机为司马伦亲信,欲除之而后快,但被司马颖、司马颙联手救下,发配流放,后遇大赦而得以免罪。

此时的中原,已是一片战乱,陆机的亲友觉得此次大难不死,是上天的垂爱,都劝他回江南避祸,但是陆机仍然不忘匡世之志,决议要留在洛阳,以求报国平乱。司马冏昏庸淫乱,早有败亡之相,而司马颖体恤将士、居功不傲,大有贤主之相,又因为司马颖曾经救过陆机一命,因此陆机便拜投司马颖门下,预展平乱之志。

时成都王颖推功不居,劳谦下士。机既感全济之恩,又见朝廷屡有变难,谓颖必能康隆晋室,遂委身焉。——《晋书·卷五十四·列传第二十四》

身兼要职

不久司马冏被杀,长沙王司马乂掌权,独揽朝政。司马颖与司马颙讨伐司马乂,司马颖让陆机代理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领北中郎将王粹、冠军将军牵秀等各军共二十多万人。陆机虽然有匡世之志,但自知自己以文职出身,又为江南人氏,难以驾驭诸多北方将领,此时掌兵绝对不是最好的时机,因此坚决不愿意接受此项任命,但是司马颖不许。

陆机如此受重用,果然招来了小人的妒忌,司马颖的左长史就趁机入谗言,说陆机过于自大,完全不把您放在眼里,将来难免有主弱臣强的局面发生。司马颖听罢不语,但是一根刺已经艮在心间。由于军心不稳,将帅不合,陆机大军果然战败。而此时,原本与陆机有龃龉宦官孟玖趁机向司马颖进谗言,说陆机有异志,并与人合谋一起构陷陆机。司马颖果然相信,派人秘密逮捕陆机。

华亭鹤唳

当晚,陆机梦见黑车帷缠住车子,手撕扯不开,天亮后捉拿他的部队就到了。布帷缠车,是不是与《鹤唳华亭》中太子被处置的某一场景类似?因此说,华亭鹤唳与鹤唳华亭,是一个相似的悲剧故事。

陆机临被处决前,从容淡然,似乎又回忆起江南华亭的鹤鸣之声。自己原本可以悠然南下,享受人间安乐,却不愿意偏安一隅,想要救百姓与水火,直至今日,回忆起过往美好的生活,他似乎有些惆怅,难道自己错了吗?平生起伏,本不该入仕途,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

陆机最终在军中遇害,其子、其弟都受到牵连,他死的这一天白天大雾弥合,大风折树,平地积雪一尺厚,议论的人认为是陆机冤死的象征。

是日昏雾昼合,大风折木,平地尺雪,议者以为陆氏之冤。——《晋书·卷五十四·列传第二十四》后记

陆机的才华为后世所认可,李白曾赞:陆机作太康之杰士,未可比肩;曹植为建安之雄才,惟堪捧驾。只可惜,有才华的人似乎都难以在仕途通畅,艺术的天马行空很容易被权力的欲望所禁锢,或是自己的、或是别人的。

陆机用一句华亭鹤唳,道尽了一世沧桑,也留下了万世美名。

其他网友观点

华亭鹤唳出处有三:一是出自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华亭鹤唳,岂河桥之所闻。”二是出自唐代李白《行路难》诗之三:“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三是出自明代许自昌《水浒.败露》:“向云阳伏法何尤,你华亭鹤唳听难久。”

建议题主得闲时多读点书。书读多了,知识面就宽了。人,要长到老,学到老。读书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其他网友观点

 华亭鹤唳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huà tíng hè lì,是指为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之典。

  另义,指华亭谷的鹤叫声。《晋书·陆机传》载,陆机是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县平原村)人。西晋末年卷入“八王之乱”,为成都王司马颖带兵讨伐长沙王司马又(意),兵败,被司马颖所杀。

  临刑前叹道:“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华亭鹤唳本是陆机哀叹他死后再也不能听到家乡的鹤鸣,后用来表示对远离故土的悔恨和思恋,或对仕途困顿的悔叹。北周·庾信《哀江南赋》:“钓台移柳,人生感悟,非王莫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忘。”

  西晋时,陆机文采出众,为一代名士。成都王司马颖爱才,重用陆机。讨伐长沙王司马乂时,用陆机为主帅,统领兵士二十余万。陆机请辞,成都王不允。部将见这个南方主帅书生气十足,都不服调配,加上陆机缺乏作战经验,结果损兵折将,大败而归。有人诬陷陆机与长沙王有私,成都王遂派人抓捕陆机。陆机闻讯,苦笑脱去战袍,叹道:“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于是平静地接受极刑。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成语华亭鹤唳出处是什么,有何典故?.jpg”/>

与鹤唳华亭评价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