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度他人》作文教学实录
小议大度
有这样一则寓言,说的是两匹马同行,一匹将另一匹的脖颈咬伤了,结局被咬的反而主动安慰因咬伤自己而羞愧不安的那匹马。故事虽小,却揭示了天地间动人的品德,那便是大度。
寓言中动物的大度是以德报怨,佛教中弥勒的大度是“肚里能容天下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怎样来领悟大度呢?其实,大度是一种境界。
大度如水。
通常的“大度”,即原谅他人一时的过错,不锱铢必较,不耿耿于怀,和和气气地做个大方的人。大度如水的温柔,在遇到矛盾时往往比过激的报复更有效。它似一捧清泉,款款地抹去彼此一时的敌视,使大众冷静下来,从而看清事务的本来缘由。同时,也看清了自己。寓言中那匹被咬的马理智地选择了大度,最终两者和好如初。试想一下,倘若它针锋相对,以同样的技巧还击对方,那么除了两败俱伤,头破血流之外,还能带来何呢?因此可以说,寓言中的国马其实是很明智的。它的明智在于“以德报怨”。
大度似火。
由于更进一层次的大度意味着不仅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更能用自己的爱与诚恳来温暖别人的心灵。心平如水的大度,已属难得;雪中送炭的大度,更可贵,更令人动容。从寓言中我们看到,犯下过错的那匹马已认识到自身的荒谬而羞愧难当,这时被咬的马体现出的大度与安慰,便恰似一团火焰,明亮而温暖。大度,不仅融化了彼此的冰冻,更将爱的热力辐射进对方的心窝。在被某些人评论成“物欲横流”的时代,自下而上空间正日益缩小的大众所缺的不正是发生在两匹马之间的大度吗?选择大度,也就选择了领悟和温情,同时也选择了人生的海阔天空。
大度是诗。
大度是一首人生的诗。至高境界的大度,不是仅仅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某一事件的处理上,而是升华为一种对宇宙的胸襟,对人生如诗般的气度。大度的涵义也不仅限于人与人的领悟与关爱,而是内心对于天地间一切生活产生的旷达与博爱。寓言中的马无法到达这种境界,而这种境界对于人类却是如此的真诚和深刻。
为生活的平淡与多舛而心存积隙的人呵,请你选择大度吧。这丝毫无损于你的尊严,反而有助于大众在漫长的生活之河中穿越平庸。具有大度的想法境界,才会懂得人生的真谛,大度也是一门生活的艺术。
当然,大度同“方以律己,圆以待人”是不矛盾的。轻易原谅自己,那不是大度,而是懦夫。“圆以待人”,也得先看对象。大度不珍惜大度的人,是滥情;大度不值得大度的人,是姑息;大度不可饶恕的丧尽天良的人,则是放纵。因此,大度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门学问。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发生的决不是两匹马这样简单的事。生活,往往纷繁,又常常平淡。正由于大度如水,使纷繁经过过滤变得纯净;正由于大度似火,使平淡通过锻烧日趋鲜明;更由于有这诗般的大度,才赋予人生以艺术,赋予生活以永恒。
闫喜斌作文指导技巧
近年来,小学生在写作中频频出现这样的情况:千篇一律的“雷同文”、万文一腔的“虚假文”,而这些现象也着实让教师和家长们头疼。学生们对于写作总是有很深的芥蒂,他们既不知道怎样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也不知道怎样运用自己的生活经历把故事丰盛起来。
针对学生们的这种情况,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子课题“‘情境体验’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探索与操作”推广活动在通辽市科尔沁区实验小学开展。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二十多年的杰出教师闫喜斌教授亲自为语文教师进行培训,并进入课堂现场教学示范。在讲座中用生动形象的案例给教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为期两天的讲座培训和操作讲课中,教师们认真记着笔记,对“情境体验”有了自己的认识,在操作课堂中也潜移默化地引用闫喜斌教授的讲课模式。
由于小学生们的认知只停留在表面和具体中,因此“情境体验”的教学模式完全合乎小学生们的写作心理。为了让大家对“情境体验”有更深的了解,记者跟着闫教授一起来到了科区实验小学四年级培训教室。在课堂上,闫教授以“老师有特点,文字显真情”为主题,为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难忘的写作课。在整堂课里,闫老师始终贯彻着“情境体验”这个主旨,让孩子们以自己老师为真诚体验,接着在这之上进行加工写作。一堂课下来,孩子们都特别兴奋。平常不怎样动笔写作的学生们也都开始尝试写了起来,在闫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纷纷举手表示自己对于写上四百字,甚至是五百字的作文都特别轻松。“我很喜欢闫老师的作文课,让我觉得写作不是特别麻烦的事务。我觉得我会写的很好的,希望我的作文会上闫老师说的那个《作文报》。”在下课以后,一位小同学这样告诉记者。
原来,情景体验的作文教学就是在观察情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去体会写作情境,写出有特点的作文。“以前指导学生们写作总是有局限性,不知道用何方式才可以取得更好效果。然而听了闫教授的培训以后,我们也知道了怎样进行引导。闫教授很形象地告诉了小学生们应该怎样写作,也很体系地传授我们怎样用真诚的情景指导学生,让学生们爱上写作。”科区实验小学的一位教师在听完了闫喜斌教授的讲座和操作课之后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