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几天去了趟沈阳,挺穿越的,既像是进入一个放大版的乡村爱情拍摄现场,又像是在首尔或者东京的街头。完全颠覆了我对东北的认知。
沈阳西塔韩国风情街。
第一次去沈阳还是很多年前的事,当时的第一印象就是,沈阳很破,沈阳很能喝,沈阳办事效率低。
打那以后再也没去过东北。这次去,纯粹是因为南方太特么冷了,国外又去不了,加上还有随心飞的羊毛。
哈尔滨太冷,长春据说很无聊,沈阳洗浴文化听说特发达,我当时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如果体验太差,大不了就天天在澡堂里呆着。
但是没想到刚下飞机,就把我给惊喜到了。刚一落地,司机就来电了,一口一个东北腔,但是是很端正的那种:“先生,您到了吗?有行李吗?上电梯到出发大厅的时候,给我电话,我再上来接您。”
一下子寒意全无。上电梯的时候,我给他打电话。“您稍等,我马上就上来。两分钟。”
两分钟?按照我对北方人的了解,应该起码十分钟吧。但是两分钟过后,电话却真的来。“一辆黑色的Toyota,在7号口,我后边有一辆出租车。”
出门,一眼就看到了。他立刻下车,帮我拿行李。当时是零下十几度,在南方有时候我都很少享受到这待遇。
一路上,他也不像那种印象中的北方司机,一直在说话。只有我问起,他才说两句。“师傅,你知道沈阳哪里泡澡最好吗”“其实都还不错,你酒店附近就有很多。”
我以为他会推荐我一个最豪华的最奢侈的,毕竟印象中东北人都很要面子,结果他却云淡风轻地说都还不错。也可能他是个特例吧。
从机场到酒店的路上,我一直都很兴奋,不停地用手机录着视频,那种感觉有点像台湾老兵第一次回大陆,既熟悉又陌生。
到了酒店已经是晚上7点了,大堂一派圣诞景象,办完入住,前台事无巨细地跟我说早餐是几点到几点,“明天是周日,可能会推迟到10点半,但是最好能早点去,到时候我怕菜可能不多了。”
我有些意外。这是我经常住的一家国际五星级酒店集团,在北上广这样的地方我住过很多次,不同档次的都住过,但好像从来没遇到过提醒得这么细的。“对了,happy hour马上就结束了,您现在去应该还能赶得上。”也可能她也是个特例吧。我这样想。
酒店房间可以俯瞰整个沈阳。
二
前两天我一直在酒店呆着,不是因为别的,而是被窗外的景色所吸引。虽然有些陈旧,但却是我从未见过的北方大地。尤其是下午三四点钟,阳光泛着金黄,洒在那一栋栋有点方方正正错落有致的建筑上,天空瓦蓝瓦蓝的,用美轮美奂来形容都不为过。
沈阳的朋友说,他小时候的沈阳更美,当时整座城市都是清一色的日系建筑。
1983年的沈阳中街。
这些都是伪满洲国时期遗留下来的。1931年开始,日本殖民东北长达14年之久,那时候的沈阳还不叫沈阳,叫奉天。
酒店楼下有很多这种日系建筑,要不是那些中文的牌匾,你就说是在东京或者京都的那个街头也有人会信以为真。
有天晚上我去一家叫下午三点的酒吧喝酒。一进门,还以为穿越到了80年代,女歌手在舞台上唱着《遇见》,台下几个老外有说有笑。
我点了杯京A坐在吧台,像是进入了一台时光机。不一会,歌手开始卖起了关子,说我会唱一首大家很熟悉的歌,大家猜猜是什么歌。旋律刚下,就有人大喊一声,老鼠爱大米。
那一刻,我真的被治愈了。这还是那个《铁西区》里讲的那个东北吗?
这还是那个《钢的琴》里讲的那个东北吗?
也可能我是一个游客,沈阳也好,东北也好,依然有很多人过得很艰辛,只不过我看不到而已。但是仅就看到的浮光掠影来说,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东北人不管多苦,都能苦中作乐。
那天下午去吃一家叫老四季的面馆吃面,价格真的感人,五块钱一碗抻面,一个鸡架也就七八块钱。
我正吃得起劲,对面突然坐过来一个颤巍巍的老人,估摸着至少有八九十岁了。我一开始还以为是个乞丐,我都有点不敢看他,生怕跟我要钱。“哎,老了,不中用了。”他突然用东北话嘟囔了一句,然后从兜里慢悠悠地掏出几张百元大钞。哦,原来他是来吃饭的。
他起身,佝偻着背,以龟速向收银台走去,然后再以龟速折回我跟前。面来了,因为根本没有力气端起那个碗,他不得不把嘴凑到碗边,吸了一口汤。我用余光注视这一切的时候,心里五味杂陈。
既被他的勇气感动。一个八九十岁的老人,在零下十几度的天,一个人跑到外面吃饭,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但也有些难受,家里有人给他做饭吗?怎么出门也没有个人陪着,万一摔一跤可怎么办?
但这一切的担心似乎都在那句“老了,不中用了”的东北话中消解了。
三
东北话似乎有一种说不出的魔力,总能让人在疲惫的生活中感到一丝快乐。
那天我换到了五星级酒店旁边的快捷酒店,因为房间不是很满意,请前台帮我换了个房间。走进去一看,确实挺好。“先生,这间可是我们酒店最好的房间了,要是您还不满意的话,就没有更让您满意的了。”帮我们开门的阿姨有说有笑。
文字似乎无法表达她这句话里的轻松和幽默,我当时被她给逗乐了。好的,就这间了。我应道。
其实即便不和沈阳人说话,走在街上,到处也都是浓浓的亲切感。一个是沈阳人走路的时候都乐呵呵的,再来就是那些路上的牌匾都很接地气,饭店率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店名,而是菜名:驴肉蒸饺,大盘炒菜。。。
但是他们自己并不这么觉得,以致于每次傻呵呵地冲他们笑的时候,他们还带着一副纳尼的表情在反问我,有这么好笑吗?
“这力道得劲儿吗?”那天晚上,在西塔附近的一家按摩店按摩,师傅问我。我却咔咔地笑个不停。“得劲儿是个什么意思?”我问师傅。“得劲儿就是得劲儿呗。哈哈。”他也笑了。
估计师傅当时心想,你们南方人真的少见多怪。我说听你说话好像在看乡村爱情。师傅说,象牙山嘛!真有这地儿啊?真有。在铁岭?恩呢,那可不,大城市。哈哈哈哈。我又笑个人仰马翻。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李雪琴会火了?因为在东北,个个都是李雪琴。我不知道这种能量来自哪里。有一种说法是说,因为东北冬天太漫长,唠嗑要是不搞笑的话根本没法熬过去。但我自己的感觉却是,东北经历过太多的大风大浪了,就像一个人一样,经历一多,就会看淡一切。
你能想像东北1930年代的火车已经碾压现在的高铁了吗?
亚细亚号列车一开始从新京(长春)到大连,后来向北延伸至哈尔滨,被认为是当远东最快也最豪华的列车之一,这从它的餐车就可一窥究竟。
你知道“共和国的长子”曾经连续几十年的gdp占据全国前十吗?
别的不说,“一五”时期,辽宁光钢产量就占全国的60%。图为1966年的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
你又能想象当年有多少山东人跋山涉水闯关东吗?
我突然感觉有点羞愧。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在外边一听到东北话,要是对方嗓门再稍微大点,我第一个本能的反应就是,东北人真没素质。可能是之前在北京的时候被东北人忽悠过一两回,也可能看过很多东北人忽悠的新闻。于是就自然而然地把所有说东北话的人等同于忽悠等同于骗子。
但是这次沈阳之旅让我突然发现,其实不管你是东北人还是河南人,人跟人之间并没有多少区别,人心都是相通的。如果说有问题,那也不是人的问题,而是人所在的土壤的问题。
四
沈阳的澡堂里,将东北这种看淡一切的性格更是发挥到了极致。
很多人会被东北澡堂的硬件所震撼,但让我印象最深的却是软件。我老家江苏的,我们那泡澡是真的去泡澡,泡完就穿个衣服赶紧走人,但澡堂在东北是社交场所,有点类似于江苏的茶馆。
有一天我去了一家叫永乐汇的桑拿,脱完衣服往浴池走,正准备泡澡,我却发现很少有人泡在水里。大部分人都坐在边上,顶多把脚放在水里,然后一边抽着烟跟旁边的哥们扯着淡,一边抬头看两眼电视。当时电视里正放着CBA,是辽宁对江苏。
浴池我没拍,这是去浴池的过道一角,你们感受下东北澡堂的霸气。
看得我一脸懵逼。而且泳池边还有一堆躺椅,大家都三三两两的,好像在谈几个亿的大生意。唯一不同的是,北上广的人谈这种大生意的时候都穿着衣服,在东北是不穿的。
说实话这画风一开始我有点难以接受。但是去的次数多了也就自来熟了。我也开始有样学样,赤身裸体往那个软绵绵的躺椅上一趟,刷会手机,饿了就去旁边的自助吧台,弄个苹果香蕉,然后再去小卖部买包华子吞云吐雾起来,竟有些飘飘然。
对了,东北的澡堂是可以买烟的,而且我看一般抽的都是中华,而且是软的。中华在我们老家一般是过年过节请客的时候才抽的,东北人居然当平常的烟在抽,不得不说,南方人在待人接物方面还是保守了点。
反正每天去泡澡的感受就俩字,松弛。这种松弛从你进门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
“贵宾您好,贵宾这边请。”刚一进门,服务员就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冒到你面前,“贵宾请换鞋。”而且我发现不管人多多,他们都不会怠慢你一个。而且他们分工细到什么程度呢。进去换鞋的地方,和出来换鞋的地方,是完全分开的。
进去之后,有专人给你开柜子,而且就像进日料店一样,门口的服务员先扯着嗓子喊:“贵宾进来,请迎接。”,里头的服务员又扯着嗓子回应:“贵宾你好,欢迎光临。”以前总听说什么顾客就是上帝,我在沈阳的澡堂里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叫上帝。
这还没完。我脱得一丝不挂正想去先冲个澡,路上如果遇到服务员,他都会停下脚步,然后鞠躬说,你好。记得有一天,我去一家叫金箔的桑拿,那家更衣室有点大,从更衣室到澡堂的路上,我至少被四五个服务员这样问候,在我裸体的情况下。我也只好出于礼貌,停下脚步,然后微笑着说,你好,然后灰溜溜地往浴池方向逃去。
反正从澡堂,休息区,用餐区,按摩区,你能遇到的每个服务员都会跟你说一声你好。甚至你走到电梯口,准备按电梯下楼,都有个服务员走过来,主动问你上还是下,然后迅速按下去。当你走进电梯,服务员便迅速鞠躬,然后说:“贵宾请慢走。”
当然我发现不同的澡堂,用词也不太一样,有的喜欢用贵宾,有的喜欢叫先生。虽然一开始总觉得有点服务过度,甚至产生了厌烦了情绪。但是去了四五次澡堂之后,竟然上瘾了,觉得这再正常不过了。
在我们南方的澡堂,基本上就买个门票就完事了,因为对里头的推拿和饮食都没什么期待。但是因为东北的澡堂服务太好,导致我居然在里头又吃又喝,有天还在一个大江户的澡堂里理了个发修了个脚,发现品质都还不赖。
洗完澡,去餐厅点了杯生啤放松下。服务员,来杯进口的麒麟一番榨,服务员说,这个真没有。我抬头瞥了他一眼,还真跟小沈阳有几分神似。我说你们楼上不是介绍说是日本进口的吗?他说,那个可能是为了宣传考虑,他们其实只有国产的。
哥们,您这也太实在了吧。。。就不怕老板炒鱿鱼吗。。。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的这份实在和可爱,却没让我对澡堂有任何反感,反而一连喝了好几杯。最后起来的时候发现膝盖都僵了,也不知道是痛风还是咋地。
五
膝盖痛了好几天,但还是每天要喝点小酒。沈阳那种氛围很难让你不喝点。西塔的烤肉听说很有名,那必须去整点啊。到了一看,我都慌了,怎么跟在韩国一毛一样。牌匾除了中文,还有韩文。随便找了一家,品质真的惊艳到,一点也不输韩国。
我点了三份牛肉一份凉菜,不一会菜来了,好几大盘,有沙拉,泡菜,生菜,还有四五种酱料。我说哥们你好像上错了吧。他说,是你的,这些都是送的。
把我看得一愣一愣的,我吃了会小菜,见我快吃完了,服务员又立马给我整了一盘。我感觉吃小菜都快吃饱了。
三种肉,有三个服务员轮流帮我烤,第一个帮我烤肉的大姐说,这个又(沈阳话不叫肉,叫又)是俺们家特色,你不用沾酱料也行。我吃了口,简直了。。。不夸张的说,是我今年吃过最好吃的牛肉了。。。
我很纳闷,沈阳怎么韩国烤肉做的这么好呢,后边一个给我烤肉的内蒙小哥说,沈阳好多朝鲜族,而且之前被日本殖民的时候,朝鲜也被日本殖民,所以沈阳的日本料理韩国料理都挺不错。我这才恍然大悟。
这些年,东北好像成了落后的代名词,但是这样的烤肉就算摆在上海这样的地方也算是中上等了,关键还便宜,我那天点了那么多菜还点了瓶酒,才不到200。我们总是喜欢带着固有的看法和偏见去评价一个地方,却可能连那个地方去都没去过,就算去过也可能是十年二十年前。而我要是不来东北,我也压根不会想到沈阳会有这么棒的烤肉。我可能也跟很多人一样,以为东北很落后,然后沉浸在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中吧。
沈阳的过人之处不仅只有烤肉,还有精酿。那天我本来想去一家大众点评分数很高的精酿啤酒馆,但是在去的路上,看到一家叫过山车的啤酒馆,门口竖着块牌子,上头写着,禁止在室内抽烟。
得,就它了。倒不是因为禁烟,而是我觉得这家酒吧太有个性了。因为在沈阳还不怎么流行室内禁烟,但是这家酒吧却旗帜鲜明地在门口用块很大的牌子提醒大家。
随便点了杯IPA,好喝,不贵,氛围也杠杠的。
不一会来个波客人,有个客人进来就跟人借火,然后抽了起来,一个打扮很cool的女服务员提醒了他两句,他没搭理,后来又去提醒,他还是没搭理。后来,服务员急了,直接跟老板吼了起来,你去管管,说了好几次了。
老板跟那客人好像认识,很客气地跟对方说,哥们,不好意思,咱把烟掐了吧,咱们这禁止吸烟。客人这才缓过神来,连忙说,不好意思,我这就掐掉。
我一惊,东北人遇到这种事情,不是说不到两句就直接打起来了吗?这也太文明了吧。。。
我后来才听说这个酒吧的老板不光在沈阳在全国的精酿界都很有名。
还有一天,我回酒店路上看到一个很小的酒吧,就在酒店对面,名字也很有个性,叫问渠bar。进去一看,装修,酒的品质都很在线。正为挑什么酒犯愁呢,一个中年男子走了过来。想喝什么酒,我给你推荐。
他介绍了半天,我听得云里雾里,什么酸什么IPA的,还有酒厂的历史。但给人的感觉,是这哥们特牛。后来才知道他就是老板。我点了杯75块一听的IPA。这价钱合适吗?他还特地提醒了下。我说ok的。毕竟这价钱在沈阳消费算高的。
老板说,他开这个酒吧纯属玩票,毕竟房租便宜,一年才两万。平常也没什么客人,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比较多,沈阳留不住人,年轻人都出去了。
我被他的话震住了,不是因为他说沈阳留不住人,留不住人是所有二三线城市的通病,大部分年轻人都往外走。而是他很真实,他没有吹牛说,沈阳多好多好,而是敢于直面自己的问题。
聊得兴起,我本来还想再来一杯,他说不好意思,哥们,我后边俩朋友从外地来的,我得带他们去吃宵夜了。我说没事,然后就走了。
我不知道这种真实,这种无所谓的态度,究竟是跟物价低房价低有关,还是跟沈阳人东北人的天性有关,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这确实让人很暖。
还有一天我想找个咖啡馆,本来想找点评最高的那种,但都太远了,就随便找了家酒店附近的。
外边很不起眼,进去一看,很像是在日本的那个咖啡馆,地方不大,但布置的很用心。我点了个套餐,咖啡加蛋糕,15.8。
老板娘,这咖啡也太好喝了吧。她听了,连说几声谢谢,好像受到了一个很高的奖赏一样。
她说,沈阳的咖啡文化不能跟你们上海比。她的豆子用的是沈阳最好的咖啡店烘焙的豆子,但来她店里的客人一般都是吃蛋糕为主,而且普遍来说在沈阳真正喜欢喝咖啡的还不太多,所以很多点了咖啡加蛋糕套餐,最后咖啡就只喝了几口,她很惋惜,后来就建议客人点奶茶之类的。
中途去洗手间,简直太有巧思了,说实话,在上海我都很少看到过这么干净又让人很舒服的洗手间,我已经忘记具体的摆设了,但说它跟日本的洗手间不相上下肯定不为过。
我再次为我对东北的成见感到一丝羞愧。很多时候我们到一个城市,走马观花,如果跟北上广比,总能挑出不少毛病,但是其实当你真正走进巷弄里,走进咖啡馆里酒吧里,其实也并没有差太多,因为你在进步,别人也在进步。
后来听沈阳的朋友说,沈阳的好多咖啡馆酒吧都是外地回来的人开的。我说,那就更了不起了。大家一般都是拼命往高处走,回来建设家乡的少之又少。
六
在沈阳虽然只呆了一个礼拜,但那种充实感却是我今年在其他地方旅游的时候所无法给予的。我几乎每去一个地方,都会发一下朋友圈,然后表扬一番东北,反思一下自己。沈阳的朋友说,挺意外的,我本来以为你会各种吐槽的。外地的朋友说,真的不可思议,你居然变成了精神东北人。
沈阳太原街附近的商场被装扮的五彩缤纷,而且用色都很大胆,常常让人有一种乱入的错觉,画风很像京都的那条中央主干道。
看过我文章的人都知道我确实是一个很喜欢吐槽也很挑剔的人,整天都觉得日本多好台湾多好泰国多好,却很少说中国大陆哪个城市多好多好。今年因为疫情的关系,去了不少国内的城市,当然还是有很多问题,跟国外还是会有不小的差距,但我却发现我对自己这片土地的了解是那么少,对很多地方的批评有时候是那么肤浅。
这趟沈阳之旅,也像一面镜子,照射出我很多的阴暗面。不管是人和人,一个城市和另外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和另外一个国家,有时候往往是因为不了解才有隔阂,因为有了隔阂又不希望再去了解,于是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从此越来越远。
提起东北,我们心里可能有一万个负面印象,忽悠懒散不讲信用,提起上海也是,精明小气怕老婆。但凡有什么跟这些地方有关的新闻发生,地域黑总是没有错的,总是会赢得一片喝彩的。可是在我们内心深处可曾愿意花一点点时间去了解对方,到对方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去感受下对方的人情冷暖。
在沈阳这几天,我其实一个景点都没去,起来点个外卖,找个咖啡馆喝个咖啡,晚上去泡个澡,再去西塔或者什么地方吃个烤肉炸鸡什么的,这一天就算过去了。我也几乎不跟什么人唠嗑,我就坐在那边吃着喝着观察着倾听着。
真的好人间烟火啊,真的好热情啊,真的好幽默啊。除了他们的东北口音,他们跟我跟你有什么区别呢?他们的内心还不是一样的火热,他们还不是一样地爱开玩笑,他们还不是一样地爱吃喝玩乐,他们还不是一样地爱穿的美美的爱拍个照片修个图发朋友圈。
确实,他们的嗓门是大了一点,但有没有想过这种大嗓门也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呢?确实,他们有的在室内抽烟有的带着手机进浴池,跟南方不太一样,但有没有想过东北是东北,南方是南方呢?为什么所有的地方都要一个样子呢?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一些无谓的事情上窝里横然后消耗自己的能量,我不知道这种传统是不是跟所谓的一盘散沙的民族性有关,但我知道这是可以改变的。就像我这趟东北之行,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对东北的印象对东北人的印象一样。
可能是年纪大了,这些年每当看到那些普通的中国人,那些努力活着的中国人,那些在零下几十度的天还站在街头卖冷面的人,那些在如此严寒的天气下在如此漫长的冬天里仍然爱开玩笑仍然苦中作乐的人,我都会异常地感动,都会忍不住想哭。
我常常讲说我们中国人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可爱也最勤劳的民族了吧,但是他们有时候却并没有被温柔地相待过。
最后,很感谢这次沈阳之行里遇到过的每一个可爱的面孔,你们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沈阳,一个从未见过的东北。不管是那个跟我唠了半天南北饮食差异的理发师,还是在澡堂里用钳子把每一双拖鞋都弄的很整齐的大叔大妈,抑或是有个咖啡馆里因为停电弹着吉他给顾客温暖等来电了还免费送我一杯手冲的老板,你们的一举一动我都记得,你们不仅是你们,你们不仅是个服务员理发师扫地僧泡澡的人搓澡的人,你们还是沈阳的形象大使东北的形象大使中国的形象大使。
也不管你是在沈阳,在上海,在成都,在喀什,在拉萨,在台北,在香港,在世界的任何地方,愿我们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中国人都能被温柔相待,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走出自己的那一方天地,保持一个谦卑的心,到对方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了解对方的难,感受对方的苦,看到对方的好。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说你跟沈阳的故事,跟东北的故事。
其他旅游文章成都香港台湾上海苏州泰国日本巴格达
也许你还想知道象牙山冰泉的知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