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子与父母交往的礼仪?
父母与子女相处的礼仪 言传身教 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身上总是刻有父母影响的痕迹,他们对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甚至加以模仿。父母热爱职业,办事公正,待人热诚,容易接近,智慧丰盛,好学上进等等,都可以通过职业、进修、家庭生活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 父母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可以信任、可以效仿、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好榜样,非常重要。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不仅要有做好父母的良好愿望,而且还应深入了解子女,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志向、兴趣和合理的选择。平时在家中要用正确的语言教育子女,以模范的行动影响子女。例如,不说违背社会生活准则和社会公德的话,不做违背社会准则和社会公德的事。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当孩子在场时,父母不要吵架,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谅。对子女的朋友来家中做客,应表示欢迎。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说话要算数,任什么时候候都不要对孩子撒谎。许诺孩子的事,要尽量兑现。在这方面,中国古代教育家曾参,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 样。 曾参是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学生,他很重视子女的教育难题。“曾参杀猪”的故事,曾给无数家长以启迪。 一次,曾参的妻子出家门,去集市上买物品。 “妈妈,妈妈,我也要上街,我也要上街!”一个约摸两三岁的小男孩边哭边喊,从屋里扑了过来。 “好孩子,别去了,上街的路很远,难走得很。你在家乖乖玩,我回来后,让你爸爸杀猪给你吃,好不好?”曾妻哄儿子说。 “杀猪? 杀我们家那头猪,真的吗? 那我就有肉吃了,我喜爱吃肉,就不上街了。”儿子终于改变了主意。儿子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父亲曾参,曾参立即请人来家捉猪,准备杀猪。 妻子从集市上回来见丈夫正准备杀猪,赶忙阻止: “你发疯了吗? 我只不过与孩子说着玩的,你怎样当真呢?” “孩子是不能随意跟他说着玩的。”曾参严肃认真地说:“小孩子还没有做人处事的智慧,只能跟我们做父母的学,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他,将来他会欺骗别人。况且,母亲欺骗了儿子,儿子就不信任母亲了,今后你再去教育他,他能听吗?” 曾参的妻子不好再说何了,只好听由丈夫让人把猪杀了,兑现对儿子的许诺。 “曾参杀猪”的故事,说明了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要培养孩子真诚守信的品格,必须从父母做起,从日常行为做起。
二、公共礼仪指的是大众与他人交往的礼仪?
公共礼仪是指公共场所礼仪,公共礼仪体现社会公德。在社会交往中,良好的公共礼仪可以使人际之间的交往更加和谐,使大众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妙。公共场所礼仪总的制度是:遵守秩序、仪表整洁、讲究卫生、尊老爱幼。
举止忌:严忌姿势歪斜,手舞足蹈,以手指人,拉拉扯扯,相距过近,左顾右盼,目视远处,频频看表,舒伸懒腰,玩弄物品,抓耳挠腮。
忌话忌:严忌荒唐淫秽,他人履历,女子私事,工资收入,私人财产,衣饰价格,批评尊长,非议宗教,嘲弄异俗。
三、交往礼仪重亲和,交往礼仪的核心是?
礼仪交往的核心是:相互尊重 礼仪交往泛指大众在社会交往活动经过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
现代交际礼仪泛指大众在社会交往活动经过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 基本特征:
其一,礼仪具有普遍性。
在任何民族,任何场合,任何人际交往中,体现个人(民族)的素质,因此大众都必须自觉地遵守礼仪。
其二,规范性。
讲究礼仪,必须采用标准化的表现形式才会获得广泛的认可。
其三,对象性。
在面对各自不同的交往对象,或在不同领域内进行不同类型的人际交往时,往往需要讲究不同类型的礼仪。
其四,可操作性。
在具体运用礼仪时,“有所为”与“有所不为”都有各自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方式与技巧。
其五,有丰盛性,每个民族都有都有不同的文化,因此有不同的礼仪。
四、交往礼仪的核心是何与何?
交往礼仪的核心是诚恳与尊重。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盛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制度是敬人的制度;接着是自律的制度,就是在交往经过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
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诚恳的制度,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五、交往礼仪的口号?
关于交往礼仪口号有:
1、礼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
2、争创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
3、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4、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于表达他对人的礼貌的。
5、礼貌周全不花钱,却比何都值钱。
6、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7、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
8、只有尊敬别人的人,才有权受人尊敬。
9、礼貌之风为每个人带来文明温暖和愉快。
10、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
六、交往礼仪的核心?
回答如下:交往礼仪的核心是诚恳与尊重。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盛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制度是敬人的制度;接着是自律的制度。
七、交往礼仪的原理?
交往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大众在社会交往中,使用礼仪应该遵循下面内容几许基本制度。
1、 大度的制度
2、 尊重的制度
3、自律的制度
4、遵守的制度
礼仪作为社会生活的制度,反映了大众的共同利益,社会中各个民族,各个党派,各阶层人都应自觉遵守礼仪。
八、与瑞士游客交往注意哪些礼仪?
瑞士的社交礼仪与禁忌,对文明礼貌的要求等等与其他西方民族基本相同。对西方民族一般的风俗习性、礼仪要求等有所了解并照办无误,与瑞士人交往便不会产生何难题。介绍西方民族礼俗的书籍很多,这里不再一-重复,只把瑞士较有特点或略有差别的地方提上几笔。
在公共场会,不论是机关单位,还是饭馆商店,瑞士人相互接触时,“无论兄弟们好”、“谢谢”、“请,,一类的礼貌用语使用频繁,尤其在德语区,大众口头上总带着这几许字。如果你无意碰了对方,他还可能会向你微笑,说声对不起。这些并不是特别谦卑的表示,也不等于热忱待人,只是大众生活中的一种习性,当然也反映了民族素养。如果对这种礼貌态度没有回应,便会显出你是个缺乏教养的人。
瑞士人酷爱清洁,不但个人居室住所干净整齐,也特别注意保持公共场所的卫生,无论城市乡间,都绝少有乱弃废物的现象。他们也特别重视环境污染难题,因此在保护环境卫生、防止污势方面有许多严格而具体的规定。例如居民垃圾就必须分类装袋。在指定日期放到指定地点,仅玻璃瓶一项就规定居民必须将废旧瓶子放进街上的回收器具中,还要按白、棕、杂三种颜色分别从各指定的开口投入。瑞士人也都能在一无监督、二无代价的情况下按照要求去做。外籍人员要与瑞士人友好相处,得到他们的信任与好感,也应遵守这些规定,由于这不仅是法律难题,也是个礼貌难题。
像其他西方人一样,瑞士人不愿别人打听自己的私事,尤其是不愿谈论金钱与个人收入。他们爱谈论体育、旅游、政治及有关瑞士的&39;话题,减肥与节食一类的话题,会令他们觉得倒胃口和扫兴,尤其在就餐之时。
瑞士各语区在语言、文化、宗教信仰、人的气质方面有明显的不同,难免有地域意识和某些隔阂。因此应避免对某一地区的人议论另一地区的事,无论褒贬,都不相宜。
瑞士人赠花很有讲究,不习性接受别人赠送3支红玫瑰,由于这带有浪漫色彩,特定场合下才能接受这样的礼物。然而以1支或20支为礼是可以接受的。他们珍视火绒草,用它象征至高无上的荣誉,常将它作为最珍贵的礼物奉献外宾,以表达友好、诚挚、崇敬。
九、交往礼仪儿童?
懂礼貌的小孩人见人爱,处处受欢迎;不懂礼貌的小孩,即使长得再漂亮,也会被大家排斥。在一些场合,如果孩子失礼,不懂礼貌,会被人称之为“没家教”。下面是为大家收集关于孩子必须学会的25条社交礼仪,欢迎借鉴参考。
25条社交礼仪:
1、问别人话的时候先说“请问”。
2、别人给了自己何物品,要说“谢谢”。
3、不要打断大大众的谈话,除非真的有急事。
4、如果真的需要跟某人说话,最好先说一句“打扰了”。
5、如果在做一件事前拿不定主意,先去征求父母的意见和许可。
6、别人不关心你讨厌何,因此一些批评言论最好只是跟朋友们随便说说,不要传得人尽皆知。
7、不要对别人评头论足,当然称赞他人的外表是必要的。
8、当别人向你问好时,记得礼貌回应,并且也问候他们。
9、在朋友家做客时要向朋友的父母表达感谢。
10、进房间前先敲门。
11、打电话时先讲明自己是谁,接着再找自己想要找的人。而不是一开口就问XXX在吗。
12、收到礼物后要表达感谢。
13、别在大人面前说脏话。
14、不要对人口出恶言。
15、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嘲笑别人,这只会显示出你自己的软弱,对被嘲笑的人来说也是件残酷的事。
16、看演出时就算再无聊也要保持安静,台上演出的人是付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的。
17、撞到人的时候要立刻说抱歉。
18、咳嗽或者打喷嚏的时候要遮住嘴,并且公开场合不要抠鼻孔。
19、进出一扇门的时候记得停一小会,帮后面的人把门开着。
20、看到父母、老师或者邻居在忙何的时候,问一句能不能帮忙。帮忙的经过中你也会学到一点半点物品。
21、当大人请你帮忙做何事的时候,别抱怨,记得带着微笑去完成。
22、别人帮了你的忙,记得说谢谢,这样他们下次也会乐意帮助你。
23、正确使用餐具。不知道怎样用的时候就问父母,或者观察其他大人是怎样使用的。
24、把餐巾放在大腿上,需要的时候拿来擦嘴。
25、不要伸手去拿桌子上离自己比较远的物品,请旁边的人帮你传过来。
十、苗族交往礼仪?
苗族特别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性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人民虽然世世代代居住在偏僻山乡,但想法纯朴,对于礼仪特别讲究。
幼辈见长辈。凡是幼辈见了长辈,不管是男是女,是熟识还是初次相见,都必须说话诚恳,行为恭敬,笑脸相迎,并要用一定的尊敬词语相称。若是幼辈正在行走,见了老人或长辈,必须立定;若是幼辈正在坐着,长辈来了,应该立即起立让坐。眼睛要平视,双手要放下。如遇到自己不相识的长辈,对方年龄比自己大一二十岁的,男的称呼为“得讷”,女的称呼为“得目”。如年龄再大一点的,男的称呼为“阿打”(外公)或“阿内能共”“阿内能果”(老人家),女的称呼为“阿达”(外婆)或“阿内能共”。称呼完毕后,幼辈才能坐下或相辞而去。
平辈见平辈。凡是平辈相见,必须点头招呼。若是相识的,要用固定称谓相呼;如果不相识,男的可称之为“阿郎”(大哥)或“把秋”(老表),女的可称之为“阿娅”(大姐)。
长辈见幼辈。凡是长辈见幼辈,一般都要行点头礼。相识的按固定称谓相呼;不相识的,如果是壮年,男的可称呼为“得那”,女的可称呼为“阿娅”。如果对方是幼年.无论男女,都可称呼为“得苟”(小弟弟、小妹妹)。
杂礼。老人或长者与青年或幼辈一起走路时,青年人或幼辈必须让老人或长辈走在前头。老幼同桌吃饭时,上坐老人,下坐壮年,两边坐位一般人都可就坐。老幼同在地楼上的火坑边入座烤火叙谈时,靠近中柱的那一方,习性让客人、长辈或老人坐。其他方面,随意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