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三国演义》的第一男主角是谁?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
三国尽归司马懿。
其
他
刘
何
董
曹
孙
许
诸葛
赵
马
黄
关
张
一律陪衬。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演义》,顾名思义,是讲三国历史。三国历史,就是讲魏蜀吴,而魏蜀吴就是讲曹丶刘丶孙三家发迹史。
罗贯中的初衷就是表达匡扶汉室的正统观,小说一开始就塑造出了桃园三结义,刘关张在勤王令下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同样曹操也散尽家财,建立了一支私人武装。
而袁术手下大将孙坚,率军去经略江东(江南)。
三国时代,是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的是曹操和刘备。在青梅煮酒论英雄中,曹操就肯定了"天下英雄唯使君(刘备)与吾也"。
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在历史传说的基础上再加工,是一部历史的小说和演义的历史。人物众多,但基本上采用围绕三家的春秋笔墨,塑造了曹操丶司马氏的曹魏集团,刘关张丶诸葛亮和后期姜维的刘蜀集团,孙坚父子丶周瑜等人的孙吴集团,为三条主线,贯彻了全书。
可以说三大集团的风云人物是三国的主角,有时鹤立鸡群,有时双雄并驾齐驱。硬要说谁是男一号,那么早三国是曹操和刘备互相辉映。
前者是雄才大略出将入相统一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
而后者是出身草莾励志有为的青年才俊,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出生入死,投入了勤王大业。
正当曹操率大军南下,刘备和军师诸葛亮联吴抗曹,击碎了曹操更大的野心梦,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
中三国演义曹操和刘备先后离开人世。诸葛亮和司马懿双雄并立,互为男一号主角,斗智斗勇展开了精采拉踞战。
后三国诸葛亮和司马懿谢世,姜维和司马昭进行了对决。最后三国归晋。三国历经八十多年。
其他网友回答
相较于《三国志》,大家似乎更喜欢《三国演义》,而今天的故事,就是出自《三国演义》,关于我的一个丞相朋友。
他自比管仲、乐毅。但在后世,他的声名之盛,远远超过他们。
他又是一个走路很慢的人,从岐山到西安,坐高铁不要一小时,可他走了一辈子,却还没能走到。
他这一生,泾渭分明,断裂成两个完全相反的世界。
前二十七年,他诗酒为伴,琴棋书画,韬光养晦,淡泊明志。
后二十七年,他运筹帷幄,出将入相,沙场百战,把自己活成了神话。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公元207年,午后的隆中草庐,诸葛亮从梦中醒来 ,睡完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好觉。
潦草半生,颠沛流离的刘备,领着两个兄弟寻到了这里,三顾茅庐,好不容易把诸葛亮哄出了山。
刘皇叔不是老实人,却是个好人,诸葛亮选中刘备辅佐,大概就是这个原因。
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
刘备得孔明前,受冷眼无数,被人撵着打了十几年,对属臣的要求也卑微到了极致,哪怕是个废物,只求做到两个字:忠诚。
正因如此,刘备才得到了起兵后,最初的一班文忠武勇。
诸葛亮多智近妖,精明到了极点,他对主公的要求也不高,只两个字:信任。
如果不能得到绝对的信任,那他的结局也无非两种:一种是隐居山林,安度余生;一种是功高盖主,受猜忌排挤而死。
所以读完三国演义的人,很难想象诸葛亮能在曹操、孙权的帐下效忠,前者自不必说,疑心暗鬼,连亲儿子都不放心,何况是妖人诸葛亮,所以司马懿直到曹操病死,才敢展露锋芒;
而孙权看似不涉朝政,实则深谙权谋,操纵群臣相互制衡,但谁又能与诸葛亮抗衡呢?另外,孙权是个一心求稳的帝王,他宁可固守江东十年,也不愿丢掉父兄打下的一寸山河。诸葛亮若去了东吴,只能是束手束脚,无比抑郁。
思来想去,诸葛亮还是选了刘备,因为没有谁可以像刘备那样,无条件地相信他,对他决策的正确性,从来不曾有疑,几乎都是遵照执行,只有两次例外。
而那两次的原因,其实也正是诸葛亮认定刘备的理由:他是个好人。
因为刘备是个好人,所以有些事他是做不出来的,比如不听诸葛亮的话,没去算计他那可怜亲戚,刘表的荆襄之地,虽保全了仁义,却再次落得狼狈出逃,疲于奔命。这是第一次。
也正因为刘备是个好人,所以在三国中,有些事只有他做得出来,比如在关羽、张飞接连惨死之后,嚎啕大哭,拒绝了诸葛亮的苦谏,一意孤行的亲率大军伐吴。夷陵之战,火烧连营七百里,蜀汉元气大伤,刘备心衰力竭,死在了白帝城。这是第二次。
总而言之,诸葛亮跟着刘玄德上了贼船,再也没能下来。
博望坡,他初出茅庐,眼见夏侯惇领兵十万,汹汹而来,叹了一声,轻摇羽扇,野火焚遍山林,曹军死伤无数。这是第一把火。
新野城,曹操亲自提兵雪耻,他和刘备坐在山头饮酒,远远望到曹军涌进了新野,安营造饭,平静地吩咐斥候传话,要关羽、赵云依计行事。夜半火起,熊熊烈焰,烧得曹军人仰马翻,折损过半。这是第二把火。
赤壁滩,曹孟德二十万大军压境,他白衣渡江,舌战群儒,促成孙刘结盟,智激周瑜,草船借箭,七星坛上引东风,滚滚长江东逝水,火光滔天起,曹操全军覆没,败走华容道,侥幸留命,逃回许昌。这是第三把火。
诸葛亮的三把火,一把比一把烧得旺,以至于烧化了曹操的野心,有生之年,曹操再也没能重返荆州,踏平蜀吴。统一天下的步伐,被迫终止在了诸葛亮的火墙之外。
号令三军的权利,也名正言顺的掌握在了诸葛亮手中。
面对心生不忿的关羽、张飞,刘备严厉地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诸葛亮也终于能确信,他没有看错人,刘备是值得他托付才华和性命,最正确的那个人。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史称先主。这一年,他正好60岁。
这个帝位于他而言,不早不晚,既有功成名就的快意,也有斯人已逝的失意。
谋臣法正,虎将黄忠去世后,他的结义兄弟们也先后陨落,直接间接地死于东吴之手。
矢志不渝,建功立业的先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虚无。他迫切的需要做一件事,证明自己这辈子没有白活,证明他的奋斗是有价值的。
一个皇帝,如果连替兄弟报仇雪恨的能力都没有,那还算什么皇帝?
先主点起大军,整顿兵马,锐不可当地准备讨伐孙权。
诸葛亮把一切都看在眼里,反复跟先主陈述利弊,劝阻他不要发动这场胜算微弱的战争。
先主不停地点头,他告诉诸葛亮:“我知道你是对的,但这是我必须去做的事。”
言至于此,诸葛亮不再多言,熟练地安排军务,筹备粮草。朝中无人,蜀中无人,所以他必须留在成都主政,安抚后方。
先主临出征前,再次把刘禅叫到诸葛亮面前,嘱咐他听相父的话,一切事务皆由诸葛亮定夺。
这些话不多,透露出的,却都是对诸葛亮毫无条件的信任。
而对于先主珍贵的信任,诸葛亮的回报一如既往,那就是决不动摇的忠诚。
几个月后,先主战败,躺在白帝城的行宫,奄奄一息,只剩一口气。
他之所以没死,是因为还没见到一个人。
当诸葛亮狂奔几十级台阶,喘着粗气跪在榻前的时候,先主撑起了身子,老泪纵横,把身旁刘禅的手,交到了诸葛亮手里:“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随后他又指着刘禅下诏:”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比起后世流传的阴谋论,说这是刘备蓄意的试探,我更愿意相信,刘备是真心诚意的希望诸葛亮替他完成统一天下的宏愿。
这个创业未半,中道崩殂的梦想家,怎么舍得多年基业毁于一旦,作飞灰散?
诸葛亮与先主相对而泣,他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你给过我梦寐以求的信任,我也发誓要忠诚于你。
虽然现在你先走一步,但剩下的日子里,你的儿子将代替你,接受我的忠诚。
我会继续辅佐他,哪怕他不如你、不聪明,我也依然会竭尽全力照顾他。
先主溘然长逝,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
一个月后,刘禅在成都继位称帝,时年十七岁,史称后主。
由于先主的任性出征,蜀汉国库空虚,军力衰退,国内叛乱四起,近一半的疆土脱离了控制。
北方曹魏和东南孙吴,仍然蠢蠢欲动,伺机进犯。
整个国家兵荒马乱,一片狼藉。
后主刘禅是个甩手掌柜,所谓“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丞相诸葛亮,终于不再气定神闲,一贯的从容不迫,被眉宇间抹不去的忧愁取代。
北境有敌,他就镇守北地,陆逊来犯,他就移师东向。
一个擅长放火的人,却当上了救火队长,哪里需要扑哪里。
地方豪强叛乱未平,蛮王孟获又起祸端,诸葛亮不得已,于225年起兵,深入西南诸地,平息战火,为稳固局势,采用了攻心为上的谋略。
他深知屠杀形成的威慑,也许可以让南方太平三四年,但仇恨会使下一场叛乱来得更快更猛。
只有用仁义感化、道德驯服,才能真正地将南方纳入统治。
所以才有了七擒孟获。诸葛亮在云南的秀丽山水之间,安营扎寨,一边盯着北方的战事,一边把那个骄傲的首领,一次次的抓到面前讲道理,又一次次的把他恭送回乡。直到孟获的脸上不再有怒容,内心不再敢对抗,心悦诚服,匍匐在地认了输。
诸葛亮代刘禅,赐予孟获掌管南蛮之地的权柄,此后直到蜀汉灭国,西南始终平静无虞,固若金汤。
这场仗从春天打到秋天,诸葛亮踩着落叶回到了成都。
他在富丽堂皇的新宫殿,见到了纵情声色的刘禅,缓缓道:“陛下,时机到了。”
此时国内安定,东吴寂静,粮食和贡品填满了府库,是时候去完成刘备未竟的梦想了。
刘禅像刘备一样,对诸葛亮不停地点头:“相父,你想做什么,就去做吧,我都听你的,你不会错。”
第二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上《出师表》,决定北上伐魏 ,夺取长安,恢复汉室正统。
很难想象他是以怎样的心情,写就了这篇公文。
这不到一千个字,字字泣血,饱含了极为复杂的思绪,他感激刘备给他信任,让他得以自由的施展才华,但他也悲痛于刘备过早逝去,字里行间都是对先帝的不舍,除了这些 ,他像一个操碎心的长辈,帮刘禅打点一切,事无巨细的安排了他不在时,蜀国的大小事务。
刘禅虽不懂得谋略,却是个好孩子,可惜生在了帝王家,平庸即是原罪。
诸葛亮撑在桌上,泪眼模糊,精疲力竭地写完了最后一句: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实从关羽大意失荆州那刻开始,蜀国就已经丧失了逐鹿天下的资格,而偏安一隅的结果,注定是走向衰败落寞。
十几年前就看破“据荆益二州,霸业可成。”的诸葛亮,怎么会不知道这些?
但北伐,不仅是为了完成刘备遗愿,更是在为刘禅和蜀国谋未来,计深远。
所以他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偏要和老天爷赌一把,打一场必败的仗。
经过谨慎筹备,公元228年,诸葛亮进行了第一次北伐,兵锋直指曹魏,连下陇右三郡,关内“朝野恐惧”。长安唾手可得,可恨他用错了一个纸上谈兵的书生,马谡失守街亭,蜀军丧尽优势。
第一次,也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北伐,宣告失败。
第二次北伐,魏蜀大军在陈仓决战,魏军只求稳守,且援军源源不断,蜀军却受制于粮草短缺,苦战不下,被迫撤退。
第三次北伐,由于大司马曹真和大将军司马懿,两大名将携手防御孔明,彼此皆无破绽,相持无益,只好无功而返。
第四次北伐,司马懿大军惨败于诸葛亮。正面战场失利,于是司马懿设下反间计,引得蜀汉朝堂动荡,传言“武侯早晚称帝”,刘禅将信将疑,为安抚群臣,召回诸葛亮辟谣,司马懿逃过一劫,北伐再次功败垂成。
第五次北伐,李严督运粮草不力,散播谣言,加上天气作怪,蜀军只得收兵。
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兵出斜谷口,火烧上方谷,即将把司马懿父子三人活活烧死在火中。
但赤壁借来的东风,早晚是要还的。
狂风烈烈起,一声霹雳响,豪雨倾盆落,浇灭弥天大火。
司马懿和两个儿子喜极而泣,率领残兵败将冲出了包围。
诸葛亮独自站在大雨里,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不知作何感想。
逃出生天的司马懿,早已吓破了胆,据守不出,决定用拖延战术,耗光蜀军的粮草,逼迫诸葛亮退兵。
这一手使得漂亮,诸葛亮无计可施,只能用各种手段激司马懿出战,以求速战速决,但司马懿是出了名的能忍,一套女装,几句嘲骂,于他而言还不如挠痒。
积劳成疾的诸葛亮,就这样被活活拖死在了五丈原。
他对北伐的执念太重,加上凡事亲力亲为,早就料到自己命不久矣,所以才会不停不歇地连续北伐,希望在死去之前,帮刘禅留下一条活路,延续汉祚。
他真的是拼了命,可就是做不到怎么办。
老天说,做不到,就做不到吧,于是命运安排魏延踩灭了七星灯,断绝了他最后一丝念想。
诸葛亮躺在榻上,命在旦夕,气息微弱地嘱托完身后之事,便陷入了昏迷。
之后转醒,诸葛亮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拂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悠悠苍天,何薄于我。”
刘禅的使者从成都赶来,大哭着说:“皇帝想问,你死后,谁可替你主政?”
“我死后,有蒋琬,蒋琬之后,可用费祎。”
“这两人之后呢?还有谁堪当大任?”
诸葛亮闭上眼,不再说话。他们之后,内忧外患的蜀国,也将不复存在了吧。
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但见一大星,赤色,光芒有角,自东北方流于西南方,坠于蜀营内,三投再起,隐隐有声。
公元234年,蜀汉丞相、武侯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
后主刘禅,席地大哭,改换素服,令国丧三日,杀掉了一批趁机诽谤诸葛亮的官员,并且废掉丞相一职,诸葛亮死后,蜀汉再无丞相。
诸葛亮死后30年,蜀汉覆灭,成都沦为人间地狱。
他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一起在绵竹之战中,战死殉国。
我有时想,如果五丈原之后,诸葛亮从梦中惊醒,发现他金戈铁马、呕心沥血的蜀汉岁月,只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大梦。
午后斜阳暖榻,阶下依然垂手立着三条好汉,静候他去接见。
他会打开门扉,再来一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吗?
答案所有人都知道,他一定会把刘备迎进来,再讲一遍隆中对。
这样的他,才是我们认识的那个丞相朋友,不是吗?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演义第一男主角肯定是诸葛亮。
在120回本中知道第36回,元直走马荐诸葛才被人提及,到了第三十七回,刘玄德三顾茅庐才真正出现在读者面前。到了第104回就已经星落秋风五丈原了。120回里面诸葛亮跨度只有68回而已。但为什么说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的第一男主角呢?
看能力和地位。只要诸葛亮出场的章节,无论是刘关张三兄弟,还是奸雄曹操,抑或是美周郎在内的东吴群雄,无一例外都成了陪衬。在诸葛亮如皓月般光辉下,其他人都成了萤火之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瑜,在诸葛亮面前变成了心胸狭隘被诸葛亮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庸才;一代奸雄曹操、司马懿遇到诸葛亮必定灰头土脸;刘关张三兄弟成了诸葛亮手中的提线木偶。这种完全的主角待遇,其他人身上都不可能出现。
看剧情丰富程度。三国演义可以算作以桃园三结义为开端,这时候应该是公元189年。诸葛亮隆中对出山,时间是公元207年,这其中跨度为18年,实际上这之前还有黄巾起义。18年时间用了36个章节来描写,密度是两章节一年。诸葛亮出山到公元234年去世一共27年,特别是在刘关张曹操相继去世后,三国演义那一部分章节完全成了诸葛亮一个人的独角戏。就算这样罗贯中也丝毫不吝惜笔墨,用了68个章节,密度是2.5章节一年。三国演义以三国归晋为结束,这一年是公元280年,距离诸葛亮去世已经过去了46年,而这一部分在三国演义里面仅仅用了16个章节就草草结束了,给读者的感觉就是写到诸葛亮死,罗贯中就没有心情再去写了。影响三国局势的曹袁战争书中仅仅用了三个章节 刘备伐吴也仅仅三个章节。而影响力差的多的诸葛亮平定南中,却用了四个章节;一出祁山更是写了五个章节。赤壁之战确实写的很详细,但这是因为罗贯中把赤壁之战主角写成了诸葛亮。同样是北伐,诸葛亮六出祁山用去了十四五个章节;姜维九伐中原只有五六个章节,详细程度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可以看出在罗贯中心中明显是把诸葛亮放在了超出他人一筹的位置上。诸葛亮出场前,刘关张曹操等人一个个光彩夺目,但只要诸葛亮出场其他人马上智商不在线,把舞台让给诸葛亮。诸葛亮一死,罗贯中甚至失去了继续写的兴趣,草草就了事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演义》时间跨度近一百年,情节涉及三四代人。人物众多,但没有一个从第一回活到最后一回。谁是第一主角,不太明显,但仔细读《三国演义》原著,还是能看出作者把刘备当作第一主角。
曹操、关羽和诸葛亮是三国人物里的三绝,分别是奸绝、义绝和智绝。我认为还有一绝,就是刘备,他演苦情戏一绝,可谓之“哭绝”。插句题外话,让老戏骨刘备做第一主角,不会把戏演砸了。再说了,苦情戏有市场啊,而且刘备龙凤之姿,年轻时也是小鲜肉。
言归正传。孙权、张飞、司马懿的戏还不够多,只能是大配角,第一主角只能在这四个“绝人”中产生。
关羽和诸葛亮是刘备的左膀右臂,戏是很多,但都围绕着刘备的事业,算是主演,但绝对谈不上男一号。如果一起合影留念,一定是刘备坐中间,谁是主角一目了然。
刘备与曹操,一位是奸雄,一位是枭雄。多年以前的一个下午,屋外乌云翻滚,雷电交加,两人坐在一起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说“天下英雄唯吾尔”,很给新疆同胞面子。他们不知道,两千年后,人们却在讨论他俩谁是三国第一男主角。
不可否认,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戏比刘备多。赤壁鏊兵是三国演义的一个高潮,以赤壁之战的前前后后为例,作为反派的曹操与各种正面人物演对手戏,戏份不是一般的多。诸葛亮舌战群儒谈的是他,孙权拿着他的书信考虑是战是降,诸葛亮草船借箭戏耍的是他,蒋干盗书受损害的是他,周瑜打黄盖骗的是他,庞统贡献连环计上当的是他,火烧赤壁后逃亡路上三笑引出伏兵的是他,关羽华容道义释的是他,痛哭怀念郭嘉的是他。
赵云和马超的勇,经过曹操的点评而越发可信;关羽的义,因为曹操而越发可敬;诸葛亮的智,因曹操的衬托而越发神奇;司马懿的贼,因曹操的梦而越发可怕;孙权的实力,因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而增色,刘备的仁慈,因曹操的对比而越发高尚(虚伪)。
三国重要人物都绕不过曹操,但作为三国演义里最大的反派,曹操不能是一号主角。不想做禁书,长篇小说里,哪能让反派做一号的主角?罗贯中笔下扬刘贬曹,显然是注意到这个问题。
主要人物中,罗贯中安排刘备第一个出场。第一回,交待了背景后,刘备就带着小弟关羽、张飞出场了,曹操等刘关张表演一番后才出场,露了个脸又下去了。一共120回,刘备活到了第85回,曹操则在第78回去世。刘备比曹操多活了7回。
章回目录里,对曹操,开始的时候还用”孟德“,第20回开始就用“曹瞒”作称呼了:曹阿瞒许田打围,董国舅内阁受诏;国贼行凶杀贵妃,皇叔败走投袁绍;马孟起兴兵雪恨,曹阿瞒割须弃袍; 赵云截江夺阿斗,孙权遗书退老瞒;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作者明确表明了对曹操的态度。
作者对刘备也是态度鲜明。章回目录里,多次用”玄德“、”皇叔“指代刘备,而作者叙述时的称呼更能感到对刘备的偏袒。关羽和诸葛亮有时被作者称为“云长”、“关公‘和“孔明”、”武侯“,在作者笔下待遇不错,但还是赶不上刘备。作者不但用刘备的字“玄德”来叙述、还直接用“先主”和“先帝”来指代刘备。“先主”和“先帝”是诸葛亮的“先主”和“先帝”,既不是读者的“先主”和“先帝”,又不是作者的“先主”和“先帝”,罗贯中叙事时直接用“先主”和“先帝”来指代刘备,显然是不对的。
所有小说家都会在字里行间偏爱主人公,罗贯中这样的偏袒刘备,就是要淡化曹操戏多的现实,强行把刘备树为第一男主角。三国演义里,女性中戏最多的孙尚香,她比貂婵的戏还多。罗贯中把男女一号给了刘备夫妇,曹操只能干瞪眼,谁让他不姓刘呢?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三国演义》的第一男主角是谁?.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