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散文:郁达夫是一流作家吗?为何感觉如今几乎无人知晓?

网友提问:

郁达夫是一流作家吗?为何感觉如今几乎无人知晓?

优质回答: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很多人都喜欢这两句诗,其正是出自郁达夫所写《七律.钓台题壁》中的颔联。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郁达夫是否一流作家,自然非我辈可评。但他一定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绕过的作家,因为他创作的《沉沦》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短篇小说集。

郁达夫出生于书香门第,有着很好的古代汉语基础,阅读其诗词,便可感受到这方面的功力与才气。

但初接触这个名字时,并不是因为诗词。记得那时,我是刚踏入初中,很想了解和阅读一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作品,在老师开出的书单中便有郁达夫创作的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和散文《故都的秋》,但在当时,我并不认为他的文字能达到同时期如朱自清、冰心、愈平伯、鲁迅等作家的高度。

直至毕业多年,再捻起他的集子《沉沦》,才对郁达夫的文字有了新的认识,其在我心目中的排名也迅速上升,因此我认为,阅读郁达夫的作品,是需要一定的阅历和静心阅读方可感悟。

“他近来觉得孤冷的可怜。”多年以后,我依然记得《沉沦》首篇的这起句。一个人孤冷到了可怜的地步,会是怎样的一种情绪?而这种颓废悲切也是郁达夫很多作品的基调。他往往能通过散文化的抒情方式,将心中的迷惘和忧郁表露于笔端。

至于说到郁达夫在今日的知名度,肯定不会是“几乎无人知晓”。何况郁达夫的散文作品《故都的秋》也入选了小学的课文。

最后借用胡愈之先生的一句话作结:

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其他网友观点

相较于郁达夫的小说,元元更喜欢他的散文。

《故都的秋》一文,入选中学课本。比起朱自清的温情,鲁迅的哲思,老舍的天真,沈从文的行云流水,郁达夫的确有”郁郁乎文哉”的书生清气。

该篇成于1934年,与传统的文人伤秋悲秋不同,郁达夫笔下的秋悲而不伤,近乎自虐地拥抱故都的悲凉,几分颓废中,渲染着秋意的乐观之趣。

郁达夫出身富阳书香之家,三岁丧父,早早品味了家道中落世事的酸楚。自幼早慧被母亲寄与厚望,成为三兄弟中唯一以读书为出路的儿子。

由于儿时营养不良,瘦骨嶙峋的他耳朵显得更大,外表清瘦儒雅的文人,才气不容置疑,旧体诗尤佳。一句”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成其最为人知的作品。△郁氏三兄弟

早年投考外交专业,意图从政不成,流学日本也曾意气风发,创造社发起人之一的郁达夫,发表了代表作《沉沦》,这是我国第一部白活短篇小说集。

在文中他写道: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在《苏州烟雨记》中,表现出对崇洋媚外思想的鄙弃,如《春风沉醉的晚上》取材独特,是现代文学最早反映工人生活的作品,赤子之心可见,使之成为五四新文学代表人物之一。

沈从文说过,郁达夫的名字,成为年青人最熟悉的名字了。人人皆觉他是个可怜的人,是个朋友,可以从他作品中,发现自己的模样。

但相较于其他作品中浓烈的性压抑,不伦之恋等。这个性情中人,又对史沫特莱说过:我不是战士,只是个文人。大概因为此,一流文笔也降级了,日后郁达夫在文坛的影响也削弱了。

而相较于非同凡响的文笔,郁达夫的爱情更惊世骇俗,纵情声色自言奋不顾身的天真,与闹剧狗血的结局,渣男一词甩不脱,与被称”神仙眷侣”的王映霞,最终也黯然神伤。

一个多情的江南才子,在家国动荡的时代,筑得”风雨茅庐”也难安稳,且忘却儿女私情,以笔为刀奔赴战场,后来被日本人杀害于马尼拉。有人说他是”文坛不明飞行物”,死后连遗骸都找不到,也有称他为”中国版的拜伦”。

半生因风流而浪漫,半生因热爱而悲情的郁达夫,终是传统意义上细行不检,大节无亏的中国文人。

其他网友观点

如果以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为标准,郁达夫当然是一流的。

首先,郁达夫是优秀的小说家。他的小说集《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他的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以自我暴露的“自叙传”形式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颓废派作家。郁达夫还是通日、英、德等多种文字的语言高手,他的小说里充满了日本私小说和英国、德国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的影子,说他的小说属于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毫不夸张。具体谈到作品,我力荐《茫茫夜》。这个作品是以他在安徽安庆任教时期经历为背景写的,比著名的《沉沦》生动得多。后者太概念化,概念化了就没有文学味了。

其次,郁达夫的散文、游记、小品文其实比他的小说写得更好。大家最熟悉他的散文莫过于入选过中学课本的《故都的秋》。文中突然谈及了一段文人颂秋的文字,当年考试总爱问为什么这么写。似乎就没有中学老师讲明白过,因为他们自己也没读明白过。其实,很简单,郁达夫谈了谈自然层面的秋,又聊了聊人生层面的秋,最后吹了吹文化层面的秋。无论散文、游记还是小品,郁达夫的文字的文化味都是很浓的。这与他的名士气息息相关。至于他游记写的好,人家所到之处都是一边揽胜,一边翻读当地的地方志,真是没有把你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喝啤酒。

最后,不得不说郁达夫写得最好的其实是旧体诗。不服不行,郁达夫是个天生的诗人。他在九岁时就能写得一手好诗,如其自述:“九岁题诗惊四座”。加之,偏好吴梅村、黄仲则,诗风自成一家,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论旧诗无人能出其右,包括大儒鲁迅爷。在日本留学期间,日本大汉诗家服部担风经常把这个小青年请到家中聊旧诗。郁达夫走的时候,服部担风还总是把他送上人力车后,自己跟着人力车走路,再送上一段路。你说这个老头对这个小青年佩服到了什么程度?不过郁达夫也许“诗魔”太重,与王映霞的家丑也要作诗并且注释,在报纸上发表出来。《毁家诗纪》写的是真好,不过也确实把家给毁了。他后来流亡东南亚,最后死在日本宪兵手上其实与这段“毁家”经历多少都有点关系。

总之,郁达夫在中国现代作家中绝对算得上一流,其小说不错,散文更佳,以旧诗为大成,不愧是个现代士大夫。至于为什么其知名度不高,这是个伪命题。在一个不读书的社会,名声不振的未必只有郁达夫。

其他网友观点

关于如何评判郁达夫是不是一流作家,文坛众说纷纭。在笔者看来,郁达夫称得上是现当代举足轻重的作家,但还称不上是一流作家。因此,郁达夫本人及其作品如今几乎无人知晓,也是有诸多复杂原因的。接下来,笔者将依次从两个方面来分别回答这两个问题。

一、郁达夫文坛地位

要回答郁达夫是不是一个一流作家,首先需要理解,到底什么是一流作家?我们以何种标准来把作家划分等级?通常我们评判一个作家,主要从作家的作品入手。郁达夫奠基了现代文学史新的里程碑。他创造了与西方文坛比肩的一系列”零余者”形象(《沉沦》),开辟了文学新的领域,大胆赤城地描写同性题材《茫茫夜》和《秋柳》。除小说家身份之外,郁达夫还是一个有着卓越成就的文学理论家,他的《艺术私见》和《文学上的阶级斗争》都为我国文学理论注入了新鲜的血脉。

提起郁达夫,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稍有了解的人,总会第一时间想起”私小说”这三个字。毫无疑问,郁达夫初出文坛,首先引起注意的就是他独特的文学体裁。曾在日留学十年之久的郁达夫,不可避免的受到当时正风靡日本的”私小说”创作理念的影响,将创作对象和创作视角内化,积极关注作家本身的真实生理感受和复杂心理活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郁达夫一反常规地从”性”反面切入,以性的苦闷和变态来反映现实生活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压力,将处在世纪之交人们无处安放的动荡情绪,由超乎常态,甚至逾越伦理的性心理和性行为表现出来。

古往今来,但凡出现一位打破传统叙事的天才作家,总是会遭到众人非议,批判的声音尤其激烈。处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的郁达夫(1896.12.7—-1945.8.29)敢于人先,大胆突破传统两性关系的牢笼,崇尚自然,抨击现代工业文明对于两性关系的禁锢和压抑,寻求精神困境的出口,探索广大青年”时代病”的深层原因。青年是祖国发展的中坚力量,把握住青年的动向就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和灵魂。在这一点上,郁达夫创作了大量发人深省的文学形象,例如《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茑萝行》、《杨梅烧酒》里的人物。但,一部好的作品,一位一流的作家身上是肩负着文学的使命的。一流的作家不仅要具备敏锐的感知力、微妙情感的捕捉能力、文字的运用能力、情绪的感染力更要具备拷问历史和社会问题的锋芒、经久不衰的影响力。郁达夫是一位非常杰出的作家,但迫于历史局限,他对于文学的探索还未触及社会的更深层次,因此距离一流作家还有一定距离。

二、郁达夫及其作品的知名度

郁达夫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抒情小说作家,他的自叙传抒情小说有着独特的”伤感美”和”宁静美”,他小说中呈现的独特忧郁风格很是符合现今众多青年的审美,能够引起青年的共鸣。然而,如今郁达夫的作品在当代感觉几乎无人知晓,笔者将从以下几个侧面分析原因。

1、性描写的大胆暴露

《沉沦》是一部自叙传小说,其中的主人公是空有一腔热血却手无缚鸡之力的穷苦留学生,留学在日本,因祖国还未富足强盛而常有寄人篱下之感。主人公常常独来独往,胆小孤僻,处于青春期的他由于生理知识的匮乏,导致了心理的异样。他偷窥房东女儿洗澡,在春天的早晨常常手淫,甚至用仅有的生活费去小酒馆,但他的心里一直是愧疚的,他不知道这是他正值青春身体健康的象征,认为这是自己人性的污点,时常自责。该小说一直围绕着主人公的隐秘性心理和异化了的性行为来描写,用大量笔墨来刻画这些为封建道德所不齿的情节,在当时的时代受人诟病。封建伦理道德将其视为末流之作,大肆批判。时代不容许暴露大胆的性描写,使得《沉沦》长久以来遭到大众的误解,降低了知名度。

2、同性题材突破禁忌

《茫茫夜》和《秋柳》是郁达夫诸多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是被”雪藏”的作品。这两部作品之所以没被大众所熟知,主要是他标新立异的题材,也就是聚焦同性的性生活。郁达夫善于从性心理的描写来展现人的生存困境。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论将人的意识分为自我、本我和超我,投射在郁达夫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郁达夫更着重表现人的本我层面。本我是人格金字塔的奠基,是不可忽视至关重要的,我们传统的儒家思想刻意回避人的生理本能欲望,然而这些东西一旦得不到释放,便会物极必反,以一种更超脱于常态的方式出现。作家的作品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反应一部分的社会生活面貌,郁达夫只是较为客观地描述了超乎两性之外的同性生活,并不是为了宣扬或者诋毁。同性的欲望叙述不仅在当时,而且在文化多元,更为包容的当下社会为也仍为大多数人嗤之以鼻。主流的意识形态使得郁达夫超前的同性欲望书写,被迫游走在文学的边缘,很难有机会面见大众读者

3、颓废色彩

郁达夫的小说总体来说泼墨最多的就是对性的描写,他笔下的性描写无一例外都笼罩着抑郁颓废的浓厚色彩。如文章前面提到的《沉沦》,主人公由于精神痛苦而手淫,又在手淫中感受到更为强烈的痛苦,这样的颓废尚且有精神的挣扎,在郁达夫从未公开发表的小说《银灰色的死》中主人公则完全放弃挣扎,随波逐流,全权听从自己的本能欲望,毫无尊严地苟活于世。在常年被疾病缠身的妻子离世后,主人公看不到黎明的曙光更看不到生的希望,他将自己日日处在声色犬马之中,放纵自己的感官世界,静儿姑娘给予他的温暖转瞬即逝后,他一头扎进欲望的世界最终倒地身亡。纵使这样的人生选择背后有着让人难以承受的痛苦,但我们面对这些无法消解的疼痛时也不应该自甘堕落。当然,做出这样的选择是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力,郁达夫将这样的一面描写出来折射出社会生活的一角,这一书写行为本身并无不道德。对于部分读者来说可能这样的颓废色彩,是让人扫兴的,因此流传范围狭小。

4.旧体诗创作

郁达夫留日时已是作旧体诗的行家里手,这一点从《沉沦》的字里行间也可见一斑:

峨眉月上柳梢初,又向天涯别故居, 四壁旗亭争赌酒,六街灯火远随车, 乱离年少无多泪,行李家贫只旧书, 后夜芦根秋水长,凭君南浦觅双鱼。

郁达夫七岁时进入私塾,“九岁题诗四座惊,阿连少小便聪明”(《自述诗》)。从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伴随着郁达夫的一生,传统士大夫的文学理想、人格趋向、思维方式等,制约并影响着郁达夫的为人与为文。因此,旧体诗对于郁达夫来说,犹如一种生命的存在,好像缺了它,就让人感到不再是郁达夫一样。这与所谓的用理性设置、用生命去追求的对象不同,它与郁达夫完全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在传统文化圈里,“作诗”并不像今天那样意味着特殊职业者(作家)的特殊文学活动,而是作为一种人文修养,此乃士大夫阶层所必备的生活化了的精神活动。郁达夫早期的旧体诗创作亦属此范围,是一种传统文学修养的自然流露和表现。

以上便是笔者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郁达夫虽然称不上一流作家但他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他本人及其作品在当今面临几乎无人知晓的境地实属不该。我们应该以历史的角度,包容的心态去重新审视郁达夫和他的作品。

其他网友观点

一流的。现在许多人关心名利,无心关注作家,

其他网友观点

我感觉,郁达夫是一个一流的诗词大家,他的“曾因醉酒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对仗工稳、涵义独特,确实是很难得。但他的小说相对就单薄了一些,让我评价算是个二流作家吧。

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史上,郁达夫是以小说而闻名的。他的小说《沉沦》《迟桂花》《春风沉醉的晚上》也都开一时之风气,比如他描写年轻一代的性苦闷,那种孤寂、躁动是非常贴切的。我不是说只写短篇小说显示不出作家的才华,而是说郁达夫的作品总感觉轻薄了一点,缺少能够代表作家分量的厚重之作。

但是不可否认,郁达夫是一个才子,不但他的作品有才子气,为人也有才子气。他与王映霞从相遇相恋,到他抛弃原配与王映霞结婚,直到最后登报解除婚约,都有很强的意气用事存在。如果郁达夫稍微理性一点,就不会出现生活的悲剧。

直到郁达夫最后远走南洋,死于日本人手下,都非常可惜。应该说,郁达夫是一个大才未完全显露、对文坛应该有更大贡献的作家,或者说是一个未完成的作家。希望在当代,每位作家都能得到充分发挥,不要产生此类悲剧。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郁达夫是一流作家吗?为何感觉如今几乎无人知晓?.jpg” />

与郁达夫散文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