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忽必烈:元世祖忽必烈是怎样的一位皇帝?

网友提问:

元世祖忽必烈是怎样的一位皇帝?

优质回答:

总的看来,历史上对元世祖忽必烈的评价,有褒有贬,但褒大于贬。

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为巩固国家统一,釆取了不少措施。

一,忽必烈在即位前,派兵攻占大理,收服云南诸部落,后设置行省。还又攻占了吐蕃。

二,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又在至元十三年(1276年)攻占临安,至元十六年(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中国。

三,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行省”(或“省”)的制度,一直延用到现在。

三,元朝政府的组织大都“遵用汉法”。

四,元朝政府为了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抗,在全国遍驻军队。

五,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

六,元朝政府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司和元帅府,进行有效管理。

七,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置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

八,元朝统治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马可波罗游记》中有生动的描述。也是在这一时期,中国人发明的罗盘,火药,印刷术经阿拉伯传入西欧。

但是,应该看到,元世祖忽必烈为了巩固其统治,他采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用以分化全国各族人民,下层人民受到民族和阶级双重压迫,从而激起了各地人民的反抗。

其他网友观点

忽必烈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元世祖,他是元帝国的开创者和制度奠基者,对于此皇帝的评价史学界确实是褒贬不一的。就我个人认为,他是有功有过,功大于过。从总体上来说,是一个较有作为的君王。

首先,忽必烈发动灭宋战争并最后消灭南宋政权,结束了自唐末藩镇割据以来三、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元朝的一统是中国版图之内前所未有的大统一,可以说元朝将中原和江南的汉文明区、北方的草原文明区、东北的渔猎文明区和西南的藏文明区整合在一起,置于一个中央的统治之下,所谓“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史·卷五十八》: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元朝统一后,其中央集权政府在边疆设立的统治机构相对于之前的中央王朝更为牢固、深入,如将各个地区统计户口和征税做为最基本的统治尺度,这就加强了中原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为元朝之后的统一格局奠定了基础。忽必烈是分裂局面的最后终结者,无疑是厥功至伟的。

《元史·卷六十三》:爰自前宋归附,十五余年,阅实户数,乃有司当知之事,诸郡皆然,非独尔播。

其次、忽必烈颁布的政策,有条件的保护了农耕文明,其推行的劝课农桑的政策,有利于中原和江南的农业发展。

元世祖忽必烈在藩邸之时,由于长期主政于漠南,所以对农耕文明的价值认识远远超出了蒙古前四汗,他本人就认为“山以南,国之根本也”,所以对中原和江南的农业文明下了大力气保护、发展,十分看重兴办农桑水利。

早在他刚继位的中统二年,就设立了劝农司,其接受任命的劝农使负责检查各地农业的生产情况。后又于至元七年设立大司农司,设四道劝农官及水利官巡行劝课。同年,为了加大农业的恢复力度,忽必烈决定全国基层推广立社制度,“既是随路有已立了社呵,便教一体立去者”,所谓社就是在乡村以50家立为一社,以德高望重、通晓农事者立为社长督导社民耕作,对于那些懒惰不肯耕作之人,社长报告官府进行责罚。

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水利设施,也是大有成就,如忽必烈命令郭守敬提举诸路河渠,掌管全国的水利兴修。郭守敬不仅主持修建了元大都的通惠河,又于西北修复疏浚了已经淤塞已久的唐来渠和汉延渠,可以灌溉田地9万余顷。

其三、在政权建设上,建立了“蒙汉二元格局”的政治制度,对元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其中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性。

通元一代,其政治制度体现了蒙古旧制与金制、宋制兼容并蓄的局面,将蒙古游牧官制度与汉地的制度嫁接起来,形成了“蒙汉二元格局”,这在其官制、军制、宫室制度上有非常明显的表现。

就比如说是行省制度就同时具备了金朝行尚书省和蒙古断事官制度的特点。就比如说行省内部的群官负责和会议制度,这就是蒙古断事官制度的延续,尽管行省长官有一定的决定权,但是互相牵制掣肘的格局就很明显,所谓“大事集议,众论不齐”。而在地方长官的任命上“二元格局”更为明显,“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一个官府由多民族官员共同办公,而蒙古官员居于主导地位监临,而以回回人和汉人做为副手,就突出了“蒙汉二元格局”以蒙古为本位的特点。

之所以忽必烈会推行“二元政治制度”,首先与他本身有关,有元一代西北诸王地位较高,在忽必烈实行汉法后,常常遭到西北诸王的指责,这就使得忽必烈如芒在背,为了争夺第五任蒙古大汗的合法性,只能部分使用汉法。

《元史·卷一百二十五》:会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谓:“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但是,蒙汉二元制度也适应了元朝统治的需要,因为单就疆域而言元帝国是包含了多个文明区的王朝,民族成分要复杂的多,这个制度从客观上适应了草原游牧区和汉地农耕区并存的局面,尤其对汉地的农耕文明来说,比前四汗时期的完全以蒙古为中心的制度进步多了。

当然,这个制度也有很大的弊端,主要表现就是蒙古游牧官制度与汉地职官制度一旦嫁接起来,蒙、汉各设一套,往往导致了冗官冗吏现象极其严重,行政效率缓慢。而且由于蒙古旧俗的渗透,汉法改革不够全面,元朝官场的腐败极其严重,就比如蒙古贵族那颜向部下索取“撒花”的旧俗,就对官场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为元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对于忽必烈本人来说,他也备受“二元”政策的影响,他既想做一位中原的皇帝,也想做一位蒙古帝国的大汗,后者在他的心目中地位很重,做为一个蒙古大汗,他希望自己建立超越祖先功业,所以忽必烈不惜人力、物力发动了一场又一场的征服战争,如征日本、征安南、征缅国、征爪哇,而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为了应付巨额的战争军费,于是就任用了王文统、阿合马、桑哥这样的敛财高手,导致了民力的重困,其实忽必烈本人都承认“财赋办集,非民力困竭所不能”,但是为了蒙古大汗的身份,对外战争就像毒瘾一样难以停止,在他临死前甚至还想再征爪哇,背上了“黩武嗜利”的名声。

以上三点是忽必烈最主要的作为,其中最后一点影响了整个元王朝的命运,除此三点之外,忽必烈还有废除汉世侯,收归财权、军权于中央;尊崇儒教;鼓励海外贸易等举措。

从忽必烈个人来说,尽管他经常向汉地名臣寻求治国之道,有一定的汉化成分。但从他的个人性格上来说倒是保留了巨量的蒙古元素,甚至可以说他是典型的蒙古汉子,其行事与汉地君主有很大的不同,给我的印象就是:嗜酒豪爽、待人推心置腹、报复心也强。(我只说忽必烈,广大蒙古族同胞不要喷我,毕竟人和人是有个性差别的)

就比如说喝酒,忽必烈就属于要么不喝,一喝就大的那种,这酒一喝大暴露真性情,往往干出一些有悖于一国君主形象的事情。就比如说有一位西域大臣爱薛,忽必烈在宴席中喝酒大醉,竟然当众将此人揽入怀中,左手抓住他的胡须,强行灌酒。这样的失态场面无论如何汉地的开国君主是做不出来的。

《新元史·卷一九九》:爱薛进曰:“此可饮乎?”上悟,抱爱薛置膝上,啐其顶,左手挽其须,以酒饮之,顾谓皇太子曰:“有臣如此,朕复何忧。”

可能忽必烈本人都害怕自己酒醉会误事,他告诫大臣,如果他想杀某人,先别杀,过几天再询问他的意见,“朕或怒,有罪者使汝杀,汝勿杀,必迟回一二日乃复奏”。

忽必烈一旦赏识某个人或心情大好,往往非常的慷慨大度,达到了不计成本的地步,如至元三十年,忽必烈游览通惠河的时候,也许是看到心情非常好,于是立刻赏赐主持建造的通惠河的郭守敬12500贯钞,以当时2贯兑换1两银子来看,忽必烈一下子就打赏郭守敬6000多两。听说大儒叶李乃是名士,立刻用自己乘坐的五龙车接叶李入宫议事。

《南村辍耕录·卷二十六》:一日,议事大廷,乃不在列,问其故,则病足,遂以所御五龙车召之至。

而一旦一个大臣欺骗忽必烈或犯下重罪,落到忽必烈手里,真是人生的厄运,要受到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双重折磨,就比如说为忽必烈削平南宋的伯颜,曾经受到阿合马诬告,忽必烈在不察之下,直接把伯颜关进了狗圈里面,让其吃尽苦头。

《汉藏史集》:皇帝命令追查伯颜,乃将伯颜逮捕,置于狗圈之中。

还有忽必烈的宠臣阿合马,忽必烈在阿合马死后意识到自己被欺蒙。于是,将死去的阿合马从地里刨了出来,将他拖到广场上用马车反复碾压,并将他的肉以狗分食之,“乃命发墓剖棺,戮尸于通玄门外,纵犬啖其肉”。还有桑哥,在临死前嘴巴被塞满脏东西。这些“奇特”的刑罚在元朝五刑之外,更像是忽必烈对心里怨毒的发泄,所以忽必烈一旦恨上某人,那真是无所不用其极的会让那个人感受到十分的痛苦。

以上就是忽必烈的重要作为,以及个人性格上的分析。

引用文献:《元史》、《新元史》、《元典章》、《通制条格》、《元朝名臣事略》、《汉藏史集》、《通制条格》、《史集》、《南村辍耕录》

其他网友观点

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中国元朝的创建者。蒙古族,庙号世祖,蒙古语尊号薛禅皇帝。祖父成吉思汗,父亲拖雷。1260——1294年在位。忽必烈青年时代开始接触汉文化,“思大有为于天下”。1251年奉其兄蒙古大汗蒙哥之命总领漠南汉地军政事务。面对自蒙古占领北方地区以来,把游牧民族落后的制度强加于北方汉地,所带来政治混乱,经济停滞和衰退的局面,忽必烈决心进行改革。他广泛结揽儒士,注重学习汉文化,周围逐渐形成一个汉族文士组成的幕僚集团。在治区内建立学校,整饬吏治,恢复农业,兴立屯田,得到北方汉族地主阶级拥护,被尊称为“儒教大宗师”。1253年与蒙古将领兀良哈台率军攻灭大理国。1256年下令在桓州东、滦水北的龙岗,营建开平城,修筑宫室。1258年蒙古军大举进攻南宋,他率一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闻听蒙哥汗死于四川钓鱼山(今四川合川东)军中后,遂与宋约会休战,轻骑北返开平(今内蒙正蓝族东),1260年即位称帝,建元中统。在诏书中明確提出“祖述变通”,继承中原封建王朝“前代之定制”,也表示了蒙古统治者统一全国、实现“天下一家”的意志。(《元史-世祖纪》)忽必烈称帝后立即着手建立各项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以汉人王文统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设十路宣抚司,任用汉人儒士为宣抚使。随后与在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后杭爱省厄尔得尼召北)被漠北诸王拥立为汗的幼弟阿里不哥鏖战四年,击败了草原旧奴隶主贵族势力。1262年平定了山东李璮武装叛乱,削除了汉族军阀的反抗。1264年改元至元。1271年取巜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大都(今北京市)。在北方基本稳定后,派兵大举灭亡南宋。1276年攻下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市)。1279年最后攻灭崖山南宋残余势力,完成全国的大统一。忽必烈的政绩主要在于:

一,改革以往蒙古统治者对北方汉地竭泽而渔式的统治方式,推行汉法(汉族封建制度),促进了战乱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顺应时势,完成统一全国大业,结束了唐未以来400多年诸国并存、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从而奠定了以后600多年国家的长期统一。三,奠定了中国今天疆土的规模。元朝疆域,“北道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史-地理志》)忽必烈至元时期的疆域幅员,大体可以与后来的清朝全盛时期相当。中国的版图基本上是在这一时期尊定的规模。四,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加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忽必烈统治的后期,保守、嗜利和黩武等消极因素有所发展。采行汉法,改革落后旧制的工作陷于停顿。重用回回人阿合马主管中央财政。阿合马任中书平章政事达十年之久,专权横暴,多方捜刮财物,打击异己,引起太子真金和许多大臣的不满,人民普遍愤恨。1282年益都千户与高和尚等人,乘忽必烈去上都(原开平城)的机会诱杀阿合马。此后,忽必烈又先后任卢世荣为中书右丞、桑哥右丞相专理财政,均以理财失败被处死。忽必烈还接连派遣军队远征日本、安南、占城、缅甸与爪哇,都遭到失败。对外侵略战争给邻国造成破坏,给本国人民带来灾难。忽必烈共有4位皇后,这是根据设4斡耳朶(宫帐),分处4皇后的蒙古习俗确定的。大皇后是弘吉刺氏察必,他晚年体弱多病,朝臣常不得入见,往往通过皇后奏事,造成皇后干预国政。有子11人,第二子真金早立为皇太子,先忽必烈去世。1293年又以真金第三子铁穆耳为太子。1294年忽必烈病逝后,铁穆耳继位,是为成宗。

其他网友观点

元世祖忽必烈在蒙语中又称为“薛禅皇帝”,他是元宪宗蒙哥的弟弟。忽必烈出生于公元1215年,到1294年去世,享寿80岁。在中国古代史中,是仅次于清乾隆帝、南朝梁武帝、女皇武则天的“长寿皇帝”。

蒙哥汗元年(1251年),36岁的忽必烈受命总管漠南汉人地区军国庶事。他在华北平原召集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百姓,使他们定居开垦,积极恢复农业生产,初步开创了一个相对稳定繁荣的社会局面。1253年,遵照“迂回灭宋”的战略方针,忽必烈奉命率军进攻云南,次年攻灭大理段氏政权。1259年,蒙哥汗因伤病死于南宋合州的钓鱼城。忽必烈为稳定蒙古军心,在鄂州与南宋权相贾似道议和,然后率军北返,争夺大汗之位。

1260年,忽必烈击败竞争对手其幼弟阿里不哥,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闪电河北岸)即大汗位,始建年号“中统”。阿里不哥不甘心失败,联合漠北、中亚诸藩王在和林(今蒙古国额尔德尼召)自立为汗。忽必烈率兵平定叛乱,统一了内政。1264年,忽必烈定都燕京,后改称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定国号为元,随后对南宋发起进攻。

1276年,忽必烈派兵攻灭南宋,然后又消灭了南宋流亡政权,到1279年,元朝统一了全国。统一之后,忽必烈又向朝鲜、日本、安南等邻国发动多次战争,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

忽必烈在位期间,不断吸收汉族王朝的统治经验,建立了包括行省、中央直辖区在内的各项制度,加强对边疆区域的控制。注重农桑,兴修水利,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巩固和推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使中国成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其他网友观点

忽必烈虽然是蒙古人,但是他能当蒙古大汗,能建立大元朝,完全是依靠北方汉人世侯的力量。

所以对于忽必烈来说,中原地区才是他的核心统治区域,草原不是。

蒙古第二任大汗窝阔台为了更好,更快速的征服内陆地区,在中原地区依然采取蒙古草原上的分封制,结果在金国迅速灭亡之时,北中国一大群汉人世侯反而成为蒙古人统治中原的帮手。

这其中忽必烈的父亲,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由于担任过蒙古灭金主帅,所以拖雷系的诸王和汉军世侯的关系都很不错。

这也是为什么忽必烈在蒙古草原就能得到许多汉族士大夫,比如窦默和姚枢的教导?原因就是他爹是灭金主帅,和北中国汉人打交道最多。

事实上当时继承了拖雷“亲汉”遗产的还不是忽必烈,而是他同母哥哥蒙哥。

蒙哥作为拖雷嫡长子,也相应继承了拖雷麾下那一批汉人世侯;蒙哥参加西征的时候其实麾下就有很多汉人世侯军队。

只不过窝阔台死后,蒙哥要和窝阔台之子贵由争夺蒙古大汗之位,所以不得不返回草原,把汉人世侯武装交给了他最信任的二弟忽必烈。

换言之,忽必烈其实是蒙哥在中原地区的代理人。

蒙古继任蒙古大汗后就让忽必烈长期负责经略东亚内陆地区,负责灭宋之战,自然汉人世侯归忽必烈统帅。

忽必烈也成了蒙古诸王里受汉文化影响最深的一位,虽然忽必烈是文盲,但是他会说汉话,也听得懂汉话,他登基称帝后,每当蒙古语翻译把汉人大臣的话翻译的词不达意,或者没翻译好的时候,忽必烈都会第一时间指出来。可见他汉语水平还是可以的,至少听得懂文言文说的是什么意思。

蒙古死了之后,忽必烈就面临怎么办的问题。

虽然很多人指责忽必烈武力夺取大汗之位破坏了蒙古“忽里台大会”制度,但是早在蒙哥和贵由争夺蒙古大汗位置的时候,“忽里台大会”制度已经被破坏了。

对于汉人世侯来说,他们当然愿意拥戴一个亲近他们,和他们关系好的蒙古王爷担任蒙古大汗,而不是选择一个几乎从来没有来过关内的蒙古大汗。

结果就是忽必烈虽然是蒙古王爷,但是他事实上是带着一群汉人将军和汉人士兵打败了阿里不哥,还火烧了和林(当时蒙古汗国京城)。

甚至就连忽必烈的禁卫军都不再是传统的怯薛,而是由汉人世侯军队抽调组成的武卫军。

忽必烈后来干脆在大都称帝建立元朝,并且把元朝至于蒙古汗国之上。

换言之,忽必烈并不是迁都,而是作为元朝开国皇帝他定都在大都;忽必烈这种情况在东方不常见,但是在欧洲国家就很常见。

比如沙皇同时还兼任立陶宛大公、爱沙尼亚公爵……一系列头衔;忽必烈也是如此,他是元朝皇帝兼蒙古大汗,元朝首都在大都,蒙古大汗的驻地在上都,没毛病。

另外一点,和林都是他带着汉军烧掉的,忽必烈肯定觉得住在上都,心里感觉乖乖的。

其他网友观点

雄才大略,胆识过人,带领着蒙古军队打下了大面积的国土,实在令人佩服!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元世祖忽必烈是怎样的一位皇帝?.jpg” />

与元世祖忽必烈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