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山海经》中有些什么神话故事?是真实的吗?
优质回答:
司马迁老大人在《史记·大宛传》中说了:“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所以我就粗略过一下《山海经》中几个有意思的故事,真不真实你说了算!
(友情提示:女娲、炎帝、西王母等指的是族群的某一代领袖,而非一人)
十日十二月
天帝帝俊,邂逅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当时一看就中意了,这姑娘底盘大,能生儿子,赶紧娶进了门。
羲和果然争气,一口气生下十个儿子,哼着歌儿就在甘渊给十个小子举行了沐浴礼:一个大,一个小,娘来给你们洗澡澡,大的要爱小,小的要敬老,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巴扎嘿!
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帝俊就将甘水之间这块土地封给了羲和,称为羲和国;十日住在甘渊陪伴娘亲,他们栖息在扶桑树上,负责为凡间提供光热,上枝一日出,下枝九日歇,十日一轮换。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帝俊又发现了一位漂亮的女子,腰肢丰盈,心想肯定能生女儿,干干脆脆就娶进门了,跟羲和作伴。小子虽然不错,可女儿才是小棉袄嘛,贴心还暖。
帝俊的眼光还真不错,常羲一连生了十二位小公主,称为月。
小月儿刚出生都是丑丑的,皮肤灰暗暗的,常羲就一个一个地洗,洗完了就往天上一挂晾着,给凡间提供夜间照明。
十二月轮换,一夜一月,有时候小月想哥哥了,就会拖延着不肯下去,世间就出现了早晚日月同辉的景像!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帝俊还发现了一位异常美丽的女子,她叫娥皇,其眉如一叶东来,也得娶了。
娥皇生的孩子姓姚,世代住在三身国。
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 , 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 ,生此三身之国 ,姚姓,黍食,使四鸟。
十日十二月是神话不假,但你真当成看热闹你就错了!
天干地支了解下?
身为天帝,没几个得力大臣可不行。
盘古开天辟地后,钟山神烛九阴掌管四季,分昼夜,日出月伏,皆有定数。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启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陆吾镇守天帝在下界的都城昆仑山,主管天上九部和天帝苑圃的时节,人脸,虎身虎爪,九尾。
昆仑山,是往天界的通道,方圆八百里,高万仞,每面有九井九门,由开明神兽守卫,也是神仙出入之地,若无大羿的本事,很难攀上山冈到达入口。
……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
天帝身边的大将羿,乃是不世而出的神箭手,奉命代天巡查人间疾苦,诛除凶兽妖灵。
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大羿下界,诛杀了为恶人间的六凶,凿齿、大风、猰貐、九婴、封豨、修蛇,就在人间秩序开始井然之时,十日皆出,天下大乱!
大羿射日
姑姚(媱)山,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静静闭上了双眼,风那刻在悲泣,想拉起那双柔软的双手再一起奔跑;绿草那刻伏下了腰,想和她再一起看蟋蟀的热闹,可惜,她永远地去了。
流水呜咽着,苍松叹息着,她是那么纯洁和美好,一切皆成念想,她叫女尸。
她是人间炎帝的女儿,死于十日炙杀!
姑媱山,从此长出了一种叶儿叠叠的?草,开黄花儿,果实象菟丝子,服用后能增添姿色,讨人喜欢。
又东二百里,曰姑瑶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露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
眼见十日齐出,悬空炙杀万物,有巫扮作水神女丑,登山祷告,勾通天地,怒诉十日之罪,宁死不退,最后香消玉殒。
她叫女丑之尸,她临死仍用右手衣?紧紧掩住了脸。
十日在天空嘲笑着她的无知和不自量力,见她死后,便又开始追逐嬉戏,浑身不见大地开裂、树枯草毁、鱼死虾毙、民众奄奄一息的惨状。
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鄣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
大羿匆匆赶来,巫使已被炙杀,大怒。
十日无法无天,根本不惧凡人一般的大羿,见他张弓引箭更是讥笑连连。
大羿族奉帝俊命巡查人间,赐下的神弓可射苍穹,下落黄泉,九珠连射之下,九帝子纷纷殒命坠地,现出金乌本相。
最后一日匆匆逃回甘渊,从此循规蹈矩,再不敢生出事端。
天地恢复清凉。
夸父族生活在成都载天,族长夸父为让阳光照进族地,繁衍生息,决定逮太阳!
夸父见太阳升起,跨步开追,两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此时,在烈日的炙烤之下,夸父口干舌燥,五内俱焚,追至黄河,几口干了;又到了渭河,没几下又喝光了,只能熬着,准备到了大泽再喝两口。哪知还未到大泽,渴死了,跑路用的手杖,后来化成了一片邓林。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发鸠山,居住着炎帝另一个女儿女娃。女娃见姐姐女尸不幸丧命,于是架船前往东海,寻找水神女丑质问,十日齐出时为何不出面履行职责,与上天勾通制止暴乱,导致黎民涂炭?
途中遇到海潮,船摧人亡,女娃精气不灭,化为精卫,从西山衔来木石,誓要填平东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此处有串编,为的是使故事连贯,强调古时的干旱与洪涝之害。至于精卫精神,大家还记得移山的愚公吧,随着科技的发展,移山填海还是个笑话吗?
随着时代发展,族群逐水迁徏,部落进入大兼并时期,炎黄联盟最终爆发了为统一而战的多次大规模战争。
炎黄之战
炎帝年事已高,又接连痛失爱女,再加上身上积毒发作,对盟内事务渐感力不从心,炎黄联盟内部已有离心之势,小部落更有叛乱之心,曾经最为强大的神农部落没落了。
此时,接任炎帝之位的最有利人选便是其子蚩尤。
蚩尤脱离神农,自建九黎部落,势力在三者中最为强大,不仅武器先进,族人作战更是悍不畏死,是真正的无敌之师。
黄帝所率的有熊部落同时强势崛起,声威浩荡,凡是习箭之人,均不敢向西射,那儿正是黄帝所居的轩辕丘所在地,有四蛇镇守。
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在轩辕国北。其丘方,四蛇盯绕。
黄帝依照盟约向神农部落发起挑战,双方战于阪泉,炎帝败,黄帝成为炎黄联盟新首领,并开始着手整顿内部秩序,讨伐周边叛乱部落。
蚩尤见父亲落败,便兴兵讨伐黄帝,依靠雄厚的兵力节节取胜,最终双方大决战于冀州之野。
应龙出战,蓄水淹九黎部落,反而被蚩尤请来的风伯水师利用,风助雨势,泛起滔天巨浪,直卷向有態部落,应龙败走。
黄帝求助上天,旱神下界,附身于黄帝之女女妭,止风息雨收大洪涛,大地干裂,树摧草枯,风伯雨师不敌逃跑。
军心已失,蚩尤独战黄帝,最后在宋山被击杀,其血洒之处,长出枫木,秋尽之时一片血红。
蚩尤虽战死,黄帝仍敬其为兵神。
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
旱神法力用尽,回不了天庭,就此与黄帝之女合二为一为女魃。女魃所居之处,旱地千里,无雨可下,叔均便上书黄帝将女魃迁至极荒之地赤水之北,以赤水化解旱灾,黄帝只好惜别女儿。
女魃女儿天性,常偷跑出去游玩,人们虽知道她的事迹,但为了生活只能驱赶她,请她回去,然后开挖沟渠,疏通河道来解决即将到来的旱灾。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刑天,炎帝的大臣,炎黄联盟重整大战后他尊重结果,奉黄帝为尊,但蚩尤被杀,他无法接受,于是兴兵大战黄帝。
头被砍了,那就以双乳为眼,以观世间,肚脐为口,吼出不平之气,手中双斧,虽不能开天辟地,但也要斩出一个是非公道来!
刑天死,黄帝敬其勇,称为战神。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史前大洪水
共工,乃炎帝后人,有名的治水能手,提出以掩填低排涝之法来改善低缓地区的洪涝之害,这遭到了黄帝后人颛顼的反对,以“改变地貌触怒鬼神”为由取得了联盟的众多支持从而否定了共工之法。
共工不服,率领族人挑战颛顼,因力单势薄败北,共工于是怒撞通往天界的天柱,以证明以高填低的可行性。
天柱断裂,导致天倾地覆,此山从此有缺,名为不周山。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
共工虽败,但世人铭记其治水之功,便修下共工台,凡习箭之人不得向北射,以示敬畏。
其他网友观点
我们以《山海经》中出现的神人来作为划分标准的话,可以把《山海经》中的神话大致划分为:帝神话群、帝俊神话群、黄帝神话群、颛顼神话群、大禹神话群、其它众神。
帝神话群中的帝非常模糊,姓名不详,可以是天帝也可以是人帝。比如《西山经》中的“天帝之山”“西望帝之博望之丘”,又如《中山经》中记载的“青要之山,实为帝之密都”,还有姑遥之山上的瑶草,据经文记载是帝女死后所化。
这为模糊的“帝”集中出现在《西山经》和《中山经》中。
帝俊神话是《山海经》中非常丰富的一个神话系统,《大荒经》中对于帝俊神话的记载非常密集,帝俊有着庞大的家族,地位非常崇高,即便是黄帝神话也在帝俊神话下黯然失色。
因此很多人认为帝俊神话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或与殷人的神话有关。
黄帝神话在《山海经》中集中表现在《大荒经》和《海内经》,嫡系血统有始均、苗龙、骆明等等,与黄帝神话发生关系的的夔、蚩尤等等。
颛顼神话主要记载在《海外北经》、《大荒经》,从材料中可以看到颛顼为黄帝之后,年幼时为少昊所抚养,他后来生化出许多子民。
大禹神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作神话古典系统的终结,《山海经》中记载了祝融杀鲧于羽郊,鲧腹生禹,而后大禹治水的也有相对详尽的记载,比如杀相柳、攻共工国、令竖亥测地等神话。即便是禹的儿子,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
此外,其它的尧神话、女娲神话、烛龙神话等等在《山海经》也有记叙。
这些神话有一定的真实性,是先民共同记忆的一部分。
其他网友观点
《山海经》,是记录中国远古上古神话不可多得的大宝藏。
不少学者对书中神话做过分类,有曰四五种,或曰五六种,甚至还有说更多。
尽管众说纷纭,仍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概述——
第一,天神崇拜的“观象授时”神话。
第二,人类初生的“开天辟地”神话。
第三,神人合一的“祖先崇拜”神话。
第四,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神话。
限于篇幅,择其要者而简述之。
一
《山海经》中,有不少日月“天神”的故事,反映了远古上古先民的“观象授时”活动及认知。
比如,《海外东经》《大荒东经》《大荒南经》等,都记录了数千年前人们对太阳的崇拜。大致是说——
有一个叫汤谷的地方,谷中海水像沸汤一样滚烫,这是因为有十个太阳在里面洗澡。岸边有一棵叫扶桑的大树,是十个太阳的居所。这十个太阳,都是“太阳女神”羲和所生。它们轮流值班,每天由三足金乌驼着升起一个。
《大荒西经》记载了月亮神话。说——
西北大荒中,有日月之山,是天枢之地。有一个叫“常仪”的女子,给十二个月亮孩子洗澡,所以这里叫“浴月”。“常仪”还有另一个名字叫“月母女和”。这个“女和”,很可能就是前面说的“羲和”。
学者们认为,三星堆出土的“神树”,应当就是依栖有十日之扶桑树所铸。
早期的古人,看到每天都有太阳东起西落,于是猜想有很多个太阳。但为何限定于十个?很可能与当时人们已确立了“十进位制”有关。《左传.昭公五年》说:“日之数十,故有十时,亦当十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十二个月亮”就好理解了,一定源于古人基于一年有十二个月的推想。
后来,古人经过对太阳的长期仔细观测,确认,十个太阳其实是一个,只不过是按照“黄道”的轨迹运行而已。于是,有了“后羿射日”的神话,《天问》《淮南子》都有记载。
《山海经》,没讲到“后羿射日”,但《大荒北经》中记述了“夸父追日”,描绘很精彩。
夸父所“追”,其实不是“日”,而是太阳的影子。这个神话所反映的,恰好是远古上古先民“立杆侧影”,从而掌握太阳运行轨道的这一认识过程。
二
《山海经》记录先民“观象授时”历程同时,也记录了先民由此产生的“天神”崇拜。
书中,说到了黄帝、羲和、女娲、炎帝、太皞、少皞、颛顼、帝俊、帝尧、帝喾、帝舜、帝丹朱、帝禹、帝台等等。《海外北经》称为“众帝”;《大荒北经》称“群帝”。
但不论“众帝”还是“群帝”,都是“天帝”。
《大荒西经》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天枢也。吴姖(ju)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山(上),名曰嘘(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卬(ang)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这是“开天辟地”一类的神话。
古人,称此为“绝天地通”。是说,天地原来混沌一体,天帝命“重”向上把天托起,又令“黎”将地向下狠压。于是天地分开,日月星辰都有了运转次序。
《尚书.吕刑》《国语.楚语》也记载了这件开天辟地的大事。
“重”和“黎”,又为“重黎”,是火神,即“祝融”。
《山海经》中的“众帝”或“群帝”,后来都退去了“天神”色彩,成为“人君”。《山海经》为后来的“人君帝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山海经》的“帝系”,包含着“东”“西”两大系统——东方,以帝俊为首,附带帝舜;还有少皞,附带太皞。西方,以黄帝、炎帝为首,附带伯夷。
这两大“帝系”,在《山海经》中又有融合。如东方帝俊“帝系”中,吸收西方的后稷加入;西方黄帝“帝系”中,亦有东方的颛顼入列。颛顼是一大“分支”,祝融(重黎)、驩头、苗民都是其后裔。
这说明,《山海经》成书过程中,辗转多地,非成于一人,吸收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
开天辟地,“绝天地通”,只剩下“昆仑”这一通天之丘。“昆仑神话”,是《山海经》的重要内容。
三
《山海经》即讲天上的“众帝”或“群帝”,又讲人间帝王世系和后裔子民。
其体现的,是远古上古先民从“天神”崇拜,到祖先崇拜的演进。
黄帝、炎帝,后来成为中华大地上各族群公认的祖先或“祖先神”,正是这种演进的结果。
“众帝”和“群帝”,或曾确有其人,比如是远古上古时期某一部落或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或并无具体人指,而只是古人将对先祖的多种崇拜集于一个理想人物一身。但不论怎样,正是这样的先祖崇拜,才产生了中华民族巨大的族群凝聚力,亦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因因相袭的优良传统。
祖先崇拜,《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内经》《海内西经》《海外南经》《北次三经》等都有记载,不详赘述。
要说到的是,《山海经》中,闪烁着对女性祖先崇拜的光芒。
前面说了,“羲和”生了十个太阳;“常仪”生了十二个月亮。《大荒西经》还说到了女娲:“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
书里没说女娲最大的两项功绩——抟泥为人和炼石补天。但《山海经》是最早记载女娲的古籍。“女娲”是古人心中的原始开辟神,这一点毫无疑问。
《北次三经》,记载了“精卫填海”神话,精卫作为炎帝的女儿,“名曰女娃”。
女娲和女娃,一定不是巧合。女娲补天和女娃天海,异曲同工,都是原始先民对伟大母性祖先的歌颂和崇拜。
《西次三经》《海内北经》和《大荒西经》里,还有西王母神话。
《山海经》里的西王母,是人而不是神——“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咋一看,似乎面目狰狞,细想又何尝不是原始时期穿兽皮、戴骨链的女性形象。
《海内北经》里, 西王母的形象,更女性化和王者化了一些。这种变化,完成于《穆天子传》,西王母终于成为后人敬仰的温柔女神。
这种祖先崇拜,还表现在对“后裔除害” “皋陶判案”“孟涂为官”等英雄崇拜上。
四
《山海经》的神话,具有鲜明的原始宗教特点,最突出的,就是“万物有灵”。
《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都有“风神”神话。四个“风神”之名,与甲骨卜辞中“风神”一致;所居位置,亦与《尚书.尧典》所说“四方神”一致。
《海内东经》《海外东经》,有“雷”“雨”“虹”神话。
《海外北经》《大荒北经》《海外南经》,有“昼夜季候之神”的神话。
《海内北经》《海外北经》《大荒东经》《海内经》《海外东经》《大荒北经》,有“河川”“东海”“沼泽”“江湘”等水神神话。与此相关,还有“应龙”“旱魃”等灾异神话。
有前面说到的“昆仑”神话;有东南西北“圣山”神话。有“邓林”神话;还有“蓬莱仙境”神话。
《山海经》里,有众多动植物神话。如“凤凰”神话;“黄鸟”“比翼鸟”“毕方鸟”神话;前面说到的“精卫”神话;“龟龙”神话;众多的“异兽”神话;“建木”和其他“圣木”神话;“邓林”和“枫木”神话;“蘨草”神话,等等。
书中,还有不少“神尸变化”神话。如,“奢比之尸”“王子夜之尸”“女丑之尸”“刑天之尸”“夏耕之尸”等,应该反映了先民对“生死”的迷惑和思考。当然,“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则体现着古人对宁死不屈精神的崇拜。
《山海经》中,还有“医药之神”的神话。书中称之为“巫”。《大荒西经》说,神一般的“巫医”,皆居于神巫之山:“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回到开篇说过的那句话——《山海经》,是记录中国远古上古神话不可多得的大宝藏。
挂一漏万,不可尽述。有兴趣的朋友,还是读一读《山海经》原著吧。有多种注释本,很好读。
既然是神话,就不能以是否真实来判断。不过,正所谓传说中往往有真实的影子。特别是《山海经》中关于“观象授时”、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等等内容。
其他网友观点
谢邀。我不信神。虽然也做些祭祀,只是情感的释怀而已,比如,给逝去的亲人上坟。神话故事,一般可界定为,具有善义精神的事物想象,但也不排除真人真事的搭配。神话故事的出现,目的在于号召或启示人们从善而为,有一定的文化积极性。
其他网友观点
谢谢秘书的邀请。在对三星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本人对《山海经》也进行过一定的研究。对于题主的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
就真实性而言,《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完全虚构性质的故事。第二类是含有虚构成分,但有真实历史背景的故事。
如何理解这个回答?关键要把握两点:
第一,什么是神话?
神话,原本是一个外来词汇。现在许多人把神话纯粹理解成虚构的东西,这种理解与神话概念从日本引入时的学术背景有关。但是,如果我们追溯词源就知道,神话的词源是希腊语的mythos,其本意为讲述的故事、说话,该词首先出现于《荷马史诗》。从古希腊文献的语境来看,对应于汉语文献,其实把mythos译作“传说”更加合理。
从古希腊的学术史来看,由于理性时代的来临,许多古希腊学者(比如柏拉图)把mythos一词开始和logos进行对比,使得mythos一词逐渐转变成为表示虚构故事、不真实的代名词。近代中国使用的“神话”内涵就是因此而来的。
然而,对西方历史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荷马史诗》并非完全虚构,比如里面记载的特洛伊在十九世纪后期就被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发现了,证明《荷马史诗》虽然有许多浪漫的虚构成分,但是也有真实的历史背景。
第二,《山海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我们现在面对的《山海经》,其实与《荷马史诗》是一部类似的作品,也是既有真实的历史背景,也有虚构成分。蔡元培先生和鲁迅先生都曾指出,《山海经》有很强的巫术背景。这是正确的。这说明《山海经》本身脱胎于一个原始宗教文化比较浓郁的社会,而巫师的思维是以万物有灵为主的,因此,在其叙述中杂有一些虚构成分是非常正常的。
按唐代以前的文献的说法,《山海经》是一部禹、益时期的作品,但作品中同时记载有成汤之事,因此后来多有人对《山海经》的成书背景提出怀疑。在笔者研究三星堆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夏与商周并行的观点,按照这个观点,《山海经》为禹、益之书与同时出现成汤的记载就并不矛盾。
三星堆是一个神权思维十分发达的社会,笔者在研究中提出,三星堆青铜文明的年代(三星堆文化第三期,年代为约前1600年至前1250年)就是《史记》中所说的从炎黄之战到后羿代夏这个时期,《山海经》最初的底本产生于三星堆文明末期。当时,由于巫师掌握着重要的政治权力,因此,其叙事往往会对真实的历史事件进行记录。但是因为其记述时采用了巫术思维,因此其叙事方式本身就是宗教化的。这种叙事方式是造成《山海经》亦真亦虚的根本原因。
三、对《山海经》中记录的部分历史事件的分析
《山海经》记载的事件可以分类几类:
第一类,是具有准“创世”性质的。比如《大荒西经》所说的:“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这则故事看似虚构,其实也有历史背景。比如,《越绝书》记载有大禹娶女娲之事,而《焦氏易林》有“舜升大禹石夷之野”之说。石夷,即汉代以后所称的石纽,其地在今川西。此诸说均合,而《山海经》记此事亦置于西部,证明这则故事与大禹的婚姻记述有关。
第二类,是具有历史事件记录性质的,比如《大荒北经》记录有黄帝与蚩尤之战,这一事件也累见于其他先秦文献。但与其他文献相比,《山海经》录有女魃、甚至咒语,这都表明《山海经》在记录历史事件时具有更多的巫术色彩。
第三类,是祭祀性质的,比如《海内经》记载有祝融杀鲧之后,鲧复生禹之事。这也是一条有真实背景,同时具有强烈巫术色彩的记录。这里的所谓“鲧复生禹”,有的理解为产翁制,有的理解为鲧为女性,笔者则认为鲧腹生禹其实就是禹接受鲧集团权力过程中的一个巫术仪式。所谓复,有招魂之意。鲧复生禹,就是招鲧之魂,入于大禹之身,以表达禹受鲧命之意。这也正是后来夏人郊祭伯鲧的原因所在。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故事,我们知道胡厚宣还曾以《山海经》证卜辞之四方风、王国维以《山海经》考甲骨文之王亥。三星堆出土后,人们更发现三星堆的纵目面具、青铜人神、鸟首人身像等均可从《山海经》中找到解读线索。另外,谭其骧还曾用《山海经》来考察地理,证明《山海经》的地理记载比《禹贡》更加古老,徐旭生先生亦有此说,并认为先秦文献中能有《山海经》这样价值的史书不到十部。所有这些研究,都证明《山海经》是一部十分珍贵的先秦作品。但是,由于《山海经》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要全面地解读《山海经》,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
以上回答,希望能让题主满意。我是头条作者古史微,以先秦史特别是三星堆研究为主,欢迎大家关注。
其他网友观点
谢谢邀请。我先回答山海经中有些什么神话传说。山海经经典神话不少,这里仅列举20个。
1《盘古开天地》
传说太古时候,天地不分,整个宇宙像个大鸡蛋,里面混沌一团,漆黑一片,分不清上下左右,东南西北。但鸡蛋中孕育着一个伟大的英雄,这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盘古在鸡蛋中足足孕育了一万八千年,终于从沉睡中醒来了。他睁开眼睛,只觉得黑糊糊的一片,浑身酷热难当,简直透不过气来。他想站起来,但鸡蛋壳紧紧地包着他的身体,连舒展一下手脚也办不到。
2《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苍天补,四极正;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3《伏羲画卦》
伏羲为了让人们世世代代享受大自然的恩泽,他便将神圣的思想化作最为简单的符号,以“一”表示阳,以“–”表示阴,按四面八方排列而成了八卦。伏羲一画开天,打开了人们理性思维的闸门,将困苦中挣扎的人们送上了幸福的彼岸,从而博得了人们永生永世的怀念和尊崇。
4《神农尝百草》
神农氏本是五氏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身体透明,头上长有两角,即牛头人身。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方,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
5《后羿射日》
后羿又称“夷羿”,相传是夏王朝东方族有穷氏的首领,善于射箭。当时夏王“启”的儿子“太康”耽于游乐田猎,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实权操纵于后羿之手。但后羿只顾四出打猎,后来被亲信“寒浞”所杀。神话传说“后羿”是“嫦娥”的丈夫。后羿在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烧得草木,庄稼枯焦,后羿为了救百姓,一连射下九个太阳,从此地上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他又射杀死了猛兽毒蛇,为民除害。民间因而奉他为“箭神”。
6《嫦娥奔月》
嫦娥是为了保护老百姓不被逢蒙所害,吃了仙药,奔月升天的。所谓嫦娥,是一个神话人物选自东汉高诱注解《淮南子》才指出嫦娥是后羿之妻。后羿的妻子姮娥,演变为传说中的嫦娥、后羿的妻子。自古以来都有学者认为称为“羿”的有多个,处于不同时期,从而难以判断嫦娥是何时人物。有人认为是月亮女神嫦羲的后裔,也称“姮娥”、“常娥”。美貌非凡。姮娥是尧帝时期的神射手大羿的妻子,属江苏人。
7《雷泽华胥》
相传,雷泽神刚烈威猛,专司的工作是行雷布雨,人首龙身,神通广大,居于昆仑山东南吴国西陲大泽之内,只要以手拍腹,便会发出惊天动地的雷声,经久不绝,震耳欲聋,雷泽神得知女娲造人,并按女娲自己的模样造了圣女华胥,便怀抱好奇之心,苦心打探华胥一族所在,终于在昆仑东南相见。为试探心意,在华胥圣女行进的前方,用脚踏出了一个巨大的脚印,最终华胥走进雷泽神的脚印,有情人终成眷属,诞下天帝伏羲。
8《西王母》
是汇集西华奇妙真气,降诞于神州伊川的道教崇高女神,先居西方,德配坤元,主掌阴灵真气,是洞阴至尊。传说中的女神。掌管灾疫和刑罚的大神,后于流传过程中逐渐女性化与温和化,而成为慈祥的女神。相传王母住在昆仑仙岛,王母的瑶池蟠桃园,园里种有蟠桃,食之可长生不老。亦称为金母、瑶池金母、瑶池圣母、西王母。
9《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出自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相传在黄帝王朝时代,夸父族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于是开始逐日,和太阳赛跑,在口渴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在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身躯化作夸父山。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战胜干旱的愿望。在中国的许多古书中,都记载了夸父逐日的相关传说,中国有的地方还将大山叫做“夸父山”,以纪念夸父。
10《精卫填海》
相传太阳神炎帝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的名字叫瑶姬,小女儿的名字叫女娃。因久居天宫无聊,有一天,女娃驾船游东海而溺,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鸟,栖息在发鸠山,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人们便将此鸟叫作精卫鸟。精卫衔草石由发鸠山飞往东海投入,誓言要填平东海。晋代陶渊明诗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11《羲和御日》
屈原《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古神话传说,太阳乘坐六龙牵拉、由羲和驾驭的车,每日在天上行走。现以“羲和驭日”借指日月旋转,周而复始,亦喻时光易逝。
12《常羲沐月》
常羲又被称为“女和月母”,因为常羲生十二月,所以称之为“月母”,而所谓“女和”,则大概是因为她担当着调和阴阳的重任。为什么月神要调和阴阳?这是由中国历法的特点所决定的。由于月相的晦朔弦望的变化十分明显,可以据以纪日子,所以中国传统历法又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月份,由此就形成了典型的阴阳合历。
12《诛除相繇》
相繇,也作“相柳”,是传说中水神共工的部下,相繇蛇身而九首。所到之处皆被他吃的一干二净,并且将土地化为沼泽,这种沼泽的水有毒、无法饮用,因此相柳所到之地都变为无人区,连动物也不能生存。在共工被禹消灭之后,相柳继续危害人间,禹数次将它击败,相繇被大禹杀死后,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化成了蛇。但是相柳的血却污染了土地,使庄稼不能生长。 相柳的传说象征着大禹治水工作的反复性和水灾给古代人带来的危害。
13.《玄鸟生契》
在远古的黄河之滨,一只“玄鸟”唱着歌儿从空中飞来,带给人们无穷无尽的遐想――它是天的使者,原始部落的人们一个个对它顶礼膜拜。一个叫简狄的女人,吞服“玄鸟”下的蛋后,怀孕生下一个儿子叫契。契,即是阏伯,就是传说中的商之始祖。《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就是“玄鸟生商”的美丽故事。
14.《仓颉造字》
传说中仓颉生有“双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国史书上记载只有8个人,虞舜、仓颉、项羽、重耳、高洋、吕光、鱼俱罗。还有李煜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仓颉首创文字的事后来被黄帝知道了,他大为感动,乃赐仓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下一君”。
15.《燧人取火》
“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的方法。让人们享受到光明,让人们无须生活在黑暗中,他的事迹是对人类最初征服火的一曲颂歌。人征服了火,火磨炼了人,人成了星际间的万物之灵。
16.《火正祝融》
祝融,本名重黎,中国上古帝王,以火施化,号赤帝,后尊为火神、水火之神、南海神,古时三皇五帝五帝之一(有争议),葬衡阳市南岳区。据山海经记载,祝融的居所是南方的尽头衡山,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扬动听、感人肺腑的乐曲,相传名为《九天》,使黎民百姓精神振奋,情绪高昂,对生活充满热爱。
17.《金正蓐收》
蓐收为秋神,左耳有蛇,乘两条龙。是为白帝少昊的辅佐神,有人说蓐收为白帝之子。还有说他是古代传说中的西方神名,司秋。据《淮南子·天文篇》载“蓐收民曲尺掌管秋天……”也就是说他分管的主要是秋收科藏的事,所以望河楼前有“蓐收之府”牌坊。
18.《水正玄冥》
古官名。五行官之一。《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姓氏,封为上公,祀为贵神……木正曰 句芒 ,火正曰 祝融 ,金正曰 蓐收 ,水正曰 玄冥 ,土正曰 后土 。”
19.《鲧布息壤》
鲧是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人物,黄帝的后裔、玄帝颛顼的玄孙,是夏朝开国君主大禹的父亲。息壤:传说中一种能自己生长、永不耗减的土壤。《山海经·内经》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侍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腹生禹,帝乃命禹率布土以定九州。”
20.《木正句芒》
句芒,或名句龙,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木神(春神),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少昊的后代,名重,为伏羲臣。太阳每天早上从扶桑上升起,神树扶桑归句芒管,太阳升起的那片地方也归句芒管。句芒在古代非常非常重要,每年春祭都有份。我们可以在祭祀仪式和年画中见到他:他变成了春天骑牛的牧童,头有双髻,手执柳鞭,亦称芒童。
再次谢谢邀请。我再回答山海经中神话传说是否真实存在。
一是山海经是我们中国古代的一本志怪古籍,千古奇书。作者不详,而我们只能够推论,大概是战国末期到汉朝的前期,楚国人或者是巴蜀人写成的作品,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古代的奇书,内容也有些荒诞不经。现在还流传着的山海经,书中还有18篇,而其他篇的内容早就丢失了,原来一共有22篇,大概是3万多字。其中有五篇藏山经,四篇海外经,五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而在艺文志则记载的一共13篇,把后来才出现的大荒经,以及海内经都算在其中了。
二是山海经的记载内容可以说是非常广阔。无论是地理知识,还是巫医,祭祀,药物,物产,民族,道里,山川都有,并且在书中还有着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等寓言故事以及神话传说。而山海经本身的文献价值也是非常的大,这本书同样是我们了解古代神话,民俗,中外交通,文化,地理,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三是山海经是我国著名的神话小说。山海经将我国著名的山川河流和一些典型的神话故事相结合,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山海经虽然在地理上、动物上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例如,山海经准确地描绘了我国的大江大河,一些矿产的地理分布,除此之外,山海经还描绘了我国古代一些地区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这些内容通过历史的考究,发现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但是具有玄幻色彩的神话故事,不会是真的,山海经中将许多动物神化,山海经许多的插画将动物的形象过于夸张表现,很多动物在现代已经寻找不到,就算和现在动物类似,但是名字和现在的叫法也不一样,所以,山海经在描绘动物方面有一定的虚假性。
小结
山海经中描写了许多神话故事,例如,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等,在先秦时代,整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考古学家也不知道。通过目前的考古以及生物研究发现,并没有所谓的女娲造人,人的出现是由类人猿通过长时间的进化演变而来。整个地球已经发展了40多亿年,并不是盘古一个人开天辟地所得。由此可见,山海经中丰富的神话没有办法被证明是真实存在的。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山海经》中有些什么神话故事?是真实的吗?.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