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割肉侍友的故事 历史典故割肉侍友? 割肉的历史典故

一、历史典故割肉侍友?

据《韩诗外传》记载,重耳逃入卫国国境时,头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养重耳。史称“割股奉君”或“割股啖君”。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因“割股奉君”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

二、古代割肉的典故?

据《韩诗外传》记载,重耳逃入卫国国境时,头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养重耳。史称“割股奉君”或“割股啖君”。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因“割股奉君”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

人物精神

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宵小之徒视之为迂腐,然则体现了正道之义。

介子推的行为并非忠君而是爱国,以后世儒家评价必为“忠君之典范”,而成为中国儒家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这实在是对介子推之毁誉啊!

以后人的价值观将其行为定义为迂腐愚昧是错误的,即使在今天忠于国家也是应当提倡的。

三、割肉为主公典故?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这个典故出自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只得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饱经坎坷,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见此情形,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尤为忠义。有一次,重耳饿得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活重耳,横下心,咬紧牙,毅然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后就送给重耳吃。重耳吃罢,顿时来了精神。十九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做了君主,这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愧悔交加,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但尽管多次去请,介子推就是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门口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相见,已经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还是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介子推是个大孝子,大火烧起时他肯定会背着母亲跑出来的。晋文公觉得有理,就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直到熄灭,就是始终不见介子推出来。无可奈何期间,只得上山查看。

原来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万分痛苦,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这时却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大柳树的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来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读罢,大受感动,明白了介子推的心意,心中愈加敬重。于是将血书藏入袖中,接着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给以纪念。他还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临走时,晋文公特意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jī木头鞋),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由此可见,晋文公对介子推是非常怀念和敬重的。

不难看出,介子推的确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忠义之士,当他认定重耳以后必然会有利于天下苍生时,便义薄云天,割肉救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这样做不是为了将来得到回报,谋个一官半职,而是希望晋文公“勤政清明复清明”,把国家治理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以死明志,以血书提醒君主,愈益显示出其崇高的精神境界。好在晋文公即位后的所作所为不失为一代明君,也足以使介子推的英灵含笑于九泉之下了。

四、割肉喂鹰典故?

佛祖看到老鹰在追捕鸽子,佛祖把鸽子藏到怀里,想要救鸽子;老鹰愤怒地表示,佛祖要救这鸽子一命,就等于看着老鹰饿死。

佛祖于是取出一个天平,把鸽子放在一边,想从身上割下和鸽子等重的肉,可鸽子虽小,佛祖割了很多肉,天平也是斜的,直到佛祖割下最后一片肉,天平终于平了,天地风云为之变色,真正的佛祖诞生了。

五、割肉喂狼典故?

有一僧人,持坚毅志,行慈悲心。

一日,僧人见一狼逐羊,羊力竭,即将入狼口。

咄!你这饿狼,万物皆有情,你何苦伤羊性命。说完僧人便欲将羊放走。

岂料饿狼双目含泪,苦苦哀求“我已多日未进食,进入若不进食,恐命不久矣!大师慈悲心,救一命伤一命,此乃慈悲乎?”

僧人顿时无语,良久,乃拔刀割肉,以自己血肉,替羊一死。

羊跪地泣泪,饿狼一亦跪地拜服。

千百年匆匆而过,昔日高僧事迹流传世间。

一日,一年轻僧人经过草原,见群狼逐群羊,羊疲于奔命,狼气喘吁吁。

咄!尔等饿狼,万物皆有情,何苦伤羊群性命。

群狼苦苦哀求,“狼吃羊乃天性,若不吃羊,我等如何存活?”

僧人左顾右盼,一侧是群狼,一侧是惊恐不安的群羊。

良久,僧人道“可是必须要吃活羊?”

群狼摇头。

僧人又问羊群“以老死之羊的肉,换尔等不死,可愿否?”

群羊点头如捣蒜。

于是,羊不再畏惧狼,狼不再追逐羊。

老死的羊,被僧人风干保存,用来饲养群狼。

久而久之,羊不再奔跑如风,狼也不再牙尖爪利。

于是,僧人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财主。

野羊成了家羊,狼成了狗。

六、割肉喂虎的典故?

饲:喂养。割自己身上的肉喂老虎。比喻舍了命也满足不了对方的贪欲。语本《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连动 割身上的肉喂老虎。比喻舍了命也满足不了对方的贪欲。语本《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69章:“尽管段(祺瑞)采取了‘~’的政策,但是军阀们的野心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贬义

七、割肉孝母的典故?

梦父告曰:“母疾赖汝孝。然此疮非人膏涂之不能愈,徒劳焦恻也。”醒而异 之。乃起,以利刀割胁肉:肉脱落,觉不甚苦。急以布缠腰际,血亦不注。

他妈的病老不好,他也着急,以至于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天晚上,他做了个梦,梦见他死去的爸爸。

他爸爸告诉他说:你妈现在这个病,只能靠你的孝顺治疗。这个病不是人间的药能治得了的,得需要人膏来涂,才能治得好,只有这一个办法,其他的都是瞎折腾,一点用没有。

人膏,按我们的理解,就是人肉放锅里煎,煎出来的油,冻上了,就是人膏了,猪油膏就是这么做的啊。

周顺亭做完这个梦就醒了,梦里他爸爸说的话,记得还挺清楚。一般人做完梦都记不住。

他觉得挺奇怪的,做这样的梦,死马当活马医,那就试试呗。自己拿刀照着自己大腿上,一下就割下来一块肉。也不知道割下来多少,琢磨着怎么也得有半斤,要不煸不出油来啊。

肉割下来,他也没觉得怎么疼,赶紧找块布把伤口缠上,也没怎么流血,他技术还挺好,手术就这么神奇,不知道他是不是胖子,这算减肥了。

八、割肉饲虎典故?

喂养。割自己身上的肉喂老虎。比喻舍了命也满足不了对方的贪欲。语本《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连动 割身上的肉喂老虎。比喻舍了命也满足不了对方的贪欲。语本《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69章:“尽管段(祺瑞)采取了‘~’的政策,但是军阀们的野心是永远没有止境的。

九、古代割肉喂母典故?

民国《绥阳县志》记载,明清时期的绥阳人就留下了好多关于割股疗亲的故事。其中黄金灿的故事最为感人。黄金灿在他只有十来岁的时候,其母亲萧氏不幸病重,病到已经不能说话了。

当时黄金灿正在私塾读书,当他听到母亲病重的消息后,就急忙赶回家中,点起香炉默默地为母亲祷告,接着就从自己腿上活生生的割了一块肉以此为药引子煎药给母亲喝

十、割肉给君王的典故?

这是割股奉君的故事。即晋文公重耳继承王位以前,在逃亡的途中,介之推割肉给重耳的故事。

话说晋公子重耳带着愿意追随他的人四处逃亡,一日走到一地,人困马乏,暂时歇息一下准备饭食,可一看一粒米也没有了。重耳长叹道:想我重耳贵为公子,今天竞落到这步田地,没有饭食饥寒交迫,落魄至此,可悲可叹哪!这要是有一口肉吃多好啊!追随的人听了也不禁深深叹息。

坐了一会准备前行却发现介之推不见了,正当人们要去寻找时,介之推一瘸一拐的出现了,手里还拿着一块肉,递给重耳,重耳见了肉,大喜过望,赶忙命手下烹熟,随后狼吞虎咽地吃下,吃的那叫一个香。

吃好后上路了,发现介之推的外衣上渗出了血,赶忙询问是怎么回事,这才知道是介之推割了自己大腿上的肉奉敬重耳,这个故事就是介之推割股奉君的典故。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