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线接头顺序 网线是用的什么原理,为什么必须按顺序接水晶头?

网友提问:

网线是用的什么原理,为什么必须按顺序接水晶头?

优质回答:

回答本行业问题,网线是用的什么原理,为什么要按顺序接水晶头?我来简单介绍下。

网线是如何传输

网线是通过以一定编码或载波方式的电信号传输的,本质上传输的是电信号,是导线都是有电阻的,也会受到空间电磁波的干扰。双绞线(网线)一般由8芯线组成,两两一组,互相缠绕。无论是采用T568A还是T568B的标准线序压制,相同线序的每根网线的作用是相同的。即:1 输出数据 (+),2 输出数据 (-),3 输入数据 (+),4 保留为电话使用,5 保留为电话使用,6 输入数据 (-),7 保留为电话使用,8 保留为电话使用。4、5、7、8四芯网线如果是备用线,接入交换机或路由器,可以作为屏蔽线进行接地,有效地阻止电流杂波的干扰。

网线为什么要按标准线序来接水晶头

网线的双绞结构,每一对的绞距、绕线方向、绕线圈数都是不同的,这种相互缠绕的绕线方式,可以抵御一部分外界的电磁干扰,还可以为了减低自身信号带来的串扰问题。在一定的绞距要求内,网线的绞距越密,传输效果就会越好。在百兆网络中,通常只采用1、2、3、6四芯线来传输的信号,即橙白、橙、绿白、绿,1、2用于发送信号,3、6用于接收信号。在千兆网络传输时,一定要依靠8芯线来进行传输信号。

网线的水晶头有两种标准接法

T-568A是:1-绿白 2-绿 3-橙白 4-蓝 5-蓝白 6-橙 7-棕白 8-棕

T-568B是:1-橙白 2-橙 3-绿白 4-蓝 5-蓝白 6-绿 7-棕白 8-棕通常采用T568B直连接法,即网线两段采用相同的T568B接水晶头。

以上个人浅见,欢迎指正交流,如果觉得有道理,请随手点赞关注吧!

关注尬聊科技,分享更多知识,分享越多,收获越多!

其他网友回答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其实很多人并没有理解网线传送原理,网线为什么要必须按照顺序接水晶头,这个涉及到很专业性的问题了,平时我听到很多人说网线就是跟电线接法一样,他们说水晶头不按照顺序接也可以,只要两头颜色一一对应就可以,是这样的吗,其实不然,虽然可以用,但是很容易出现问题,下面我做详细解答

虽然网线和电线的传送方式一样,但是电线传送的是强电不容易受到干扰,而网线传送的是弱电容易受到强电或者电磁波的干扰,并且有的交换机不识别不同线序,如上图所示是我按照:白绿、绿、白橙、橙、白蓝、蓝、白棕、棕的顺序接好的水晶头,这个不是标准接法,下面我来测试一下看看这个水晶头到底能不能正常上网。

通过接收器测试,两头的水晶头8个线序都是通的,证明水晶头接的没有问题,下面我插到交换机上试试看看能不能上网,交换机上的灯并没有闪烁,电脑主机上网口灯也不亮,自然电脑也就不能正常上网了(如下图所示)。

下面我再按照标准的接法来测试一下,我们都知道网线都是双绞线,相同颜色互相绞在一起,也就是有8条线共4组,标准的接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T568A:白绿、绿、橙白、蓝、白蓝、橙、白棕、棕。另外一种是T568B: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大家有没有发现两种标准接法都是双色线(花线)排在前面,单色线在后面,而且有2组双绞线是错开的。

我就按照T568B的线序接一组水晶头,接好经过测试没有问题(如下图所示)

下面插到交换机上连接电脑,指示灯都正常闪烁,电脑的显示也正常了,现在就可以上网了。(如下图所示)

通过以上两种接法的测试,我们知道了为什么网线一定要执行一个标准的接法了,大家有没有发现标准的接法有其中2组双绞线是经过交换位置跳线的,所以网速会比较好,不容易受到干扰。这时很多人会说我不按照标准接也能上网啊,短距离可能是可以,但是长距离传送会比较卡,容易出问题,而且后期维修也不方便。

本次回答就到这里,不知道你明白了没有,感谢大家的阅读。

其他网友回答

网线是用的什么原理,为什么必须按顺序接水晶头?

经常看到有朋友问这个问题,根据闭着的理解简单地回答一下。

1、网线为什么要两两绞在一起。

这样做可是一个很伟大的发明。这样做的好处是,100M的网线本来是两进两出四条芯线起传输作用,如果不两两绞合在一起,那么由于缺少屏蔽层,外边的杂乱信号很容易干扰网线,网线本身的信号也很容易外泄干扰别的设备,网线传输的距离会大大缩短。而两两绞合在一起,无论是外界对网线的干扰,还是网线对外界的干扰,都会通过双螺旋结构互相抵消,还能节省屏蔽层,起到一石两鸟的作用。

2、网线为什么要按顺序压接水晶头

按顺序压接水晶头,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

第一可以确保两进两出的芯线组成两组双螺旋结构,提高抗干扰能力,减少信号外泄。如果不是按规定顺序压接,则无法确保两进两出的芯线组成双绞线结构,传输距离、抗干扰能力都会大大减小。

第二,这样做可以在使用的时候不用测试线序,压好就可以使用。如果不按一定的顺序压线,理论上讲只要两端一一对应,也是可以传输信号的(但是显然传输距离和抗干扰性能要打折扣),为了确保一一对应,就需要测试两端的每一根线到底是哪一根,这样费工费力。

相反,如果按统一标准压好水晶头,一来可以不用测线序就可以使用,二来将来这边不用了,网线拔下来可以很方便地在别处使用,无需重新测试压接。

其他网友回答

应邀回答本行业问题。

网线是利用电信号来传输数字信号的一种介质,之所以要按照顺序接水晶头,一方面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保障数据的传输效率,另外一方面也是一种约定。

网线传输的是电信号。

我们现在使用的网线,在工程口被归属为”弱电”。现在的弱电工程师,主要是各种综合布线,这里包括电话线和网线等,我们现在比较常见的网线有五类线、超五类线、六类线、超六类线等。

网线的线序,有着工程的标准。

比如我们比较常见的五类线,就有T568A和T568B两种做法,现在比较多的是使用两头都是T568B做法的直连网线,这是由于现在的交换机等设备的接口以及电脑等终端的网卡都支持自动翻转,也就没有什么需要做交叉互联的地方了。以前不支持翻转,所以才有了交叉互联。以前设备连接设备,电脑连接电脑,都是需要交叉网线的。

双绞线的线序,之所以是1、2、3、6 一组,4、5、7、8一组,这个主要是考虑到传输信号的衰减,以及不同线对之间的串扰问题,这样进行规划,相对的可以最大程度的保障在100米之内,可以达到标准要求的传输速率。

另外的原因,标准的制定也是一种约定,这非常有利于综合布线。

其实就单条网线而言,如果不是很长的话,按照两两互通,做一条网线,也是可以连通的,也并不是不能用。但是这样的做线,对于一个楼宇的布线而言,就非常麻烦了,尤其是一个工程的施工不可能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大家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布线,这可就乱套了。

而且,如果是一个比较大的过程,一旦某个线缆接头不一致,导致线路不通,想要找出来,那就比较难了。所以,有一个公共的标准,大家都是按照这个标准来布线,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而言之,网线的做法,是通信业里摸索出来的相对的最优结果,可以最大程度的保障线路的信号传输的质量。同时,也是一种楼宇综合布线的一种约定,这样就利于工程。

自己家里做线的话,短的其实你自己不按照标准,不双绞,只要是两端做法都一样,也是可以使用的,不过可能使用的效果不是很好,也就是这样了。

以上个人浅见,欢迎批评指正。喜欢的可以关注我,谢谢!

认同我的看法的请点个赞再走,再次感谢!

其他网友回答

看了一圈,似乎都没有说清网线为什么必须按顺序接水晶头。

网线

先说说网线吧,我们所说的网线,其实学名叫双绞线,是由两条外面被覆塑胶类绝缘材料 | 内含铜缆线,互相绝缘的双线互相缠绕(注:一般以顺时针缠绕),绞合成螺旋状的一种电缆线。

为什么要这样绞在一起?其实是由它的「物理特性」决定的,因为实践证明,这样做可减少发送中信号的衰减,减少串扰及噪声,并改善了对外部电磁干扰的抑制能力。

为什么必须按顺序接水晶头?

其实这是一套电信行业协会制定的标准,如TIA-568A线序/TIA-568B线序等标准,按理来说,这本没什么可说的,因为标准就是规定,标准就像是我们所说的普通话被规定为国语一样。

但其实要究其历史,还是有点说的。

比如我们知道,在100M的以太网环境中,双绞线中12、36号线对用来收发数据信号,而45号线对用来留作收发语音信号。

比如TIA-568B线序规定:

橙白 | 橙 | 绿白 | 蓝 | 蓝白 | 绿 | 棕白 | 棕。

那为什么不直接规定为:

橙白 | 橙 | 绿白 | 绿 | 蓝白 | 蓝 | 棕白 | 棕。

这样多方便,是不是?为什么不这样来排序呢?

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

说这是为了让电话线RJ11的水晶头能够直接插到RJ45的插座里面去,并且和里面的45号线接触到,这样就不用转换接口就能直接实现电话的接入了,真正让里面45号线起到电话线的作用。

有的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是和其中的45号线接触呢?

因为RJ11水晶头插进去只能插到中间位置,所以只能把电话备用线对放到中间也就是45号线对的位置,这样也就被迫无奈将原本想一块儿的34号线对分开,变成36号线对,留出45线对用来电话线备用线对。

这样原本工整的:

橙白 | 橙 | 绿白 | 绿 | 蓝白 | 蓝 | 棕白 | 棕

也就被迫变成了现在这种:

橙白 | 橙 | 绿白 | 蓝 | 蓝白 | 绿 | 棕白 | 棕

这或许就是TIA-568B线序的由来,明白了吧。

事实上,并不一定要严格顺序来接水晶头,其实只要两端线序正确,什么颜色其实无所谓的。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不能由你的喜好随便来,否则这个世界就乱套了。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网线是用的什么原理,为什么必须按顺序接水晶头?.jpg” />

与网线接头顺序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