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史记》中《鸿门宴》一篇告诉我们什么?

网友提问:

《史记》中《鸿门宴》一篇告诉我们什么?

优质回答:

司马迁的《史记》有项羽的本纪,而本纪又是专门记裁帝王业绩的,项羽是唯一一个不是帝王而进入本纪的人,也可見大文豪司马迁对项羽的喜爱和同情,但成王败寇,也是不变的真理。

项羽为什么赢得了大家的同情,我想,大概因为项羽不仅是一位悲情英雄,而且其本身极具人格魅力。

项羽最精彩的人生是在巨鹿大战中破釜沉舟,一举消灭了秦军主力,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项羽短暫的一生坦坦蕩蕩,兒女情長,和對手劉邦的陰暗狡诈比起來更是顯的豪氣雲天,顯示出大丈夫的豪邁。

但人无完人,项羽刚愎自用、残暴、没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也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

司马迁《史记》记载项羽和刘邦两人见秦始皇巡游时说的话也可见两人的性格和城府。项羽看见秦始皇巡游时威风八面的场面时对叔父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吓得叔父赶忙捂住项羽的嘴,项羽豪迈之气可见一斑。刘邦见了秦始皇巡游,喟然叹息曰“嗟呼,大丈夫当如此”,羡慕嫉妒的心裡跃然纸上。

推翻暴秦以后,项羽集团和刘邦集团成为了潜在的对手。但项羽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在鸿门宴上优柔寡断放走了刘邦,也就是说项羽不够黑不够狠,充分显示出项羽在政治上的幼稚和为人忠实厚道的一面。

其次,项羽也没有统一全国的想法,反而封分诸侯,又回到了战国时期的老路上,自己仅仅满足于当一个西楚霸王,并火烧咸阳,迁都彭城,这显然是历史的一种倒退。

其他网友观点

《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全文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连同赴营以前和逃席以后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项王许诺”,交代鸿门宴的由来。

第二部分从“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到“因招樊哙出”,写鸿门宴上的斗争。节奏发展得快,气氛的变化也快。

第三部分从“沛公已出”到结尾,述鸿门宴后余事,包括:刘邦逃席,间道至军;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而范增破斗;刘邦诛杀曹无伤。

《鸿门宴》故事情节首尾相应,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具有相对的完整性。

文章情节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波澜横生,矛盾迭出,扣人心弦,组织周密严谨,语言精练优美。

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则是人物性格发展所导致的。

项羽曾经是汉朝开创者刘邦的领导、劲敌,后与刘邦争夺天下而失败自杀。 因而,汉朝历代君主对项羽的态度,多是贬大于褒。

司马迁却不同。

西汉文学家扬雄在《法言》中说:“太史迁,曰实录。”,“子长多爱,爱奇也。”

鸿门宴是项羽一生成败的一个重要节点,因此司马迁浓墨重彩地再现了这一事件。

正因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和“爱奇”思想,不以成败论英雄,在《史记·项羽本纪》的《鸿门宴》篇中刻画出了具有鲜明个性的项羽形象。

《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片断,它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

《鸿门宴》主要塑造了项羽的形象,集中表现了他自矜功伐的性格,表现了他的优柔寡断。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曾这样评论道:“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刘邦的形象也写得很生动。描述了他的坚决果断,能屈能伸的性格,以及狡诈多端。

樊哙这个人物,也写得极为成功。表现了他在危难中与沛公共生死的决心,英武、正直的性格形象。

司马迁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也就预示了他的失败结局。

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

从这段史实描写上,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其他网友观点

《鸿门宴》给后人的启示多多:

好汉要有智慧。项羽和刘邦都是好汉,项羽勇猛有余而智慧不足,刘邦勇稍欠缺而智慧卓越。

我们一般人认羽刚愎自用,优柔寡断,这没大错。但这种评价并不中恳,项羽在起事之初及很多时候则是果断而富有智慧。

项羽是一个重人情的人。这既是项羽的为人的长处,又是他政治上的短处。项羽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刘邦的野心。这从项羽把刘邦的家人囚而不杀可以看出来,更从鸿门宴上放走刘邦看出来。

刘邦智慧有余而人情淡薄。这从他在一次兵败逃命途中将自己的一双儿女从车上踹下来可以看出。

刘邦用智用人史上少有帝王能与之匹敌。用张良用智用忠,用萧何用稳用诚,用陈平只用其韬略而不计其小节,用韩信用其大战略……

刘邦纳言纳谏,诚心征求意见和建议。他内心已经谋定的常常再确认一下。突发事件,他一定征询别人的想法。“为之奈何”几乎成了刘邦的口头禅。当张良告诉刘邦项王要大兵压境,刘邦有惊讶,更有智慧,“为之奈何”向张良问计,“吾以兄视之”“不敢背项王”与项伯结成“儿女亲家”,这一切都为刘邦敢于前往鸿门赴宴做好了铺垫。

鸿门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法,设局的人是范增,破局的的人是张良、项伯、樊刽。一人设局三人破局,结果可想而知。

鸿门宴上项羽本没有杀刘邦之心(因项羽已被项伯从情理和法理上说服),刘邦能安然逃到坝上是在情理之中的。

楚汉争霸,也应范增那句话:“竖子不足与谋!”

刘邦用智用人,项羽只用自信。

“刘、项原本不读书”,不读书可以,但没有智慧万万不可以!

其他网友观点

司马迁《史记》中的《鸿门宴》虽着字不多,但塑造了若干鲜活的人物形象,相关人物性格也跃然纸上,如浮眼前,能给人许多启迪。有的让人赞许,有的让人惋惜,有的让人敬佩,有的让人唾弃。

鸿门宴的角逐,是“楚汉”之间一场攸关生死的政治考量,斗智斗勇,危机四伏,杀气重重。其中主要涉及双方的四对人物。

一、刘邦与项羽:成王败寇谁与争锋

怀王有约,先破秦入咸阳者即为关中王。也许是命中注定,楚霸王项羽进军路线上遇到秦军主力,在巨鹿浴血奋战,以少胜多,得以“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而刘邦向关中进发,沿途居然未遇强敌,得以破咸阳擒子婴而灭秦。

当是时,拥有十万人的刘邦驻军壩上,拥有四十万人的项羽驻军鸿门。双方实力不言而喻,刘邦雄心勃勃,肯定想称王,但从实力和局势考虑,不敢明目张胆而为之。收户籍,封府库,守关隘,以待项羽。而项羽年少时即有取嬴政而代之的抱负,如今一路厮杀至此,反让刘邦抢了先机。得知刘邦想称王,大怒而欲攻伐。这算是鸿门宴的背景。

刘邦得知项羽将要问罪攻打自己的情报,自知无力与项羽抗衡,识时务者为俊杰,遂向张良讨计并采纳,进而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拢络人心,为己所用。审时度势,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故而委曲求全,亲临鸿门向项羽示弱道歉。席间见事叵测,寻机逃走。日后东山再起,夺取天下,成为大汉开国之君。

项羽在鸿门宴中的表现,后人历来褒贬不一。当得知“小弟”刘邦欲在关中称王时,立即怒而欲攻,可见其心高气傲、恃强凌弱的一面。而项伯代刘邦传话并劝说时,项羽非但不置疑项伯的行为,反而听其言设宴款待刘邦道歉。一夜之时,态度转变如此之大,也是一个没有主见之人。

范增于席间示意项羽当机立断斩杀刘邦,而项羽视而不见,优柔寡断,错失良机。当然,也有人认为,项羽其时势力强大,根本没把刘邦放在眼里当着威胁。要打那就在战场上明刀明枪的来,以显大丈夫气概。如果在宴席上杀了刘邦,觉得不光彩,恐让天下人笑话。这也透露出项羽刚愎自用的一面。如此轻敌骄傲,终在垓下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落得个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其“无颜见江东父老”的玉碎胆魄自是令人钦佩,但如果“留得青山在”而渡过乌江,岂不“卷土重来未可知”?看来,项羽身上还是缺少了能屈能伸的隐忍气度。

二、张良与范增:忠诚谋士赤心可鉴

张良与范增,皆为忠心不二的谋士,各为其主,为人臣者的楷模,其赤心可鉴。

留侯张良,刘邦的谋士。当项伯连夜赶来告知项羽欲次日攻打刘邦而劝其速逃时,他选择的是留下,并进而跟刘邦引见项伯,一同谋划化解危机的良策。促使项伯与刘邦联姻并游说项羽,终使战局向和局转变。

鸿门宴中,张良见“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匆匆召来樊哙护驾,这才使刘邦得以借如厕之机而逃。其忠心为主之心和相机行事的应对,彰显出忠君谋臣的风范。

范增是项羽的亚父,也是重要的谋士。他力谏项羽在鸿门宴中除掉刘邦以绝后患,是有先见之明的。当项羽一再举棋不定时,范增自作主张叫项庄借舞剑助兴而“失手”杀刘邦,却不料项伯又“合舞”而“常以身翼蔽沛公”,既而樊哙闻讯进帐,刘邦借机逃逸。范增怨怒至极,劈了都尉陈平替刘邦转赠的一双玉斗,悲愤地说了句:“竖子不足与谋!”此所谓“船上人不得力,岸上人挣断腰”啊!

三、樊哙与项庄:一心为主的忠志勇士

樊哙是刘邦的骖乘,如同当今所说的保镖。当张良出帐告知“沛公事急”时,其救主心切,怒闯鸿门宴。一番数落,使项羽觉得“理亏”,而其不畏生死的胆识也震慑着项羽。这进一步动摇了项羽欲杀刘邦之心而有所忌惮,为刘邦离席创造了条件和机会。

项庄是项羽帐下武将,听命范增之令以舞剑助兴为幌子,寻机刺杀刘邦,以除掉项羽称霸的障碍。哪知项伯“合舞”坏了自己的大事。我们试想,如果项庄真的杀了刘邦,其个人命运有两种可能性:其一,除敌有功,加官进爵;其二,滥杀友军主帅,斩首以谢天下。我比较倾向于后者,以项羽的性格,既达到了除敌的目的,又推卸了责任。那就只可惜项庄一心为主,却冤作了替死鬼。

四、曹无伤与项伯:各揣心思的通敌叛徒

曹无伤与项伯虽总体归于通敌叛徒,在于各自所处的阵营而言,但所揣的心思却是有质的区别。

作为刘邦左司马的曹无伤,面对项羽大军压境而求自保,出卖刘邦而向项羽告密。若项羽攻下刘邦,自己非但可以保命,还会以告密有功而继续混得个一官半职。不然,会随刘邦兵败而性命难保。这是彻头彻尾的叛徒,遭人唾弃。

项伯作为项羽的季父,在两军对垒之时,却为私情泄密且受人贿赂而说情,就“国事”而言,确实不该。但他这样做,又有其“义”的一面。

张良于他有过救命之恩,若项羽此时攻打刘邦,四比一的力量悬殊,结局可想而知。一旦刘邦覆没,则张良不保,故而连夜急告张良,其目的是报张良之恩,而非为刘邦着想。在鸿门宴中看穿项庄舞剑的目的,挺身“合舞”以护刘邦,看似以救刘邦为目的,而其实质也是为张良之故。刘邦死,则张良也休也。故项伯就“义”而言,令人可敬可佩;但就“忠”而言,不敢苟同。

其他网友观点

读史以明智,下面就说说你们眼里不一样的《鸿门宴》。

先说刘邦,他就是个糊涂蛋!

刘邦糊涂就糊涂在骄傲自满上,打下咸阳,驻军灞上,你就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竟然欲关中称王,使子婴为相,还牛逼哄哄的不给项羽面见!这不是找死吗!(高调招灾)

这一点,他还没他的左司马曹无伤有眼力见,审时度势,小曹立马来了个见风使舵,弃暗投明了,把刘邦欲王关中的事,跟项羽揭发了!

这对项羽来说,绝对是个灭了刘邦的大好机会,欲加之罪,小曹送词,师出有名,此事只需静悄悄的三更造饭,五更发兵,与小曹里应外合,轻松就把刘邦给拿了。可笑项羽沉不住气,听了小曹的小报告,当时就大呼小叫,破口大骂,非灭了刘三不可,这下好了,军事机密竟人尽皆知,项伯当然也听到了!(沉不住气者难成大事)

没有重情重义的项伯,就没有鸿门宴,项伯重情,哥们义气,你打刘三可以,万一误伤了张良,我心好痛,张良兄弟,你曾救我,我岂能不投桃报李,立即打马来到灞上,“张良张良咱快走,明早霸王就来灭刘邦,咱俩兄弟情谊深,不忍小弟也陪葬!”(哥们义气害死人)

张良却不是糊涂蛋,眼珠一转,计上心头,说要跟刘邦打个招呼,操!这招呼打得真是时候。

刘邦当时就吓尿了!

赌咒发誓自己没有反心,又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亲家翁啊,你可得跟您侄子项羽好好解释一下,咱俩谁跟谁,都成了亲家了,你能眼睁睁见死不救吗!(厚着脸皮拉关系就能解决大问题)

果然,项伯说,明天老早的去陪个不是。

既然已经与刘邦成了亲家,要不帮着说几句话,那太不够意思了,项伯果然是个讲究人,回去就帮着刘邦说好话,“侄儿啊,刘三咱不能打,打他咱不仁义啊!”(吃里扒外,胳膊肘子往外拐)

项羽也是个少脑子,或者也是个听话的乖孩子,项羽说,“诺!”(没有主心骨啥事办不成)

再说糊涂的刘邦,却有一颗勇敢的心,如果他不敢去赴宴,那他必定完蛋,万幸,刘三有胆。(大丈夫当敢为不敢为之事)

进门先作揖,磕头陪不是,有规矩的,“抬手不打笑脸人,杀人不过头点地。”刘三的认怂,让项羽前嫌尽释了!(态度决定成败)

范增最精明,可惜只是个小聪明,老范啊老范,你都能叫项庄进去舞剑,你咋不能再多叫他几个人,进去还舞哪门子的剑,耍贱啊!上去就不分青红皂白,一顿乱砍,还不把刘三给咔擦了!(做事要做绝,耍贱能奈何)

但耍那几下剑,也又把刘邦吓尿了,要出去方便,这是个机会,多亏杀狗的樊哙,“人为刀殂,我为鱼肉,该走当走,事大事小,一走了之!”(做事须当机立断,当断不断必有后乱)

更喜欢张良的断后,“沛公吓坏了,不敢辞行,特嘱咐我给大王奉上美玉,还有亚父的一个玉斗,祈求大王勿怪!”(有始有终,完美)

结束了,还有一个警示,沛公还,即杀曹无伤。(卖主求荣反丢了卿卿性命)

其他网友观点

鸿门宴,世人皆知,酒无好酒,宴无好宴,宴请人(强者)不怀好意的一场阴谋诡计,被宴请人(弱者)心知肚明,却只能单刀赴会,是一场无声无息的斗智斗勇。史记中的鸿门宴是楚汉争霸,称雄天下的分水岭,从此,中国与大汉王朝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华儿女皆称汉族,汉文化流传至今。机会稍纵即逝,在至关重要的事情上,不能有一丁点的优柔寡断,要有当机立断的气魄,只有善于把握机遇的人才能笑到最后,取得胜利。不然,谁强谁弱,只是暂时的表象,只有清醒者才能做出最正确的抉择。“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个历史典故,说明了鸿门宴上的惊心动魄,险象环生。项羽,力大无比,盖世英雄,自诩不凡,却有勇无谋,占尽天时,却把一个除掉最有竞争力的强劲对手的机会,白白浪费掉。历史只留下了“富贵不归故里,犹如锦衣夜行”,“霸王别姬”,“自刎乌江”,“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的感慨。先入关中,驻军灞上,让刘邦占据地利,项伯的暗中通信,张良的足智多谋,樊哙的忠心护主,又让刘邦占据人和,再加上刘邦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身处逆境时的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气概,在不利的情况下,一味的恭维项羽,说先取关中,还军灞上,是为了等项羽来,不抢夺金银财宝,是为了留着给霸王等等,一番话说得项羽心花怒放,十分受用,飘飘然,把谋士范增制定的摔杯为号的计划,安排鸿门宴的目的忘的干干净净,最终,让刘邦趁机溜走。由此,改写了中国历史,布衣天子名扬天下,开创了中国的大汉帝国。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史记》中《鸿门宴》一篇告诉我们什么?.jpg” />

与《鸿门宴》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