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简介,王小波简介详细?
王小波是个很有才华的人,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担任老师,不过就在别人看着他小日子过得挺滋润的时候,他选择辞职,做了自由撰稿人。
当时对于王小波的决定更多人都不能理解,因为做自由撰稿人意味着收入飘忽不定,没有收入又该怎么生活呢?在王小波自由撰稿的5年里,其实一直都是他妻子李银河养着他。
王小波生前几乎无人关心他,他也没有什么朋友,在他去世后,他的代表作《黄金时代》火了,人们也慢慢发现了他留下的更多的优秀作品。
王小波为什么会放弃原本舒适的生活,开始他艰难度日的写作生涯,为什么有优秀作品却没什么朋友?王小波这个谜一样的人物,在去世后,他的作品却影响了人们24年。
一、王小波的家庭环境对他的性格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王小波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很好的家庭,他的父亲王方名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王小波的母亲宋华也是著名的学者。
在父母文化气息的熏陶下,王小波从小就表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1978年刚刚恢复高考后,王小波便参加了高考,而且是金榜题名,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
王小波父母虽然都是高知人才,但他出生后也是吃了不少苦头的。1952年5月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但此时他的家里正遭受着一场磨难。
当时正是“三反”运动时期,由于他父母在文学上独特的见解,导致他们家当时也受到了那场运动的影响。王小波出生时,他们家正处在一个跌宕时期,所以他的父亲就给他取名“小波”,寓意着他出生时就处在波澜之中。
在上学时,王小波勤奋好学,成绩也是很好的,只不过当时高考终止,所以他一直没有办法去上大学。
1968年,16岁的王小波在云南兵团劳动学习,也就是那个时候,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那段时间里,除了劳动的时候,其他时间他都用来写作。不过由于当时的他还太过年轻,所以一时没能写出什么优秀的作品。
云南兵团的学习经历,对王小波来说是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从他后来创作的《地久天长》和《黄金时代》中都可以看到他在云南兵团生活时的影子,可以说那段时光成了他后来写作是的宝贵经历。
上完中学后,王小波被迫没学可上了,但他也不能闲着,就在山东开始了下乡插队的知青生活。那时候的王小波只有19岁,正值青春年少,没有岁月的锤炼,整个人看上去也精神了很多。后来王小波就在插队时当起了当地的民办教师,这也算是一份他喜爱的职业。
在王小波早期的作品《战福》中有不少笔墨都是描写他当时下乡插队时的生活的。
1973年,王小波回到了北京,结束了他的插队生活。回到北京后,王小波被安排到西城区的半导体工厂,成为了工厂里的一位工人。王小波后来将自己在半导体工厂的生活经历,浓缩成了《革命时期的爱情》。
1977年,当时王小波创作的《绿毛水怪》在他的朋友圈子里传开了,尽管当时这本书还只是造成了手写初稿,但却得到了朋友的一致好评。
也就是这本《绿毛水怪》让王小波认识了一位他用生命去疼爱的女子,这人就是她后来的妻子李银河。当时的李银河是《光明日报》的编辑,由于她和王小波都是文化圈里的人,所以王小波那本《绿毛水怪》很快就传到了李银河手里。
李银河看到《绿毛水怪》后,被一本书深深吸引了,她也十分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可以写出这样优秀的作品。在朋友的引荐下,李银河认识了王小波。
王小波与李银河也算是文人相惜,两个人一来二去就熟了起来,就在当年确定了男女朋友关系,开始了他们的恋爱生活。
二、王小波在人生的巅峰时刻,放弃了安逸舒适的生活,选择做一个寂寞的独行者。
1978年,王小波参加了高考,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贸易学录取,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
王小波大学里学的并不是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但这并不妨碍他热爱文学,王小波除了学习自己经济贸易学专业课的时间,其他时间他都泡在图书馆,看着各种中外小说。
王小波家里也有很多藏书,他从小就读过不少中外名著,但是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图书馆相比,他家的图书还是太少了。那段时间的疯狂阅读,也为王小波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0年,对于王小波来说是双喜临门的一年,这一年他相恋三年的女友李银河和他结婚了,他的处女作《地久天长》也在这一年正式发表了。
1984年,结束了人民大学的学习后,王小波去了美国留学,1986年,王小波又在欧洲游学。
1988年,回国后的王小波在北京大学当起了老师,没过多久他又离开北京大学,去了自己的母校中国人民大学继续任教。王小波当时教的并不是他最擅长的文学,毕竟当时他在文坛上虽然小有名气,但还没有到了可以为人师者的地步。王小波在中国人民大学教的就是他当初学习过的经济学。
能在中国人民大学当老师,这是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她的生活也是十分舒适。但是王小波不喜欢永远待在舒适圈里,而且他还有没有完成的梦想等着他去完成。
1992年,当了四年老师之后,王小波选择离开讲台,因为他觉得当老师影响了他的创作,而且他的创作也会影响到他讲课。
当时很多人不能理解王小波的决定,因为王小波离开中国人民大学后,他不想再找工作,而是想做个自由撰稿人,其实就是宅在家里写作,这几乎是没有经济收入的,所以当时他身边很多朋友都劝他。甚至有人看到劝王小波没有用,就开始劝李银河,让李银河阻止王小波辞职。
可是让人奇怪的是,李银河似乎并不反对王小波辞职,反倒十分支持他做个自由撰稿人。
王小波后来完成的《三十而立》其实就是以当时他在人民大学当老师为背景的,在书中王小波详细讲述了自己当时的生活。
三、从王小波的作品看他的为人,为什么别人写了会挨骂的东西,他写了却成了经典?
《地久天长》和《黄金时代》是王小波作品里最独特的两部作品,《地久天长》是他的第一部作品,也是成名作品,而《黄金时代》却是他影响力最大的作品。
《地久天长》是王小波记录自己在云南兵团生活的一本书,书中有他的好朋友大许和小红。在书中王小波写到,他从来不和女同志多说话,因为他怕爱情产生了爱情,消磨了他的革命斗志。
但就在王小波决定不和女同志搭话时,他生命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女孩叫小红。在那种苦难的岁月里,小红就像是永远不会被环境影响一样,保持着她的积极乐观。
小红的出现,让王小波觉得生活多了几分乐趣,每次劳动以后,他和小红、大许三个人一起聊天,小红就像是他和大许生命中的太阳,总能带给他们很多正能量,激发他们的革命斗志。
那时的王小波只有16岁,他不懂什么爱情,也从没有体验过爱情,但是他知道对于眼前这个同自己一般大的姑娘小红,他产生了一种依赖的情感。尽管当时的日子很艰苦,但只要能见到小红,与小红聊天,他就会忘记一整天的烦恼与劳累。
虽然当时小红和王小波、大许的年纪都差不多大,但在他们两看来,小红更像是一个经历了人间磨难却依旧积极乐观的大姐姐。小红是个有想法的姑娘,每次当王小波和大许有犹豫不决或者是其他困难的事情时,小红总能给出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在王小波所有的作品里,小红算是最完美的女主人公。这也符合王小波当时的心性,在完成《地久天长》时,王小波不过就二十出头,对于生活还是充满着期待与幻想,所以这种理想化的女主人公在他笔下就诞生了。
很多读者猜测,王小波是喜欢过小红的,只不过那时候他也不知道什么是喜欢,后来小红不幸去世,那曾经说不清楚的感情,也就没有人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与《地久天长》相比,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就像是一个经历了岁月沧桑逐渐走向成熟的人,从《地久天长》到《黄金时代》也可以看出王小波经历了岁月的锤炼后,整个人思想观念的变化。
很多人看完《黄金时代》,对整本书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铺天盖地的性爱描写,但这样的描写并没有让整本书显得低俗,反而正是通过这些描写,让很多人看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普通人的生活状况。
在作品的开篇讲述的是一个下放的女医生陈清扬的悲惨经历。陈清扬被下放到当地农村后,大家都说陈清扬是破鞋,陈清扬无论怎么辩驳都没有用,因为大家认为她是破鞋,那么无论她是不是都已经不重要了。
就在陈清扬苦闷时,她生命中一个恶魔般的男人出现了,这人叫王二。王二是个典型的流氓人物,他唯利是图。
王二看到陈清扬的苦闷,就告诉她,如果不想被别人冤枉是破鞋觉得这样自己吃亏了,那就做真正的破鞋,这样既没有被人冤枉,也不会吃亏。这样荒唐的思维言论,陈清扬在开始时当然是不愿意听的。
但是被下放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后,陈清扬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寂寞。后来经过王二的再三劝说,陈清扬同意了与王二搞破鞋。
陈清扬毕竟是读过书的人,尽管她同意了和王二搞破鞋,但她心底里还是跨不过礼义廉耻这道坎。最终陈清扬为她和王二的破鞋行为想到了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叫“伟大友谊”。在陈清扬看来,他们搞破鞋其实是一种伟大的友谊,是朋友之间相互满足,共度难关的一种行为。
王二和陈清扬的事,后来大家也都知道了,四处陈清扬还会顾及颜面不愿意承认,极力躲避,甚至也会替自己辩白。
久而久之,陈清扬彻底沦陷了,她也不怕别人说了,反倒是光明正大的开始了关心王二。但王二终究是个实实在在的小人,他对陈清扬并没有什么感情,他只是想从陈清扬这里寻找一时的快乐,而陈清扬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竟然对这个小人产生了感情,甚至各种维护他。
当时陈清扬和王二是一起在农场生活的,但是人言可畏,尽管陈清扬不在乎了,但有些人说的话还是很难听的,最后王二带着陈清扬离开了农场。
王二与陈清扬离开农场,并不是光明正大地走的,而是偷偷摸摸离开的,不过在外面的日子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最后他们还是回到了农场,主动承认了错误,开始了他们在弄场低人一等的生活。
《黄金时代》讲述的故事明显比《地久天长》更加深刻,这也是王小波在经历了生活磨练后沉淀在笔尖的文字。
《黄金时代》就是通过讲述这种当时小人物的生活状况,反映当时人的生活。陈清扬原本是一个知书达礼、温文尔雅的好女人,可是在现实生活面前她还是低了头,让自己沦为自己都瞧不起的那类人。其实在当时,并不只是陈清扬一个人选择了向生活妥协,这样的人多的是。
四、为什么王小波生前鲜有人知,去世后却名声大噪,作品更是影响了人们二十多年?
1997年4月,年仅45岁的王小波在北京因病去世了,像他这样的文坛巨匠,按理来说应该是朋友人多,粉丝更多,可是在他的葬礼上几乎没有同行参加,葬礼上前来送行的人也更是少的可怜?那么这样一位文坛巨星,为什么会走得如此落魄呢?
“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年代,那个“独醒”的人,必然会站在生活的对立面,成为生活的反面教材。
王小波是个才子,但他也是个性格古怪个性鲜明的人,就拿他辞掉中国人民大学工作这件事来说,在当时没有人理解他为什么这样。想想看,大家都在为生活积极努力,想要得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过更舒适的生活,王小波却和大家背道而驰,又有几个人会成为他的朋友呢?
再者王小波辞职后,其实是靠妻子李银河养着他的,尽管李银河十分理解王小波,也支持他为了理想所做的一切,但身边的亲朋好友并不这么认为,毕竟在传统的思想观念里,靠妻子养活自己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而且没有经济收入的王小波,为了不增加李银河的经济负担,也就很少去和朋友聚会聊天,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5年。在这5年里,即使是之前有往来的朋友,由于长时间的不联系,也变得生分了起来。
那么王小波没有同行的朋友,他的书那么受欢迎,应该有不少粉丝吧?为什么这些粉丝也不来送他最后一程呢?
其实一本文艺作品能够火起来,是需要岁月的沉淀的,现在可能通过网络炒作很快能火起来,但在当时需要读者口耳相传才会火。
就像是路遥先生《平凡的世界》,在他在世时,又有几个读者真正读过他的《平凡的世界》,反倒是在他去世后的多年,这本书才慢慢火了起来。
王小波自由撰稿的时间只有五年,所以想要靠这么短的时间,让自己的作品被广大读者接受,一时间肯定是不行的。
因此王小波在世时他有些名气,但远没有他现在的名气大,当时人们可能只知道有一个写书的人叫王小波,却并不知道他的作品会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王小波的写作生涯并没有带给他财富,反倒让他原本舒适的生活变得拮据了起来。但王小波却因为写作认识了自己的爱人李银河,李银河是一位奇女子,无论丈夫王小波做什么样的决定,她都只做一件事,那便是全力支持丈夫。俗话说“成功的男人背后,必然有一个顶事的女人”,这句话放在王小波身上也是很合适的。
可以说如果没有妻子李银河的支持,王小波也不可能创作出那么多优秀的作品。
王小波的作品看上去写的都是十分接地气的人间烟火,但他的作品背后反映的往往是一个时代的变化。从小人物的琐事中,展现大格局的变化,这也是他的作品的一大特色。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王小波简介及作品.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