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唐诗三百首中有关于端午节的唐诗吗?
优质回答:
“诗圣”杜甫就写过一首《端午日赐衣》的诗,这首诗在他的诗作中并不出名,却难掩作者激动和兴奋心情,甚至是拍了一下皇帝的”马屁”,因为这一次皇帝封他个官职当当,这也是杜甫一生当中当过最大的官—-左拾遗。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公元755年,安禄山造反,大唐由盛转衰。此时的杜甫居住在长安,穷困潦倒, 这一年11月他的小儿子就饿死在家中。两年后,45岁的杜甫怀着报效国家的一腔热血,投奔流亡在外的唐肃宗李亨。肃宗也很欣赏杜甫的才华,就封他为左拾遗,是个八品官,有替皇帝查漏补缺的职责,大概相当于国家纪委的一个部门负责人吧。杜甫很高兴,就写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终世感念皇帝恩情的心意,可能杜甫领到任命和官服的日子恰是端午节。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性格任侠,与当时官场风气明显不合拍,他在左拾遗的位置上两年多,就辞官入川,一路上阅尽人间疾苦,写下很多著名的诗篇。虽然杜甫晚年生活更是艰难,最后客死他乡,但他留下的诗篇堪称当时社会现状的历史记录,可以说,艰难的生活经历苦了杜甫,却成就他千古流传的诗篇!
图片取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其他网友观点
农历五月初五为什么称为“端午”呢?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端阳,那端阳,处处都端阳。”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风土记》中有记载:“仲夏端午,端,初也”意指五月开始的第一个五日。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历代文人墨客以端午为题,写下了大量多姿多彩、脍炙人口的诗篇。《全唐诗》中直接写到端午的诗也不在少数。这些诗篇,有的描写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有的表现生动有趣的节日情景,有的抒发对人生的万千感慨,有的则歌颂与缅怀屈原的伟大人格。
唐代诗人文秀《端午》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此诗不事雕琢,明白自然,既反映了广大人民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昏君佞臣的无比愤懑。尤其后两句,大气磅礴,掷地有声。
赛龙舟是重要的端午节习俗,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龙形的船,做竞渡游戏,是半祭祀、半娱乐性的节目,是一项重要的民间体育活动。龙舟竞渡的场面往往是热烈壮观的。有关描绘赛龙舟的诗歌,唐代张建封在《竞渡歌》中写道:“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红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鼓乐齐鸣,千帆竞渡,场面壮观,扣人心弦,读来让人身临其境。为了衬托竞渡的热闹场面,诗人写到了那些银钗照日、罗衣飘香的美貌女子。她们柔情脉脉,平日很少出门,今天却纷纷出来观看,一饱眼福。
“五月家家过端阳,咸蛋粽子与雄黄”端午节还要吃粽子、插菖蒲、艾草和喝雄黄酒。除了赛龙舟,端午节吃棕子的习俗也由来已久。西晋周处《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一煮之,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唐代诗人元稹的“彩缕碧筠棕,香梗白玉团”,写出了粽子的形状和味道。诗人郑谷的“渚闹渔歌响,风动角棕香”,表明了粽子已为民间普及食品。诗人温庭筠的“盘斗九子粽,欧擎五云浆”,描绘了粽子的大小和质量。连唐玄宗李隆基吃了“九子粽”之后,也诗兴大发:“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可见当时宫廷对粽子也很珍视。描绘的都是对粽子的喜爱之情。
五月的端午,这个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古老的传统节日,在两千多年的文明传承中,依然保持着她的独特魅力和内涵。在浓浓诗香中过端午,我们心中又会多了一层对节俗所承载的文化的尊重和热爱,让人情趣盎然。
其他网友观点
《同州端午》: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作者是唐代诗人殷尧藩。在端午节的这一天,诗人在同州这个地方,不由想起了家乡,想起了这么多年的他乡做客。他已经白发苍苍,积淀了很深的思乡之情,完全不是简单的文字能够表达。
诗人通过儿童的惊讶来突出他对家乡的怀念。儿童们十分惊讶,不懂诗人思乡的痛苦,用“惊讶”来安慰诗人:“你说的故乡是在哪里?”这首诗在结构上模仿了大诗人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巧妙利用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将诗人的思乡之情更深邃化了,让人回味无穷。
《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连》:五月巴陵值积阴,送君千里客于郴。北风吹雨黄梅落,西日过湖青草深。竞渡岸傍人挂锦,采芳城上女遗簪。九嶷云阔苍梧暗,与说重华旧德音。
作者是唐代诗人徐夤。这首诗是诗人在端午节送别朋友而作,诗歌没有像其他送别诗那样重点描写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和祝福,而是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端午节时候的风光和百姓生活上。
《竞渡诗》: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作者是唐代诗人卢肇。诗歌的内容正如诗题所说,主要写的是端午节赛龙舟的场景。我们俗人看龙舟,只会欢呼:“加油,太棒了,太厉害了!”而诗人则用生花妙笔记下了赛龙舟时候的精彩场面,让人隔了千年依然能够看到当年端午节的热闹。
其他网友观点
有
其他网友观点
唐诗有几万首,对于普通人即使有精力读完这几万首,实际上也是没有必要,于是就有很多人开始为唐诗做选本,选本的工作从唐朝就已经开始了。
《河岳英灵集》可能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唐诗选集,选录了盛唐开元二年至安史之乱前夕的诗人,自常建至阎防等二十四人,共收诗二百三十四首,今存二百三十首。
《河岳英灵集》所选诗人历仕坎坷,“皆淹蹇之士”。自这部选集里面就已经有王维、孟浩然、李白、王昌龄、髙适和岑参等人了。
到了唐宪宗李纯的时候,因为他非常喜欢诗歌,就命令狐楚编录近代及当代名家诗进呈以供御览,命名为《御览诗》,又名《唐歌诗》,又名《选集进》,又名《元和御览》。
实际上唐代还有很多选集,只选择两个说明了一下。到了宋代,唐诗的选集更加多了起来。
《万首唐人绝句》是洪迈于淳熙年间编录的。皇帝问:唐人绝句共有多少?洪迈答说有一万首。于是为了凑满一万首,不得不泥沙俱下,所选取的内容太过于繁杂,而且这本书已经不是选集,而是唐人绝句的总集了。
《唐百家诗选》,这本书相传为王安石所编,这套书选诗一百O八家,诗一千二百六十二首。像李白、杜甫、韩愈、王维、白居易等大家的诗都不选入,收录都是冷门的诗人诗歌,所以诗集流传不广。
金元时期最著名的选本就是元好问的《唐诗鼓吹》了,全书选取了王维、高适以下至晚唐、五代七言律诗九十六家,诗五百九十六首。
到了明代,一个叫高棅的人又选编了《唐诗品汇》,选唐诗六百二十家,诗五千七百六十九首,并将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期。
到了清代,最著名的就是沈德潜的《唐诗别裁》和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成为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慢慢成为了儿童启蒙的读物。
所以我们听到唐诗的时候,就会听到关于唐诗三百首的说法。
而且这个三百首也有说法,《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9首、李白诗33首、王维诗29首、李商隐诗24首、孟浩然诗14首。
《唐诗三百首》是仿《诗经》三百篇(诗经共311首,其中6首笙歌无内容)之作。
其他网友观点
举例如下:
一、端午
唐 ·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翻译:端午节的时候,已经接近夏天的中间了,白天的时间渐渐变长了。盐和梅己经在鼎里增添味道,美酒也在杯中倾倒。这是古人就留下的习俗,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靠着栏杆方知木槿长得茂盛,对着水才发觉芦草真的很芳香。天下百姓生活幸福长久,各位大臣共保国家昌盛。大家对国家的忠贞如果能始终如一,这种美德一定也会在后世子孙中传扬。
二、端午
唐 ·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翻译:端午节日从何而来,前人传说是为了楚国大夫屈原。可笑汩罗空自浩浩荡荡,竟不能洗去忠直之士的冤屈。
三、端午日
唐 ·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翻译:年轻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鬓发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了银白,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可叹在岁月面前,圣贤也罢蠢人也罢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四、竞渡诗 / 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唐 ·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翻译:在石溪住久了开始思念端午时节的场景,在驿馆楼前观看开始行动的时机。鼙鼓初击时似雷声,兽头吐威,万人冲破齐声呼喊,跳跃着的浪花与飞鸟争先恐后。多条船像龙一样的向前冲去,果然获得了锦标归来。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唐诗三百首中有关于端午节的唐诗吗?.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