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作文200字农村(我的家乡作文200字初一)

我的家乡作文200字,我的家乡作文200字农村?

作者:禾雨

老家是一个普通的村庄,百十来口人。

离开老家有四十多年了。父母在的时候,每年回老家很多次。两位老人离世后,回老家的次数明显少了。老家现在还有个弟弟,有什么情况电话联系一下就行了。

虽然离家多年,但老家的记忆就像一幅幅画卷,时时展现在眼前。哪怕是紧张的工作之余,老家的印象也曾在脑中闪过。老家始终是无法割舍的情结,老家永远是难以抛弃的牵挂。

老家有“卜”和“宋”两大姓,村名由此而来。据祖传,200多年前整个村子由外地移居而来。原先村子只有“卜”姓,后来“卜”姓有个孩子过继给舅舅,随了舅舅的“宋”姓。自此,村里就有了“卜”和“宋”两大姓。虽说有了两个姓,其实还是一家人,“卜”和“宋”不能通婚,一直到现在这样的习俗还保持着。

儿时的印象里,村子紧邻老淮南铁路,村西北角的铁路旁边有两个碉堡,我们几个差不多大的伙伴,天天在那里玩耍。听老人们,日本鬼子曾在村边的碉堡里驻扎,与延淮南线西二十多华里的烔炀河(现烔炀镇)鬼子和东十多华里的中垾(现中垾镇)鬼子是一个联队的,鬼子在村里无恶不作,天天祸害村民和周边群众。我时常向远方的同学、同事、朋友重复着老人们讲过的鬼子残害百姓、乡亲智斗鬼子故事,既为村里遭受过鬼子肆虐而叹息,也为村民们和鬼子勇敢斗争而骄傲。

关于老淮南铁路,还有一段小插曲。记得,离我家大约三十华里的柘皋分路有个亲戚,他们那里当时交通很不便,出远门的机会很少,多数大人小孩没看到过火车,亲戚家的孩子听说来我家能看到火车,吵死吵活要跟腿。每当火车一来时,不懂事的亲戚孩子们欢呼雀跃,时而还拿起小石块砸向奔驰的火车。后来老淮南铁路变成了复线,进村子的路改了道,从复线的桥下过,这是进村的唯一通道。只可惜,村边没有火车站,要是有个站村民们出行方便多了。

我的记忆里,老家民风很纯,村里没有偷盗现象,村民们下地干活,门都是开着的。谁家要是有难,家家都会伸出援助之手,有出钱的,有出力的。村民们之间很和谐,村里很少有吵嘴的,打架现象根本见不到。村里人农闲时,男的凑在一起海阔天空聊天,女的则在家里纺棉花、纳鞋底、补衣服、做家务。村里没有人赌博,偶尔,也有少数人打打牌,输了把纸条贴在脸上。过年时,极少数村民打牌,搞点小刺激,但“刺激量”太小,也就几块钱输赢。村里虽然不富,但没有人打光棍,因为村风好,外村姑娘愿意嫁过来。在我的记忆里,村里没有离婚的,家家户户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印象最深的,要算村东的当家塘了。塘口面积大约50亩,水质很好,全村人的淘米、洗菜、洗衣服都在这里,这口塘成了全村人生活的依赖。每到夏季,我们会水的孩子钻到塘里游泳,并带着木盆,摸鱼、拾河蚌。春秋季节,我与小伙伴们拿着自制的鱼钩,用从牛身上打下的苍蝇、柳树上摘下的虫子做诱饵,在塘里钓參鱼,一钓就是一两斤。塘的下口,约百亩稻田,缺水时就从塘里放。我的记忆里,塘就没干过,每年春节前都请人在塘里撒网,家家分个头十来斤鱼过年。

清楚地记得离开老家的时候,村子里的男女老少用炮竹在村口相送。那是因为,刚刚改革开放时,我是村里第一个通过高考跳出“农门”的孩子,这在当时的大队也是很出名的。自此,我成了村里大人们教育孩子的榜样。后来,几乎每年都有孩子考上学校,不大的村子“文风”特好,让几个多年考学校都是“光头”的邻近村乡亲很羡慕。估算一下,从村里走出的在上海、深圳、合肥、青岛、宁波等全国各地工作的小字辈们(因我在村里辈分高)有四十多人。时常,春节期间我们在村里相聚,各自交流着工作的得失成败、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生的体味感受。走出村外的村里人,经常还保持着联系,有什么事情相互照应着。

还有一件事记忆犹新,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合肥一位下放女知青,姓梅,高中毕业,来到我村插队。梅姑娘高挑的个子,长得很秀气,远近闻名都知道我们村子一名女下放学生,天生丽质,格外美丽,是地地道道的村花。梅姑娘长我十多岁,她人也很善良,我们整天黏在她身边,梅姐长梅姐短,缠着她给我们讲故事。一到晚上,我们一群十多个小伙伴,就围坐在梅姐下放住的草屋里,听她讲故事。其中,电影《枯木逢春》的故事,我听得最清晰,被里面的情节深深感动,以至于多次再看这个电影时,百看不厌。梅姐对村里的人很尊重,见到长辈总是微微一笑,都要喊上一句“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见到长她的平辈人都要叫上“哥哥”“姐姐”,见到我们小朋友就格外的亲和,经常把从家里带来好吃的食品分发给大家。村里人对梅姐也很关爱,经常给她送吃的,有的干脆把她请到家里吃饭。那时,梅姐不太会干农活,村里人就手把手地教她,使她下放期间基本上学会了大多数农活。有时,分给她的农活,大家帮她干,直到做完为止。梅姐和村里人融为一体,成为真正的一家人。落实政策后,梅姐回合肥工作,一有空她都要抽时间到村子,看望村里的乡亲们。

村里还有一个引以为骄傲的人物,方圆几十里人人皆晓。他是长我一辈超过五代的家班子,我叫他叔叔。他早年家境特别贫寒,读书不是很用功,成绩也不怎么好。他的父亲想方设法让他读书,逼迫他用功。他父亲说:“你就是磙子,我也要叫你开两个眼。”此话成为名言,传遍周边,妇孺皆知。在父亲的威严下,他用心读书,最后上了安徽劳动大学。后来,分配到省委招待所(庐阳饭店)工作。由于工作性质决定,他在周边群众眼里他俨然就是一个大干部,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村里人一说到他都引以为自豪。在我们小孩子的眼里,他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下凡的神仙,一个无人可比的大官。说实在的,他确实家乡观念很强,非常愿意为家乡出力办事,只要有家乡的人找他,他从不推辞,尽力去办,力争让老家人满意。每年再忙,他都要抽空回老家转转,和村里的同辈人唠唠家常。时而,回村里还带些名烟名酒,或是外地的土特产,村里人总是轮流请他到家里吃饭。后来他退休后回老家的频次更多了,尤其是清明、冬至、春节,没特殊情况风雨无阻地回老家,给祖辈上坟,和村里人谈心。

改革开放初,村里从集体自留资金里拿出一些钱,找到在省五交化工作的一名村里人(退伍后安排的工作),买了一台24英寸黑白电视机,一到晚上全村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那时,村里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是很不得了的事,周边村里的村民晚上自带板凳,和我们村的村民一起看电视。特别是到大年三十晚上,看电视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那真是人满为患,不到时间村里人和周边人就早早地围坐在电视机前,生怕去晚了找不到地方,看不到电视。那时,村里的电视机实在火爆,既为村里赢得了荣誉,又给群众带来的欢乐。回想起来,意味无穷。

老家的当家塘边还有一口井,据说年代已久,日本鬼子在村边还未建碉堡前就有了。老井泉水甘甜,口感很好,从未干枯。井很深,井口直径比一般的井都大。一到夏天,周边几个村子的井里就没水了,纷纷来到我们村子的井里打水,来者每家都要提上两桶。为此,群众称这口老井为“救命井”“共产井”。现在,这口井已成了历史的见证者,向人们诉说着不为人知的村史。

老家的记忆,就像一本很厚很厚的书,每一页都很精彩,每一段都很有趣。每个老家人就是书的作者,他们无不珍藏自己的杰作,无不爱惜自己的遗留。

其实,老家现在就像一个客栈。曾经的子民,出去后就再也没有机会成为主人了。人生就是一次远行,离开是为了更美的风景。回家是为了歇歇脚,歇息好了,终究还是要离别,还是要启程。

但不论走到哪里,也不论何时何地,“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老家永远在心中。(图片为烔炀河乡村,图文无必然联系)

最忆是巢州致力于传递乡音乡情,鼓励家乡人书写家乡事……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我的家乡作文200字初一.jpg” />

与我的家乡作文200字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