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的设计者:曾联松与五星红旗的传奇故事

国旗的设计者:曾联松与五星红旗的传奇故事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鲜明而富有象征意义的国旗无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这面代表着民族和人民团结的五星红旗,背后则有一个鲜为人知但至关重要的设计者——曾联松。他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一个艺术家的才华,更体现了一位爱乡者在民族危难时刻的奋起行动。

曾联松于1917年12月17日出生于浙江瑞安。年轻时,他对书画艺术情有独钟,尤其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但在看到祖国山河破碎、人民困顿的悲惨现实后,他放弃了艺术的追求,投身于理工科的研究,立志寻找科学救国的道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让这位热血青年更加坚决了自己的信仰。他与其他爱乡学生走上街头,宣传抵制日货,展现了他强烈的民族情怀。

1935年,曾联松离开家乡进入南京的学校,积极参与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开始涉足革命事业。随着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发出了征集国旗图案的通知,曾联松积极响应。在了解到国旗设计的四个基本要求后,曾联松觉悟到这项任务的重大职责。

为了更好地领悟和把握国旗的设计思路,他深入研究了毛主席的著作。在众多文献的影响下,他开始反复构思国旗的图案。经过数日数夜的精心设计,他终于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灵感乍现,创作出了众所周知的“五星红旗”。他将一颗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分别代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寓意着人民的团结。

曾联松设计了两幅国旗图案。第一幅即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五星红旗,第二幅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镰刀和斧头的元素。在考虑到更为简洁和庄重的设计后,最终决定还是以第一幅的图案为主。

在政协的国旗评选活动中,曾联松的设计图案吸引了众多观众,如田汉、郭沫若等知名人士都对他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经过多次讨论,曾联松的五星红旗成功入选,成为了新中国的国旗。1949年9月27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五星红旗正式被通过,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

国旗的设计不仅是曾联松个人的成就,更是他作为民族建设者和贡献者的重要体现。为了对他在民族历史中所做的贡献给予肯定,中央人民政府赠予他500万元人民币的酬金,并在国庆节期间邀请他参加庆祝活动。

曾联松在1983年退休,但他对民族的热爱与付出始终没有减弱。1999年,他在上海逝世,享年82岁。在国旗的背后,曾联松的灵魂将永远与这面飘扬于全球各地的红旗同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

曾联松以其非凡的才华和坚决的信仰,为民族的象征——五星红旗,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格。他不仅是国旗的设计者,更是时代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他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的历史上。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