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泽明之梦,黑泽明之梦狐狸娶亲?
文||瑞瑞不是陈瑞
它告诉我自然界异乎寻常的力量,同时也使我了解了异乎寻常的人心。
——黑泽明
中间:大师黑泽明
1990年,80岁的黑泽明在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获得终身成就奖,此时的他也已到耄耋之年,他的一生创作无数更是获奖无数。
日本媒体曾评价他“在他之前,西方世界想到日本的时候,是富士山、艺妓和樱花,从他开始,西方世界想到日本的时候是黑泽明、索尼和本田”。
黑泽明在电影界的地位可见一斑,他的超级迷弟斯蒂尔伯格更是赞誉他为电影界的莎士比亚,他镜头下的人物和风景色彩浓郁,极富民族艺术性。
《黑泽明之梦》就是他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拍摄《梦》的时候,黑泽明已经年过80,晚年的他历经世事沉浮,创作中体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对于人生的回顾和感慨,他把想说的话都放在了《梦》这部电影里,《梦》对于我来说更像是黑泽明对于他一生的总结,没有生硬的说教,也不故作深刻,而是简洁明了地讲道理。
《梦》
《梦》的全片共有八个梦境,八个不同的主人公,八个看似毫无关联却又彼此呼应的主题。这八个梦分别是:太阳雨中狐狸娶亲、女童节桃园奇遇、风雪中的垂死挣扎、隧道里的士兵亡灵、梵高和乌鸦、红色富士山、垂泪食人魔、世外桃源水车村。
这八个梦几乎贯穿了人类生活的所有主题,人与自然、战争与和平、人类与社会,在不同的梦境里有着不同的场景,配合着不同的色彩将人类所面对的所有主题一一呈现,观影的同时更能引发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该如何相处。
以孩童的视角,折射出人与自然的关系
①第一梦:太阳雨中狐狸娶亲,自然界的秩序谁也不能破坏
这是最纯净的一场梦,以孩童的视角说故事,稚子在一个下着雨的晴天不顾母亲的告诫,偷偷窥视了狐狸的婚礼,而狐狸的婚礼在自然界本就是禁忌,触怒了狐狸,狐狸留给母亲一把刀,让他转交给男孩以死谢罪当作惩罚,母亲将男孩赶出家门,让他去彩虹的尽头寻找狐狸请求原谅。
狐狸娶亲
这个梦境更像是阐述人与自然的一种相处方式,稚子代表人类行为,狐狸代表自然界秩序,而母亲看似冷血无情,却更像是一个公正的裁判,稚子没能忍住好奇心,窥视大自然禁忌,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
第一重惩罚是母亲将他赶出家门,紧闭的大门隔绝了他与过往单纯宁静的生活;第二重惩罚是“以死谢罪”,去彩虹的尽头请求狐狸的原谅,梦境的最后稚子找到了彩虹的尽头,烟雾缭绕中那一抹亮丽的彩虹和远处重峦叠嶂的山峰形成鲜明对比,创作者采用留白的方式结尾,谁也不知道最后狐狸是否原谅了稚子,不过一亮一暗的强烈对比似乎在预示着一个并不明朗的未来。
稚子的这种行为更像是人类猎奇本能驱动下对于大自然的僭越,大自然是世间万物的家园,人类和各方生灵应互不打扰,各安其命,和谐相处才是生存之道。
彩虹的尽头
②第二梦:女童节奇遇,永远不要丧失热爱自然的本性
相比于第一个梦的神秘冷酷,第二个梦更多了些自然的亲和力。男孩误入桃林,被误会成砍伐者接受大自然的宣判“你将永远不能够回家”,影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桃树神化,一方面增添了童话色彩,另一方面与故事背景相呼应——女童节(又称桃花节,中国传入日本的一种传统节日)。
男孩和“桃魂”对话的过程,镜头采用俯拍的方式,一高一低形成鲜明对比,无形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地位,自然包容万物,人类只不过是自然界中的沧海一粟。
处于顶端的“王”更是拥有裁定的权力,当他们质问男孩有没有丧失热爱自然的本性,男孩回答说“桃子可以用钱买,但是要上哪去买一片开满桃花的果园呢,我喜欢这片果园和百花怒放的桃树”,男孩的这番话直接表明自己的心声:我热爱自然,热爱这片桃林。“桃魂”深深被男孩的这番话感动,决定为他开一次花,让他最后再见一次桃园百花怒放的景象。
桃魂
满屏怒放的桃花美得令人窒息,紧接着一个突兀的树干打碎了孩子的美梦,缓慢轻快的音乐到这里也徒然降了半拍,周围一阵寂静,独剩一株新生的桃花在风中摇曳,梦醒了。
就像男孩说的“桃子可以用钱买,但是要上哪去买一片开满桃花的果园呢”,我们每个人都会长大,但是我希望在这份成长中永远不要失去热爱自然的本性。
从战争和生存的角度披露人与社会的关系
①第三梦:风雪中的垂死挣扎,直面困境的最好方式就是自我拯救
梦境一转来到了雪山,一支登山队伍出现在白雪皑皑的山峦之中,零零散散的几个登山队员步履蹒跚的走在雪地里,整整六分钟的画面没有一句对白,随之放大的是登山队员沉重的呼吸声和脚步声,单一的画面和音效无一不在强调着恶劣的环境,让人声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份无助和不明方向的绝望。
随着夜幕降临,队伍里撑不住的队员越来越多,有一个队员说“天又黑了”,沉闷的嗓音透露着说不出的绝望,好像永远也走不出去了。他们开始质疑方向是不是走错了,逐渐失去坚持下去的毅力,走在队伍最前面的那个人坚持方向没有错,“我们的营地就在峡谷对面”,他是队伍里最清醒的,意志力也是最坚强的。
风雪中的挣扎
经受不住寒风的摧残和迷途的绝望,一个又一个队友倒下了,死神幻化成美丽的女子对他们进行催眠,队伍最前面的那个人也渐渐倒下了,“风是暖的,雪是烫的”死神一遍又一遍催眠着他们,就在他们沉沉睡去的时候,队伍的领头人仍保留一丝清醒,他知道这都是幻想,如果就这样睡过去那也就意味着死亡。
他拼尽最后一丝意志力企图站起来,瞬间所有的幻象被打破,死神被狂风拉扯着消失殆尽,远处的山峦也在轰隆着,和刚才幻境中温柔的音乐天壤之别,队员们也都渐渐醒了过来,暴风雪也停了,不远处营地的篝火闪亮着,号角声也吹响了,这一刻他们看见了希望。
死神的骊歌
这重梦境中对人类最大的考验就是个人的意志力,在困境中我们往往会因为看不到“方向”,不知道该往哪里走,而想要放弃,在困境中怀疑自我、迷失自我,这样我们永远都走不出去,直面困境的最好方式就是进行自我拯救,紧要关头坚决不放弃,绝望就会变成希望。
②隧道里的亡灵士兵:对战争的无声控诉,战争带来的伤痛将伴随一生
一个经历战争幸存下来的军官,背上行囊踏上征途,走过一段昏暗的隧道,隧道的这头是白昼,那一头是夜幕,空荡的隧道好像一个时空穿梭链一般,不得不说黑泽明在取景方面十分讲究,有着极强的代入感。
这重梦境并没有对战争进行过多的解说,而是通过历经战争的幸存者和亡灵的对话,来披露战争的罪恶性,贯穿整个梦境的是一条恶狗,从隧道的入口尾随到出口,更像是战争恐怖回忆的一种象征,伴随幸存者的一生。
幸存下来的军官
当军官走出隧道时,象征死亡的夜幕降临,隧道中走出一名牺牲了的战士,战士的造型极具舞台效果,一眼就能看出是亡灵的造型,惨白的脸上满是无助,暗红的血液渗透在军装里,和军官伫立对望,作者将战争中的惨死者和幸存者还原到一个画框里进行对话。
亡灵战士:“指挥官,是真的吗?我真的殉职了吗?我不敢相信我真的死了,我回家了还吃了我妈帮我做的好菜,我不敢相信”。
军官后退几步,梗咽着说道:“你和我说过那是一个梦,你昏迷的时候做的一个梦,你真的死了”。
战士一遍又一遍的追问,让人深切感受到他对于生存的渴望和对家人的眷恋之情,黑泽明对画面的把控也极具渲染力,漆黑的夜幕里远处闪烁着一盏灯,战士指着远方悲伤的说“爸爸和妈妈还在等我回家”,这是一盏为远行游子指明方向的灯,更是象征着爱与和平。
战士和军官
黑泽明通过生死者的对话,强烈地表达了对于战争的痛恨,极具渲染力的画面无形中也刻画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痛,不仅伴随着幸存者,更伴随着无数的家庭。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危机终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第六重梦境红色富士山和第七重梦境垂泪食人魔在时间和空间上联系紧密,以成人的视角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因为核电站泄露导致火山喷发,宏伟的富士山在一片火海中被染成了鲜红色,人们四处逃窜,恐慌不止,现如今对比日本历史上发生的核电站泄漏事件,好像正如黑泽明《梦》中预言一般——环境危机带来的灾难是毁灭性的,那些高端的科技在毁灭性的灾难面前不值一提,更讽刺的是,这些灾难的发生往往都是因为那些所谓的高科技导致。
红色富士山
环境遭到破环,人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在第七重梦境中作者采用第三人称的方式来讲故事,梦境的开始在一片烟雾缭绕中,故事的主角出场了,衣衫褴褛、造型狰狞,头上的白色小角格外引人注目,这种造型在日本代表食人魔,因为大自然环境被破坏,人类被辐射成食人魔的模样,不仅人类,连动物、花草树木也没能幸免。
这里的蒲公英长成了人类的两倍高,鱼也长了长毛,被辐射了的人类在这里没有任何食物,只有靠着人吃人的方式生存下去,很讽刺的是,这里的食人魔也分三六九等,三只角的食人魔处在食物链顶端,他们靠虐杀一只角的食人魔生存下去,角越多代表做的坏事越多,每到夜晚头上的角就开始发痛,最痛苦的不止是身体上的疼痛,而是他们无法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结束这份痛苦。
食人魔
黑泽明通过食人魔这一角色传递出一种社会阶级观——无论怎样的环境中,阶级观念都一直存在,但是亘古不变的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影片从视觉上极富感染力,地狱一般的景象给人强烈的冲击,影片告诫世人,人类不要奢望能够战胜自然,自然生态一旦遭到破环,人类终将自食恶果。
顺应自然,生死欢愉
将第五重梦境和第八重梦境作为影片的总结是完美的,第五重梦境中黑泽明化身油画爱好者,穿越时空畅游梵高的画作,影片场面从青年赏画直接切换到油画世界中去,在属于梵高的世界里寻找梵高,路过《吊桥上的马车》听到了当时世人对于梵高的奚落和嘲笑,“小心,他住过疯人院”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足以看出他和当时的世俗多么格格不入。
作为画家的梵高和作为导演的黑泽明,在某些方面有着共性,比如对艺术的偏执追求,世人都对梵高切耳的行为感到疑惑,电影里的他解释“我画不好自己的耳朵,所以把它切了”,这是黑泽明眼中的梵高,但更是黑泽明眼中的自己。
梵高的画
对于黑泽明来说,电影就是生命的价值,对电影的热爱也是他的毕生追求,也许我们很难做到大师的境界,但我们一定要有追求梦想的勇气和决心。
梦境的最后,青年来到一个堪称世外桃源的水车村,这里没有科技的身影,也没有战乱,有的是与世隔绝的安宁和最原始的生态环境。梦境的开头,青年路过一座桥,周围一群孩童穿过桥每人采摘一把鲜花放在桥头的石头上,又名“石祭”,原来这里很多年以前有一个流浪的人在这里死去,村民们就为他做了一个衣冠冢,此后路过的人都会采一束鲜花放在石头上,以示祭奠。
这重梦境很自然的引入了死亡礼赞的主题,无依无靠的游子客死他乡,水车村的村民们给了他一个美好的归属,死亡对于他而言反而是一种解脱。
青年和老者的对话
老者:我们试着遵循古法过日子,因为这才是最自然的,现代人都忘了,他们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但他们却摧毁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他们总是自以为能改善这个世界,但他们根本不了解大自然的真谛。
故事的最后青年和老者的对话引人深思,对人类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干净的空气和水源,以及那些我们赖以生存的花草树木,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去尝试如何改善自然,而是学会顺应自然,这才是人类和自然相处的真谛。
写在最后
正如梦境中的那句独白“人生在世做出贡献,死后就会得到尊重”,这是晚年的黑泽明追寻的“极乐”,也是他向往的最终归属,八个简单的小故事拼凑在一起,囊括出人类与自然的所有主题,每一重梦境中的主角或多或少都有黑泽明的影子,这是伴随他一生的问题,更是整个人类所面临的问题。
顺应自然,永远不要失去热爱自然的本性;反对战争,呼吁爱与和平;这是影片给观众的答案,也是黑泽明给自己的答案。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黑泽明之梦隧道.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