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昆明酒杯楼历史?
1. 昆明酒杯楼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建筑物始建于明末清初,已有近400年的历史。2. 具体而言,酒杯楼是当时滇池边的一家靠湖建造的店铺,供游客品尝当地美食和娱乐。酒杯楼曾经是昆明重要的饮食和文化交流场所,也见证了昆明若干次的历史变迁和风雨洗礼。3. 如今,酒杯楼已经成为了昆明市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一个,也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
二、酒杯的历史演变经过?
最原始的酒杯是天然界中的天然物,像贝壳、葫芦、动物的犄角等,在石器时代已有之。典籍上曾记载,形容古代盛宴“觥筹交错”的觥,最先即是用兽角制的原始盛酒器。尔后利用坚硬的瓜果外壳制饮具,最为典型的莫过于用葫芦的外壳制成的酒瓢,这是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原始饮具。从文字学角度切入,觚、觥、觯、觞等酒杯均有个“角”字,瓠、瓢、觚等酒杯均有个“瓜”字。
随着时刻的推移,逐渐产生了正式的酒杯。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酒杯是陶制酒杯。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考古发掘了众多的形制不同的陶土烧制的酒杯。山东大汶口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陶质酒器有268件之多,占出土器物的26。4%。由此可见,酒在当时已占有重要的位置。
至商代时,由于酿酒技术的逐渐提高成熟,已能用各种粮食制出不同品种的酒来,加之青铜文化相对发达,祭祀盛行,青铜酒杯应运而生。而且生产数量之多,品种之全,纹饰之美,制作之精都是前所未有的,成为奴隶主阶级举行祭祀宴饮的“礼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了一种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当时社会上还出现了“长勺氏”、“尾勺氏”等专门以制作酒杯为业的氏族。
酒杯的种类也提高到盛酒、温酒、饮酒、贮酒等各种类别。这些酒杯形制端庄厚重,式样沉雄敦实,古朴美观。器身多以“饕餮纹”、“夔龙纹”、“鸟兽纹”、“蝉纹”装饰,造型神秘狞厉,显示出奴隶主贵族的尊严和不可侵犯。其中模拟天然界动物的立体形状造成的酒杯,又表现出奴隶主阶级对美妙事物的向往和对吉祥的渴盼,以及祈求神灵凶物保护的心情,如虎形酒杯、羊形酒杯、牛形酒杯、象形酒杯等。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青铜酒杯逐步向古朴、鲜明的漆器酒杯提高过渡,形制有樽、杯、壶、缶、舟等各式酒杯。至汉代时,漆制的酒杯已特别精细。漆制酒杯,其形制基本上继承了青铜酒器的形制。有盛酒器具,饮酒器具。饮酒器具中,漆制耳杯是常见的。
在湖北省云梦睡虎地11座秦墓中,出土了漆耳杯114件,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中也出土了耳杯90件。汉代,大众饮酒一般是席地而坐,酒樽放在席地中间,里面放着挹酒的勺,饮酒器具也置于地上,故形体较矮胖。魏晋时期开始流行“坐床”,酒杯变得较为瘦长。
隋唐时代,随着瓷器制造业的迅猛提高,瓷制酒杯逐步取代了其他质地的酒杯,成为最普及、日常应用最为广泛的饮酒器具。
三、泰安历史传说?
凡是爬过泰山的人,不论内客还是外宾,没有不拜见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有的慷慨解囊,施舍钱钞;有的虔诚叩首,五体投地。
据说,碧霞元君能为众生赐福,消病去灾,因此泰山的香火至今缭绕不绝,每年春天,都有许多人从外地纷至沓来,进香许愿。可是,他们未必知道碧霞元君的来历。传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后,天下统一,武王认为大臣们开国有功,应该重重有赏。可是,想来想去,却找不出合适的礼物,最后,武王还真想出了个绝顶的好主意,把全国的领地都分给大臣们。这样以来,既显示了他武王的慷慨,又能说明他对大臣们的信任;同时考验大臣们是否真的忠君报国;再者,武王这样也就轻松愉快,落得清闲做他的&34;天子&34;就行了。主意一定,武王便把封神大权交给了军师姜子牙,让他分封诸侯。
却说姜子牙分封诸侯,封来封去把全国其他的名山大川、风水宝地都封尽了,就留下了一座东岳泰山。姜子牙早就知道泰山气势伟大,风景秀丽,是个供人游玩的好地方,他原准备把泰山留给自己,可谁知半路里又杀出个程咬金,武王的护驾大将黄飞虎找上门来,非要把泰山封给他不可。两人正在商榷,不知谁又走漏了风声,黄飞虎的妹妹黄妃也来找姜子牙要地盘,说是武王答应她,要她来找姜子牙。这下可好了,三个都看准了泰山这块宝地,可总不能都去坐呀!这到底怎样是好呢?事到如今,只黄氏兄妹就够姜子牙缠的了,自己便不得不打消了坐泰山的念头。不过放弃了也怪可惜,他见黄氏兄妹一个凭护驾有功,一个仗武王后台,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就赌气地对他们说:&34;好了二位,谁也别争,谁也别抢,凭自己的本事,谁先登上泰山,泰山就是谁的。&34;黄飞虎一听,不禁拍手叫绝。他想:凭我一身气力,泰山还能有黄妃的份?可是,身单力孤的黄妃,也没有一点惧色,一口应允了。
黄飞虎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武夫,比赛日期一到,便骑上他的麒麟,日夜兼程,从京都直奔泰山。黄妃为比赛绞尽了脑汁,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比赛一开始,她先将自己的鞋子脱下一只,使了个神法,将鞋子扔到玉皇顶上,接着才不慌不忙地向泰山赶来。等到黄妃爬上泰山,兄长早在南天门上等得不耐烦了。
他见黄妃姗姗来迟,便对她说:&34;不行就是不行,别逞能。这回你该服气了吧?&34;
&34;真是岂有此理!是我先已到此,我以为你在路上出了何事,前去接你,不想你已绕道赶来。&34;黄妃一本正经地说。
&34;你别胡搅蛮缠,你说先到,有何证据?&34;黄飞虎还真有点着急。
&34;证据吗?当然有,你来看吧。&34;
黄飞虎跟着妹妹来到玉皇顶,只见黄妃的一只绣花鞋端端正正地放在石坪上。虽然有证有据,黄飞虎却从心里不服气,不禁斥责妹妹:&34;你耍滑头。&34;黄妃不紧不慢地说:&34;凭本事嘛,怎样是耍滑头?&34;黄妃自知纸里包不住火,光是兄长一人好对付,等姜子牙他们来就麻烦了。她作出一筹莫展的样子对兄长说:&34;咱们兄妹二人,本该是你敬我让,不分你我才是。这样吧:我住山上,你住山下;咱们共管泰山总可以了吧?&34;这样一来,先来的黄飞虎倒做了不晓世理的孬种;后到的黄妃倒成守慷慨大度的好人;把个黄飞虎气得直翻白眼。可也没有办法,谁让她是自己一母同胞的妹妹呢,只好答应了。
等姜子牙赶来,一看便知道黄飞虎上了妹妹的当。可是他见黄氏兄妹都协商妥了,也不好再把事务说破,只好将计就计,把黄飞虎封为泰山神,把黄妃封为碧霞元君,一个在山下天贶殿,一个在山顶碧霞祠。
四、赣榆历史传说?
1. 有2. 由于赣榆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有许多传说和故事流传至今。这些传说涉及到赣榆的起源、历史事件、名人故事等等,丰盛了赣榆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些传说不仅是大众对历史的一种想象和解读,也是对赣榆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的传承和表达。3. 丰盛多样,包括了关于赣榆的起源传说、古代战争传说、名人传说等等。比如有关于赣榆的命名传说,据说赣榆得名于古代传说中的一位秀丽女子,她由于救人而溺水,化为一片榆树林,从而得名赣榆。还有关于赣榆古代战争的传说,比如有关于赣榆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故事,他在赣榆抵御倭寇入侵的战斗中英勇无畏,成为了赣榆历史上的传奇人物。这些传说不仅丰盛了赣榆的历史内涵,也为大众提供了一种了解和感受赣榆历史文化的途径。
五、辣椒传说的历史?
辣椒原产于美洲,随着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成功的叫辣椒带入了欧洲。
诉后葡萄牙人紧锣密鼓的展开了对亚洲的殖民活动,辣椒也随之依次出现在印度、日本、中国等地。
中国文献中最早有关辣椒的记载是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杭州人高濂所述,”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涩红,甚可观”。
辣椒
明代闽浙沿海与南洋的朝贡及走私贸易相当频繁,辣椒便在这一时期以海洋贸易的形式传入东南沿海,并依长江及其支流航道逆流而上,逐渐传入南方各省。
然而辣椒传入中国后,与番茄的命运一般,最初只是以观赏植物的形式存在着,开始是没有人认为它可以吃的。
辣椒在南方各省传播了一个世纪之后,食用辣椒才第一次出现在文字记载中。据康熙六十年(1721年)贵州的《思州府志》记载:”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
短短的一句话透露出三个重要信息,
一是贵州人称辣椒为”海椒”;
二是苗族人最先开始食用辣椒的;
三是辣椒影响最开始是用来代替盐的。
贵州
辣椒何故会被贵州最开始食用?,缘故是缺盐
盐是人体不可或缺的物质,中国古代制盐大体有三种方式:海盐、池盐与井盐,如两淮与山东煮海为盐,山西运城的盐池以暴晒制作,四川自贡凿井煮盐。
如果一个地方不产盐,那么也没何关系,从别的省份调过来,盐商就是这么产生的,然而贵州就尴尬了。
贵州通省不产盐,同时山地崎岖,路又不好走,交通不便,这就很难从外地进来盐了。
没有食用盐会怎样样,大家可想而知,然而智慧的贵州人,想到了不同的办法。。
贵州人采用了发酵带来的酸味代替盐,后来便是采用刺激性的辣味代盐,酸和辣融合在一起,这使得酸辣至今仍是贵州菜的典型风味。
康熙末年,辣椒开始在云贵地区开始发酵,大量大众开始尝试食用辣椒,这就变一发不可收拾。。。
嘉庆道光年间,云贵川湘等地已是广泛地种植辣椒”以为蔬”,”湘、鄂之人日二餐,喜辛辣品……无椒芥不下箸也”,当地人无辣不欢,没有辣椒的日子可不好过。
在之后,辣椒从川贵一路传向汉中。。。
汉中虽属陕西辖制,但位于秦岭南麓,仍旧是南方气候,故四川的辣椒在汉中传播并未遇到大的障碍。
然而秦岭以北的关中地区已属北方,气温与降水都与汉中大不相同,辣椒在跨越秦岭的时候滞止了些许年头。
于是适应关中平原气候的线椒便孕育而生,线椒被培育出来后,辣椒在关中大地迅速种植,并一路往西北传到甘肃,穿过河西走廊直到新疆。
西北的辣椒虽然源自南方,却出现了与南方截然不同的食用方式,那就是辣椒面子及油泼辣子,这也是为了适应西北面食的搭配需求。
辣椒最开始只是平民的食物吗?
辣椒每传到一个地方,便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与民俗习性,跟当地原有的特色结合起来,用百余年的时刻成就了一幅中国辣味地图,彻底改变了嗜辣各省居民原有的饮食习性。
辣椒之因此能在百年之间迅速改变南方各省的饮食习性,究其缘故还是人天生对重口味的嗜好,平淡的饮食往往不能满足大众对于美味的追求,虽然这种饮食方式有益于身体健壮。
辣椒容易养活,又不挑剔土地,山上平原皆可种植,结局时期长,同时口味特殊,依靠这些特点辣味得以风靡整个南方内陆地区。
而又正是由于如此,辣椒虽风行于普通民众之间,却并未传播到上层社会中去,辣味因被视为贫民的口味而不受富贵阶层待见。
20世纪上半夜的社会震动也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格局。抗战时期,由于战乱缘故,大批东部与北方的学校、工厂、政府单位迁到重庆,重庆的饮食实现了大交融,辣味也得以在不同地域的人群中传播开来。
随着抗战胜利,这些人离开重庆,也逐渐将其散播到各个地方。辣椒是人的食物,辣味是人的口味,食物与口味的传播都要依赖人的迁徙。
在农业社会中,社会的主体是农民,农民被固定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人口流动缓慢,辣椒的传播也就缓慢。
真正让辣椒和辣味从南方诸省爆发性地传播到全国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人口大流动。
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吸纳了巨量的农业人口,以亿为单位的人口从内陆向沿海地区迁徙,从乡村向城市迁徙,从农民身份转化为工商阶层,这是除此之外任什么时候代、任何地方都见不到的超大规模人口迁移。
这正是传统嗜辣地区人群向非嗜辣地区的迁徙时期,他们把自己的生活习性也带到了这些地方,怀念家乡味道的大众产生了广泛的市场需求,催生出有家乡味道的餐馆饭店,让今日川湘菜馆在全国遍地开花。
在现如今的当今社会,辣椒不再仅仅是,单纯的观赏植物,它已经成为我们老百姓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调味料,在此疫情之际,你难道不怀念那充满“辣味”的美味么。。
六、玉门历史传说?
玉门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而被称为“西北门户”。历史上,玉门曾经是汉朝的军事要塞和商贸中心,也是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起点。同时,玉门也是众多传说和神话的起源地,如《山海经’里面的“玉门关”、《西游记’里面的“玉华洞”等。今天,玉门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和文化遗产保护区,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探寻其中的历史和传说。
七、萧县历史传说?
萧县八景的传说
一、仙台棋势:(旧志)三仙石台,可为广坐。昔有人入山者,闻棋声丁丁,不知其处。循声迹之,见二人坐石上,落子方酣。一人袖手作局外观。近即之,遂不复见。古所称烂柯仙人,此其流亚欤?
二、贤洞书声:(旧志)圣泉山半有洞,昔人夜过其下,往往闻读书声出林嶂间。琅琅可听,若二人答和者。
三、汴流晓渡:(旧志)汴河在旧城东,相传汉末有仙人渡。每当晨雾熹微时,有人呼渡者,一老叟即棹船渡之,登岸回视,茫然不见。
四、眢井春耕:(旧志)眢井在旧城东,俗呼八角琉璃井。偶有人俯窥井底,闻叱牛声,隐约见有人耕田于下者。
五、龙潭皎月:(一统志)龙潭在县东南五十里,源出龙冈山,汇而成潭。(通志)其水莹澈,皎洁如月。土人称为龙潭皎月。(旧志)寒潭澄碧,澈底空明,月影照之,光为所夺。唯中秋夜,潭中乃见月色。
六、凤岭卿云:(通志)明山一名彩凤山,山半有穴,天将雨辄出云雾。(府志)明山山半有穴,俗称虚窟,其深莫测。
七、天枣奇芳:(《涌幢小品》)天枣在萧县天门寺,春时吐华,结实如酸枣,可食。每四月七日,其实皆熟,次日遂空。
八、神钟怪迹:(旧志)钟跫沟在县东南八十里,元末民家治地,见二巨钟,纽断至数段。寻复如初,瘗之土中。明日复露,忽闻鸣声如雷,跫行十余里,过即成沟。入黄河中,喷水高丈余。顺流至徐州,张士诚守将某祷留弗获。适二女僧过,咒之,留其一。其一顺流而下,不知所往。
八、文莱历史传说?
文莱从8世纪开始有人定居,在元代史籍中称“渤泥”,明代史籍中称“文莱”。
文莱长期受中国文化影响,13世纪后伊斯兰化。
文莱国王麻那惹加那乃曾于1408年访问中国,后逝世并安葬于南京。
14世纪,文莱伊斯兰教君主国从爪哇的控制下摆脱出来,在14 世纪至16世纪非常强大,国土包括菲律宾南部以及沙捞越和沙巴。
16世纪中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相继入侵这个民族。
1888年,文莱沦为英国的保护国。
1941年,文莱被日本占领。
1946年英国恢复对文莱的控制。1959年文莱与英国签订协定,规定国防、治安和外交事务由英国管理,其他事务由文莱苏丹政府管理。
1971年文莱与英国重新签约,规定除外交事务和部分国防事务外,文莱恢复行使其他所有内部自治权。
1978年文莱苏丹赴伦敦就主权独立难题同英国政府谈判,并缔结了友好合作条约。根据条约,英国于1984年1月1日放弃了其掌握的文莱外交和国防权力,文莱宣布完全独立。
独立以后,苏丹政府大力推行“马来化、伊斯兰化和君主制”政策,巩固王室统治,重点扶持马来族等土著人的经济,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严格维护伊斯兰教义。文莱目前仍为英联邦成员国。
九、保和殿历史传说?
保和殿(the Hall of Preserving Harmony)典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意为神志专一,保持宇内和谐,才能福寿安乐,天下太平。保和殿匾额“皇建有极”匾,为乾隆御笔。典出:箕子《洪范》“皇建其有极”。
明朝及清前期
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朝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册立皇后、皇太子时,皇帝在此殿受贺。
清朝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场面特别壮观。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每岁终,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写宗室满、蒙、汉军以及各省汉职外藩世职黄册。
顺治及康熙时期
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至顺治十三年(1656年),顺治帝福临曾居住保和殿,时称“位育宫”,大婚亦在此举行。
康熙自即位至八年(1669年)亦居保和殿,时称“清宁宫”。二帝居保和殿时,皆以暂居而改称殿名。
乾隆及其以后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殿试地点由太和殿移到保和殿。殿试是封建科举制度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亲自命题,指定大臣问卷,皇帝还要亲自阅看前十名的卷子。考取第一名的为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称探花,高中者均被赐予进士及第并委以高官。这样的殿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参加者一般须经过乡试、会试考中贡士方能得到参加殿试的资格。殿试的仪式特别隆重,举行时刻有过几次变动,清初曾规定在四月初,后改在五月初。乾隆十年(1745年)曾改在四月二十六日,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又改在四月二十一日举行,以后遂成定制。
当日,捧题官及内阁官由内阁经中左门至保和殿,将皇帝钦命之题陈于殿内东旁黄案上。新贡士由鸿胪寺官引导至丹陛两旁排列,按会试中所种名次,单数者列东,双数者列西。皇帝御殿,作乐鸣鞭,众贡士和王公大臣皆向皇帝行三叩九拜礼。礼毕,皇帝回宫,礼部官员散题,贡士跪受,接着入殿,在殿内两旁试桌答卷。殿试日给二餐,早餐,每人馒头四个、汤一碗;午餐,每人饼四张、梨二个、茶一巡。
试卷所采用白宣纸,每份考卷的第一页,填写应试者的姓名、年龄、籍贯及三代履历。考毕交卷之后,首页由弥封官折叠成筒,密封后加盖关防。其余卷面、卷背及骑缝之处,则加盖礼部之章。考卷由皇帝任命的八名读卷官评阅。读卷大臣认为答得好的卷子,就在上面画一个圈,最佳试卷就画八个圈。试卷以画圈几许排名次,接着将前十名进呈皇帝,由皇帝钦定名次。
进士甲第的选定也并非全都出于真才实
十、榆次历史传说?
榆次曾是春秋末期晋国六卿中实力最强的智氏贵族的最初封地,也是诸卿争霸活动的交错地区。声势显赫的智伯与其它诸卿之间发生的晋阳之战,导致“三家分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