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西游记》中东海龙王是否给孙悟空说过故事?说的故事是什么?
优质回答:
谢邀!简答引玉。说过「张良圯【yí】桥三进履」的故事,在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有述。这个故事有两种版本。
司马迁「史记」版本
张良刺秦失败后,四处逃亡。有一天,他在桥上偶遇一个身着粗布麻衣的老人。老人故意把鞋扔下桥底,让张良去拾。
张良本来就窝着一肚子火,一看这是故意找茬呀,老虎不发威你以为我是病猫啊?真想上去暴揍老人一顿!但他看到老人一把年纪、有今天没明天的……算了,自己还是逃犯,弄出事引来官兵就误了心中大事。认倒霉吧!
张良强忍怒火,下桥取鞋。取鞋后,老人得寸进尺,让张良给他穿上。张良顿时左眼皮跳、右眼皮跳、手在抖腿在颤,心血一股子一股子直攻头顶……但他再次忍住了!
心里估计在说:张良啊张良,你好歹也是两代宰相之后,怎么落得这步田地!真是“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是可忍孰不可忍!但转念一想,陷阱?诱饵?高手?要不,怎么会这么嚣张?小心为上!今天我张良特么就送佛送到西天,看你这老东西到底还想要搞什么……
张良就像“左脸被打,却微笑着把右脸递给对方”一样,跪倒帮老人穿鞋。事毕,老人非但不谢,反而大笑而去。
张良望着老人嘚瑟的背影远去,闻了闻手上残余的脚臭味儿,难道就为了戏弄一下我?结束啦?他故作自然的环视了一下四周路人的指指点点,苦笑着,轻轻摇头,拍拍掌上的尘土,转身想走……
谁知,那老人又回来,约张良五日后早晨见。五日后,张良按时赴约,发现老人已到。老人以张良迟于自己为由,改约再五日后早晨见。五日后,张良稍微提早赴约,却发现老人又先到了。于是,再改约五日后早晨见。张良长了心,五日后半夜赴约,终于先于老人。老人见张良先于自己,很满意,授给张良一本书「太公兵法」。
日后,因为这本书和这次经历,张良不但在辅佐刘邦打天下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且在打完天下后,还能明哲保身,善始善终。相传张良最后登仙,位为太玄童子,常从太上老君于太清之中。吴承恩「西游记」版本龙王(指着一幅画)道:“此仙乃是黄石公,此子乃是汉世张良。石公坐在圯桥上,忽然失履于桥下,遂唤张良取来。此子即忙取来,跪献于前。如此三度,张良略无一毫倨傲怠慢之心,石公遂爱他勤谨,夜授天书,着他扶汉。后果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太平后,弃职归山,从赤松子游,悟成仙道。”
主要两点:①老人拾鞋的次数为“三次”,而司马迁版本里只拾鞋一次。请注意“如此三度”,指“像这样拾鞋三次”。②隐去了司马迁版本“再约三次见面”的环节。
这表面上,给人的感觉仿佛作者误解了“三”的含义,但更倾向是“情节需要”的特意修改,即:作者不想让龙王通过这个故事去误导孙和唐僧再分手三次。
或许孙听后,也很想给龙王纠正一下错误,但他选择了“沉吟半响不语”,因为他悟到了龙王的良苦用心。小结
综上,「西游记」中东海龙王给孙讲了一个改良版「圯桥三进履」的故事,特意隐去了“连约三次见面”的环节,强调张良“拾鞋三次”,从而侧重提醒要端正态度、勤进向善、尊师受教、耐心诚心,赶紧回去继续保护唐僧西去取经,不要再犯,否则难成大器。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明生答西游,第69期。
其他网友观点
东海龙王确实给孙讲过故事,至于为什么要讲故事,还得从孙刚出五行山说起:
一、师徒情深
很多人以为唐僧救出孙后,他们关系并不好,可以举的例子有很多,其实真相并不是这样。
当初唐僧救出孙之后,曾经问他叫啥名字,孙回答自己有名字,就叫孙。这时候的唐僧是非常欢喜的回道:
“也正合我们的宗派……我再与你起个混名,称为行者,好么?”
而回答是:
“好!好!好!”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开始唐僧还是非常满意孙的,不然不会用“欢喜”二字,孙也很满意唐僧,所以才连说三个好!
唐僧第一满意,就是满意孙的外貌和名字,本来他以为这么只小猴子能有什么本事,结果接下来眼见孙打虎的行为,让他惊喜万分:
“唬得那陈玄奘滚鞍落马,咬指道声“天那!天那!刘太保……正是强中更有强中手!”
这唐僧简直就看呆了,惊喜地只咬手指头,也不怕自己触发长生不来机制!
打完老虎,孙用老虎皮做了个虎皮裙,把金箍棒也收了,唐僧还挺疑惑,问他金箍棒跑哪去了?
等听完孙讲述金箍棒的来历和自己的本领后,这个唐僧的心情描写是这样的:
“三藏闻言暗喜!”
由此可见,孙的表现完成超出了他所料,有这么厉害的徒弟跟着,再也不发愁了。
孙越说越带劲,开始自夸降虎过程,还讲就算是一条龙在老孙面前,龙都吓得不敢动,有老孙在,师父大可放心,此时唐僧表现是:
“三藏闻的此言,愈加放怀无虑,策马前行!”
包括后来唐僧还用自己的内衣给孙缝裙子,都表明,师徒二人关系刚开始是相当好的。
二、六个毛贼
等师徒二人从老者家中出来后,这个老者我们前面一期讲过,是跟孙认识的,并且小时候还去伺候过孙,帮他扒扒灰,捡过菜。
这时候,路上蹦出六个盗匪来,一下子就把唐僧吓得魂飞魄散。
他害怕,孙可不害怕,不仅不怕,心中还得暗喜呢,是时候向师父展示自己的真本事了……
但是唐僧有担忧:
“……你这般小小一个人儿,怎么敢与他争持?”
这时候的唐僧还是关心孙的,生怕孙跟盗贼的争斗中吃亏,不要被电视剧骗了,此时的唐僧并没有阻止孙跟六个毛贼打斗哦。
谁曾想,孙三下五除二就干掉了六个毛贼,这下子反倒让唐僧为难了:
“……早还是山野中无人查考,若到城市……乱打伤人,我可做得白客,怎能脱身?”
孙也懵了,这师父是咋的了,不就是几个毛贼嘛,至于吗?结果唐僧却越说越气,他气的并不是孙杀贼,而是因为孙把他给连累了:
“……此事若告到官,就是你老子做官,也说不过去!”
孙又辩解了几句,一下子把唐僧的火惹起来了,谁不知道我唐三藏是大唐高僧,想当我徒弟的人海了去了,不要你了:
“……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忒恶!忒恶!”
谁曾想,孙听他这么一说,好歹老孙当年还大闹天宫呢,会受你个和尚窝囊气,走人……
三、六贼秘密
向来都是唐僧晾别人的,这次被孙摆了一道,心里着实不痛快:
“这厮!这等不受教诲!我但说他几句,他怎么就无形无影的,径回去了?”
说到底,唐僧在大唐绝对是高僧,平时使唤小徒弟使唤惯了的,也喜欢好为人师,喜欢教训人。更重要的是,本来他挺满意孙,结果孙杀了人,因为想自己脱身,所以才极力撇清跟孙的关系,谁知孙根本不吃你这一套。
那么这六个毛贼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书中是这样写的:
那人道:“你是不知,我说与你听: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笑道:“原来是六个毛贼!……那贼闻言,喜的喜,怒的怒,爱的爱,思的思,欲的欲,忧的忧,一齐上前乱嚷道:“这和尚无礼!……
其实这六个毛贼就是观音菩萨派出来的,与其说是考验孙,不如说是刻意给孙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能不能成功,关键还得看唐僧是不是配合。
所谓的毛贼,其实代表孙的六种欲望,正是喜、怒、爱、思、欲、忧六种,除掉六贼,也就代表孙已经去除杂念,六根清净,可以一心一意去西天取经了。
当然,这是从心理角度分析,可是这六个贼明明是货真价实出现在唐僧面前的。一方面是试探孙,另一方面也是试探唐僧,更重要的是这六个贼可以挑拨师徒之间的关系。
之所以要挑逗关系,就是为了确定一个权威,那就是到底是孙引导取经方向,还是唐僧引导取经方向?
显然,这一次是唐僧胜了,直到真假美猴王之后,才让这种状况再次扭转回去!
之所以是观音菩萨设下的圈套,就在于此时的她一直密切关注孙,甚至东海龙宫她都早早做了安排。
四、东海龙宫
孙离开唐僧后,也并没有马上回花果山,而是先去了东海龙宫,此时的老龙王是早已经等在了门口。
显然,他早就知道今天孙会来!
不过他的演技还有一那么两下子的,明知孙会来,却又假装不知道,还问孙:
“近闻得大圣难满,失贺!想必是重整仙山,复归古洞矣。”
显然东海龙王在胡说八道,既然他得知了孙劫难已满,已经得知了孙从五行山下出来,那么也就知道孙是怎么出来的。既然知道他是唐僧救出来的,那么为什么不问他怎么离开师父呢?
而且东海龙宫就跟水帘洞连着的,孙有没有回去,他难道不知道?
显然,这个东海龙王,就是在做戏,明显是为了诓孙的。
不仅语言上诓孙,还故意把一幅画给孙看,这幅画也是非常有名的,叫“圯桥进履”:
说的是张良无意中遇到了太白金星,太白金星让他去圯桥拜师学艺,张良真去了,结果遇到了黄石公故意脱鞋,一次又一次的扔到桥下,张良又一趟又一趟给他捡回来,最后张良也学有所成,最终竟然成仙了,用老龙王的话说:
“太平后,弃职归山,从赤松子游,悟成仙道!”
看了没有,露馅了吧?
东海龙王早就知道孙跟唐僧闹掰了,这才故意拿这幅画刺激他,让他回去。
而“圯桥进履”这幅画是元朝的李文蔚画的,而这时候尚是唐朝,难道这幅画穿越了?
谁有这本事让图画穿越?
观音菩萨啊!
画要不穿越,孙就看不到,孙看不到,就不会回来找唐僧,不回来找唐僧,还怎么给他戴紧箍儿?
我叫杨角风,换一种视角看西游,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请关注吧!(只针对小说中的人物,不喜勿喷)
其他网友观点
这个是是在原著中第十四回,唐僧刚把就出来没多久,就碰见6个土匪,就把他们打死了,唐僧就骂他,一不开心,就走了,可是没回花果山,而是去了东海,跟龙王喝喝茶聊会天,这时就看见墙上有幅画,这画正是《圯桥三进履》,就问他这画啥意思。
龙王就跟他讲,说一个叫黄石公的,在圯桥上翘着二郎腿,悠哉悠哉的,一下就把鞋甩飞了,这时候张良就来了,老头让他去捡鞋,张良就去了,刚回来另一只鞋又飞了,来回了三次,看头看这个小伙不错,就把本事教他了,然后张良就成仙了。
然后龙王就借机又跟讲,“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这个时候就恍然大悟,就回去保护唐僧了。
其他网友观点
定海神针的来历!
其他网友观点
保护唐僧西天取经,途中因为打杀了了几个劫道毛贼,被唐僧人是人他妈的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只要改造好了都是好同志,不能一棍子打死……的一通唠叨埋怨,一来气一个跟斗云奔花果山而去。
途中路过东海便想到老邻居家叙叙旧讨杯茶吃。龙王问清原委,也没说别的只是给讲了一个张良的故事!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
有点懵哈!故事大概意思就是有个老者在桥边让张良给他捡鞋,反反复的折腾,张良态度良好面带微笑的捡了三次,后来传给张良一本奇书。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此公乃黄石公授予张良一本著名的太公阴符,有了此书张良成为一代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一代名家!
现代人的浮躁病是和当年的脾气是有几分相像的,年纪轻轻自觉本事天下第一!听不得不同意见,批评不得,一言不合就仍棍子撂挑子,受不得的一丝委屈,终因冲动浮躁惹下祸端!毕竟已经过了年少轻狂的年纪了,再加上五行山500年的磨难,已经成熟了许多,听了老龙王的故事,权衡利弊又回到唐僧身边,最后终成正果!
张良克制自己的面子放下所谓的自尊,为陌生老人拾鞋、穿鞋,看上去好像有点不值得,但这正是有悲悯心和胸怀宽阔的象征。既是对尊老爱幼传统的表现,又是对一个自身品格的完善。从一点看到全局,从少看到老,从一叶而知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张良正是这种从小事认真做起来,放低做人姿态,磨砺意志,增长了智慧,积累能量做大事!敢于冒险刺杀秦始皇,加入义军最终成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要想成为人上人需吃得苦中苦!包容、受得委屈是我们这个讲究个性,追求自由的时代所欠缺的一种品质!
其他网友观点
说过,故事就是张良拾履,为人处事要有善心善念,切不可做忘恩负义之辈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