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战争的成语:谁能给我介绍下古代战争中所包括的成语故事?

网友提问:

谁能给我介绍下古代战争中所包括的成语故事?

优质回答:

古代战争中所包含的成语故事有很多很多,诸如暗度陈仓、风声鹤唳、假途灭虢、围魏救赵、四面楚歌……

暗度陈仓

定义:暗度陈仓是一种战术,是三十六计中的其中一计。意思是,军事上采取正面佯攻、佯动以误导敌方,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向另一方面进行掩袭。

故事内容:

楚汉相争时期,项羽凭借强大的实力,违背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自立为西楚霸王,把偏远的汉中和巴蜀一带封给刘邦。刘邦听从谋士张良的建议,先到巴蜀养精蓄锐,以等待时机。刘邦到汉中后,烧毁沿途栈道,以示自己不再回关中。项羽从此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

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并采用其计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修复原来烧毁的栈道,佯装要从栈道出击进攻关中,实际上却带领主力部队抄小道袭击了陈仓。刘邦以其精锐部队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了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从此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风声鹤唳

释义

风声鹤唳: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极度慌张,到了自惊自扰的地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弦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典故: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符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弦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符坚集兵于淝水边,仗着兵多将广,有些轻敌,认为自己非常有把握战胜晋军。

而谢弦为了以少胜多,使出计策,派使者到秦营,建议秦军后退。符坚求胜心切,违背众将意愿,执意后退。但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听到要后退,都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谢弦见敌军溃退,指挥部下迅速渡河杀敌。

秦军在溃退途中,丢盔弃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叫声,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奔逃。就这样,晋军以少胜多,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假途灭虢

定义: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故事内容:

春秋初期,晋献公,积极扩军,拓展疆土。晋献公为了夺取崤函要地,决定南下攻取虢国,但虞国为必经之地。晋献公害怕两国联合抗晋,遂采用大夫旬息各个击破之计,先向虞借道攻虢,再司机灭虞。虞公贪利,受晋国贿赂,不仅答应借道,还自愿作晋军先锋攻打虢国。

当年夏,晋虞联军攻下虢国重镇下阳,使晋控制了虢虞的交通要道。二十二年,晋又故技重演,又一次向虞借道。宫之奇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说虞公不要借道,但虞公仍不听建议。后晋占领了虢国都城上阳,稍事休整后,趁虞不备,突然发动袭击,俘获虞公,灭了虞国。

……

其他网友观点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因古代战争而形成的成语典故不胜枚举。下面就试述两个:

暗渡陈仓秦朝末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后来项羽与刘邦两军形成了当时数一数二的两股势力,为了争天下,约定谁先攻入咸阳,谁就做关中王。

刘邦在陈恢的建议下,不是一味攻城拔坚,而是对秦军守城将领封官许愿,自已率军走近路很快就进入了咸阳。

项羽一听刘邦已进入咸阳,不由大怒,急冲冲带领40万大军赶来,当时刘邦只有10万人马,面对强大对手,只好把关中和咸阳让给了项羽,自已带着人马来到当时偏僻的汉中地区,去做了汉王。

当时,项羽为了防备刘邦,专门封秦朝降将章邯为雍王,让他堵着汉中的出路。而刘邦为了迷惑项羽,还将计就计地把进入汉中的栈道也烧了。

在萧何等人的协助下,刘邦渐渐羽翼丰满,就趁项羽出关平叛时,派人摇大摆地修复被烧毁的栈道,吸引章邯大军的注意力。暗地里却派大将韩信,从小路率大军东出陈仓,一举攻下了咸阳,然后如出笼猛虎般直扑彭城,拉开架势开始与项羽争夺天下了,最后终于逼的楚霸王项羽乌江自杀。。

勇冠三军出自西汉武帝时,兵败被俘的李陵,在《答苏武书》中所写的”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一句。

李陵是汉名将李广的孙子,从小精于骑射,又谦让下士,汉武帝觉得他绰有祖风,就让他领五千骑士,为征伐匈奴的贰师将军李广利运送粮草。

李陵不干,要求自成一军,侧击匈奴。汉武帝知道他是不愿受李广利的指挥,所以很不高兴,就说没有马可给他了。李陵说,臣愿以少击多,只领五千步兵就可直捣匈奴单于王庭!

意气风发的李陵出境后恰好遇上了躲避李广利汉军的三万匈奴主力,以强弩射杀数千匈奴兵。单于大惊,就又招集左、右两王约八万人马围攻李陵。李陵毫不畏惧,率军又斩杀三千多匈奴兵。如此再三,几天时间且战且走,快到汉朝边界时,匈奴单于不敢追了,想撤军。这时一个李陵部下因受罚而叛逃,告诉单于李陵没有援军,五十万支箭已告尽,只剩三千人马,且伤兵过半。

匈奴单于一听大喜,振作精神又挥军追来。这时李陵军已只靠拆掉车轴当武器来作战了,又杀了一些敌军后,终于力屈被俘。

李陵被俘后,匈奴人如获至宝,单于把女儿嫁给他,还封他为右校王。李陵因家人已被汉武帝屠灭,就只好身在异乡为异客了。这时,恰好出使匈奴的苏武也被扣留,由于过去在汉朝时李陵与苏武关系不错,单于多次派李陵劝说苏武投降匈奴,都被苏武严词拒绝了。

后来汉匈关系和好,被扣十九年的苏武被放回国,后被封关内候,而李陵就永远地留在匈奴了。

汉昭帝时,曾让苏武写信招李陵回国,已铁心留在匈奴的李陵就写了这封《答苏武书》,讲述自己的心迹,说明了不回去的原因。书中情真意切,悲壮激昂,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

以上两则成语故事,就是产生于古代真实的战争中,读来饶有趣味,还对了解中国古代军事史有一定帮助。

其他网友观点

马革裹尸

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东汉时期大将马援,马援为抗击外族入侵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四面楚歌

楚汉交战时,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少粮尽,被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层层包围起来,夜间听到汉军四面都唱楚歌,项羽吃惊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为什么楚人这么多呢。

纸上谈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少时学兵法,善于谈兵,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代廉颇为赵将,只照搬兵书,不知变通。结果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兵打败。后用以比喻只凭书本知识空发议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破釜沉舟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与秦兵打仗,领兵过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表示不胜利不生还。后比喻下定决心彻底干一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草木皆兵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出兵攻晋,前锋在安徽寿春洛涧被晋军打败。苻坚登寿春城瞭望,看到晋兵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晋兵,认为遇到了劲敌,因而感到害怕。后来就用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用兵如神

东汉时期,刘备派诸葛亮留守荆州,自己带兵进攻益州。诸葛亮深知益州守将张任胆略过人,不能轻敌。于是亲自带兵前去诱敌,张任见诸葛亮带一支队伍不整的军队来袭,心想他用兵如神只不过是传言,于是中计成为诸葛亮的瓮中之鳖。

其他网友观点

人类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战争史,史书上大大小小的战争记录数不胜数。其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战争人才,留下了很多经典的典故。也创造出了一个一个战争神话。

战争虽然摧毁了很多美好,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

中华战争史留下了很多典故,今天介绍几个比较有名的典故。

一 破釜沉舟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秦朝末年,秦二世派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团团围住。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派他们率军去救援。

项羽带领军队渡河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的船只凿沉,击破烧饭用的锅子,烧掉宿营的屋子,只携带三天干粮。在军中形成了,不进则退不胜则死的氛围。最终项羽带领着这群抱着必死之心的虎狼之士大破曾经横扫六合的秦军,创造了一个经典的战争神话,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相近谚语或成语:义无反顾、背水一战、决一死、置之死地而后生。

二 围魏救赵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战国时(公元前353年) 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 ,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

这种方法被后世广泛而用,相关的战术有“围点打援”、“攻其必救”。通过进攻敌对势力薄弱的地方,让原本处于攻势的敌人被迫进入防御,并将敌人调动到对自己有利的战略位置。通过此种方法变被动为主动,起到打击消灭敌人的目的。

相近谚语或成语:调虎离山,声东击西

三 老马识途

这个典故出自《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带领军队讨伐孤竹国,战斗从春天一直到了冬天。战斗结束后齐桓公带领军队凯旋回师。谁知全军在野外迷失了方向,这时候管仲出了一个计策。

他找了一匹从小在齐国长大的老马,把老马放在队伍的前列不去管它,全军跟随老马行动。最终这匹老马带着齐军顺利地回到了齐国。

相近谚语或成语: 识途老马、驾轻就熟、轻车熟路 。

结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战争史涌现出来的人物及典故如繁星般灿烂而不可胜数。历代的精髓不是寥寥数语就可尽言,在此权当抛砖引玉将几个精彩的成语分享给大家。

期待您在留言区留下你最熟悉的典故。

其他网友观点

要说古代战争中包含的成语故事还真挺多的,下边列举两个个供大家欣赏。

一:草木皆兵:东晋的时候,秦王符坚控制了中国北方地区,他觉得自己实力强大,就想一举消灭江南的晋朝,于是他率领九十万人马杀奔晋朝而来,晋军大将谢石,谢玄率八万人马迎战。

符坚看到晋军兵少,就想以多取胜,迅速出击,但没有想到,他的先头部队二十五万人马在寿春被晋军打了个出其不意,大将被杀,损失惨重,秦军锐气被挫,军心动摇,士兵纷纷逃跑,这时候的符坚站在寿春城上,看见晋军队伍严整,将士士气高昂,在看看北方八公山上的一草一木都像晋军士兵,后悔自己来攻打晋朝太轻率了。晋军实力强大,到处都是晋朝的士兵,我怎么可能打败人家呢。

符坚心里已经害怕了,但自己率领这么多人马来了,就这么回去太丢人了,怎么也得打打看呀,于是他命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列阵,想凭借地理优势对抗晋军,这时候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让符坚把队伍往后撤一点,晋军过河和秦军一较高下。符坚暗笑谢玄不懂兵法,兵法讲半渡而击,只要你一渡河,队伍没整顿好,我就下令出击一战就把晋军打垮了。

于是他答应了谢玄的要求,命令秦军后撤,他没想到这时候的秦军已经是惊弓之鸟了,撤军命令一下,秦军士兵撒丫子就跑,都以为已经败了,而晋军趁机过河追击秦军,秦军溃不成军,尸横遍野,符坚也受伤逃跑了。这就是草木皆兵成语故事的由来。

二:瞒天过海:瞒天过海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一计,这个典故来自李世民远征高丽的时候。

唐朝时候,李世民应新罗国的约请,去征讨高丽,大军往东进发,一路走来,到了茫茫大海的边上,李世民这么伟大的皇帝,是个旱鸭子,看着波浪滔天的大海,那船在水里晃来晃去,他哪敢上船啊,但也不能这样班师回朝,有损大唐皇帝英名。于是面有难色,大臣们也面面相关,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当时的薛仁贵还是个下级军官,他明白皇帝的心思,想出了一条妙计。第二天,营门外来了位仙风道骨的老人,请求面见皇上,说有办法让大军平安渡海。李世民一听有这样的高人,马上吩咐请进来,老人进来后向皇帝行了大礼说道:老朽不才,算到皇帝远征,在此地遇阻,特地来解困,现在渡河的一切都准备好了,请皇上去看看如何

,李世民很高兴,在文武官员陪同下出了营门,看见凭空出现一条彩色帐子搭成的甬道,走过甬道进入一个超级豪华的房间,四壁挂着绫罗绸缎,地上铺着柔软的垫子,李世民一进屋,立即响起了动听的音乐,侍女端上酒菜,李世民和群臣推杯换盏,高高兴兴的喝起酒来,忘记了渡海的烦恼。

正喝得高兴,突然觉得房子剧烈的摇晃起来,外边也刮起了大风,李世民大惊失色,推开帐子一看,四面怎么都是茫茫大海,自己是在一条大船上了,十分诧异,问道:这是怎么回事,那位老人跪倒在地,扯下假胡须禀告道:微臣薛仁贵参见皇上,因见皇上为渡海忧心才想出这个办法,是怕惊了圣上大驾,请皇上赦臣无罪,李世民自然也没有怪罪。薛仁贵就这样把唐朝天子骗上船渡过了大海。这就是瞒天过海的成语故事了。

好了,两个古代战争成语故事讲完了,如果大家喜欢,点个关注吧。

其他网友观点

群友们写了不少有关战争的成语典故。我再接龙几个。

一,一鼓作气。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召见他,问庄公打仗靠什么取胜。鲁庄公说:了三个取胜的理由。曹刿否定了前两个,但对庄公合情合理合法处置大小案件十分赞赏,认为庄公这才是尽职之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刚上战场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鼓三次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结果,齐军大败。

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擂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就会减弱。等到第三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他们。

二,一败涂地

(刘邦)

陈涉在大泽乡起兵反秦,沛县令想归附,部属萧何和曹参建议说:“你是秦朝县令,现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刘邦召回来,挟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办了。”沛县令立即命人去请刘邦。可是当刘邦回来时,沛县令见他领有近百人,恐他不服从自己的指挥,又懊悔起来。于是下令紧关城门,不让刘邦进城。刘邦在城外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尉给城里的父老,叫沛县父老们齐心杀了县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否则,一旦城破,人命难保。父老们果真杀掉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沛县,并请地做县令。刘邦谦虚地说:“天下形势很紧张,假若县令的人选安排不当,就当“一败涂地”,请你们另外迟择别人吧!”但最后,刘邦还是当了县令,称做沛公。

三,坚壁清野。

(荀彧)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荀彧非常有才干,先投靠袁绍,见袁绍不能成大事,后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忙着要出兵徐州。荀或却劝曹操不要出兵。他分析道: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彧的话,十分佩服 ,就转而布置军队收麦子,不再攻打徐州。

四,揭竿而起。

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去。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另一个叫吴广。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才到大泽乡,天大雨,只好扎了营。可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要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现在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反了。于是他俩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

五,势如破竹

(杜预)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统一全国。他召集时,多数人认为吴国尚有实力,一举消灭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 于是司马炎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于公元279年,调动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司马炎又下令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 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 最终,吴国投降。

六,如火如荼

(夫差)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北上争雄。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让夫差进退两难。夫差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建议还是先打败晋军,再回去收拾勾践。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 每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中间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进攻。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象深不可测的大海。 晋军被打败了。

七,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漂泊。一次,,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 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我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公元前633年,楚晋开战作战,晋文公为了实现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八,草船借箭

周瑜见诸葛亮有才干,总想找机会除掉他。一次,周瑜以公务为由,要诸葛亮10天内赶造十万支箭。没想到诸葛亮答应了,还说只要3天时间。周瑜很高兴,和诸葛亮立了军令状。 诸葛亮悄悄找来鲁肃,说:“请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士兵。船用青布盖起来,在船的两边扎上一千多个草把子。”鲁肃答应了。到了第三天四更,诸葛亮和鲁肃坐着这二十条船来到江里。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人面对面都看不清。船靠近了北岸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一字儿摆开,叫船上士兵擂鼓呐喊。曹操摸不清虚实,不敢出兵,调集了一万多士兵朝江里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把二十条船掉个头,继续擂鼓呐喊。天快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已经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去。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九,直捣黄龙。

金朝侵宋,岳飞奋而抗金。岳家军奋战10余年,收复了大片失地。朱仙镇会战,大破金兀术,金人士气尽丧,宋人锐气高涨,被金国占领的人民也纷纷起来响应,收复中原指日可待。岳飞高兴地对部下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谁能给我介绍下古代战争中所包括的成语故事?.jpg” />

与有关战争的成语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