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闻鸡起舞故事里的主角后来怎么样了?
优质回答:
成语“闻鸡起舞” 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同时比喻意志坚强,有毅力有耐心的有志之士。《晋书·祖逖传》记述:东晋时期著名将领祖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我们今天就说说这个“闻鸡起舞”主人公的故事。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阳遒县(今保定市涞水县)人,东晋名将、军事家。祖逖家是北方的大姓,祖上世代担任两千石以上的高官。他的父亲祖武,曾任太谷太守,祖逖还不大时,父亲就去世了。祖逖兄弟六人,性情都比较豁达。祖逖少年时比较淘气,就是不喜欢读书。他干事不拘小节,轻财重义,为人慷慨,很有志向。他经常周济贫困百姓,别人问他,他不说自己,只是说兄弟的主意。祖逖深受乡党宗族敬重。他成年后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开始发奋学习,博览书籍,涉猎古今。和他接触过的人,都称其有治世、辅国之才。
24岁那年,阳平郡郡府推举他为孝廉,司隶校尉列举他为秀才,祖逖都不肯去应命。太康十年(289年),祖逖与刘琨一同出任司州主簿。两人的关系特别要好,经常在一起谈论世事,有时谈到深夜还不入睡,各自披着被子坐在一起,相互勉励:“如果天下大乱,豪杰并起,你我二人应在中原干出一番事业”!公鸡刚叫头遍,祖逖就叫醒刘琨,立即拿起宝剑锻炼,切磋武艺。“闻鸡起舞”这个成语由此产生。这种精神,后来成为美谈。
元康元年(291年),“八王之乱”爆发。祖逖得到诸王的重视,先后效力于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豫章王司马炽,历任大司马府掾属、骠骑将军府祭酒、主簿、太子中舍人、豫章王府从事中郎。永兴元年(304年),东海王司马越拥晋惠帝讨伐成都王司马颖。祖逖也随军出征,不料在荡阴战败,祖逖逃回洛阳。惠帝被挟持到长安后,范阳王司马虓、高密王司马略、平昌公司马模相继征召祖逖,祖逖都没有应命。辅政大臣、东海王司马越直接任命祖逖为典兵参军、济阴太守。但祖逖适遇母亲去世,以丁忧守孝为名没有去任职。
永嘉五年(311年),司马诸王纷争,洛阳陷落,祖逖率亲族乡党数百家南下淮泗(今安徽、江苏一带)避乱。他躬自步行,把车马让给老弱病人,又把粮食、衣物和药品分给有需要的人。逃亡途中多遇盗贼险阻,祖逖应付自如,被一起逃难的人推为“行主”(管事的头儿)。到达泗口(治今江苏徐州)后,祖逖被琅琊王司马睿任命为徐州刺史,不久又被征为军谘祭酒,率部屯驻京口(治今江苏镇江)。
建兴元年(313年),晋愍帝司马邺即位,侍中、左丞相、大都督司马睿主政,命祖逖等率兵赴洛阳勤王。当时,豫州(今河南大部)地区主要有两股势力为大;一股是羯族首领的石勒部,一股是汉族的坞堡(非人名,是部落首领代称)部。他们互相联系,表面依附晋朝,暗中对晋使绊子,八王之乱末期,这两部分人马后来逐渐归后赵石勒统一指挥,多次与晋军发生对峙,时有摩擦。
司马睿偏安一隅,根本无意北伐。祖逖进言道:“晋室之乱,并不是皇帝无道,百姓造反,而是藩王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给了夷狄可乘之机。如今北地百姓备受蹂躏,都有奋起反击之志。大王如能命将出师,让祖逖等人为统领,江北豪杰必定会望风响应,沦亡人士也会欢欣鼓舞。如此,也许可以申雪国耻”。司马睿尽管不愿意北伐,但又不想公开反对,以免落下恶名。极不情愿的给了祖逖一个“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的空头名誉。又象征性的拨给他千人粮饷、三千匹布帛,让他“自募兵士,自造兵器”。
司马睿的消极态度,并未动摇祖逖的北伐决心。缺兵少粮,尚可想法子,没有兵器如何打仗?祖逖率领跟随自己南下的宗族、旧部百余家,毅然从京口渡江北上,并在大江之中,用力拍击船楫,立誓说“如果不能扫平中原,祖逖就像江水一样,有去无回”。他们渡过长江后,暂时驻扎在淮阴,开始起炉冶铁,锻铸兵器,又招募到士兵二千多人,祖逖同时训兵备战。
建兴四年(316年),晋愍帝司马邺被汉(前赵)文帝刘渊俘虏。西晋灭亡,司马睿在建邺(今南京)称帝,史称东晋。祖逖的军队得到江北老百姓大力支持,捐款捐粮,很快打下了安徽北部及河南南部豫皖地区。祖逖用离间计,引诱张平部将谢浮。谢浮借与张平商讨军情之机,杀死张平,率众归降。祖逖进据太丘,围困谯城(今安徽亳州),对谯城守将晓以利害,樊雅于是率众出城归降。
太兴二年(319年),祖逖进一步北伐,他宣布:原参加胡人(少数民族,这里指石勒羯族)队伍的人,愿意参加晋北伐军的欢迎,不愿参加的回去好好干活,继续参加胡人的坚决打击。陈留(今开封东)有一个叫恶霸叫陈川的,投靠了石勒。祖逖就坚决予以打击,石勒的弟弟石虎率兵增援,被祖逖伏兵打败,陈川捉到后,被处以极刑。大大震慑地方豪强势力,很多人不敢明面上和石勒军联系。祖逖杀了陈川,攻下浚仪(今河南开封),镇守雍丘(今属开封)。
祖逖喜欢用怀柔、攻心之术。祖逖礼贤下士,善于体恤民情,即使是关系疏远、地位低下之人,也能施布恩信,予以礼遇。祖逖以后捉到了不少濮阳石勒、坞堡的部下和探子,他总是优待他们,送他们回去。家属在这边的,就让他们与家属团聚。这些人感激祖逖的恩德,联络了很多人过来归附。石勒、坞堡认为这样下去,必定会不战而败。石勒、坞堡派一万多精兵抵拒,被祖逖打败。每次打仗,石勒总是让坞堡军打头阵,并扣押不少坞堡汉军家属做人质。坞堡由此与石勒离心离德。祖逖让他们表面依附石勒,也假装相互攻打,目的让他们通风报信。坞堡感谢祖逖恩德,石勒一有什么动静,马上就报告了祖逖。
祖逖早年好友刘琨经常给石勒那边的亲戚写信,大力称颂祖逖威德,希望他们能为和平出一把力,并保证不会为难他们的。晋元帝司马睿下诏擢升祖逖为镇西将军。石勒见祖逖势力强盛,不敢南侵,主动命人在成皋为祖逖的母亲修缮茔墓,又致信请求互市。祖逖虽未回信,却开通了双方互市,为此收利十倍,兵马日益强壮。后来,祖逖部将童建叛归后赵,石勒将其斩杀,向祖逖示好。祖逖亦与石勒修好,禁止边将进侵后赵,边境暂得和平。
太兴四年(321年),晋元帝任命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司兖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出镇合肥。祖逖认为戴渊虽有才望,却无远见卓识,而且自己辛苦收复河南,却仍不得朝廷信任,心中甚为不快。不久,祖逖又听闻王敦跋扈,朝廷内部矛盾日益尖锐的消息,担心内乱爆发,北伐难成,以致忧愤成疾。不久,便在雍丘病逝,时年五十六岁。祖逖死后,豫州百姓如丧父母一般,痛哭失声。谯梁百姓为他修建祠堂。
祖逖死后,后赵石勒趁机入侵河南,祖逖收复的河南大片土地,又被后赵攻陷了。
其他网友观点
闻鸡起舞的主角祖逖(ti),在两晋历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他是晋朝坚定的“北伐派”,主张对北方入侵的胡族采取军事手段,恢复中原失土。自建兴元年,祖逖筹备北伐起,他人生的最后八年,都在北伐的征程中度过,其中与后赵政权对抗四年之久,收复了河南大部分土地。
祖逖出身北地豪族,家资丰富,他年轻的时候不学无术,混迹江湖,散财结士。成年后,祖逖醒悟过来,他重拾书本,发奋学习。闻鸡起舞,说的是他与好友刘琨互勉互励,共同勤学的事件。
历史上像祖逖这一类,年轻时候的浪荡子,成年后改头换面,成就一番大业的人很多。他们有个共同特点,自幼缺少管束,自由生长,社会阅历相当丰富。在社会实践中,他们逐步建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同时又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踏踏实实补足功课。他们往往比一般的读书人,更具备卓越的见识,和高度的责任感,及超强的实际能力。
祖逖就是这样,少年时期的仗义疏财,和成年后的广博学识,被世人认为有“赞世才具”(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大才)。
这句广告语,让祖逖成了司马皇族眼中的香饽饽,众王爷竞相征招祖逖:
“从惠帝北伐,王师败绩于荡阴,遂退还洛。大驾西幸长安,关东诸侯范阳王虓、高密王略、平昌公模等竞召之,皆不就。”
祖逖为何“不就”?难道还有比司马家族,能给他更大发展空间的地方?
当然不是,史书没交代,我认为祖逖拒绝王爷们的原因只有一个:不愿意卷入皇族内部的自相残杀!
那时候正是“八王之乱”期间,司马懿的子孙们,秉承了司马家族的冷酷,相互之间杀得天下一片血腥味。祖逖的人生理想早就建立,他在与刘琨共同学习的时候,就说过:
“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有人说,“相避于中原”就是一起到中原避祸,显然不对。“避”是指古人之间的一种谦礼,比如退避三舍。祖逖这话的意思是说,将来早晚有一天会出现天下大乱,天下豪杰并起的局面,到那时候,你我兄弟二人肯定也是豪杰中的一员,但愿我们可以并肩作战于中原大地,而不是敌对的两方。
这段话包含了三层含义:一是对天下形势的判断,未来局势不乐观,尤其中原之地会成为重灾区;二是我祖逖的人生目标就是平乱安天下,纵横中原;三是希望我们未来能够友谊与事业同步。
也就是说,祖逖的人生理想是靖国难,而不是参与内战,这从他后来对琅琊王司马睿的进言中,也可以得到验证:
“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藩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则郡国豪杰必因风向赴,沈弱之士欣于来苏,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
祖逖认为,藩王争权就是国家遭遇戎狄欺辱的根。他告诉司马睿,国人其实是有能力抵抗戎狄的,并希望能得到司马睿的支持,让他率军北伐,收复中原。
司马睿算不上明君圣主,虽然后来被推上了东晋第一任皇帝。在北伐问题上,司马睿表现得相当的消极,在无法推脱祖逖的请求后,给了祖逖一个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的空头衔,和千人的粮饷,敷衍了事。你不是想北伐吗?自己想办法招兵去吧。
祖逖的北伐大业,就是在这么个条件下开始的,无兵无卒,一个空头大印。
“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中流击楫”这个成语也来自于祖逖,他带着自己的家族武装数百人,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北伐之路!
祖逖在江阴打造兵器,招兵买马,以两千部众,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征服了谯城附近盘踞的地方武装势力,打通了北伐通路。在这里,他碰上了一生的劲敌——后赵皇帝石勒。
石勒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奴隶出身的皇帝,羯族人。此时石勒已经打败前赵刘曜,基本占领了整个北方,成为实力最强劲的一个王朝。雄心勃勃的石勒,剑指豫州,企图攻入江南,统一天下。
祖逖横亘在石勒面前!
战争期初,祖逖连连得胜,让石勒在河南的势力大大受损。眼看形势一片大好,石勒使出了“看家本领”,他强令河南的各大坞堡堡主们,将家族子弟送到他那里做人质,逼迫他们做铁杆汉奸,共同对付祖逖。
坞堡是兴起于新朝末年战乱时期的防御工事,由各地豪族力量兴建,用于家族财产保护的私人城堡。当时的河南地区坞堡遍地,每家实力虽不算强大,但合在一起却是一支足以左右战局的力量。
祖逖没有因为这些堡主们站在了石勒一边,就对他们采取敌对态度,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条件,跟他们一起演戏给石勒看:
“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皆听两属,时遣游军伪抄之,明其未附。诸坞主感戴,胡中有异谋,辄密以闻。前后克获,亦由此也。”
表面上,祖逖与这些堡主常常发生军事冲突,其实都是做给石勒看的。本来左右为难的堡主们,对祖逖感激不尽,逐渐地归心祖逖,悄悄地充当祖逖的间谍。这样一来,石勒稀里糊涂地总是处于不利的境地。
眼看不打过祖逖,石勒放下了皇帝的架子:
“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使成皋县修逖母墓,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为了向祖逖示好,他给祖逖的母亲修了坟,并且写信给祖逖,请求保持和平状态,双方互市。祖逖一时也拿不下河南,半推半就同意互市,并从贸易中大发其财,用于扩充兵马。
后来祖逖这边出了叛徒,跑到石勒那里投降,石勒二话不说,直接砍了叛徒,将人头送还祖逖,还客客气气地写信给祖逖:“天下之恶一也。叛臣逃吏,吾之深仇,将军之恶,犹吾恶也。”
一个夷狄皇帝,丝毫不缺少中原汉人的礼节,让祖逖反而不好意思起来,为了表示诚意,祖逖也下令,不得接受石勒一方的叛徒。就这样,在血腥的世界里,后赵和东晋的边境,竟然出现了一派吉祥和睦的气氛。
祖逖就这么没志气?被石勒一张感情牌就打软了?
不是那样,要知道祖逖北伐,其实是在孤立无援的状态下进行的,石勒是以一国之力,对付祖逖一支孤军,无论财力还是人力,祖逖都无法与石勒抗衡。利用难得相持之际积蓄力量,恐怕也是无奈之举。
就在此时,出了两件事,让祖逖气出了病。一件事是晋元帝司马睿,派戴渊为征西将军,统帅祖逖的北伐。第二件事是王敦叛乱,司马睿抵抗失败,只得交权做了傀儡皇帝:
“逖以若思是吴人,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若思雍容,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祖逖认为戴渊(若思)这个人虽然有才,但没有远见,自己好容易凭一己之力,基本收复河南,凭空给自己头上加了个婆婆,他心里很不爽。王敦执掌朝政后,朝局又变得很复杂,祖逖担心自己的功业难成,思虑之下病倒了。
这一病,祖逖再也没有康复,不久祖逖病逝了,终年五十四岁,壮志未酬!
祖逖死后,石勒迅速发动进攻,祖逖的弟弟祖约不敌石勒,河南之地尽数丧失:
“时祖逖卒,勒始侵寇边戍。勒征虏石他败王师于酂西,执将军卫荣而归。”
其他网友观点
“闻鸡起舞”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内容也很简单。
根据《晋书·祖逖传》的说法,是讲祖逖和刘琨这两个人年少相知,经常同塌而眠。
有一次不知什么原因,半夜鸡鸣,祖逖一脚将刘琨踹醒,两人便起床舞剑,勤奋刻苦如此。后世用这个故事激励年轻人要勤奋进取,不可贪图享受。
这个故事不陌生,但很多人估计也就了解到这里了,并不知道祖逖和刘琨最后的命运如何。
这两个人都是东晋人,身处乱世,皆为英雄!
刘琨: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刘琨,字越石。元好问在《论诗》当中认为,以刘琨的本事,如果在三国时代,完全可以和曹刘争锋。
可见这个人在后世的口碑还是很不错的。
也许有人不太清楚,这个刘琨和刘备一样,也是中山靖王之后,但因为他身处东晋,刘姓已经不是皇族了,所以并没有像刘备一样,因为祖上受到太多的照拂。
但刘琨的出身还是不错的,在当时也算显赫。祖父、父亲都做过高官,并且与诸如殷仲堪、桓玄等都有交游,说明刘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贵族,不会受到当时“九品中正制”对寒族的压制。
有了这一先决条件,刘琨还有“闻鸡起舞”的故事,可见其非常努力,所以他的人生也是异常的精彩。
刘琨在军事上非常出色。
因为当时中原动荡,诸王战乱,304年,河间王司马颙部将张方挟逼晋惠帝迁都长安,305年,范阳王司马虓等人推举东海王司马越为盟主,准备起兵迎惠帝还都洛阳。
这时候,任豫州刺史的刘乔与司马越等人发生冲突,攻击了范阳王司马虓的据点许昌,而刘琨的父母就在这一场战役中被俘虏。
306年,刘琨向幽州刺史王浚借来八百骑兵,袭破东平王司马懋,战败刘乔,救出了父母,并且趁势取得了一系列战果。因此被封广武侯。
也就是这一年,刘琨被任命为并州刺史,世称“刘并州”,开始了和少数民族周旋、作战的经历。
并州这个地方民风比较剽悍,盛产刀具,“并州刀”在当时是非常著名的名刀,所以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刘琨来此之时,并州四面受敌,治所晋阳几乎是一座空城。其南面是匈奴汉国,也就是前赵;北面就是鲜卑代国,也就是北魏的前身;东面是幽州刺史王浚。
当此之时,刘琨与拓跋鲜卑首领拓跋猗卢结盟,一同与前赵作战。
晋阳等地的留存,考的正是刘琨等人从中斡旋,中原也不算完全沦陷。
刘琨其实也有一个污点,就是因为文学上的造诣,早年时期曾经册身于“二十四友”之列。
“二十四友”这个集团有很多著名的成员,比如陆机、陆云、左思、潘岳、石崇等等,都是豪族贵戚出身,也称“金谷友”。
但因为其成员皆出入于权臣贾谧之门,受其名声所累,历来评价多负面。
祖逖:中流击楫,先吾着鞭
毛主席曾经在《沁园春·长沙》中写过: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用的就是祖逖的典故。
当时诸王战乱,中原沦陷,山河破碎,百姓流离,祖逖面对长江,用力拍击船楫,立誓要扫清中原: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这就是中流击楫的由来。
祖逖的身世同样显赫,出身于范阳祖氏,历来是北地大族,世代高官。其年轻的时候就博览群书,慷慨节义,立志报国。
他与刘琨相交莫逆,年轻时一起“闻鸡起舞”,在北伐途中也互相激励。
《晋书·刘琨传》记载,刘琨曾言:
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这个典故就是“枕戈待旦”、“先吾着鞭”的由来。
祖逖因为其出色的军事才华和在社会上极高的人望,被当时诸王争抢,也曾在多位诸侯王手下效力过。但后来因为战事不顺,恰逢其母去世,祖逖也就暂时隐居避世。
311年,洛阳沦陷,晋朝士大夫在这一段时间中都陆续南迁,史称“永嘉南渡”。祖逖也同样在此时携家族南迁。
这时候朝廷面临了一个问题,到底是开发江南还是北伐中原。
当权者司马睿选择开发江南,谋求立身之地。而祖逖则力主北伐,他认为此时出兵有利于收复民心,北地豪强、大族都将纷纷起事与朝廷配合。
因为北伐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司马睿虽然不看好,但也并不敢公然反对。于是在同一祖逖领军北伐的同时,又克扣军饷、物资。
祖逖北伐心切,没有在意这些,毅然领军从京口渡江北上,一路上不断收复失地,招募兵勇,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318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是为晋元帝。不久之后任命戴渊为征西将军,总领司、兖、豫、并、雍、冀六州军事,出任司州刺史。
祖逖见此大为心寒,想着自己亲身北伐,一路收复失地,竟然得不到朝廷信任,反倒重用戴渊这等毫无远见卓识之人。同时又看到朝廷之内各臣工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国家无心北伐,既有战果也将化为乌有。
祖逖忧愤成疾,在五十六岁时便在雍丘病逝了。
乱世易处英雄,祖逖、刘琨都是个中翘楚,但很可惜的是,这个时候的英雄往往能得民心,但并不能竟成己志。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其他网友观点
闻鸡起舞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其中的主角祖逖因为其勤劳和远大志向而被后人敬仰。我想大家都还记得祖逖的目的是为了北伐,为祖国收复失地。那么祖逖最后完成了他的目标了吗?他最终结果又是怎样的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闻鸡起舞
既然要说祖逖,那么我们就从闻鸡起舞说起吧。祖逖出生了一个富家之中,自幼就过着非常优越的生活。祖逖还有一个意气相投的好朋友叫做刘琨,可以说这个时候是祖逖最为幸福的生活了。按理来说,生活在一个富家之中,自然会沾染上一些富家子弟才有的脾气,例如说是花天酒地,例如说是强抢民女之类的,祖逖都没有,相反他还很有侠士之气。据记载:
“然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辄称兄意,散谷帛以周贫乏,乡党宗族以是重之。”
就是说祖逖非常有古代侠士的风气,他为人慷慨,经常周济身边的穷人,因此在宗族之中往往受人尊重。其实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好的将军往往都是大方之人,也正因为如此,士兵们才愿意为之效力。
祖逖和刘琨的关系非常好,好到有些像刘关张三兄弟之间的关系,祖逖和刘琨常常睡在一起,谈论天下大事,讨论未来去向。闻鸡起舞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发生的:
“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一次晚上,两个人在睡觉,睡着睡着刘琨就听见了半夜鸡叫,因此刘琨便站起身来,和祖逖一起练武,想要锻炼自己的体魄以便更好为国家服务。
两个人的快乐时光没过多久就被打破了,这时候的晋国爆发了八王之乱,人们纷纷从北方迁移到相对安稳的南方,祖逖和刘琨也率领其宗族进行了迁徙的作业,最终在领导力杰出的二人的带领下,整族人安全地到达了南方。
二、在南方的生活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迁徙后,祖逖的家产也去了一大半,因此祖逖和手下人常常过着比较贫苦的生活。说实话,如果换了一般人的话,可能就勒紧裤腰带,努努力扛过这段苦日子。但是祖逖不一样,祖逖不是个迂腐的人,为了不让自己和手下饿肚子,祖逖便想到了通过打劫去谋生,据记载:
“扬土大饥,此辈多为盗窃,攻剽富室,逖抚慰问之曰:“比复南塘一出不?”或为吏所绳,逖辄拥护救解之。”
当时南塘一代有很多富人,祖逖和手下便依靠打劫富人为生,当时如果有手下被官府抓住了,祖逖还会出面解救自己的手下。至于说祖逖解救的时候是用什么手段,我们就不知道了。但是我可以推测的是,在当时祖逖绝对是一个黑道白道都吃得开的人。
说实话,祖逖这种做法在当时绝对是大逆不道而且极其影响自己的前程的。在魏晋时期,流行臧否人物和清谈之风,人们在没事的时候,自然喜欢互相说一些八卦或者是品评一下个人的性格品德如何,最终这些东西很有可能对你做官产生重要影响,例如说《世说新语》就是一本很有名的段子书,可见当时的风气。祖逖以打劫为生,自然会被这些好清谈的人不容,但是祖逖似乎丝毫不在意。
后来东晋小朝廷好不容易安顿了下来,人们都人心惶惶,但是唯独祖逖站了出来,慷慨陈词说要北伐。皇帝需要一个这样勇敢的人,但是皇帝内心也认为北伐不会成功,因此仅仅是给了祖逖一些象征性的奖励和物资:
“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禀,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
也就是说,皇帝仅仅是给了祖逖一千人的饭和三千匹布,不给铠甲不给兵,全部都让祖逖自己去准备。我猜皇帝的心里肯定也有一个这样的想法:你祖逖不是能抢嘛,不是大强盗嘛,那你就带着你手下的小强盗去吧,自己去打劫物资,自己去收复北方。北贼死了除外患,祖逖死了除内忧。
就这样,祖逖带着自己的小强盗和一些物资踏上了北伐的征程。
三、祖逖北伐
不得不说,是金子就会发光。像祖逖这样有能力的人,不论去到哪里都是熠熠生辉了,即便是在这种没兵没钱没粮的境地之中,一样能展现自己的光辉。
祖逖在北方刚刚立足,就有无数北方的坞堡堡主来揍祖逖这个外来户了。面对着气势汹汹的敌人,祖逖或拉或大,不久之后就将他们全部平定。
此后祖逖将面对他人生中最大的敌人,那就是石勒了。石勒第一次发兵五万人去攻打祖逖,结果被祖逖巧使妙计给打了回去;之后石勒又派铁骑万人去攻打祖逖,结果又被祖逖给打了回去。就这样,祖逖成功地在北方建立起了一块自己的基业。后来石勒主动求和并与祖逖开通了市场:
“ 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通过这一块市场贸易,祖逖成功地挣了一大笔钱。在这之后,祖逖的人马一天天多了起来。祖逖一直向北打,甚至打到了黄河沿岸。也就是说,从长江沿岸到黄河沿岸的地方被祖逖收复了很多。就在这个时候,天妒英才,祖逖染上了重兵,不久之后便去世了。祖逖临死前说:
“为我矣!方平河北,而天欲杀我,此乃不祐国也。”
我刚刚平定了黄河以北,结果老天爷就要收走我了。这是老天不保佑我们东晋啊!祖逖身死,年仅56岁。我想如果给祖逖足够长的时间,或许他真的可以收复北方吧。只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其他网友观点
闻鸡起舞的故事发生在西晋,讲的是一个叫祖逖的人,听到鸡鸣就起床练剑,立志报国的故事。而西晋这个朝代和后面的东晋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乱世,也就有了祖逖最后忧愤而死的悲剧。
祖逖,出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的世家大族,家里世代都是当大官的。在那个士族门阀制度盛行的时期,只要你出生在名门望族,不论能力都是可以做官的,但祖逖却是一个一类。
祖逖年轻时,性情豁达,不修仪检,十四五岁了都还不愿意读书做官,但却轻财好侠,慷慨节尚,常常用兄弟的名义向穷苦人施舍钱财,所以祖逖的兄长们虽然对他放荡不羁的性格很无奈,但也不愿意逼他。
再后来,祖逖觉得行侠仗义是小义,报效国家才是人生大义,于是开始读书,不久就“博览书记,该涉古今,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被举为司州主簿。
在就任司州主簿的期间,祖逖结识了人生知己——刘琨,关系好到“同床共枕”的那种,两人经常激昂慷慨地谈论天下大事,互相勉励将来要为国家做一番大事。
一日清晨,祖逖听到外面的鸡叫声,认为是老天爷在激励自己,于是一脚提醒了同睡的刘琨,一起起床练剑,也就有了闻鸡起舞这个成语。
然而,一个又一个大变局接踵而至,意气风发的有志青年,最终变成雨中浮萍在悲剧落幕。
天下大乱
291年,八王之乱爆发,祖逖和刘琨二人在先后上场的八王之间左右浮沉
304年,匈奴人刘渊在北方叛晋自立,尊高祖刘邦、昭烈帝刘备,自称汉王,不久后建立汉国,史称汉赵。
306年,在八王之乱中获得最终胜利的东海王司马越,派刘琨出任并州刺史,抵挡汉赵的南侵。
307年,北方局势逐渐不可收拾,司马越派琅琊王司马睿南下扬州,经营南方。
310年,刘渊病逝,四子刘聪杀刘和篡位
311年,司马越病逝,刘聪攻克洛阳,俘晋怀帝,祖逖带领家族宗亲南渡,投靠位于江南的司马睿。
△311年西晋形势
至此,昔日闻鸡起舞的好友,一个在并州,一个在扬州,一南一北为挽救这个破碎的国家而流血奋斗。
祖逖北伐
313年,刘聪杀死被俘的晋怀帝,晋愍帝在长安即位。为了收复洛阳和北方失地,晋愍帝下诏,令经营南方的司马睿率军勤王,但司马睿知道晋朝已经没有能力收复中原,只想保住东南半壁江山,不愿北伐。
△司马睿
祖逖得到晋愍帝下令勤王的消息后,向司马睿提出建议,坚持北伐:“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藩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则郡国豪杰必因风向赴,沈弱之士欣于来苏,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
司马睿听后大为动容,于是封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并给了祖逖一千人和三千匹布,让他收复中原。
虽然司马睿靠不住,但也算是师出有名,祖逖带着这千把人渡江前往江阴,在过江的时候,祖逖中流击楫,发誓说:“不收复中原,绝不回头”。到了江阴后,祖逖开始冶炼兵器盔甲,招募士卒,拉起了一直几千人的队伍后,才开始中原进发。
当时的中原,主要有两股势力:一是羯族石勒的势力,二是汉人的坞堡势力。
刘渊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击败西晋,除了西晋在八王之乱中内耗严重,还得益于羯族石勒势力的归顺,可在刘渊死后,石勒开始成为汉赵政权的内部隐患,并最终导致汉赵分裂为前赵和后赵。而坞堡势力则是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二十多年的战乱期间了,地方大族吸引流民而形成的民间武装组织。
祖逖进入中原最先接触的就是这些汉人的坞堡组织,这些坞堡拥有自己的经济圈子和军事力量,虽然名义上属于晋朝,但长期脱离中央政府的统治,属于三不管的地带,尤以占据谯城的张平、樊雅二人势力最大。
祖逖进驻芦州(今安徽毫县)时,派人去联络张、樊二人,但发生冲突,导致张、樊二人与祖逖的北伐军对抗。经过一年的对峙,祖逖才得以通过反间计杀死了张平,破降樊雅,在中原站稳脚跟。
在三年多的北伐中,祖逖击退了石虎和石勒的数次进攻,军威大盛,越来越多的坞堡主和地方武装前来归顺祖逖,“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使“石勒不敢窥兵河南”。
在祖逖连战连捷的同时,北方的局势再次出现巨变。
316年,刘渊的侄子刘曜攻克长安,俘晋愍帝,西晋灭亡。同年,镇守并州的刘琨在西晋灭亡后也被击败,投靠幽州刺史,鲜卑左贤王段匹磾,并在一年后死于鲜卑内斗。
318年,刘聪病死,汉赵帝国发生内乱,刘曜自立称帝,都长安,史称前赵;石勒亦反叛自立,都襄国,史称后赵。同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即晋元帝,晋王朝进入东晋。
320年,正当祖逖劝课农桑,练兵积谷,准备向和河北进军时,晋元帝却任戴渊征西将军,都督兖、豫等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镇合肥,剥夺了祖逖的军事指挥权。祖逖认为戴渊是南方人,虽然才能但没有远见卓识,自己辛辛苦苦收复河南,到头来却得不到朝廷的信任,为他人做嫁衣,很是不满。
321年,东晋内部局势愈加紧张,祖逖知道北伐大功难成,最终忧愤成疾,病逝于雍丘(今河南杞县)。
△320年中原局势
北伐失败的原因
晋元帝司马睿,身上流着司马家族的血液,为什么坐视刘渊刘聪侵占中原,西晋灭亡,甚至在祖逖北伐取得巨大成就,汉赵政权内斗分裂的时候,剥夺祖逖军权,致使北伐失败?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东晋内部的南北对立
西晋的统一的时间太过短暂,以至于没能有效化解南北士族间的矛盾,当司马越派司马睿经营江南之时,如果不是琅琊王氏居中调和,司马睿根本无法在南方立足。永嘉南渡后,大量北方士族南下,进一步加剧了南北士族间的矛盾,北方士族占据着高官显位,享受政治上的特权;而南方士族作为土著,控制着江南土地和劳动力,享受经济上的特权。
△写下《兰亭集序》的王羲之,便出生于琅琊王氏家族
南北士族在政治和经济权益上的争夺,是东晋内部极不稳定的因素,司马睿维持东晋在江南的统治已经是费心费力,更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条件兴兵北伐。也就有了祖逖申请北伐时,司马睿之派了一千士卒和三千匹布,敷衍了事。
皇权和士族的矛盾
前面说到,司马睿之所以能在南方立足,以王导为首的琅琊王氏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可以说,东晋的建立完全是建立在士族的支持上的,因此也有了“王与马公天下”的说法。
司马睿作为东晋名义上的统治者,并不甘心和别人“共天下”,于是筹划剪除士族,尤其是琅琊王氏的权力。
司马睿开始重用寒门出生的刁协、刘隗、戴渊等人,但当时东晋的主要军事力量全都掌握在荆州刺史王敦的手中,如果贸然下手,王敦可以率荆州大军顺江而下,将建康城围得水泄不通。
为了掌握能和王敦对抗的军事力量,司马睿看上了祖逖的北伐军,于是就有了戴渊都督兖豫六州军事,夺祖逖军权的事情。
司马睿虽然掌握了北伐军,但他选用的这些人也确实草包。322年,王敦以诛杀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攻入建康,司马睿战败求和,王敦得以顺利独掌朝政,本还可以“共天下”的司马睿,这回变成了真傀儡。
其他网友观点
闻鸡起舞有两个主角:祖逖、刘琨。
祖逖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阳遒县(今保定市涞水县)人,东晋军事家。
他在建武元年(317年)率部北伐,得到各地人民的响应,数年间收复黄河以南大片领土,使得石勒不敢南侵,进封镇西将军。但因势力强盛,受到东晋朝廷的忌惮。
太兴四年(321年),朝廷命戴渊出镇合肥,以牵制祖逖。祖逖目睹朝内明争暗斗,国事日非,忧愤而死,追赠车骑将军,部众被弟弟祖约接掌。北伐大业也因此而功败垂成。
刘琨
刘琨(270年-318年6月22日),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
八王之乱时,效力诸王,累迁并州刺史,封广武侯。永嘉之乱,坚守晋阳九载,抵御汉赵和后赵的入侵。晋愍帝即位,拜司空、大将军、都督并冀幽诸军事。并州为石勒所陷后,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却惨遭杀害。太兴三年(320年),平反昭雪,追赠侍中、太尉,谥号为愍。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闻鸡起舞故事里的主角后来怎么样了?.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